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書訊

看板R911210XX作者 (人行道)時間14年前 (2010/05/22 13: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14 (看更多)
可作為歷史來讀 ──讀「也同歡樂也同愁」 【聯合報╱吳學昭】 讀到流求、小彭、美延合撰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 書稿,真有說不出的高興,為寅恪伯父、唐篔伯母高興,也為讀者高興。這些 年來,市上關於陳寅恪的書,少說也出版有幾十部,但是以女兒的身分秉筆實 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卻是與眾不同的第一部。書稿不文不 飾,質樸真摯,視角獨特,內容翔實,有根有據,可作為歷史來讀。 流求姊妹都是學理科的,自謙不專文史,不敢對父親學識著述妄加評論,而將 姑父俞大維寫的〈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附錄書後,供讀者參考。這實在再合 適不過。此文原是俞大維先生1970年三月在台聽說寅恪先生去世後,向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仁追述寅恪先生研究學問的方法和經過。俞大維先生與 寅恪先生情屬至親,誼兼師友,相知最深,迄今為止,對寅恪先生當年治學一 般的觀念,還沒有見到比俞大維先生概括得更為全面和深刻的。我們從俞文中 得知寅恪先生為撰寫一部新的蒙古史、一部《中國通史》及《中國歷史的教訓 》,曾下過何等樣的苦功進行文字工具準備和史料的精深積累及研究。然而生 不逢時,幾經戰亂流轉,既無安定生活,又無充分時間,而作為寅恪先生著述 的基礎、傾注多年心血批註的許多珍貴書籍,或毀於戰火,或在運輸途中被盜 ,或寄藏親友家丟失,晚年的遭遇和「文革」浩劫更不待說。寅恪先生一生雖 然留下無數精闢的著述,但最終未能完成他《在史中求史識》的大作,心情可 想而知。確如俞大維先生所說:「此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 的悲劇。」 流求姊妹點點滴滴的回憶,一個個細節的動情描述,極大地豐富和加深了我們 對寅恪先生的認識,瞭解他成長的時代環境、家庭背景,看到寅恪先生的言談 笑貌、襟懷風度,他那與時代同歌哭、與國家和文化同呼吸的個人性格。對於 國家和文化,寅恪先生實是視為一體的。我們也看到賢慧精幹的唐篔伯母,如 何歷經風雨全身心地照顧寅恪伯父的生活,支持他的事業,更加體會寅恪贈詩 「烏絲寫韻能偕老」、「然脂功狀可封侯」等句含蘊的深沉。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相繼離世已四十年了,親友們每回想起那個悲慘秋日的情 景,心上仍不免隱隱作痛。大家都寄望流求姊妹撫思追憶,把她們所瞭解到父 親、母親以及與雙親共同度過的時光,用文字記載下來留作紀念。流求姊妹也 久有此意,遲遲沒有動手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年一直在為實現父母親的兩個心 願而忙碌奔波。 一是忙於收集整理出版父親文集;二是覓地安葬父母親的骨灰。這在常人看來 似乎並不十分難辦到的兩事,她們卻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和精力來爭取落實。其 中的曲折和艱辛一言難盡,只有身在內地親自操辦其事的流求和美延感受最深 。 寅恪伯父的文稿,還有眾多批註的書籍,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遭洗劫一空 ,片紙不留。當年抄家,文稿書籍是被人成綑成綑、一麻袋一麻袋拿走的;「 文革」結束,落實政策,雖經百般追索討要,卻是一冊一冊,甚至一頁一頁地 收回的。抄走時留有字據的,未能如數歸還,更別提那些連字據也未留就抄走 的文稿書籍等。為討回寅恪伯父被抄走的文稿,流求姊妹不知寫過多少封申訴 信,向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求助,也不知登門拜訪過多少位有關負責人,請予 過問,所憾收效甚微。尤其苦了「文革」後仍在中山大學任教的美延,很長一 段時間,幾乎三天兩頭地往校領導那裡跑、往歷史系跑,追討父親遺稿。讀者 絕不會想到現今《陳寅恪詩集》中的有些詩,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延從某些 「持有者」手中,一聯半首地一點點摳出來的;有人藏頭露尾地發表寅恪伯父 「文革」中被抄走的未刊詩稿,美延發現後便去軟磨硬泡討要。 1980年蔣天樞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主持出版的《陳寅恪文集》,所收文稿就 是流求和美延在「文革」後想方設法追回的。1988年蔣天樞先生不幸突然病逝 ,流求姊妹繼續收集整理父親文稿的工作。