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三國志後傳 第三回

看板SAN-YanYi作者 (lsy)時間16年前 (2008/07/28 00:19), 編輯推噓7(701)
留言8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第三回 晉武帝興兵伐吳   話說魏主奐咸熙元年,晉王司馬昭命鄧艾、鍾會等西併巴蜀,平之。封漢主禪為安樂 公,意在平吳篡魏。至八月病篤而卒。太子司馬炎嗣為相國,襲封晉王。次子司馬攸繼與 兄司馬師後封齊王。司馬炎竊父餘勢,專權擅政,見鄧艾、鍾會、姜維皆喪,遂有無君之 心。朝廷士大夫半皆其黨,魏主備位而已。賈充、衛瓘乃晉王心腹,日夕於帝前稱頌晉王 功德,宜法堯禪舜,以協眾望。魏主見朝臣附司馬氏者多,威權又盛,恐遭所弒,乃於十 二月禪位與晉王。晉王司馬炎即皇帝位,號為武帝,建年泰始元年。追諡祖懿為孝宣皇帝 ,伯師為孝景皇帝,父昭為太上孝文皇帝。其餘文武官員,盡行升擢。封魏主奐為陳留王 ,出居金墉城。以吳尚存,未封宗室。晉武帝炎承三世之餘烈,將相同心,遂欲吞併江南 ,統一天下。乃與其賢臣太尉王祥、少保王覽、太保何曾、侍中荀勖、尚書令馮紞、裴秀 、御史大夫王沉、司空荀顗、鎮北將軍衛瓘、護國將軍王渾、魯國公賈充、太傅王戎、尚 書左丞張華、錄尚書事山濤等,商議伐吳之事。馮紞、荀勖上言以為:「吳有長江之險, 魏武操、魏文丕數出師江南,皆無功而退。且吳未有釁,徒勞士馬,不如養兵愛民,以俟 其過,然後方可伐之。」賈充尤以為吳國已歷三世,根深蒂固,未易可取,乃亦曰:「百 年之寇,非一朝之能即平者。宜待有隙而進。臣所憂者在於西涼,不在吳也。」武帝狐疑 不能決。會荊州刺史羊祜表到,言:「吳平則胡自定,宜乘孫皓酷虐,刑繁民怨,但當速 濟大功耳。」朝議多有不同,久而弗決。羊祜聞知嘆曰:「不如意事,十恒八九。天與不 取,豈非更事者艱於後時哉?」獨揚州刺史杜預、侍中張華,贊祜之意,廷勸以為:「不 宜聽信文臣懦怯之言,速當伐取。」吏部尚書山濤又曰:「宜釋吳以為外懼。」乃曰:「 吳固可伐,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姑之以警眾蕩之心。」因是累月不決。   一日忽報:吳國族子、夏口督前將軍孫秀,與吳相不睦,率其部眾來降。武帝見奏大 悅,即下詔拜孫秀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會稽郡公。晉帝重封其職,欲以招來吳 國將士故也。秀果感恩,復以書過江,招其御武將軍何崇。崇見書,亦率部下五千人降晉 。於路又邀其西陵督步闡,帶其本部士馬共同投晉。武帝乃封何崇、步闡俱為衛將軍,儀 同三司。   吳主皓見報三處守督,亡降於晉,心中大怒,詔命前將軍魯淑,出兵收討步闡。淑將 眾進逼晉弋陽郡。又命振武將軍孫遵、揚威將軍李承,率兵五萬,攻晉江夏。再以奮威將 軍邵凱、招勇將軍夏祥,攻晉合肥。吳國內史孫慎將兵協取江夏,掠晉汝南千餘家,復乘 勝侵其北陲,仇殺不休。晉帝見吳兵連過結,乃決意伐吳,以安邊鄙。未及發兵,會吳國 九真太守董元有部將虞汜作亂,董元以兵剿收虞汜,三戰皆敗,元乃被殺。報入朝中,吳 主遣將軍牽弘討之,大小數戰,互相勝負,不能平服,因下詔徵孫慎、孫遵回兵,共討虞 汜。魯淑圍弋陽,被王渾出兵襲破之,折兵大半而回。王渾又使孫秀招降夏祥、邵凱。邵 凱復說吳國招武將軍劉翻、厲武將軍祖始,四人皆降於晉,晉皆重賞官職,以誘吳將。