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命

看板RIPE_gender作者 (綠豆)時間15年前 (2009/08/23 20:02), 編輯推噓6(603)
留言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有沒有遇過這種經驗,在填寫問卷時被要求評估自己是屬於什麼階層?這種評量方 式在很久以前有出現過,或者有學術研究用途時才會使用,但現在若要測這題,大 多從薪資收入、房產、有無汽車及它們是落在什麼數值範圍內等轉換成量表係數, 依據處理後的整體數據,經比較才加以劃分及定義.因為從字面感觀上,大家都會 填選自己是中產階級,然而同樣的階級中,收入很可能天差地遠,所以這個結果是 不夠精確且低效度的. 中央研究院所做的社會階級分析標準,和美國時代雜誌做出來的結果是有差異的. 在中研院的調查中若被劃為是中產階級的低標群,在時代雜誌的調查結果中,很可 能是屬於勞工階層.但不管怎樣,「中產階級」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很舒服,不亢不 卑,怎樣都比「勞工」來得強. 社會階層是無法明確及仔細劃分的.勞工一辭指涉的是職業屬性,在台灣,政府用 的是「低收入」階層.我在三峽山區做問卷調查時發現,許多農民的月收入達到八 萬元以上,雖然從事農務,但生活物價遠低於台北市.而在台北市生活的人,雖然 不是從事勞務工作,但低收入及承擔較高的物價,卻讓它們在整體評量上更符合勞 工階層的特徵. 什麼叫勞工?簡單講就是利用體力勞作換取薪資報酬的就業者.高勞動力、高風險 、高取代率及低報酬.用這個定義來看台灣社會,一堆大學畢業的職場新鮮人泰半 都符合,即便他們穿西裝打領帶配黑亮皮鞋,有些「跑業務」的人也算是在體力勞 作.台北區域的平均薪資二點三萬至二點七萬,比台北市的貧窮線一點四萬衹多出 一萬元,這一萬元繳了房租就沒剩了,這些新鮮人幾無經濟剩餘好累積. 沒有辦法累積經濟剩餘,這日子究竟要怎麼過?而且還要被要求笑逐顏開,感激有 機會得到這份微薄工資.老闆在開玩笑,市場經濟在開玩笑,國家政策也在開玩笑 .透過與進入職場工作的學長姐和朋友們的交流,然後上網看別人的工作日誌,到 ptt 的工作板看網友的工作經驗分享,那整個氣氛低迷、消極與悲觀到讓人看不到 未來有希望. 我回想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的生活經驗.能夠購置房子與汽車的人,大部 份都通勤到新加坡工作賺取雙倍的匯率回到馬來西亞消費.要是沒有優秀到可以在 本地獲取高報酬的工作,在沒有父母長輩的幫助下是不可能購置房產與汽車的,組 織家庭的新人大多在經濟上接受父母的協助到某個程度,能夠徹底靠自己,至少靠 夫妻兩人的能力辦到這一些,極為少數.衹有一個例外,就是在新加坡工作. 新加坡的就業機會與待遇比台灣好,而馬來西亞的物價比台灣低,在我家鄉的生活 ,某個程度來說是比在台灣還要好的.這讓我的家鄉彌漫著一股安逸的氣氛,衹要 想辦法到新加坡工作,人生就會有保障.但人們不知道,市場經濟的結構會改變, 這廿多年來是沒什麼大事發生,但不代表未來依舊如此.我認為最可怕的是,這種 種已經成為一種讓家鄉人們樂於接受的「人生劇本」,人們不會再思考其他的可能 性. 時代在變遷,社會也在變遷.我的直覺告訴我,過去的思考方式已漸漸失效了,它 無法幫助我面對這種種的變遷.想辦法在本地工作賺大錢當老闆,不然就到新加坡 工作存錢,買屋子汽車娶老婆生孩子(男性觀點),這樣的人生劇本還是有效,可 就算有效,這樣的生活方式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被不曾間斷的變遷所刷下來,而我這 一代就可以碰到.抱持這個人生劇本的人們所繁衍的下一代,在我看來就像是在複 製貧窮. 組織家庭及生育子女,稀釋了經濟資源.機會成本的觀念,這些被稀釋的資源可以 投資在自己的教育上,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證實,教育年數影響薪資收入.這也是 為何現代人越來越遲婚的原因之一,當馬來西亞人忙著在廿五歲結婚生子時,台灣 人直至廿六七歲完成研究所教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就業昇遷,累積財富.十年 後,以更穩定與堅固的經濟實力去支撐原生家庭及自己的家庭,並在很大程度上保 障了自己職涯發展. 無論是在馬來西亞或台灣,若無法成為金字塔頂端的那群,就勢必得淪落在底下那 群.而大學以前的教育,是把人們訓練成像生產線那樣的產品,甚至是台灣的大學 教育,我有時都會有像是要把學生教育成「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高級勞工」這樣的 感覺.資本家和中產階級會提倡許多能對社會造成廣泛的影響力的觀點以維持階級 利益,「不該奢望更多更好」「要知足」等這些觀念,在我聽來怎樣都像是陰謀論 ,衹要抱持這樣的想法就會削弱力爭上遊的決心而甘於現狀.教育也是一種將人們 形塑為勞工的工具,要是看不破這點,就會認同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人 們會不滿,但仍認為合理,即便不是,也無可奈何. 在家鄉,在台灣,都沒有人告訴我這些事情.這種事情太突兀及明顯了,為何企業 老闆和影視藝人會有超高收入,而他們之中收入排名之末的那個,其一年的收入還 超過幾個人拼死拼活一輩子的毛收入加總.為何會有如此極端的差異存在?而人們 卻視之為理所當然?