2001年,在上海古籍版《陳寅恪文 集》的基礎上,增加了詩集、書信集、讀書劄記、講義及雜稿,編為十三種十 四冊,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9年三聯新版《陳寅恪集》,書信集內容有所 勘正。「陳集」目前尚不能稱「全集」,寅恪伯父流失在外的文稿遺墨仍未能 全部收回,這從京滬港拍賣市場公示的目錄,也可看出一斑。一些來路不明的 寅恪伯父手跡,屢被炒作升值,儘管國家明文規定物品所有權有爭議者,不得 進入拍賣市場。我真希望所有持有寅恪伯父文稿遺墨的人士,不論來源如何, 能以傳承祖國文化為重,向寅恪伯父親屬提供影本,以收入先生文集,使「陳 集」更臻完善。這對研治我國乃至於東方近代學術史是功德無量的事,豈不遠 比藏諸祕室供個人把玩觀摩為強。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遺體火化後,骨灰起先留置在火葬場。以後落實政策,寅 恪伯父骨灰被移放廣州革命公墓,美延就將父親的一半骨灰和母親的骨灰,一 同捧回她在中山大學的宿舍,朝夕相伴,一心想著如何遵照父親的囑咐,安葬 父母的遺骨於杭州六和塔後的牌坊山祖塋,與祖父散原老人、祖母明詩夫人及 大伯師曾之墓相伴。 寅恪伯父早年執教燕山,晚歲客居嶺南,總感覺不很相宜,而對風和日麗、水 柔雲暖的杭州,非常嚮往。曾有詩坦言:「粵濕燕寒俱所畏,錢塘真合是吾鄉 。」這固然由於杭州風景氣候宜人,更因為此乃寅恪先塋所在,是他魂牽夢縈 、年年遙祭的地方。解放初期,寅恪伯父對中大同事、詩友朱師轍(少濱)先 生退休卜居杭州很羡慕,送別詩有句:「他年上塚之江畔,更和新詩結後緣。 」美延不止一次聽父親說過:「我們老了,死後歸葬杭州祖塋,伴隨父母與長 兄身旁。」 為實現父親這個心願,流求姊妹改革開放後奔走呼籲近二十年,向中央和地方 有關部門請求幫助協商,未見成效。往往是:寫信,不見回覆;上訪,不予接 談。僅有一次例外,1986年美延在浙江省委統戰部門口坐等一周求見,最後傳 達室人請出一位處級官員,限時十分鐘,聽取美延講述後,表示「考慮考慮」 ,以後即音信杳然。 寅恪伯父歸葬杭州祖塋的心願不得實現,使所有關心此事的人都深感遺憾!以 後幸蒙江西省科技廳、江西廬山植物園和各界熱心人士鼎力支持、友好相助,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的遺骨最終得以合葬於廬山植物園,魂歸故里。廬山植物 園風光無限,且鄰近他們喜愛的侄兒封懷(廬山植物園創始人之一)、侄媳夢 莊之墓,想來不致寂寞。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墓以巨石為碑,與周圍山林融為一體,石上鐫刻十個大字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003年6月16日(舊曆5月17日),也即寅恪伯父 113歲冥誕之日,廬山植物園舉行了寅恪伯父、唐篔伯母墓碑揭幕儀式,時值「 非典」,北京親友均未受邀參加。作為世交晚輩,學淑、學文姊和我,敬撰一 聯為賀: 萬峰插天,匡廬有幸埋傲骨; 千浪動地,揚子多情頌英魂。 那天美延來電話說:「父母終於入土為安了!」語帶悲音。回想近二十年的種 種波折,不勝唏噓。這也難怪,波折中,她受的委屈實在太多。 從接到美延的電話之時起,我就知道她們姊妹將著手撰寫、回憶父親母親了。 果然現在就讀到《也同歡樂也同愁》這部書稿,親切,感人,史料珍貴。如果 說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那就是書稿主要內容只寫至1949年。1949後,隨著流 求姊妹年齡增長,對父母也更加理解;而寅恪伯父晚年的境遇和心態,深為海 內外讀者關注,衷心希望流求姊妹繼續寫下去,彌補這一缺憾。 【2010/05/22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615985.shtml 弟子、女兒出書追憶陳寅恪  《年譜長編》、《也同歡樂也同愁》同期出版 1969年10月7日,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逝世。近日,年近百歲的陳門弟子 卞僧慧先生編撰的《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一書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而陳寅恪女兒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合撰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 陳寅恪母親唐篔》即將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弟子不負重托編年譜 卞僧慧先生早年曾在清華大學歷史系從遊於陳寅恪先生。著有《陳寅恪先生編 年事輯》的陳門弟子蔣天樞先生曾想對本書進行增訂,擬編撰先生年譜,惜年 邁體弱,無力完成。1987年將此事委託給卞僧慧。卞僧慧稱,1995年,本書曾 協商出版事宜,因責編大肆刪削,以致面目全非,為卞僧慧先生所拒。