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國文課本只能教忠教孝嗎?廖玉蕙教授: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Keep The Faith)時間8年前 (2015/08/23 07:59), 編輯推噓5(508)
留言13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國文課本只能教忠教孝嗎? 廖玉蕙教授:我們給小孩與社會脫節的世界!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3422 撰文者胡詠晴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瀏覽數:2000+2015-08-14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55967728 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08/eb3a56c9af36076533fb9bd8822aa298.jpg
翻開目前幾家版本的國語文教科書,我們發現,課文不是充滿道德教條的論述, 不然就是文不對題或言之無物的內容, 這讓我們感到憂心—課本是孩子探觸、親近文學的重要管道, 這樣的內容,能啟發孩子的文學情思並發展自我表達的能力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 我們訪問在國中任教、擔任某知名教科書出版社國中國文科編輯逾十年的小琳, 目前的國語教科書內容是如何產生? 編寫與審查的過程,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同時也邀請了知名作家、曾任國立編譯館國語教科書審查委員的廖玉蕙教授, 談談目前國中小的國語文教科書有哪些問題。 國語文課本,選文的取捨標準為何? 教材編輯小琳說,目前國中的國文課本選材,有許多層面的考量, 除了詞彙典雅與否、內容有無延伸議題、文字是否凝鍊精確… 文章必須能成為寫作的引導與範本,甚至還要考慮城鄉差距、學生的生活經驗等。 取材面向除了包括性別議題、鄉土文化、山海文學、古今中西, 甚至男女作家的比例、各式文類(小說、散文、新詩)的平衡都要兼顧, 盡量避免同質性太高的文章重複出現。 由於國立編譯館有單元題旨的設定,以及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的限制, 無法配合這些設定的好文章,也只能割捨; 此外,還有一些技術與成本層面的考量,如果文章沒有足夠的詞彙作注釋, 或者文章太長(超過兩千字),都會被捨棄於課本之外。 又因為每個年級有篇數的限制,每個作家只能選一篇文章, 而該篇文章也必須適合所有國中生閱讀,所以不見得能選入作家個人最好的代表作, 或最擅長的作品類型; 為了彌補不足之處,只好在教師的備課手冊,盡量補充作家風格與相關作品, 提供不同思考路徑給老師做教學參考。 出版社的考慮固然有其難為之處,然而,這樣的安排卻有本末倒置的疑慮–– 孩子無法在課堂上讀到作家的代表作,不是太可惜了嗎? 如果老師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在「課餘」多作補充的話, 孩子不就只能限縮在無趣說教的課文當中了? 再者,文章是否「適合」國中生閱讀,也是有待商議。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寫清代康乾時期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 以諷刺手法鞭笞社會不公,寫出另一面真實的人性歷史; 這對孩子深入思考人性與社會正義,有一定的幫助,但課本卻唯獨選了正面的人物王冕。 小琳又提到,由於課本必須送交國編館審查,而每年的審查委員都不同, 所以出版社經常面對不同意見與要求。 這幾年,部分審查委員的意見讓她不知所以。 以侯文詠的〈蠍子文化〉一文為例,文章談到現代社會有愈來愈多的蠍子, 搶著咬噬別人以求得自身的自由與生存,真正的努力與成就,反而成為不重要的事情, 於是蠍子文化形成,淹沒了舊時代那些美好的善意和守望相助的關懷。 結果,這篇課文的審查意見是: 內容感覺太過黑暗,希望能帶給孩子光明的課文。 難道,國中生只被容許閱讀光明正面和教忠教孝的文章嗎? 小琳不禁嘆道: 「不是已經開放一綱多本了嗎? 審查意見為何還是如此保守僵化?」 廖玉蕙教授談國語文教材的問題 說到審查標準的問題,曾經受聘擔任國語文教科書審查委員之一的廖玉蕙教授, 對於國語文教材的審查環境、課文內容,也都有不少觀察和意見, 她又看到了課本上的哪些問題呢? 她說: 「我參與審查過程時,常常要與審查傳統拔河,遇到很多困難, 審查委員花費很多力氣在調整字的大小,哪一筆哪一劃要不要變大變小… 卻沒有正視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到底選了什麼樣的課文? 這些課文內容,有哪些問題需要深究?」 ‧ 觀念陳舊 廖玉蕙指出,國語文教科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觀念陳舊、沒有跟上社會氛圍。 她從送審的課本中,舉了一些例子,來談這個問題。 她以〈兩個和尚〉為例,雖然旨在強調堅定目標、努力實踐的美德,但另一方面, 難道不是忽略了凡事也應該「豫則立」、多方考量? 窮和尚一無準備就上路,一路托缽行乞,是否有點失之莽撞呢? 而國文教學經常陷入這樣一種「非黑即白」的說教,使得原本可以深入討論的文章, 最後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思考僵化而扁平,也缺乏引導與討論。 