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方方)時間9年前 (2015/02/26 15:36), 9年前編輯推噓-3(142)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寫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 分享給大家 告訴大家前陣子引起爭議的這句話是錯的嗎?如果是,錯在哪裡?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 殖民母國不是吃素的,我們從過去來找答案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29733/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月份接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雜誌專訪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從華語地區來看,台灣、新加 坡、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四個地區,被殖民最久的卻是最進步的地 區,這令人尷尬。」(譯文出自中央通訊社報導)許多媒體直接 下標題:「柯文哲說:被殖民愈久愈文明」,因此引發軒然大波。 有超多人砲轟他缺乏文史素養,有人舉出被殖民但是發展很差的國 家反例,有人指出不該說哪個地方(尤其中國)不文明。(事實上 ,若單從這段訪問原文來看,「被殖民」並不是「愈文明/愈進步」 的要件,也沒有推論說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而且他的原意應該是 說「沒有被殖民,更應該發展出自己的文明,但中國卻沒有如此」 才對)。 在媒體這麼一陣稀哩呼嚕地帶風向炮轟柯P之後,好像很少人真正 來看一下,那麼學術研究怎麼看這個問題?這麼多人跳出來指責 柯P人文素養不足,但是看來看去好像沒有人真正舉出「富含人文 素養」的答案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柯P是錯的啊? 本文嘗試討論一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如何看待殖民的後果。不過 首先要來看一下所謂的「依變數」,也就是殖民的「後果」應該 用什麼指標來檢視。柯P原文是說「文明程度」,引起風波之後, 《外交政策》雜誌釋出了錄音檔,我們發現柯P原本用的形容詞是 「高級」而非「進步」。不過,不管是用哪個詞,其實都有很大的 問題,因為「文明」其實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指標(也不應該有任何 指標)去區分高下。 有一個國家發展的指標很簡單明瞭,且很容易跨國、跨時比較,那 就是「經濟發展」(通常可用GDP國民生產毛額來檢驗)。那麼, 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 etc.)對於殖民地與一個國 家的發展,有什麼研究結果嗎? 殖民地與經濟發展的兩種假說 首先,有一派學者認為「地理條件」和「要素稟賦」是影響殖民地 經濟發展的關鍵。例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跟天然資源、勞動 力多寡有關。不過這種說法已經普遍被修正,因為天然資源和人的 行為是互相影響的:地理條件和天然資源正是吸引殖民者前來的條 件,有些國家開發殖民地是為了獲取廉價勞工,有些是為了廣大的 市場,有些則是要獲取天然礦產。 而殖民者來了之後,會根據一個地方的地理和人文條件去制定統治 策略,各種所做所為影響了一個國家後來的經濟發展,所以說,一 個殖民地的「要素」和殖民者帶來的政策和制度是互相影響的。 另一個主要的理論是,殖民者所建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影響 了一個國家長久的發展。而且,學者們發現,制度的演化通常是會 有所謂的「路徑依賴」現象,也就是說,同樣性質的制度傾向於繼 續發展下去,影響了後來的發展。 這是由於享受好處的那些人,通常不會願意去改變成另外一種制度 。那麼我們要問的問題就變成,制度有好壞之分嗎?什麼情況下殖 民者會建立好的制度,什麼情況下會建立不好的制度? 為何殖民者建立不同類型的制度:經濟發展 假設我們先接受「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這個說法。那麼,什麼因 素導致了殖民者在不同的地方建立起不同類型的制度呢? 首先,社會科學家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財富逆轉」現象:在眾多 的殖民地當中,在古早時代愈有錢、人口愈集中的地方,現在愈窮 (例如許多拉丁美洲國家);而古早時代愈是沒有開發、愈貧窮的 地方,現在愈有錢(例如美國和加拿大)。 這個發現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即使我們來看不同地區的殖民地,或 是同樣的殖民母國去殖民不同的地方,在統計上控制各種不同變數 後(例如是否為英國殖民、距離赤道多遠),仍然是顯著。 為什麼會這樣呢?Acemoglu、Simmon及Robinson等學者(2002) 發現,在比較窮、人口比較少、都市化程度比較低的地方,殖民者 來了之後,比較有可能設立一些「保護私有財產」的制度,因為這 樣才能吸引更多人來投資與開發。 