時隔15 年之後,本書終於以完整面目面世並得到了陳寅恪先生後人的認可。 《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一書卷首敘世譜;卷一至卷五分述陳寅恪先生 一生為人為學之行跡,多有按語說明;卷六為後譜,講述譜主逝世後至骨灰安 葬(2003年6月)為止。5月18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將與中華書局聯合舉辦本 書以及《梁啟超年譜長編(初稿)》出版學術座談會。   三女兒共思父母寫回憶 《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是陳寅恪、唐篔的女兒陳流 求、陳小彭、陳美延三姊妹合作撰寫的回憶錄。在這本書裏,她們敘述了和父 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 為止。本書約十余萬字,分為六章。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 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 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 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 此外,書中也記敘了有著姻親關係的陳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國時政 治、文化舞臺上的活躍人物,如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唐景崧、俞明震、 俞大維等幾代人。    作者從親眷的角度,憶述了大家族中的親情相助,生死別離。也以晚輩的眼光 描寫了陳、唐夫婦與眾多學者教授、授業弟子的交遊往來。書中所述這個家庭 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 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 和時代變遷。 http://www.cns.hk:89/cul/news/2010/05-06/2265438.shtml 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作者: 卞僧慧纂,卞學洛整理 ISBN: 978-7-101-07232-7 印次: 1-1 開本: 小16 裝訂: 精 字數: 450     頁碼數:424 定價: 50.00 出版日期: 2010-05-05 內容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學術大師,其一生經歷坎坷,奉守“獨立之人格,自 由之精神”之人生宗旨。本《年譜長編》系其任教清華大學時及門弟子卞僧慧 先生以二十餘年時間編撰而成,並得到陳寅恪先生弟子與家屬的認可。本書卷 一敘世譜;卷二至卷七分述陳寅恪先生一生為人為學之行跡,凡涉及各種記載 有出入需要考辨者多以按語說明;卷八為後譜,講述譜主逝世後至骨灰安葬( 2003年6月)為止。全書有兩個附錄。附錄一,為作者當年在清華大學聽陳寅恪 先生講課時的《晉至唐文化史開課筆記》、《晉至唐史開課筆記》、《隋唐史 開課筆記》以及《歐陽修課筆記》,這些筆記都沒有正式公布過;附錄二,為 作者撰寫的關於陳寅恪先生的文章,包括《陳寅恪先生史學蠡測》、《試述陳 寅恪先生治學特點》、《喜讀陳寅恪先生唐史手稿和〈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驉r》 、《重讀〈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老師之老師,公子的公子》等。 -- 記憶裡,陳寅恪的女兒似乎從未到過台灣, 果真如此,是有點遺憾。流求、小彭,本就是有感於甲午割台而命名。 如果時報引進繁體版,說不定有機會訪台。 錢穆曾批評陳氏行文冗沓搖曳,不可法,大概不是偏見。 十多年前為編文集,陳家姐妹曾通函史語所, 請求複印傅檔中的相關書信,當時主其事的汎森師回憶: 「那個信寫得之繳繞啊,一看就知道是他女兒!」 如今這些信也都成為歷史文件。 年譜應該也是很有意思的,作者卞僧慧, 我猜和去年過世的卞學璜來自同一個天津大家族, 後者是趙元任的愛婿。這張網又一個點被接起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5.6
文章代碼(AID): #1Bzso1FS (R911210XX)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4 之 14 篇):
情報
情報
1
1
情報
1
3
情報
3
4
情報
2
4
情報
3
5
情報
1
1
情報
情報
7
23
情報
文章代碼(AID): #1Bzso1FS (R91121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