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 認識一切問題的根源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惟惟)時間9年前 (2015/01/14 21:46),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認識一切問題的根源(文長慎入)     1) 提要     要順利地實現的社會轉變,必須要滿足兩個要件:     其一,包含認知與信念的人類價值觀 必須透過【教育和自省】得到改變與修正;     其二,人類價值觀系統的【外部環境】必須做相對應的改變,以支持新的世界觀。     人類的行為是我們的價值觀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     例如『倫理道德』只是個程度上的問題,因為我們目前的社會體系 鼓勵【競爭和利己】 。這種狀況 直接地導致了不良的行為模式,而腐敗成為了我們社會中的常態。     大部分的人都沒能認清,因為社會本身就鼓勵和支持著腐敗的行為,以至於人們都認為 那是『正確』的事情,或者只是個程度的問題。           還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只有特定組織是『腐敗』的,而所有其他人都是『良民』 。這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古老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因為這也是主觀上的程度問題。     例如,有特定的精英群體一直以來 都在試圖掌控全世界,並通過各種方式操縱社會以求 達到其目的。但這個所謂的『群體』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群體,而其實是一種【傾向性】的 價值觀。如果你推翻了施行全球霸權的人,那麼另一個抱有相同野心的群體,取代其地位 只不過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們也已習慣被灌輸的那些觀念。     許多抱有逃避心態的人會爭辯說,導致這種競爭和霸權慾望的是『人類天性』。然而事實 上,我們出生時不過是一塊未經雕琢的原石,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都是我們身處的環境塑造 出來的。     要想實現真正的改變,我們必須少花些時間與現今這個病態社會結構產生的惡果相糾纏, 而是拿出更多時間去改變問題的根源。這想法似乎很艱難也令人畏懼,但卻是改善世界的 唯一出路。     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就像是從冰箱底下爬出來的螞蟻,我們可以看到螞蟻就踩。但是,如 果我們不把已經腐壞的食物從冰箱裡拿出來的話,螞蟻就會一直不斷地出現。               2) 心理學     心理學通常被定義為『研究心理過程與行為的科學』。     人類是後天教化的產物,與人類本身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一個人的行為,是源自於:其 過往生活學到的經驗與認知來主導與啟發的。     因此,行為和信念的機制源自於學習,而非遺傳或是本能。         我們生存繁衍的內在需求 確實是烙印在基因本性裡頭的,這些直接地與生存問題有關。 然而,我們賴以生存的手段,則完全是因為在後天的社會化中而學習到的。     例如有兩個人,其中一個生活在中產階級的環境裡且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而另一個成 長於資源匱乏、貧困潦倒、面臨渺茫的生存機會,後者就會更容易傾向於從事非法活動以 求溫飽。         再來仔細思考另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出生富有,成長在精英家庭的優越環境當中,那麼 他很有可能被教化,認為其富有程度與所處的階層 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於是這個人就可 能會剝削其他的人,或透過這種不合理的手段,來達成他所認為的那種自我認同以及社會 的偏見。     歸根究底,我們99%的行為其實都是環境教化的影響,而且所有深入的行為研究也都一直 不斷地證實這一點。           酗酒的惡習並不是只由【可能的基因性預先傾向】決定的,而是父母或朋友的影響所造成 的。如果你虐待一位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很可能也會虐待其他的孩子。     當大眾媒體在社會中宣揚『恐怖主義』這樣的觀念時,無論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人們會 被教化為信以為真,並且以為這些事物是真實的存在著,以為恐怖主義真的就是一種威脅 。         而我們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是不斷演進且容易受影響的,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各 式各樣制約。     