[問題] 111

看板SPHS91P3B作者 (微笑^^~)時間13年前 (2010/07/14 01:42), 編輯推噓-1(01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社會詩篇內特色、比較 憂國憂民的政治詩 西周末年,周室衰微,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從而引起某些進步的中下層文人、開明的貴 族官吏對嚴重社會問題的關注。他們同情人民,擔憂國事,寫出了一些批評國政,諷諫國 君,憂國憂民的政治諷諭詩。 如《大雅.桑柔》一詩,是周厲王時代的作品,據說是貴族文人芮良夫寫的。詩一開頭就 用桑樹做比喻,說周王朝建國之初,根深葉茂,覆庇萬邦,何等興盛。但如今君王無道, 奸佞當權,人民受難,國家已如一株枝葉凋殘的枯桑。詩中還著意寫出了當時官逼民反, 人心思亂的事實:「民之四遹,職竟用力」(百姓們走上邪路,完全是用強權逼迫他們的 結果),「民之貪亂,寧為荼毒」(百姓人人懷暴亂之心,甯冒被屠殺的危險也不顧)。 於是詩人發出「于乎有哀,國步斯頻」的哀嘆,說是如果再這樣下去,國步維艱,就要滅 亡了。 在這類詩中,比較有代表性還有《大雅》中的《民勞》,譴責了周厲王暴虐無道。《小雅 》中的《正月》、《十月之交》等從不同角度諷刺昏庸無能的周幽王。這些詩歌都真實地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亂,並表現了當時進步文人憂國憂民的精神。 農事詩 周代是農業社會,因此不少民歌作品都反映了廣大人民從事農桑、採集等活動時的情景。 如《周南.芣苡》描寫了婦女採集野菜的情況,《魏風.十畝之間》是一首採桑女辛勤工 作的樂歌。 比較全面反映當時農事和勞動生活的詩篇,是長詩《豳風.七月》。詩以「七月流火,九 月授衣」開端,按季節先後,逐季逐月地描述了當時從事農桑生產的全過程。詩中寫正月 就開始修整農具,寒冬未退的二月就下田勞動,接著是採桑養蠶、紡織、染帛、收穫、打 獵、築場、造酒、修屋、鑿冰,然後殺羊祭祀,準備過年。這些勞動都是按照季節農時依 次進行的。詩中寫「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收獲的糧食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即黃米、高粱。早種晚熟的穀物,晚種早熟的穀物,以及小米、麻、豆、麥等,收獲的 瓜果菜蔬也有十數種,可知當時種植的品種和農藝技術已是相當可觀了。 全詩在詩藝上也極有特點,如詩中以一系列的氣候特徵來表現節令的演變。像「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婦女縫寒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太 陽暖融融,枝頭黃鶯唱不停),「七月流火,八月萑葦」(七月火星向西移,八月割葦好 編席),「七月鳴鵙,八月載績」(七月伯勞叫連聲,八月紡麻忙不停)等等,使全詩充 滿了自然風光和強烈的鄉土氣息。《七月》長詩無疑是一幅古代農桑生產和民間社會習俗 的生動畫卷,它藝術地再現了農業社會中人們熱愛自然,依戀土地,勤勞樸實的性格和淳 厚的民風。 西周末年,社會進入動盪不安的局面,處於低下階層的勞動人民飽受苛征暴斂之苦。《魏 風》的《伐檀》和《碩鼠》兩詩,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對自己悲苦處境的不平和反抗。 行役詩和思婦 詩農業生產培養了周人安土重遷,充滿家園之戀的感情。每逢戰爭、災禍、勞役迫使人們 不得不遠離故土與親人相離的時候,一曲曲懷歸念遠的思鄉之曲就產生了。 《唐風.鴇羽》是一首行役者唱出的悲憤、痛苦之歌。詩人用鴇鳥不能穩定的棲息,比喻 人民苦於行役而不得休息。然後說,官差沒完沒了,使自己沒法回去種地。這樣,讓家中 年邁體弱的父母去依靠誰呢?服役者情急呼天,發出「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的怨歎。這 是一種裂人肺腑,使人聞之落淚的聲音。這首詩直抒胸臆,反映了行役者的苦難遭遇和悲 切的心境,格調悲怨激憤,感人至深! 外有征人,內必有思婦。丈夫在外行役,勢必給獨守空房的妻子帶來無限的痛苦和怨情。 如《衛風.伯兮》就是一首思婦念遠的作品。首章寫她的丈夫十分英武,是邦國內的英傑 。這一誇讚的敘述,顯示出妻子對丈夫的傾心和愛慕;同時也為她深切的思念之情,作了 預示。接著女主人公說自從親人為服兵役離家以後,自己整天愁容滿面,無心打扮,生活 中失去了一切歡樂。思念親人使她感到萬分痛苦,好像老天也跟她作對起來,一切都事與 願違。她似乎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長久的思念已弄得她頭脹目眩,但即使如此,她還是 甘心情願地去想。末章則寫她希望尋求到諼草(忘憂草)來使自己忘憂,實際這正反映出 其痛苦難耐的情況。這首詩極為深刻形象地寫出了一位思婦的痛苦心曲。 變風變雅 變風、變雅皆為亂世的作品,世以為亂世之音。相對於正風、正雅代表的治世之音而言。 語出《詩經˙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 矣。」 正、變的劃分標準,是依據政治的清明得失。所以正、變的出現,是符合政治學說的需要 ,所以會把一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加以想像,甚至理想化。 正風是有教化天下的意義及能力。而變風,雖然不如正風,作為輔助正風,垂憲教化的作 用。因為兩者都有共同特色:可以考察政治得失,行教化之效。國風如此,大、小雅的「 正」、「變」,同為如此。 特色: 1.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2.揭露了剝削階級的罪惡。 3.表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 →在文學史上具有積極進步的歷史意義,人權思想在這懷疑的時代萌芽。 「天到遠,人道邇」、「民為貴,君為輕」的人權思想漸漸地滋長起來。 自厲王被逐到平王東遷,這一個時代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起了激烈動盪。反映著動搖時 代的,是那些變風變雅的社會詩。 如:〈七月〉雖然不是變風,但作品反映出來的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生活,成鮮明 的對比。比〈七月〉更進一步的,是〈伐檀〉〈碩鼠〉〈黃鳥〉諸篇,表現出人民憤怒的 呼聲,和對剝削階級的強烈反抗與譴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0.64.107

07/17 21:40, , 1F
此版淪為賺P畢板XDD
07/17 21:40, 1F
文章代碼(AID): #1CFAM1l4 (SPHS91P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