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斲琴心得

看板QIN作者 (甜甜)時間18年前 (2006/04/26 13:49),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大約是去年六月開始動工做琴的, 理由無它,那貴得嚇人的價格讓人無法下手, 心中賭氣一想,有那麼難嗎? 於是和我男友,兩個臭皮匠,就開始動手做琴了, 當然,我們參考不少網站資料,書籍, 也訪問幾位琴人,親眼瞧瞧半成品的原貌, 大部份的人都不願意透露太多, 如果不把做琴弄得神祕點,價值感好像就不高了, 比較有用的參考資訊, 是幾位琴人的幾句話, 一開始是陳國興老師的話, 他說,人人都可以做琴,重點是,要曉得什麼是好琴, 於是我從他口中第一次聽見了關於"九德"的分析, 他說我們其實並不用跟他學, 只要常看,做琴並不難, 那邊有一位弟子叫做小鄭, 原本做二胡,是專業木工, 他有正式跟陳國興老師拜師學藝, 但其實他看著看著也就會做了, 難是在,音色的好壞,小鄭就需要老師的指導了, 小鄭是一級木工,一下手工便好過老師太多, 而且他很會利用各種機器,比起老師也省更多力, 一次就能製作比老師多的琴,(三十多把) 但是音色並不是單純工能堆砌出來的東西, 但幾個星期前小鄭與陳國燈老師赴紫藤廬, 拿仿金銀平紋型制的新成琴給莊老師指教, 音色明顯地進步很多, 但是一把琴光是各個部位音色均勻都很難了, 而且不是在莊老師極敏銳的耳力下, 我們還真分辨不出來其中玄妙, 另外,在這之前及之後, 我趁地利之便(家住花蓮), 多次拜訪葉世強老師, 老人家製琴雖然早期有參考旁人及資料, 但基本上製琴的路數全是自己的, 喜歡的風格也是有一定的, 他喜歡古,鬆,老,偏木聲, 在木頭的處理上,喜歡用人工或自然手法將木頭弄鬆, 上漆也不喜歡上太厚,喜歡透亮的音色, 連木頭都強調絕不可用買的, 我跟他說要做琴,他說,"妳信不信,只要妳向天祈求,就會找到木頭" 開始聽真的覺得很誇張,是神話嘛, 但我真的很誠心去求了,我的確在別人都視而不見的地方, 至今一共揀了十餘塊木頭,都是老的, 葉老師不喜歡一般琴的外表,亮亮的, 所以他不上表漆,對於彈琴的人來說, 吟猱是有些不方便,但也不是那麼不方便, 所以有人戲稱他的琴都很像半成品, 但是也有人喜歡那古樸的面貌,見仁見智, 後來在我的師兄的介紹下,我們拜訪了位於竹北的朱盈俊先生, 他家離竹北車站很近,走路即到,大家有機會可以拜訪他, 他是我們遇過的斲琴人裡頭,很不藏匿的一位, 他亦是自學做琴,沒有師承,但有些木工基礎, 我們在那邊得到最多啟示, 他要我們就做嘛,做過一次,再去看別人的,就懂了, 至於很多木工上的問題,製作的方法, 他鼓勵我們,其實都是可以用的,像美工刀也可以削琴軫, 而那些藝術家製琴,或是什麼神祕的經驗, 他都鼓勵我們別相信太多, 像什麼叫古,什麼叫金石聲呢? 或許我們可以用比較能分析的語言, 像古,也許是指聲音較鬆?或是...? 金石聲,是聲音緊嗎?或是...? 總之,在他鼓勵下,(對我們兩個陌生的年輕人) 我們破除了很多迷思,神話, 我跟他說,是不是大不了做出來醜一點而已? 他說是了, 於是我們開始用自己的方法, 摸索自己的路, 我們的琴軫,岳山,焦尾,龍齦,雁足, 都是用美工刀削出來的,(一隻十塊那種), 相信嗎,用一個刨刀,幾把不專業的小鑿子,輔以小電鋸,手鋸, 我們也替琴開膛剖腹,挖好了, 琴軫的洞,也是用一隻小鑽頭用手鑽的, 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珍珠貝殼時, 都想不出來,要怎麼把它弄成圓形, 當然其它琴人大多是用買的, 徽位,雁足,軫子...都是用買的,或找人做, 而我們或許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堅持吧, 最後發現用美工刀就能切割,再用砂紙磨便罷, 我們也不會上漆, 看書上怎麼寫就上了, 漆很毒,會全身過敏, 但是沒有冒著這種危險去做琴, 就好比生小孩是叫別人生的一樣, 上漆很麻煩,我們有時也用油畫筆, 鹿角霜,別懷疑,去迪化街買了鹿角就自己磨了, 還想要什麼都買現成嗎? 目前一把琴底漆已告竣, 正在試彈,試著消除所有的打絃, 別懷疑,打絃真的很難消除,連四大琴家的琴, 都不見得做好都完全不打,彈了一陣總是會打, 等穩定了要上徽位,上表漆了, 另一把還有幾層漆要上, 還有一把正在開膛剖腹,也是檜木琴, 做琴辛苦嗎?辛苦, 有那麼辛苦嗎?其實也沒那麼辛苦, 辛苦在於,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在做費力的事? 