這個『程度』大部份是受到社會意識型態所影響的,而大部分的人已經受到了制約,認 為 這種意識型態是永恆不變的,然而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麻痺。         重要的是,人類是唯一有能力干涉本身成長的物種。     因為我們的信念,使得要我們認為:一定要繼續支持自身的身份認同,但這通常會阻撓新 穎、改變的新思維出現。最主要維護這種癱瘓狀態的社會體制就是【有神論的宗教和金融 貨幣體系】。         有神論的宗教提倡一種固定的世界觀,其根據的認知是『信念』並且通常拒絕邏輯和新的 信息;金融貨幣體系是基於『為競爭而勞動』,因此也是『為金錢而勞動』。         簡單來說『競爭優勢』只能透過自我存續來維持,而自我存續與個人利益自然會導致一種 【靜態且不傾向改變】的體制,因為這會威脅到該行業、政府等等的生存,而這 是不永 續的。                   3) 社會學       社會學通常被定義為『對社會及人類社交互動的研究』。     這個領域是從認知的層面上,也從物理的層面上檢視整個社會結構。【認知社會結構】的 一個例子是:宗教對於集體意識的影響。     例如,反對墮胎的基督徒們有一種共識,認為人類的『生命』是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元素 ,並由此認為殺死未出生的胎兒是錯誤的;同樣地,以競爭為基礎的金融貨幣體制的擁護 者,會倡導這樣的觀念:例如競爭才是人類最俱生產力的社會狀態。     另一方面,【實體社會結構】則顯而易見,以公司企業和政府的形式存在。當然,所有形 態的實體社會結構,也都滲透到了認知的層面上,因為實體社會結構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意 識形態。於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學議題就涉及到了『人性』及其對集體意識的影響。       例如,許多人都被教導人類生來就會相互競爭,而且也假設社會階級也是『人類的自然傾 向』。然而,這都是【謬論】。     假如我們觀察一群獅子,我們會看到獅子在其社會群體中也是有階級之分的,為了食物而 展開競爭。而這種【人類與獅子界的比較】,導致很多人有錯誤的偏見:人類社會中的很 多事情(比如戰爭、貪婪、利己等等)也是自然天成的。     罷特but,     無論是人類還是獅子的情形,我們都忽視了【環境條件】施加的影響。獅子群是生活在一 個資源完全【匱乏】的世界裡。它們沒有能力創設陷阱來獲取食物,食物的可得性也不是 『按需供應』的。       它們不能像人類一樣製造類似的工具來使用。因此它們必須彼此獵食並相互廝殺。為了生 存下去,這種條件限制自然地催生了競爭,所以獅子們必須互持敵對的態度。在競爭中, 最強盛的獅子勝出最多,於是有了階級之分,進而形成了最高階層的主導地位。 這並不是要否定一種核心的演化『傾向』,而是要展現出我們人類有遠遠更為巨大的彈性 ,來【超越並推翻】老舊的生存模式,因為在現今的人類社會當中,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形 。     自古以來,人們也同樣一直生存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之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變得越 來越『文明化』,因為我們能創造新事物。我們與獅子最大的不同是:人類能創造工具並 且建立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將自身從特定的雜務或問題當中解放了出來,舒緩了匱乏的情 況。     從根本上來看,如果能夠消除匱乏,那麼人類的行為就會發生劇烈的改變,逐漸地脫離競 爭、支配與階層的劃分。     落後過時的意識形態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有神論的宗教灌輸的是:人類和社會是以特 定、固有的方式所被創建的。例如,天主教教義宣稱,人類『生來有罪』。     這種意識形態是荒誕、落後的,這是建立在對人類行為原始且粗淺的理解基礎上。一位『 甘地嬰兒』與一位『希特勒嬰兒』,在歷史條件下的行為模式並無不同,是環境塑造了人 與社會,反之亦然。   真正的社會轉變,需要消除那些會導致異常行為模式產生的原因,這些行為模式污染了我 們的社會。而監獄、警察和法律只是既有社會體系的亡羊補牢,隨著時間地流逝,實際上 只會讓情況更加地惡化。     從根本上地來說,【要想改變人類行為以求更好的發展,就得重新塑造我們的文化。】這 僅僅是根據現有的知識與研究,設法去改善這個社會,就這麼簡單。                   4) 科技         每當我們思考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時,我們常常會把政府、政客和公司看作是能決定我們 生活品質的主導力量,但這也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才是對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大自然演進過程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並逐漸開始舉一反三,效仿 著充滿無窮創造力的大自然。       這種舉一反三的結果就是【科技】。     科技正是把人類跟其他物種區別開來的關鍵。有了科技,我們能進行廣泛地創造。