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琴--成公亮古琴獨奏音樂뜠…

看板QIN作者 (荒漠貓)時間15年前 (2008/09/18 17:41), 編輯推噓4(403)
留言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huain.com/study/html/prod_1827.html 應日本民間團體"中國音樂研習會"的邀請,中國古琴家成公亮先生於1996年11月21日至 12月4日在東京都、大阪府、兵庫縣等城市,舉行了古琴獨奏音樂會和講學活動,取得了 圓滿成功。11月23日,在東京紀尾井音樂廳舉行了成公亮古琴獨奏音樂會,他演奏了《 陽關三疊》、《醉漁唱晚》、《漁樵問答》、《孤竹君》、《文王操》、《憶故人》、 《流水》、《歸去來辭》等七首古琴曲,給日本聽眾以強烈的音樂藝術感受。 舉辦這次介紹當代社會中保持生命力的中國古琴音樂會,得到了日本中國交流協會、日 本中國友好協會、世田谷日中學院的協助。音樂會開始時,先由中國音樂學者東京藝術 大學講師孫玄齡先生以古琴的"歷史概況"、"琴譜"、"古琴美學"為題進行了講解,音樂 會中間成公亮先生還回答了有關"打譜"、"古琴的傳承方式"、"現代中國社會中的古琴" 等幾個提問。因此,除了一般的音樂愛好者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日本音樂家、作家 等也來欣賞他的演奏。另外日本公眾對成公亮自中國帶來的古老名琴"秋籟"(琴腹朱書 "大唐開元三年李晉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自己打譜的古曲《文王操》、《孤竹君 》也受到很高的評價,留給日本人很深的印象。 音樂會結束後,主辦團體調查收集了當天聽眾的感想和意見。大體歸納以下幾個內容: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如此古遠的音樂能夠一脈相承傳至今天,令人讚歎和感動。古琴的曲情使人聯想到 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使聽眾進入想像的神秘世界,幫助瞭解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古 琴的繼承通過打譜這種特殊而艱辛的工作,這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意義,這是一次很有 文化意義的音樂會。 二、獨特的音色 原以為中國的琴也像日本的箏那樣高亢,沒想到它發出的聲音如此寧靜、溫和,令人舒 服,它的美好無法形容,實在感動;清淡平和的琴音令人不由自主地專心聽演奏,實在 難忘;以豐富多采的琴音描寫自然風景、社會理想,它宛如吟中國詩。 三、特有的演奏方法 欣賞實際演奏(聽並同時看到)才能直接瞭解古琴的美妙,吟猱綽注、泛音、滾拂、撮 ,這些古琴獨特演奏都產生出琴樂微妙的韻味,其中對左手的豐富手法更感興趣,這些 在聽古琴錄音時是無法全面實際地領會的。對演奏者的技巧深感佩服,超絕的技巧和美 妙的音色使人聽得出了神。四、易於欣賞的琴歌 在音樂會上,作為加奏曲目的琴歌《歸去來辭》受到歡迎,聽眾希望下次多有幾首琴歌 ,琴歌比琴獨奏曲更易於欣賞。 五、珍貴的古代樂器 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把珍貴的古代樂器介紹給日本人,聽眾能直接看到實物,並聆聽 到它的音色,印象很深,有如此古老的歷史,讓人感慨。古琴的音樂內容和形式,更適 合一個人欣賞。 總的來說,成公亮先生的音樂會引起了聽眾強烈的共鳴,他高超的演奏技巧、豐富多采 的表現力、內在深刻的感情和思想,使日本聽眾不時用"感動"、"驚歎"來稱讚這次音樂 會。日本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加籐週一氏曾經在《朝日新聞》的"夕陽妄語"散文欄目中, 稱成公亮的古琴音樂是"內心情感的極致",這不僅是對他演奏的高度評價,也正說明了 中國古琴音樂深刻的思想性及非凡的表現力。 84歲高齡的岸邊成雄博士是古琴的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古琴最早從中國傳到日本, 是平安時代(公元8世紀至12世紀),當時的琴是貴族作為修養的樂器,以後逐漸衰落。 現存正倉院寶物樂器"金銀平紋琴"被推斷是從中國唐朝傳來。江戶時代(公元17世紀以 後),古琴再次從中國明朝傳來,直到明治時代(公元19世紀)後,又不時興了。現在 古琴在日本並不普及,但有關古琴在日本的歷史資料,(樂譜、現存樂器、演奏家資料 、琴學文獻等)已達到龐大數量。岸邊成雄博士在60年代即對遺留在日本各地的古琴進 行了積極的調查,他親眼見過的古琴有60張左右,發現江戶以來的琴士有650人左右,他 撰寫的《江戶時代之琴士物語》,自1993年開始連續發表。