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組織、運動、人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泥沼浮花)時間9年前 (2015/03/21 17:51), 9年前編輯推噓0(006)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對於運動有個問題總是會勾起人們的討論──路線問題 我把路線分為「對政府施壓」與「對人民觀感負責」的選擇。雖然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 「對政府施壓」與「對人民觀感負責」能兩者兼顧,但還是必須考慮無法兼顧的情況。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對政府施壓」,那麼自然要「打到痛點」才算有效,並且要有「放 棄人民觀感」的考量,由此可見評估運動的首要考量是「我們能否打到政府痛點」。 如果可以打到政府痛點,就必須選擇是要「對政府施壓」或「對人民觀感負責」的路線, 如果無法打到政府痛點,就必須選擇「以人民觀感為優先的對政府施壓」。 當選擇「對人民觀感負責」的同時,就必須先有「這次運動會以失敗收場」的心理準備, 否則運動有可能給組織者帶來內傷。 「對人民觀感負責」的路線能否發揮的成功,在於我們能否「了解.掌握民眾的觀感」並 有「整體評估的視野」,最後要有「下對決策」的能力。 例如318,首先了解佔領立法院會給民眾帶來不好的觀感,但有大局觀的人會觀察.思考服 貿已到備查階段,如果再不做些什麼.比賽就要結束了。而立法院內部易守難攻.外部非常 好攻,且雖然會對民眾造成不好觀感,但此舉仍有機會讓更多人支持,於是決定佔領。 而關於松菸護樹,如果當時選擇的是「對遠雄施壓」的強力手段,例如堵住施工門口不讓 工人進去,那麼他們有可能撐到1129等柯p上來產生改變的契機嗎? 而這些「對人民觀感負責」的運動最後有成功嗎?我想單以運動來說,都算有取得成果, 而就訴求來說,反服貿尚未成功,護樹行動也尚未成功,但都仍有機會。 但是也有許多運動或稱事件不是選擇「對人民觀感負責」的路線 例如428反核,例如工人臥軌,這些很明顯的都會引來民眾的不諒解。而這些「對政府施 壓」的運動最後有成功嗎?我想我們必須先檢視是否有「打到痛點」,428癱瘓忠孝西路 是否有讓政府痛到?我想如果我以政府的心態,你們癱瘓馬路引來的是民眾的不滿,你們 遲早也會被驅離,對我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否則如果政府真的有痛到的話,為何是宣 布核四「封存3年」而非「停建」呢?很明顯的就是一種我跳進來啦~我又跳出去啦的心 態。而工人臥軌有打到政府痛點嗎?我想政府心態同上。 但是單以「對政府施壓」、「對人民觀感負責」這樣對運動的思考似乎有些不足以描寫上 述甚至偏差,我們又找不到政府痛點又不想當乖寶寶阿!於是很自然的,產生了「宣洩情 緒」的運動。 所以我想以「宣洩情緒」來形容428與工人臥軌應該會比較貼近,那我們再一次的來檢視 這兩場運動吧?或許428反核並沒有打到政府痛點,但或許經由人民展現的意志,的確也 讓政府做了一小點的讓步。而工人臥軌雖然也是一種不科學的運動手段,但也經由這樣的 方式讓關廠工人獲得了更多民眾的了解與關注。 而這樣看下來似乎的確很難找到政府痛點,但難道就都不要做了嗎?由此可見實際運動與 理論是有差異的,理論來說,找不到痛點就應該使用別種方式。但首先痛點本來就很難摸 清也很難定義,也或許不見得每種路線都有「想對政府施壓」的考量。但在進行「宣洩情 緒」或「對人民觀感負責」的運動同時,或多或少,某種程度上是有帶來「對政府施壓」 的影響。 因此若是區分為「宣洩情緒」與「對人民觀感負責」的路線,首先考量的點我認為是,是 否有達到應該宣洩情緒的標準?我想就是標準的不同產生了差異。323佔領行政院那天, 等待了好多天卻見馬英九出來講鬼話,於是就有些群眾爆炸了(雖然323是預謀,但群眾的 確有這成分,並且下午也有部分民眾「不想忍耐了而想改變」),但也仍有人會覺得應該 繼續「相忍為運動」(對人民觀感負責)。 所以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每個人態度不會一致,到底該選擇何種路線?於是我認為,這 裡最重要的就是組織者的判斷,他們首先要能區分「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與「外部 群眾的情緒」。 工人臥軌事件,很顯然的,「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炸掉了,而「外部群眾的情緒」 則維持無感。428反核比較特別的是,「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涵蓋整個台灣,因此 只要考量這個範圍內的民眾情緒即可。 區分出兩者差異後要做的是,「考量兩者比例」與「決定優先考量對象」,並且要思考到 「運動可能產生的群眾版塊移動」。而這部份也是上述所談的「了解.掌握民眾的觀感」 並有「整體評估的視野」,最後要有「下對決策」的能力。 就我認為,「考量兩者比例」與「決定優先考量對象」都是非常難以判斷與抉擇的事情。 要如何判斷兩者群眾目前到底是處於哪種情況?是瀕臨臨界點?還是不滿以上,暴動未滿 ?還是仍在蒙昧狀態中? 而「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希望你提高層級讓他們宣洩情緒,但考量外部情勢與「外 部群眾的情緒」,到底時機成熟了嗎?如果不讓「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宣洩會得內 傷,但讓「與運動有關連的群眾情緒」宣洩或許運動的目的就會失敗。 進行到此已經超乎我能紙上談兵並能得出結論的範圍了,而要朝向上述所談的方向前進, 我認為或許可以先從好的第一步做起,而這第一步可以有兩種方式。 許多組織都有領導者身兼決策者的角色,但作為一名好的領導者並不代表就會是一名好的 決策者,組織者、領導者、決策者等等的角色是可以分開的。能夠不限於運動資歷或傳統 倫理,拋棄權力集中單一領袖的思維,並把組織角色的分工與定位做確實,把對的人放在 適當的位置上。 而若真有某種實踐上的困難,那麼至少不抱持特定意識型態(個人利害.人情世故.以人廢 言等)願意去「真正的」傾聽.思考他人意見,讓他人感受到尊重,讓好的意見不被意識型 態左右能有空間被接納,那麼我想在組織運作與運動訴求等方面的道路上會是一個好的開 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244.1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26931474.A.590.html

03/21 21:43, , 1F
但「人民觀感」不一定正確,「對政府施壓」也不一定用在
03/21 21:43, 1F

03/21 21:43, , 2F
正確的目的上
03/21 21:43, 2F

03/21 21:44, , 3F
端看運動的目的是對人民還是對政府吧…
03/21 21:44, 3F

03/21 22:18, , 4F
運動的目的訴求要先決定 才來訂立策略 如果目的是要迫使
03/21 22:18, 4F

03/21 22:19, , 5F
政府政策轉變 自然是要對政府施壓 如果目的是想宣傳理念
03/21 22:19, 5F

03/21 22:20, , 6F
那要辦大遊行 比較Light的活動 那當然是沒問題
03/21 22:20, 6F
對政府施壓是不論組織者有意無意都會造成的影響(頂多是程度大小差異) 因此問題在於組織者是否有打算顧及人民觀感,這才是主要問題點 政府的壓力來自人民,組織者的壓力同樣來自人民而非政府 由此切入並思考自身組織、運動型態從而產生出決策,其實就已經是個不容易的事情了 ※ 編輯: hgfx123 (223.136.107.63), 03/30/2015 02:32:17
文章代碼(AID): #1L3JyIMG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