如果不 想親自打掃下水道,那麼我們就會發明一台機器幫我們打掃。在工業時代的初期,大部分 的人都在工廠工作。     如今,自動化涵蓋了幾乎所有工廠的90%。自動化取代了人類,並由此創造了更龐大的、 人造的『服務業』,以便讓人受雇來賺錢維持生存。       這個情況頗具啟發意義的。它暗示著:機械自動化正持續挑戰一般人類勞動的角色。這並 不是說,人類最終將會『無所事事』。恰好相反地,這意味著人類將從危險、無聊、枯燥 、乏味的工作當中,解放了出來。所以人們會有時間追求自己所選擇的事物。   需要指出的是,現今社會對於人類假設是非常消極的,認為如果人類沒有做事情的『需求 』,就只會變得懶惰而無所事事。這種主張是荒謬的。     所謂的『休閒』概念是在金融貨幣體系內發明出來的,其根源在於【就業制度本身】是建 立在法西斯主義式的壓迫基礎上。懶惰實際上只是人們抵制此種體制的一種表現形式,是 被壓迫和被奴役的結果。       在真正合情理的社會中,不應該有所謂『工作』和『休閒』的區分,因為人們應該能追求 各自認為有意義的事物。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小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的問題。     假設一個小孩子甚至不知道錢是什麼,那他還會需要以賺錢為動機,才會去進行探索和創 造嗎?當然不會。小孩子們完全依個人興趣進行自己的追求,不求回報。     而事實上像愛因斯坦、牛頓和伽利略等偉大的貢獻者,他們也並為了要賺大錢作為回報才 進行追求的——他們因為想做而做。     對他們來說,做事情和貢獻的本身就是回報。         金錢並非是行任何事的真正動機。認為金錢就是行事動機,實際就是認定人類天生是懶惰 和腐敗的。懶惰和腐敗是我們現有的社會體制,所衍生出來的惡果。         因為科技,我們的生活品質得到大幅提升,讓我們更容易去創造的新的科技工具。從割草 機到心率調節器,科技不僅能挽救生命,還減少了我們處理日常事務、困難事務或危險活 動的必要花費時間。     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顧得夠深,就能清楚地看到:科技發展是我們最重要的構成,而追求 對社會有幫助的科技 才是我們文化中的最高的【優先處理原則】。         同時,科技的進步有賴於特定的思維模式。我們把這種過程稱作為『科學方法』。     社會歡迎科學的賜予,但卻了拒斥科學的方法。     現今時代的情況確實是如此,因為人們沒能理解的問題在於:科學並不只是工具而已,還 是一種近乎普遍的力量,能以許多人想不到的方式被應用於社會的各個層面。       顯而易見地,科技在物質層面上看似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在物質領域中是解放人類生活的 最大推動力量。那麼,為什麼不能將科技應用於這樣一個整體的社會呢?     顯然,科學方法長期被應用於獨立的體系當中,但卻從未被放在最寬廣的社會層面上 來 作深入地考慮。     究其原因,是長久以來的迷信思想在與科學邏輯作鬥爭,宣揚教條主義的、過時的和被高 度美化的世界觀。         如果我們可以從頭重新建立一個社會,我們如何才能使這個社會變得最有效率、永續性與 人道呢?     當然,我們不可能從頭重新建立一個社會,但是觀點已經很清楚了。現在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們必須超越對金融貨幣體系的限制,開始從最寬廣的層面上,來思考我們在地球上所 擁有的可能性。         對上述問題的關注催生了『資源導向型經濟』(Resource Based Economy) 這個概念。 而且其根本想法很簡單:結合公開的信息及科技的發展,對地球資源加以衡量、策略性保 存和有效率的資源使用。       這樣的觀點幾乎沒有給主觀的詮釋 留下任何的餘地,因為其核心是針對社會整體的建構 ,而從科學衍生的策略。在這條道路上,科學的變化可以極盡所能,自如發揮。                   5) 永續性     提起永續性,我們想到的通常是耐久性、長壽命以及尊重環境。總體來說,具有永續性的 實踐活動會將【未來的健康發展】納入考慮。     然而永續性的概念並不限於物理世界和物質世界,它同樣也適用於思想、信念、人類行為 和社會的整體。         產生破壞平衡的負面效果是不永續的,隨著時間推移,會對個人、對社會或環境產生負面 影響。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目前使用石油作為能源的媒介。這一點可被認為是不永 續性的,因為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而且當燃燒石油時會破壞環境。任何導致不可逆的資源 耗竭或長期環境污染,都是不永續的。         同樣地,無論一家公司生產什麼樣的商品,如果它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廢物,導致 環境污染,這家公司的行為也可被視為是不永續的。       在生產某種商品的過程當中,沒有使用當時最高品質的材料或知識,那麼通常商品的完善 性就已經受到了先天的損害,導致最終商品在故障或是被淘汰的時候產生出更多的廢料。         在目前以利潤為導向的金融貨幣體制當中,由於商品面臨市佔率的競爭,幾乎我們所有生 產的商品,都具有產生更多廢料的這種內在固有的缺陷。     換句話說,如果兩家公司彼此就特定商品展開競爭,雙方將需要對該商品的用料和設計, 幾乎總是會犧牲品質(偷工減料)而換取價格的優勢。 