然而,在原本比較富有、人口較多、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方,殖民 者一來,就會立刻接手既有的統治手段,建立或維持「榨取型的經 濟制度」,諸如勞動剝削和重稅,如此可以快速獲取利益。畢竟, 馬上叫充足的勞動人口去種田、挖礦、奴役,能夠獲得立即的經濟 好處呀! 另一個相關的研究指出(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 2001) ,在原本發展程度較低、人口較少的地方,殖民者比較容易大規模 移民,而這些移民自然會去要求建立保護私有財產的機制來保護自 己。殖民地人口跟殖民母國的移民關聯在於,在人口少的地方,可 開發的地比較多,所以可以安置的人比較多。而且因為歐洲人缺乏 瘧疾和黃熱病的抗體,所以在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地方,受傳染的機 率比較低,活得比較好。 「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要活得好才能夠治理殖民地、建立 特定的制度。因此,遠在17~19世紀,殖民母國的士兵/傳教士/水 手在殖民地的死亡率,竟然可以跟該被殖民國「今日」的經濟發展 程度在統計上成反比關係,很神奇吧。 圖解 http://ppt.cc/P9kk 為何殖民者建立不同類型的制度:貧富不均 另有一派重要的研究顯示,除了「經濟發展程度」影響殖民母國 帶來的新制度之外,「經濟分配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Engerman和Sokoloff兩位學者的研究指出,被殖民地一開始 的財富不均程度愈高,這些制度的設計都會偏向有錢菁英,連帶 影響到後代的經濟發展會比較差;反之,被殖民地一開始的貧富 不均狀況愈好,則制度設計會比較偏向公平分配,則這些制度提 供了經濟發展的誘因。 在墨西哥、祕魯等拉美國家,由於富含天然資源,土地又很肥沃 、適合大規模商業農作(例如:糖),整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權 力/權利都掌握在那些大地主手上,而且由於生產大規模經濟作 物的需要,在殖民者到來以前,奴隸制就很盛行。殖民者來了之 後,由於統治的需要和剝削殖民地的需要,自然而然會去強化這 些既有的社會階層、統治手段。 相對的,在北美洲,由於地廣人稀,再加上氣候狀況適合種植穀 物,經濟活動是以家庭式的農場為主,種穀物再加上畜牧,經濟 規模原本相當有限,而財富分配狀況也相對平等。這種狀況下, 比較容易帶出平等的觀念、建立起比較平等的制度(當然,古時 候所謂的平等跟現在比起來也是天差地遠。例如投票權這件事情 ,當時就算建立起民主和代議制度,也只有很少數的人可以投票)。 從這個論點我們更可以看到「天然環境」是如何透過「貧富不均」 這個機制,影響了殖民者來到新世界時的制度選擇。而且其實以 上兩種觀點並不衝突,因為古早時代經濟發展愈好的地方,通常 也都是政治經濟權力愈集中的地方,在封建制、貴族制的影響下 ,貧富不均程度也較高。 好制度 vs. 壞制度 所以我們可以來回答一下柯P所引起的討論:殖民時間長短跟國 家發展有沒有關係?答案是:沒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要看殖民者 建立了何種制度,以及後續該制度的發展狀況而定。那麼,什麼 樣的制度對後來很有幫助,什麼樣的制度又是很壞的制度呢? Acemoglu等人告訴我們,「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是一個非常重 要的制度,因為它對於投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殖民者對於 這個制度的建立,在18世紀末葉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對不同國 家的命運影響尤其明顯。因為工業革命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 ,更需要舊有統治階級之外的人們加入投資的行列。如果沒有對 私有財產的保護,投資人隨時都要擔心投資的廠房被國家徵收之 類的,自然就不會願意去投資。 在殖民剛開始時比較富有、人口比較多的地方,殖民者傾向於沿 用及加強原有的剝削結構,建立起「榨取型經濟制度」,鞏固既 有的統治菁英結構,將經濟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如此一來就 限制了投資與創新的動機,畢竟,只要能剝削下階層的人民就可 以賺飽飽,菁英們又何必去嘗試不一樣的經濟活動呢? 除了財產權的保護外,Engerman和Sokoloff兩位學者認為, 「教育的普及」是導致後來發展好不好的關鍵(當然,普及的教 育不一定是由殖民者來推動)。在19世紀初,北美興起了公學運 動(Common School Movement),爭取各州成立免費的中 小學。 19世紀中葉開始,北美洲的初等教育入學率、識字率,都「海放」 其他的殖民地/前殖民地(而且是八九十趴比上十幾二十趴這種懸 殊比例),人力資本的增強提供了長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如果從這點來看,日本在台灣建立的學校系統所留下的影響,應該 是正面的。 除了「私有財產權的保護」這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機制。學者Hoff 進一步分析影響殖民地發展的更多重要的制度,指出最關鍵的是 投票權、教育、土地分配、保護智慧財產權、銀行法規等等。 