今年來,他希望整理這些文 章,出版一部有關古琴的學術書。因此,岸邊成雄博士也到場欣賞成公亮先生的演奏。 1996年11月25日,成公亮先生拜訪岸邊成雄博士,在他家就古琴音樂交談了三個小時。 其間,岸邊博士取成公亮先生的古琴"秋籟"的干拓,簡要地調查樂器內部、斷紋種類、 修理狀況、音色等。岸邊先生首先謙遜地說,自己沒有資格評論古琴演奏,有些感想, 只不過是歷次中國古琴家的演奏給他的主觀性印象。對於成公亮先生和現代古琴家們的 演奏,他談了如下的聽後感(已經本人審閱): "我對您的古琴演奏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我們日本人還難得有機會接觸中國傳統音樂 ,能聽當代古琴家獨奏的機會更少。這次您的演奏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卓越的演奏技 術,使日本聽眾進入既新鮮又美好的中國音樂世界。一般來說,當代古琴演奏家給我如 下的印象: 1. 音樂會常常用很大的電聲擴音,使古琴音色變得不太真實。而這次音樂會擴音音量 很小,開始覺得不夠,慢慢欣賞習慣過來,覺得很真實,接近直接聽古琴演奏時的感覺 和氣氛。 2. 許多當代人彈琴的速度比前人快,拍節感比較強(接近西方音樂的拍子理論),注 重技巧而缺乏韻味,據個人音樂感解釋樂曲的那種自由節奏也減少了。但您的演奏速度 較慢,節奏也是自由的,有韻味。 3. 有的人打譜以現代風格代替古人的思想,而這次您打譜演奏的《文王操》、《孤竹 君》是傳統的風格。 4. 有些新創作或改編的琴曲常常過多運用裝飾音,而傳統古琴中用空弦和單音表現的 部分減少。 我覺得,與有些當代琴家相比,您的演奏有所不同。您的演奏既繼承查阜西、管平湖、 張子謙等前一代琴家的精華,又有所發展。" 現代日本社會的特徵之一,就是一切事情都追求速度,生活中也忙得沒有一點空閒時間 。這樣人們就不能保持從容鎮靜的心態。雖然現代人獲得了方便快捷、安全合理等文明 社會的好處,但也失去了人類對未知的希望和夢想、對生死的深切感受;失去了創造、 思索靈魂對話等人類本應有的興趣;與自然隔絕的文明社會,使現代人蒙受極不自由閉 塞感。 古琴音樂卻具有這些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東西,就是根據個人思維演奏旋律性很強的音樂 ,它的節奏比較自由和悠慢,為重視深微的韻味而不必擴大古琴的小音量,因而自然而 然地要求環境的寂靜和精神的集中;如要掌掌握全面的古琴演奏技術和琴學知識,必須 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則,古琴打譜和創作新曲都是創造性的艱難工作……,這些 因素都不適合現代社會。然而,它正反映了現代人的理想要求和感情。成公亮先生音樂 會的成功,他的演奏令許多日本聽眾感動,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古琴在傳達古代音樂生命力的同時,也要通過當代古琴家表現現代人的思想感情("繼承 老一代琴家的精華又有所發展")。只有這樣,它才不辜負當代聽眾的期望。 【牛島憂子女士 1982年畢業於日本西南學院大學文學系國際文化專業,畢業論文為《源 氏物語論--紫の上によるめ女君の理想性》。她從六歲開始學習鋼琴、日本舞蹈、油 畫、書法等,對文學文化方面有造詣。1990年至1992年,在新加坡生活過兩年,其間向 劉莉女士學古箏。1992年她出版了在日本第一次用日文編寫的中國古箏教材《古箏教則 本(入門)》,並在日本進行中國箏的教學活動和多次應邀參加中國箏的獨奏表演。19 93年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進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09/18 17:46, , 1F
琴歌比琴獨奏曲更易於欣賞。我覺得的確是這樣的
09/18 17:46, 1F

09/18 17:47, , 2F
日本人保留了大量古代的琴譜,怎麼沒人彈出來呢
09/18 17:47, 2F

09/26 00:33, , 3F
要去哪裡找日本的琴譜?
09/26 00:33, 3F

09/26 00:33, , 4F
我猜日本有很多唐代未被五聲化的琴譜
09/26 00:33, 4F

09/28 00:34, , 5F
我記得主要就是<東皋琴譜>,裡面都是易於演奏的琴歌.
09/28 00:34, 5F

09/28 00:36, , 6F
我聽人彈過,老實說音樂簡單到讓人沒印象了
09/28 00:36, 6F

10/03 12:21, , 7F
東皋是很不複雜沒錯...
10/03 12:21, 7F
文章代碼(AID): #18qY96d- (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