孫 秀又上言:「可趁此伐吳,若使別立新君,愛民練兵,動之又難矣。」武帝將從之,聞羊 祜病篤而止。祜因荐杜預代其任。於是杜預上表言曰:「羊祜不先博謀於朝臣,而與陛下 共籌此計者,正慮朝臣多有異同之議故耳。凡今之事,自當酌之於心,須以利害較之。念 茲伐吳之舉,十有八九之利,實無一二之害矣,何得言姑待來秋?若孫皓一旦懼怖,悔過 遷善,內修文德,外嚴武備,補葺城邑,擇人守治,如此則進不可攻,退無所掠,積大船 於夏口,以遏水道,據長江之險,塞大峴之隘,明秋之計,已無及矣。」時武帝方與張華 圍棋,一局未完,適見杜預表至,華即推枰而起,斂手以勸曰:「今陛下聖明神武,國富 兵強,吳主淫虐,誅殺賢能。若往討之,可不勞而定,何必疑焉?且昔趙充國初上屯田之 策,漢廷眾議紛紜,皆以為不可,後來充國卒以此計克滅夷戎。漢帝以讓群臣,盡皆伏罪 ,無敢答者。今平吳一事,陛下當以裁之聖斷,何得與書生輩區區辯論其可否也?」   武帝尚猶豫,探得吳主孫皓酷虐過甚,無辜誅戮大臣,荒游畋獵,幸華里,載其后妃 宮女千餘人西上,遇大雪凍甚,兵士飢役死者無算,皆憤怨曰:「若遇敵至,便當倒戈矣 。」丞相萬彧見眾心不樂,與將軍留平等諫之,吳主怒,乃殺彧,並戮留平,及散騎常侍 王蕃、大司農樓玄。又好言祥瑞,幸者競進,侍中韋昭以為皆民間奸偽,虛誑惑上之言, 皓又誅昭。復遣宦者入市,強取民商貨物,眾不平者訟之於司市官陳聲。陳聲不知,執宦 者繩之。吳主皓怒,乃執陳聲,燒鋸斷其首,投肢於四望亭。御弟孫奮諫爭之,皓又殺奮 ,並誅其五子。以湘東太守張詠,乃陳聲之親,嫌其訟冤,坐以西上之日不出緡錢犒軍, 斬之。有會稽太守車浚,因郡中旱,上言求賑貸,吳主以為沽恩,執斬之。尚書熊睦上諫 ,亦並被殺。一日會宴,將中書張尚等數臣子,以刀鐶撞殺之,身無完肌,人皆慟之。中 書令賀邵,患中風不能言語,皓其疑詐,鋸斷其頭,徙其子賀循並家屬等於臨海,置立黃 門郎十人,為糾過之官。宴罷之後,各令奏群下闕失,或剝人面皮,或鑿人眼目,刑濫法 酷,朝野不安,上下離心。   晉帝見此所為,遂決意南征。命張華下令,擇日興師。敕親王司馬?為鎮軍大將軍, 督同伏胤、解系、劉沉、皇甫重等,率兵出涂中;鎮南大將軍、荊州刺史杜預,督驃騎將 軍石苞、振武將軍羅尚、禦夷將軍唐郴、車騎將軍陳騫、江夏相何惲等出江陵;建武大將 軍王渾,同監軍王戎、鎮北將軍衛瓘,率吳降將夏祥、邵凱、祖始、劉翻等出橫江;平西 將軍胡奮,督蕩寇將軍周浚、平虜將軍馬隆、折衝將軍孟觀等出夏口。又命益州刺史王濬 ,領龍驤將軍之職,督左右護軍張泓、劉弘、傅仁等出巴東;廣武將軍唐彬,督驍將張方 、李肇、祁弘,將故漢蜀中將士出巴西;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事,督楊濟、 楊珧等,監運糧餉,隨軍紀功,指授方略。   諸軍既發,王渾之兵首克潯陽、瀨鄉諸城,獲吳威武將軍周興;王濬、唐彬合兵克吳 西陵,殺其都督鎮軍將軍留憲、征北將軍成璩、監軍鄭廣。杜預又進克夷陵,再拔江陵, 斬吳督守王延。監軍總督賈充見捷,使人上功於朝。武帝得捷,乃下詔敕賈充催督各路進 兵,檄曰:「前者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東下巴丘,與胡奮、王戎等,合兵共平武 昌,順流長驅,當直造秣陵,與奮、戎等審量其宜,定其進取。杜預則靜鎮零、桂,懷輯 衡、永一帶,未可妄動。