導致這種『次級品』與經過最細緻的考慮、採用了高品質的材料的商品相比,更容易壞掉 。         在我們目前的金融貨幣市場經濟體系中,不能生產最佳商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如果一家公司採用最好的設計和用料,其生產成本便很可能高出更多,從而失去了 競爭的優勢;     其二:假如製造出來的商品能持續使用更長時間,人們將不需要重複地替換、更新和維修 商品,於是產業會失去大量的利潤與工作機會,導致『經濟』減緩。         這當然是不永續性的,因為在目前經濟體制中潛在的低效率傾向,最終會導致【不必要的 重複、浪費還有污染。】     而這也使我們的意識形態缺乏永續性的概念。         不永續的意識形態,自然會導致個人或群體做出不永續的事情。例如,一家廠商偷工減料 製造『次級品』,而且同時也產出數量不成比例的廢料,這確實是以利潤為導向的金融貨 幣體系,所造成的更大的後果。     簡單來講,「永續」、「富裕」、「效率」永遠是利潤的天敵。因為體系本身建立在【競 爭和不斷生產】的基礎上。在這種條件底下,永續性總是不及利潤重要,     因為公司的生存需要依靠利潤,而利潤又部分地建立在減少成本和增加營收的基礎上。因 此,存在於所有產業中不永續性的作為,都是因為這種意識型態的經濟結構本身,就俱有 潛在的致命缺陷。           大部分人的都會同意,擁有豐富的資源且商品都採用最耐久的材料,以達到最大永續性和 最高效率,這是件好事。然而我們現今的金融貨幣體系卻並不鼓勵採納這種想法,因為這 實行起來不會有利潤。     現有的金融貨幣體系鼓勵採納的是【匱乏】。短期看來,匱乏與計劃報廢(為增加銷量故 意製造不耐用的次級品)才是有利潤的,因為這樣才能夠造成利潤的『不斷地產生』並工 作機會也才能夠產生更多。【可悲的是,這種『短期回報』是以『長期毀敗』作為代價的 。】           所謂的自由企業體制,連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等其它諸多流派,都蘊含著 不永續性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們無一不是內建了對環境和社會的濫用。     講得更清楚些,一個在勞動、資源和生存三個方面與自己競爭的社會系統,本身就是不永 續性的,因為這些觀點缺乏從外部整體看問題的良知。         那麼,具備永續性的意識形態是怎樣的呢?           隨著人類不斷的演進,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會不斷修正與更新。然而在現今,我們的答案 是『科學方法』。簡單來說,是經由最現代的學習、測量、測試及實驗的方式,明對於問 題理解的正確性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假若你的車子無法啟動了,你就會開始一連串的邏輯思維過程,以便找到問題的根源。     邏輯會指導你關注的重點,比如首先應該檢查汽車還有多少燃料,再不然檢查點火裝置等 等。這就是科學方法應用於解決問題的例子。     試圖透過非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顯然就『不合理』了。例如,你的汽車無法啟 動,但你一開始就去檢查輪胎,這就顯得不太合理了,因為輪胎和這種問題的之間比較沒 有關係。           可悲的是,我們進行社會活動的手段大多是缺乏邏輯和方法的,而是依照傳統、迷信和落 後的行為模式。       對社會採取科學的方法,經由邏輯條理來評估並應對社會議題,才能自然地走向永續發展 。因為對社會應用科學方法時,就不會出現孤立或是隔離的情況。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停止使用舊體系觀點和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世界,而應該用最 寬廣、最縝密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能讓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唯一途徑就是科學,科學賦予我們的力量 無疑地證明了它的 正確性。因此,現在到了我們利用科學方法 來處理社會本身的時候了。         快速看一眼便知,現今世界上人們的行為模式,反映了對理性、邏輯和科學應用的全然忽 視。我們的經濟結構建立在金錢交換之上,與真實資源、現實世界幾乎沒有關係。     宗教則繼續鼓吹舊的世界觀,早被與時俱進的科學思想取代了。我們的勞動體系使人們必 須被『僱傭』才能取到金錢以求生存。     然而各種職位對於社會的真正貢獻卻非常值得反思,因為所謂『工作』經常只是為了讓人 『有事情做』,以便生活和維持這種經濟結構。【這都是對人類生命的浪費。】         還有許多的方面能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目前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是不永續的。總而言 之,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必須具有能與行動相關聯的根本性為前提。     這個前提必須盡量依據事實經驗,而不是以意見或是臆測為基礎。       