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一些文科問題

看板SENIORHIGH作者 (自由羊)時間4年前 (2019/08/29 00:26), 4年前編輯推噓10(10048)
留言58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國文三題 https://i.imgur.com/mhHCS9r.jpg
想請問E選項 我認為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 導致作者沒什麼愧疚感 因為文化背景的緣故所以不認為他的懷疑有什麼問題 而後面他所想到的莫須有則是他在回想自己過去的文化造就現在的自己 閱讀 https://i.imgur.com/TaZrTTj.jpg
https://i.imgur.com/gIWPsnY.jpg
詳解翻譯 https://i.imgur.com/m6odvG0.jpg
詳解說是伯氏 但伯氏不正是狐突嗎? https://i.imgur.com/RxIXvlk.jpg
完全聽不懂培根說什麼 在網路上也找不到聽得懂的解釋 ●社會一題 在寫題目的時候看到一篇108學測的題目 忽然想到德行論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 (因為不太能理解德行論的意涵) 我的思路 當這個人擁有道德就代表這個人有對自己行為有所認知,而進行行為時是由自我的意識而從 事的,因此這種行為可以被稱為道德。而行為的好與壞是第三者以自己的立場去界定的因此 不能做為判斷道德的標準。 道德來自自我認知→認知而從事行為→行為本身是道德的 不過強迫行為不就違反道德了嗎? 還有道德論的道德是誰界定的阿? --

08/30 18:59,
請大家指點我一下 感謝~!
08/30 18:59

08/30 19:01,
↖˙
08/30 19: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04.2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67009587.A.80B.html

08/29 00:32, 4年前 , 1F
第一題的解答寫什麼r
08/29 00:32, 1F

08/29 00:40, 4年前 , 2F
那是反諷 莫須有 想當然都出來了
08/29 00:40, 2F

08/29 00:40, 4年前 , 3F
怎麼可能覺得沒自己懷疑沒問題...
08/29 00:40, 3F

08/29 00:42, 4年前 , 4F
無知者無畏 也不知道自己無知 憤怒亦如是
08/29 00:42, 4F

08/29 00:43, 4年前 , 5F
喔喔樓上一講我就懂了 謝謝
08/29 00:43, 5F

08/29 00:43, 4年前 , 6F
憤怒使他的文筆與邏輯比他能走且該走的距
08/29 00:43, 6F

08/29 00:43, 4年前 , 7F
離更遠
08/29 00:43, 7F

08/29 00:44, 4年前 , 8F
文言文看到就不想看
08/29 00:44, 8F
懂了 感謝

08/29 01:17, 4年前 , 9F
記得這種大卷都90左右,最後15級分
08/29 01:17, 9F
看來我還有努力的空間

08/29 01:37, 4年前 , 10F
可是沒一定啦…畢竟覺得大卷跟學測不太
08/29 01:37, 10F

08/29 01:37, 4年前 , 11F
一樣
08/29 01:37, 11F

08/29 01:38, 4年前 , 12F
覺得可以先買一本閱測練習
08/29 01:38, 12F
我有一本333和不純的閱讀不知道這樣夠不夠

08/29 11:54, 4年前 , 13F
倒沒有什麼慚愧的感覺 所以他心裡是認
08/29 11:54, 13F

08/29 11:54, 4年前 , 14F
為這種情況是會有的 他知道是錯的 只是
08/29 11:54, 14F

08/29 11:54, 4年前 , 15F
他自己沒感覺罷了
08/29 11:54, 15F
感謝回答

08/29 15:02, 4年前 , 16F
德行論是基於知行合一的預設,發揚人的理
08/29 15:02, 16F

08/29 15:02, 4年前 , 17F
性便可以知道什麼是善的進而去實現
08/29 15:02, 17F

08/29 15:02, 4年前 , 18F
人透過理性思考慎思去判斷進而實踐行為
08/29 15:02, 18F

08/29 15:02, 4年前 , 19F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行為的標準就是中庸
08/29 15:02, 19F

08/29 15:02, 4年前 , 20F
而為達到至善所做的實踐也是一種實現自我
08/29 15:02, 20F

08/29 15:02, 4年前 , 21F
價值的過程
08/29 15:02, 21F

08/29 15:08, 4年前 , 22F
然後強迫行為指的是什麼 看不太懂
08/29 15:08, 22F
被強迫做某事。 例如我很討厭香菜,但是我被強迫吃香菜的行為

08/29 16:11, 4年前 , 23F
我只看到「這會寫錯,你在衝三小?」xD
08/29 16:11, 23F

08/29 16:11, 4年前 , 24F
D
08/29 16:11, 24F
我做題目會讓自己的一個性格跑出來,他還蠻嗆的

08/29 17:24, 4年前 , 25F
查到這個:Anger makes dull men witty, b
08/29 17:24, 25F

08/29 17:24, 4年前 , 26F
ut it keeps them poor.
08/29 17:24, 26F
謝謝等等去看 我可以理解前半段了 憤怒是可笑的,所以憤怒使沉悶的男人詼諧。但後半句還是不太懂