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可以傳檄而定矣。荊州一平,預當分兵萬人 給王濬。王戎亦分武昌兵七千,以益唐彬。太尉充當移屯於項,總督諸兵,乘勢蹙吳,毋 得怠忽。」諸將帥聞晉帝頒詔,皆刻期分投,望江南而進。未知何人首建大功。   卻說初前羊祜都督荊州軍事時,陰有平吳之志,聞童謠有云:「阿童復阿童,啣刀渡 江東。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祜以王濬小字阿童,遂因其謠之讖兆,表荐王濬為益 州刺史以應之。濬至成都,乃集兵士,繕器具,造大艦數百艘,長一百二十餘步。內可容 千人,以木為遮城,上立櫓樓,開門四向以便出入,前後可馳車馬,如同平地。外繪鵧首 獸頭,極其雄麗,冀恐水怪。又造大筏數千,以合抱巨木為之。其木柿木屑,循江而下, 連絡不斷。   吳國建平太守吾彥,與蜀鄰境,探知王濬大造舟筏,料是欲襲江南,因取其木柿木屑 ,呈奏吳主,言:「晉人無故置造船筏,必有順流侵吳之意,宜早為備。乞增設建平之兵 ,以防王濬不時之舉。晉人知吾建平有重戍,自不敢妄起謀吳之議。縱有不測,亦不能即 至建康。」吳主皓不聽其言。   至是,晉帝見王濬器具完備,授為龍驤將軍,率水軍由巴江順流東下。吾彥知消息, 遣人連夜持表入奏。言:「晉兵四出,舟師已達建平,伏乞發兵遏守險隘。」吳主聞奏大 驚,急宣丞相張悌、侍中姚信、尚書諸葛靚、御史大夫薛瑩、郭連、左司馬滕牧等,大集 文武於便殿,議退晉兵之策。張悌曰:「今晉兵分道而出,未易即退。必須大發精兵,亦 分數路,星夜而往,據住險要,方可保守武昌諸處,不失上流。苟不急守,倘一為其所據 ,乘水暴風便順流而下,其勢不可止遏矣。建康豈不危乎?」吳主依議,命鎮西將軍孫惋 、水軍都督留慮、振威將軍譚鸞、張觀、薛瑩為監軍,率兵十萬,敵司馬?之兵。使平寇 將軍張蒙、西陵守將張政、武昌監劉憲、宜都總備雷譚等,統兵十萬,以敵杜預。再命總 帥孫歆,以大將伍延為先鋒,張咸、張遵、蔡珪、蔡敏等,統兵八萬,以敵王渾。歆得命 ,星夜領兵,徑到橫江,佈紮營壘,分守要害。其餘隘口,皆築小城以守之。   晉前鋒將探得,報與中軍元帥王渾知道,言:「吳兵守住各處險隘,難以即進。且宜 紮定,計議而行。」王渾依允。次日親往吳兵寨所,憑高觀望,周匝看遍。回至營中,喚 先鋒應詹分付曰:「來日你可引兵五千,去攻吳寨。他若不出戰時,可將襄陽大炮並火箭 攻具打入他寨。吳兵被吾惱激,必然奮勇殺出。你可直望本寨而走,我自有計。」應詹領 命而去。渾又喚前將軍劉翻、後將軍祖始、右將軍徐嗣、左將軍楊肇,四將帶領精兵二萬 ,往中路上兩旁埋伏。再令護軍王戎帶夏祥,引兵二千,伏於寨外右側,以備接應。監軍 衛瓘領兵三百,伏於高阜之處,但看吳兵追入埋伏之處,即放動號炮,豎起紅旗,四下伏 兵齊出。分付已畢,次早各去打點。先鋒應詹領兵直扣寨前攻打。吳元帥孫歆見了,傳令 分付眾軍將曰:「晉兵初到,銳氣正盛,且未可與戰。只宜守住各處險要,不容此兵過江 ,便為上策。」眾將士得令,各各守住寨壁,任其攻擊,只是不出。挨至日午,應詹見攻 不動,乃令架起大炮數個,一齊點著,就如天崩雷震一般,聲聞數十里。火箭流星似發, 一齊打入寨中。吳之兵眾,驚惶亂竄,諸將喝令守住,不得妄動,擾亂軍心。   禦虜將軍張咸、橫衝將軍張遵,見其攻極,乃入稟孫歆曰:「今晉兵因見吾等不戰, 故此發極,實欲激吾出兵耳。以吾二人之見,待晉兵至晚欲退之時,兵力將疲,眾心必懈 ,那時一齊突出擊之,定獲勝矣。」歆曰:「此正以逸待勞之計,即宜行之。」