以科學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我們的資源與人類的創造力才是手頭上最有價值的。而真正核 心在於:     其一:人類的智慧與意識。     其二:策略性地管理與保存地球資源,以及有效率使用。     其它所有事情都建立在此基礎上。因此,我們需要開始採納一種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推 動教育、科技以及資源的管理。           直到實現這一點之前,永續性都將面臨危機。                   6) 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或稱靈性)似乎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其標准定義可以是:對於目 的與意義的感知、對於自我的感知,以及對『超越自我以外』之關係的感知。         目前,宗教和神秘主義似乎壟斷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有神論宗教通常將 與『神或至高無 上造物主』的關係看作精神關係;神秘主義者則通常尋見 與『超自然力量』的關係。     歸根究底,精神生活幾乎全然涉及各種層面上的『關係』。大部分人會認同,精神生活與 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意義』有聯繫,無論所謂具體的位置或意義指涉什麼。         這些觀念的主觀性可想而知,我們由此也能逐漸認識到觀念在不斷變化,因為社會演進傾 向於為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認知和理解來開闢道路。身處現代的我們有能力回顧歷史的 長河,檢視祖先曾經認為是『真確』的認識,並比較我們現今的認識(地心說與日心說)。 由於對自然現象理解的不斷深化,許多過去盛行的『精神生活』如今已不存在。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早期宗教經常出於特定目的,將動物作為『祭品』,而現今這種活動 幾乎不存在了,因為現在已經證明這樣的活動,對於所要達到的目的沒有什麼關係。     同樣地,現今也很少人會再通過『祈雨』儀式來影響天氣,因為現在我們已認識到天氣現 象發生的模式,明白儀式活動並不奏效。         就特定請求而對神『祈禱』這種想法也是一樣的,已經過統計而被證明為沒有什麼效果。 更何況,並沒有任何的科學證據表明,存在著一個被擬人化的造物主。     相反地,造物主的概念本身源自傳統和古代歷史上的文字臆測。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種『精神意識』的自我,不僅導致了世世代代之間的紛爭,還不慎導 致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對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讓我們認識到,人類與所有其他事物都遵循同樣的大自然法則 。我們與花鳥樹木等其他生命形式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結構。       我們還認識到,離開了自然中的元素,我們也無法生存——我們需要呼吸潔淨的空氣,需 要食物來吃,還需要從太陽獲得能量。       一旦我們認識到生命的這種共生關係,便可知就『關係』而言,我們與這個星球的關係是 至關重要的。表達這種關係和這層重要性的媒介正是科學。     因為『科學方法』能讓我們深入探究這些自然的演進過程,以便我們能更加了解我們自身 是如何『契合』到這整個生態系統當中。         我們不妨將這種認識稱為『精神』的覺醒。         正如科學已經證明的,這種覺醒意味著:人類與任何其它形式的大自然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與所處環境,兩者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是這個環境的一部分。       這種認識的核心是相互依賴性與關聯性,體現了一種嶄新的『精神層面』的世界觀。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講,生命整體的相互關聯性是不可否認的。現今整個社會沒有透徹認 識到的,正是這種全面的相互關聯的持續關係。因此,我們目前主流的行為模式和認知, 實際上是與自然本身不相契合的,因此也是毀滅性的。         自然本身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社會建制與思想原則,應該以這個 根本性的、不變的 『精神層面』上的認識 來作為基礎。         這種精神的覺醒傳播得越快,社會就能變得越健全、和平、繁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26.1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21243199.A.4EA.html ※ 編輯: j1992624 (118.165.26.112), 01/14/2015 22:12:39
文章代碼(AID): #1KjdC_Jg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