難不成做裝潢的,種田的,不辛苦嗎? 有些人,一路能用機器的都用機器, 一個星期內(其實三天就可以)就把木胎做好了, 流不到幾滴汗,能有多辛苦, 上漆很費工,但不至於像跑馬拉松那麼累, 說辛苦很辛苦,有些人堅持手工,是累些的, 但是諷刺的是,工好,材料好,不見的音色好, 用手工不見得音色好,用機器也不見得把把差, 我的心得是,歡喜做,就別喊累,喊累,就別做了, 累是很累,不累也不算太累, 像藝術創作,多得是一輩子畫不出幾張像樣的畫的人, 製琴的,即使號稱專家,也多得是做沒過七德以上具備的人, 的確有神妙的地方,我相信,所以能有一定品質出現, 但宣傳得太過頭,就是想抬高價錢了, 那些傳世的名琴裡,有的聲音很差,不如一把新琴, 有的工佷差,明顯非出於如雷氏一族之手,但聲音好得不得了, 有的號稱石上梧桐,幾百年,又如何? 我有位在高雄的師兄,最近弄到了在紐西蘭冰下埋四萬年的貝殼杉, 幾個禮拜前我們還試過那把琴, 雖然還沒上漆灰,但音色很不錯, 但重點仍在音色,即使它比唐琴老太多了, 至少我覺得我揀來的被小鄭鑒定疑為柳桉木的新製琴, 聲音也不見得比較不好,反而好得不得了, (據說是日據末期用的建材,高級不變形的柳桉) 據莊老師的說法,她覺得,做琴的人,都快比彈琴的人多了, 我另有一位師兄,做了近二百把琴, 他在大陸雇一位工匠,教他做,每天做, 好些的,留下來,再改良, 至今也賣不到五把, 其它的也有的是便宜租人, 百樂不是也是走差不多路線嗎? 我建議跟我一樣初學古琴的人,除非家裡很有錢, 不然先不要花大錢去買古董琴,名家琴, 除非是做為一種投資, 不然,我們的耳朵很不夠靈敏, 除了被賣琴的人牽著鼻子走,還能如何? 有時只是一種迷思,先入為主的觀念, 說擺在前面是是機器琴,就先覺得不好了, 朱盈俊先生告訴我,重點是做工紮實,聲音也還可以,就好了, 聽覺是很容易被改變的, 有時他把空泛說成古,你就把空泛認作古了, 有時他告訴你很響亮清脆,其實是挖得很薄而已, 有時他把木頭不自然處理,木頭急速老化,聲音好像很開, 可是你想想這琴能夠用幾年, 當然你說,我只要這輩子夠彈就好, 那也無所謂, 有時賣琴人告訴你,這聲音,多美, 但其實可能是一種華美,糖精式的美,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就愛這種甜膩呀, 但是你可能就再聽不出自然的那種甜美, 他甚至告訴你,很緊實, 但也許是太緊了,木頭太硬,沒希望彈開的, 還有均勻,我們聽得出,一把琴也許就只在九十徽中間, 聲音突然隱沒(也許是因為天地柱加不對,或是雁足佔了琴體空間太多), 或是在一個靈敏的耳朵下, 一二三四五絃,及六七絃,像是兩把琴的聲音嗎? 或是一絃,七絃因為靠外,音不開嗎, 或是七弦太開,很突兀嗎?(也許老闆也說,特別嘹亮好聽) 像至少聽音色在目前我知道的有兩種系統, 像我們莊門這邊,覺得裝鋼絃,聽不太出琴的聲音, 瀛洲是持相反的意見, 而美感取向,也是兩種, 我想,如果龔一,吳釗來評鑑,又是一種了, 所以,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聽力,談什麼買昂貴的琴, 不見得沒那個價值,重點是,和自己的審美取向有無關聯, 如果一開始有,不表示後來相同, 買了一把會把自己帶往另一種方向的琴, 並不像是一個善學琴的人的做為, 再者,你相信,那些好琴,真的會賣到你手上嗎? 最好的,自己藏著,或是讓與演奏家, 輪到我們的,到底不是最好的,一流的, 如果說好琴有靈性,會跟主人的話, 大抵也不會跟個只是玩票的人, 先把自己變成伯樂,才看得出千里馬吧! 雖然我也很擔心,也許目前我的聽覺,傾向某些方向, 也許並不是適合我的方向,但我在努力訓練自己的審美能力, 先彈好琴,好琴就會跟著來 這是我的信念, 在做琴的日子裡, 我依舊努力彈琴,聽琴, 如果不曉得什麼叫好琴,好音, 談古琴要如何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46.150

04/26 15:48, , 1F
這時在是開版闢地以來,超任真的超長好文阿!
04/26 15:48, 1F

04/26 18:51, , 2F
我可以轉嗎?
04/26 18:51, 2F

04/27 00:06, , 3F
轉哪裡?
04/27 00:06, 3F

04/28 16:42, , 4F
p2個版
04/28 16:42, 4F
文章代碼(AID): #14JmdWnn (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