有人住在豪華洋房(陽明山),而有人在新店溪旁搭違建木屋 (溪洲部落);有人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在新光三越買價值一百一十萬的名牌手提包 ,而有人則得花半年的時間存與一個低價名牌包等價的大學註冊費. 我是個看過人生百態的青年,我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台灣的工廠工作過,我和 外勞一起住在極簡陋的宿舍,吃過最難吃的白飯,吃冰冷的米糠,甚至在留學生涯 中山窮水盡到沒有錢買飯吃而必須挨餓.衹要少許的歷練,就足以讓我思考,這究 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大家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再合理不過的? 在台北市中山區生活的這幾年,我的生活環境充斥著外商公司、金融服務業等上班 族.衹要金融市場及經濟發生急遽變化,整個周圍的氛圍都會改變,在這裡生活所 感受到的是這種種變化所帶來的直接衝擊與壓力,哪怕是極細微的變化.如果再加 上媒體炒作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就算沒真的那麼糟糕也會覺得像是世界末日. 看著眼前一片風雨飄搖,我實在不想像這些人一樣被攪進低階層的悲慘處境中,得 面臨失業,或過著還可以的生活,但心裡又不踏實,除了做牛做馬別無選擇,沒有 成就感的人生.馬來西亞更慘,庸庸碌碌的人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人生就這 樣走到了盡頭,感覺像在坐牢一樣,生命變成一種禁錮,這豈是悲哀所能形容? 逃,衹要逃跑就有機會擺脫那一成不變的命運,結果逃到台灣更慘,簡直走進死胡 同.接觸社會學的知識以後,才知道,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哪裡是用逃就能 改變的事實.可至少台灣這一趟讓我瞭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事情發生的癥 結,就有機會去改善,既然已是困獸之鬥,那就衹好放手一搏. 馬來西亞的馬來精英推翻保守勢力,推行新經濟政策,讓部份馬來族群成為資產階 級.而共產黨透過文化大革命讓底層的黨員取代舊有的資本家與地方勢力,歐洲近 一百年來的工會運動為工人階級爭取改善生活的機會.所以我也要走階級鬥爭的路 線.可是階級鬥爭必須動員可觀的人力,而我連動員一隻野狗都成問題...所以 ,我才說要突破勞工階層,衹讓我自己突破並成為中產階級,這就足夠了.畢竟我 不是革命家,我是走資派,我採納資本主義精神. 我有時真覺得自己像極了父親,我的父親將自己的人生丟到賭桌當籌碼,而我則拿 自己的人生來賭那該死的生存機會.賭博是機率和排列組合,勝算怎樣都比我高. 就算是輸了,還有母親可以供養他,而我要是輸了,我的人生就玩完了,就這麼簡 單.賭那微乎極微不切實際的機會,我跟父親一樣都是賭徒.可人生境遇至此,橫 豎都是死,不把所有的籌碼押在「生存」這一局,我也沒有別的選擇了.台灣這一 趟所求的,就是一個翻身的契機,用小籌碼換大籌碼,最後換取生存的機會,這就 是我的目的. 家鄉有無數掌握政權的馬來精英和掌握經濟勢力的華商,台灣大部份人的能力全遠 在我之上,全世界...那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我心機再如何深沈,這一局是穩輸 的.而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我衹需要做的,就是讀書.讀書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若 連並非人生全部的讀書都做不好,那更甭提生存了.我的智慧所及,讀書是造成一 連串改變發生的第一張骨牌,無論我的大學教育是如何收場,即使是失敗也比在家 鄉坐以待斃好,至少死也瞑目.這是我個人跟整個社會的階級鬥爭,也是我人生的 戰爭,力挽人生狂瀾,我獨行而不悔. 像我這種人,最後衹有兩種下場.不是趴在地上接受命運的安排,就是坐在海邊看 著夕陽發呆.我不是一個自大的人,我願意向現實低頭,但我不會放棄主導自己人 生的發展.這條路的盡頭,是我的歸宿,而我必須走過這一段才能印證自己的人生 價值. -- 所有的堅持 , 衹為了一份理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4.176

08/23 20:06, , 1F
08/23 20:06, 1F

08/23 20:08, , 2F
並不是完全贊同的。
08/23 20:08, 2F

08/23 20:18, , 3F
好累的感覺 = =
08/23 20:18, 3F

08/23 20:35, , 4F
end
08/23 20:35, 4F

08/23 20:52, , 5F
這一篇文章值 32 元
08/23 20:52, 5F

08/23 21:10, , 6F
謝謝分享!雖然有些地方感覺像有一點不是很完備的學術論述
08/23 21:10, 6F

08/23 21:12, , 7F
加油吧!你還很年青,可以做及改變很多事。希望當你功成名
08/23 21:12, 7F

08/23 21:13, , 8F
時,也能想起現在的話。共勉之
08/23 21:13, 8F

08/24 16:42, , 9F
大哉問,這麼大篇怎麼回啊XD
08/24 16:42, 9F
文章代碼(AID): #1AaI_Kyz (RIPE_g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