三人計議 已定,傳令先鋒伍延居中,張咸在左,張遵在右,蔡珪、蔡敏領兵接應。只待晉兵退動, 即便殺出。各各嚴裝飽食齊整。時將及申,尺見晉兵旗腳望西而動,兵士皆起,一齊退去 。應詹親自在後,忽聽得吳寨之中一聲炮響,伍延領兵衝出,迫馬當先。應詹慌忙接戰, 未及五合,張咸、張遵分左右兩路殺出。應詹看見,將計就計,揮兵望本陣而走。吳將不 捨,隨後而趕去。衛瓘在高阜上,見其追入伏所,一聲炮響,紅旗便起,只聽得喊殺連天 ,伏兵四出,吳兵急退,後面劉翻、徐嗣截斷去路。伍延、張咸向前衝殺,又被晉將楊肇 、祖始逼至,吳將只得且戰,看看至晚,王戎、王濟率兩支接應兵馬,圍殺而來,吳兵心 慌,衝突不出。張遵奮勇當先,劉翻拍馬截住,戰未十合,楊肇挺槍又到,從旁殺入。張 遵兩頭受敵,遮攔不迭,被刺落馬,應詹一刀砍下其首。張咸驚懼,帶馬撞陣而走,楊肇 看見,隨後追趕。正將隔遠,又被徐嗣前面阻住。咸乃回身與楊肇接戰,方才交手,徐嗣 從背後殺到,咸慌回頭顧戰,早被楊肇覷空,一槍挑於馬下,急欲掙起,徐嗣向前又是一 槍,可憐張咸、張遵二將,俱被殺死。吳將伍延乘勢衝出,吳兵大敗。十停之中,去其七 八。急欲殺回本營,已被王渾、衛瓘、王濟等圍住攻打。蔡敏拼命抵住。晉將楊肇、劉翻 等四員,趕伍延不見,一齊擁至。   蔡敏退入寨中,與蔡珪二人只得保護孫歆走出寨後,向南望樂鄉郡而去。走至五更, 卻好伍延也引敗殘人馬尋到,合作一處而行,曉夜不敢稍歇。看看日暮,孫歆傳令:「人 困馬疲,聊稍停息,再作區處。」方才駐馬,忽聽得炮聲大震,鼓角齊鳴,滾出一彪人馬 ,截住去路,揚聲大叫曰:「吳將何人?火速下馬投降,免受殺戮。吾乃荊州前部大將周 旨、伍巢也。我都督知汝等與王元帥橫江相持,料必戰敗,要從此路而走,故先命我二人 ,帶領精兵來守,以擒汝等。汝今至此,有翅亦無所展矣。宜歸大國,以保軀命。」孫歆 聽叫大怒云:「吾兵雖敗,猶能力梟鼠賊,何如此狂罔之甚也!」乃謂諸將曰:「大丈夫 臨難毋苟免,豈可袖手以待阻截而受凌辱乎?誰人出馬為吾擒此賊奴,以報前恥?」伍延 聽言,即便勒馬舞刀,衝過晉陣,晉將周旨,揮刀迎敵。二人約出陣前,雙刀並砍,四手 齊施,一往一來爭勝負,三回三轉較輸贏。一連戰上二十餘合,周旨乃生力之人,精神愈 倍;伍延戰疲奔倦,架隔不迭,被周旨一刀背打下馬去。蔡珪急來相救,已被伍巢抵住, 伍延為周旨再是一刀砍死。勒馬又來夾攻蔡珪,珪慌側身迎敵,早被伍巢逼進,一把扭住 ,生擒而去。孫歆知勢難敵,與蔡敏捨命撞陣,奪路而走。餘兵大半投降。周旨二人亦不 窮追,只是招撫士卒,收拾衣械,回見杜預。   預自克江陵以後,兵威大震,於是湘、沅以南,及於交、廣鄰郡,皆望風送上印授。 預杖節稱制而撫綏之。乃與眾將佐議乘勢下吳。或謂預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方春 水生,難於久駐,宜俟冬間,更為大舉,不亦善乎?」預曰:「不然。昔樂毅藉濟西,一 戰而併強齊。今吾兵鋒已盛,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當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遂指 授群帥方略,約會徑趨建業。   忽報王濬兵至西陵,杜預即與之書曰:「足下既已摧其西藩,便當徑取建業,討屢世 之逋寇,併吳越於一家。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王濬得書大悅,即自武昌率川兵順 流南下,徑造秣陵。