08/30 00:19, 4年前 , 27F
前半句你已經理解了,而後半句則表達雖使他們詼諧有些
08/30 00:19, 27F

08/30 00:21, 4年前 , 28F
生氣(此處的生氣是指"比平常活躍"),但除了憤怒但也無
08/30 00:21, 28F

08/30 00:23, 4年前 , 29F
計無施,這狀況只會使他們看起來更困窘可悲...你只要
08/30 00:23, 29F

08/30 00:24, 4年前 , 30F
想想只能生氣發洩情緒卻無其它方法可做可想時,會不會
08/30 00:24, 30F

08/30 00:26, 4年前 , 31F
覺得這個人(代入自己的狀況也可以)窮途末路無計可施,
08/30 00:26, 31F

08/30 00:29, 4年前 , 32F
既困窘可悲又可憐呢~~~我個人會去這樣解讀
08/30 00:29, 32F
天啊!有種頓悟的感覺 感謝回覆 ※ 編輯: qazsedcft (36.224.92.101 臺灣), 08/30/2019 00:41:03

08/30 00:54, 4年前 , 33F
另外狐突那一題,你說"伯氏不正是狐突",沒錯,就是同
08/30 00:54, 33F

08/30 00:58, 4年前 , 34F
一個人,那句話的出現的前提在於申生受父命去攻打夷狄
08/30 00:58, 34F

08/30 00:59, 4年前 , 35F
,狐突勸申生放棄作戰,認為不應該勞民傷財發動戰爭,
08/30 00:59, 35F

08/30 01:01, 4年前 , 36F
不該受命出征,勸他逃走,申生卻仍是遵照獻公的指示,
08/30 01:01, 36F

08/30 01:01, 4年前 , 37F
出征夷狄。然而,就算是勝利了,仍然無法獲得父親的歡
08/30 01:01, 37F

08/30 01:02, 4年前 , 38F
心。所以才會有"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
08/30 01:02, 38F

08/30 01:05, 4年前 , 39F
這句後悔不聽大夫狐突之言的感嘆
08/30 01:05, 39F

08/30 01:08, 4年前 , 40F
看到這一句,我不知為何就會想到韓信不聽蒯通之言的那
08/30 01:08, 40F

08/30 01:08, 4年前 , 41F
種感覺...
08/30 01:08, 41F

08/30 01:09, 4年前 , 42F
第一題,上面大家都提很多了,主要作者表達的就是一種
08/30 01:09, 42F

08/30 01:10, 4年前 , 43F
文化不同造成的道德想法的差異沒錯
08/30 01:10, 43F

08/30 01:14, 4年前 , 44F
但當他對自我的過去反省後出現質疑時,又想到那是他過
08/30 01:14, 44F

08/30 01:15, 4年前 , 45F
去的社會文化基礎下大家都會有的理所當然之正常反應時
08/30 01:15, 45F

08/30 01:17, 4年前 , 46F
出現的一種過去的自我懷疑,所以在那當下,他是不認為
08/30 01:17, 46F

08/30 01:18, 4年前 , 47F
他過去的那種理所當然的(懷疑)是對的
08/30 01:18, 47F

08/30 01:20, 4年前 , 48F
若真的不認為有何問題,連"慚愧"這兩個字都不會出現的
08/30 01:20, 48F

08/30 01:22, 4年前 , 49F
正因為有了這種認為過去的這種想法可能有錯,所以才會
08/30 01:22, 49F

08/30 01:24, 4年前 , 50F
出現"慚愧"的意識,差別就在多少而已
08/30 01:24, 50F
謝謝大大 回覆這麼多 講的很詳細 非常感謝

08/30 11:44, 4年前 , 51F
舉例來說,如果救人是一個善的行為,那我們知道就會去做
08/30 11:44, 51F

08/30 11:44, 4年前 , 52F
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但卻不做,所以也沒有強迫的問題
08/30 11:44, 52F

08/30 11:44, 4年前 , 53F
當然亞氏也提到有些狀況,像是人在抉擇階段可能"軟弱"
08/30 11:44, 53F

08/30 11:44, 4年前 , 54F
可是多數的情況就是我所說的這樣
08/30 11:44, 54F

08/30 11:46, 4年前 , 55F
我後來有回頭翻公民課本,發現篇幅短成這樣實在難以理解
08/30 11:46, 55F

08/30 11:46, 4年前 , 56F
德行論,畢竟它的複雜之處跟細節其實很多,研究好幾年都
08/30 11:46, 56F

08/30 11:46, 4年前 , 57F
不是問題。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翻閱亞里斯多德的兩本倫理學
08/30 11:46, 57F

08/30 11:46, 4年前 , 58F
如果考試取向的話就多做一些情境題就比較熟了
08/30 11:46, 58F
好! 學測完來讀看看 ※ 編輯: qazsedcft (111.250.231.206 臺灣), 08/31/2019 00:15:40 ※ 編輯: qazsedcft (111.250.231.206 臺灣), 08/31/2019 00:16:06
文章代碼(AID): #1TPgipWB (SENIOR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