Acemoglu和Robinson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一書中做了一個總結: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 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 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inclusive),國家就會 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 『榨取型制度』(extractive),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 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 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 ,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研院柯志明教授的《米糖相剋》所說,殖 民帝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政策往往都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帶來社會 經濟發展,是為建設者角色,一方面又是無情的掠奪者。 有些時候,殖民者在殖民地留下的統治機制甚至會幫助後來的統 治者穩定社會,例如根據蘇慶軒(2013)的研究,國民黨政府利 用日本殖民時代所建立的村里民大會、保甲組織、戶政體制與戶 籍資料,在遷台時才能迅速掌握基層社會,並成功地在1950年代 清除基層的左翼共黨勢力以及反對聲音,鞏固權力。 政治經濟學者普遍認為,政治和經濟制度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 發展,但是良好制度被創造出來的原因,目前還未有定論,學者 們目前也只是發現了一些趨勢與相關因素(例如上面提到的經濟 發展、人口密度、貧富不均等等)。不過,談到這裡我們可以下 一個小結:被殖民的長短,跟一個國家後來的經濟發展、社會穩 定等方面,都沒有直接的關係。重要的是留下了怎麼樣的制度, 以及後來的統治者如何地治理。 結論 簡單列一下目前的研究結果:殖民母國不是吃素的,他們殖民別 人的目的就是要為自己謀取利益。他們同時扮演了掠奪者和建設 者的角色,只是說,他們有可能在這個過程,因應殖民地的一些 社會經濟狀況,剛好建立了一些保護私有財產、促進投資、普及 教育的制度,而這些制度有可能會影響到殖民國後來的各種發展。 那麼,柯P之前的專訪有講錯話嗎?可以說有。最主要是,我們 無法判斷「被殖民愈久」是不是「愈文明」,因為文明沒有高下 之分。而且,被殖民愈久、被誰殖民、被殖民的國家位於哪一個 地方等因素,都跟一個國家後來的經濟發展沒有什麼關係。 再者,撇開文明不文明的爭論,若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 那也跟殖民長短沒有關係。真正重要的是,保護私有財產、普及 的政治權利、大眾教育等等「廣納型制度」的建立,才是讓一個 國家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相對來說,若經濟利益集中在少數人 手上,在榨取型經濟制度之下,國家必定走向衰亡。 雖然說殖民母國在很久以前所建立的制度對後來的制度發展會有 影響,但最終能否建立廣納型的制度、防止政治經濟權力的壟斷 ,選擇權還是掌握在國民們自己的手上呀!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柯P才上任兩個多月,就引來「無數」的話題 。其實很多議題都值得大家好好去想想,真正讓我們自己的思想 內容更豐富,而不是只有拚命地罵他,尤其是某些政黨傾向鮮明 的人把他當成一個情緒發洩對象;當然,也不要像某些粉絲們拚 命幫柯P護航,護到不願意去思考許多人文、人權議題。我想, 這大概是媒體密集轟炸下能帶給我們的一個思考練習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6.163.45.1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24936181.A.B86.html ※ 編輯: ernie80168 (216.163.45.130), 02/26/2015 15:39:15

02/26 15:44, , 1F
他的觀點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傢伙說謊
02/26 15:44, 1F

02/26 17:29, , 2F
他說的是被殖民越久越高級
02/26 17:29, 2F

02/26 17:29, , 3F
把不同文明用高級低級區分本身就是錯的
02/26 17:29, 3F

02/26 21:15, , 4F
重點是說謊!!
02/26 21:15, 4F

02/27 08:17, , 5F
"中國人"被"非中國人"殖民越久越進步
02/27 08:17, 5F

02/28 00:42, , 6F
柯自己都搞不清在說啥,哪來的評論家拼命護航
02/28 00:42, 6F

03/20 03:20, , 7F
這篇就是說他錯了 哪來護航????
03/20 03:20, 7F
文章代碼(AID): #1Kxiprk6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