吳守將探知晉舟師將次潯陽,連夜差人持表入奏。吳主孫皓聞報大驚 ,慌令大將軍陸景,帶兵十萬,復合孫歆、蔡敏紮潯陽,以拒晉兵。晉舟師前鋒不能得進 ,乃入中軍稟知王濬曰:「吳將守住江津,其兵尚盛,且宜稍退,以俟後兵。」王濬曰: 「非也,兵貴神速。今吳已失上流,孫歆敗於橫江,心膽俱落。但努力一戰,可破彼矣, 何為退縮哉?」言畢,即揮軍而前。哨船又報:「前面皆以鐵鎖攔截江面,下制長錐,若 趁風順流驟進,恐船被壞。」王濬見報,傳令兵士,驅巨筏當先,以撞其錐。各將大火炬 灌蠟繞其鎖鐵,鎖果皆銷,船舟無礙。備細載前《三國演義》內,今不再錄。   吳將蔡敏見王濬破其截江之計,乃列船佈陣,親自貫甲環刀,立於船頭之上,阻住北 兵。王濬看見,恐軍士畏怯,即自身披重鎧,手執利刀,臂挽防牌,催船挺進,徑望南船 隊中殺入。蔡敏大喝曰:「東平寇將軍蔡敏在此,汝是何人敢來撞陣?」王濬竟不答話, 直望蔡敏船頭而進,敏亦揮刀逆鬥。兩船相隔丈許,王濬以牌防刀,踴身一躍,跳過南船 。蔡敏提備不乃,被王濬一刀砍落水中。晉兵競進,吳船奔潰。陸景看見,急令三軍一齊 出敵,於是各皆奮勇殺出。北兵稍卻,王濬親冒鋒刃,激勵將士,殊皆力戰。晉船高大, 勇氣愈倍。吳舟低小,當抵不住,須臾大敗,盡望建業而逃。晉兵隨後湧去,撞翻南船無 數,生擒吳將都督孫歆,直殺至小當陽朱雀桁相近駐紮。   吳守將丹陽監督盛紀,以兵來阻,方才將船佈列於江、浦之西,晉兵亦到。盛紀慌忙 向前拒敵,兩船未合,王濬親至,見有吳兵前阻,乃挺身率眾先進。盛紀大怒,揮刀來戰 ,恨不得一下砍死晉將,及盡力望王濬當胸奮砍。濬見刀至,急忙退躲。晉船高大,其刀 正中船上,入木數寸。紀急拔刀,已被張弘趕上,一槍刺中肩坎,撞入水中。王濬船頭看 見,驅眾並進,吳船避之不及,前者悉被撞破,在後者逃散,奔入建業報知。吳主君臣聽 了,驚得面如土色,急議再起兵馬拒敵。未知後來勝負若何,有分數:二十萬南兵,頃刻 間俱送入長江波內;六十年吳國,次第裡盡併進洛邑都中。後賢有詩嘆曰:                吳氣將終晉氣驕,艨艟飛渡大江濤。             眼前亡國多遺恨,迄此潮聲怨未消。 -- 張詠,書中作張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5.149

07/30 14:53, , 1F
三國志後傳第三回跟演義的最後一回對照來看應該挺有趣。
07/30 14:53, 1F

08/03 02:25, , 2F
人物好多,看來可以來作個人物介紹表。
08/03 02:25, 2F

08/04 14:44, , 3F
版大有空就做吧
08/04 14:44, 3F

08/07 18:40, , 4F
推一下
08/07 18:40, 4F

08/13 02:09, , 5F
推大丈夫臨難毋苟免
08/13 02:09, 5F

08/13 02:07, , 6F
推大炮數個
08/13 02:07, 6F

08/13 02:01, , 7F
推何得與書生輩區區辯論
08/13 02:01, 7F

08/13 02:04, , 8F
推后妃宮女千餘人
08/13 02:04, 8F
※ 編輯: ueyo 來自: 211.20.205.184 (04/22 22:35)
文章代碼(AID): #18ZA0jWG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