還有一篇課文,從《史記.滑稽列傳》裡摘出一段文字,寫楚莊王的愛馬病逝, 君王主張以大夫的禮數下葬,命令眾臣送葬; 如此荒唐的命令讓優孟知道後,故意正言若反地泣訴,請莊王應該擴大規模, 用人君之禮下葬馬匹,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是多麼地貴馬賤人。 莊王警覺,並請教優孟該怎麼辦才好? 優孟說: 就用大鍋當棺木,加上香料調味,烹煮馬肉讓臣民共同享用即可。 這段將死去寵物調味烹煮並分享的情節,以現在愛護動物呼聲極高的社會風氣來看, 難道不是一種反教育嗎? ‧ 語意邏輯不通 廖玉蕙也提到,課本的句子出現了邏輯不通的狀況,她舉了兩個例子說明,一個是: 我祈望你不會像我過去一樣,長期受到貧窮的制約,我寧願你習於大方分享。 這句話裡,「長期受到貧困的制約」和「習於大方分享」之間,應該有轉接詞, 比如「因而比較小器計較」之類的,才能與大方分享並列; 否則,受到貧困制約是現實的不得已,那就是「無法分享」,而非「不願分享」, 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 壞了學習胃口的修辭教學 有一次,廖玉蕙審查小學四年級課本,看到在認識譬喻一節, 出現「喻體」、「喻詞」、「喻依」等名詞... 這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會不會太複雜了? 難道不能減化為明喻及暗喻即可? 譬喻、感嘆、類疊、頂真、臨摹、映襯… 用這種東西來考試,就是要學生作很多細微的分析、記住一些奇怪的名詞, 廖玉蕙認為,這些名詞以前她也沒有學過,但文章照樣也寫得很好。 這些修辭雖然可以透過解析文章來理解,但對實際的作文幫助卻不大,讀多了, 還容易壞了學習的胃口。 此外,引導學生理解修辭的例句,也出現過粗糙而缺乏美感的情況,像是: 我走進理髮廳,理髮師立刻伸出「魔爪」把我按住,接著就拿出一部小型「除草機」, 把我頭上的「雜草」除得一乾二淨。(借代法) 在這個句子裡,怎麼會是理髮師伸魔爪? 理髮器具是除草機? 頭髮變成雜草了? 這示範雖然符合借代修辭,但是「魔掌」、「雜草」,這些詞語都很粗糙, 如果要教借代法,明明有很多優美的詩可以做為範例, 為什麼不挑選現代詩人的佳作呢? 廖玉蕙強調,課本裡示範的句子可以簡單,卻不能粗糙而欠缺美感, 小學正是語文扎根的階段,文清字順、語意精確,應該是課文的基本要求。 文學技術化—情意教育何在? 為了讓孩子有步驟的學習,課本的設計常讓文學作品面臨被「支解」的狀況— 什麼是「支解課文」? 教材編輯小琳談到,成為課文的文章, 不可避免的需要被條列分析、切割成章節段落與起承轉合, 有些作家無法接受作品被這樣解剖,讓文學作品的味道散失走味… 談到這個問題,有國語文教學經驗的小琳似乎有些無奈, 由於國語文教育一直以來承載了文字的技能訓練, 只好讓學生反覆演練修辭、辨別形音義; 透過技巧的磨練,讓學生能夠具備組織與寫作能力等,這些都是免不了的做法。 但是,這些乏味的演練,卻正是讓人對文學無感,甚至厭倦的原因。 文學的底蘊不是應該先有豐富的內涵,才轉化為表情達意的能力嗎? 談到了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文學裡最重要的「情意」教育, 似乎成了我們的教學現場最困難的一環。 能引導學生對文學有感的情意教學,除了文學作品本身的質量, 老師有沒有能力帶領學生,讓學生的文學賞析不落入扁平與二元對立的框架, 進而體會文字意在言外的感受,去領略文學裡妙不可言的風景, 與老師個人的生命歷練、文學造詣、教學技巧有關; 而國語文教科書編纂的思維,為什麼不能鼓勵或協助老師發展這樣的能力? 面對課本對文章的「支解」,情意簡化為一種標準答案,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況下, 國文課的技術練習多過於情意體驗,這樣閱讀文學的方式,挫傷了多少文學生命? 國語文教科書的願景 無獨有偶,廖玉蕙也認為,國中小的國語文課本重點,除了讓孩子能獲得知識之外, 還要能開發情意與引導創意。 有了這些能力,孩子才能學會表情達意,聽得懂別人說的話, 不會曲解或誤解別人的意思,進而有能力「我手寫我口」,寫出一篇順暢的文章。 國文課本所教的那套寫作方式 「認清題目→決定主旨→辨明文體→選取材料→擬定大綱」, 是意識先行的,寫作者通常是先找到材料,才決定主旨內容; 而課本所教,並不是一般寫作者的思考模式。 依據廖玉蕙多年來審查教科書的經驗, 國中小的語文教材更該聚焦的是教科書編輯的語文程度、美學修養及視野胸襟。 廖教授認為,教科書的編輯群,背景應該多元化,否則,如果都是師範體系的人主導, 很容易變成醬缸文化,其他的可能性就消失了! ------------------------------------------------------------------------- 20 字心得:教育一直以來好像就是要大家洗腦道德教條八股文,來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 Q 臺灣人的需求金字塔 ◢◣ 安全、無毒的食物 S ◢██◣ 有錢結婚生養小孩 W ◢████◣ 買得起的房子 E ◢██████◣ 被老闆當人看 E ◢████████◣ 下班還來得及和親友吃晚餐 T ▄▄▄▄▄▄▄▄▄▄▄ 租得起房子 找得到工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89.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40287958.A.7A4.html

08/23 12:44, , 1F
課本選文被罵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余光中雖然曾經在鄉土
08/23 12:44, 1F

08/23 12:44, , 2F
文學論戰文章論點可議,但他的詩還是可讀
08/23 12:44, 2F

08/23 15:37, , 3F
那放虛淵好了~
08/23 15:37, 3F

08/23 18:15, , 4F
08/23 18:15, 4F

08/24 09:24, , 5F
三樓這樣好嗎
08/24 09:24, 5F

08/24 09:48, , 6F
08/24 09:48, 6F

08/24 09:48, , 7F
【為什麼「為國去打仗」還會「當兵笑哈哈」?】
08/24 09:48, 7F

08/24 09:49, , 8F
文中提到 { 芬蘭人如何用美來薰陶孩子 }
08/24 09:49, 8F

08/24 09:50, , 9F
{美常常就在生活四周,在所有孩子可能接觸到的事物裡,
08/24 09:50, 9F

08/24 09:50, , 10F
,包括「兒歌」。}
08/24 09:50, 10F

08/24 09:51, , 11F
{歌詞都充滿詩意之美,這才知道這本歌謠原本就是詩作,
08/24 09:51, 11F

08/24 09:51, , 12F
且是專為寶寶而寫的詩。讀著內容就讓人感受到:
08/24 09:51, 12F

08/24 09:51, , 13F
他們真心相信孩子的感受能力。}
08/24 09:51, 13F
文章代碼(AID): #1LsGpMUa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