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媒體不報,我們來報?(二)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相信)時間10年前 (2014/06/13 19:19), 編輯推噓7(702)
留言9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放映週報 451期 專題 2014-03-26 媒體不報,我們來報? 從戒嚴時代的綠色小組,到佔領國會的 iPad 直播(二) 鄭文堂:媒體這麼開放,為何我們還跟30年前一樣 看不到真相?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506 採訪整理/王思涵 1980年代,綠色小組面對的是戒嚴很明顯的控制,所以很純粹、直接的需要有我們發聲的 管道,我們要有自己的電視台,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我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2014 年,一樣被控制,只是現在這個控制是無形的,表面是民主、開放與自由,電視台多了, 遙控器轉的平台多了,但它還是受電視台的新聞編輯主控。這才有趣,為什麼相隔30年, 需求還是存在? 當時什麼東西不能拍?非官方觀點的都不能,不要說政治,即便是社會的痛苦面都不可以 ,健康寫實的時代,什麼東西都是欣欣向榮,一切都是好的;社會底層的黑暗面都沒辦法 講,像雛妓、原住民勞工被剝削、老兵無法返鄉等問題。 礦災現場的震撼教育 舉個例子,綠色小組還沒成立前,因為我學電影,又在廣告公司工作,有機會借到攝影機 ,而且我會操作攝影機,我注意到一件事情,為什麼1984年梅山煤礦跟海山煤礦發生那麼 大的礦災,電視台只會提礦災發生,多少人罹難,這些人沒有名字、沒有內容、沒有血肉 ,他們完全沒有畫面,不被看到,這些人好像數字,那時我就拿著攝影機去海山。 那個年代攝影機很少,基本上都是記者才有,所以我進去很容易,如入無人之境。來到礦 區的口,煤炭車運上來都是屍體,那個震撼......我是學電影,從來沒看過,只看過美國 人拍《礦工的女兒》。屍體運上來一個一個排著,因為發生礦災前剛發薪水,所以礦工是 帶著薪水下去的,抬上來的時候,大家要把他們口袋的東西拿出來,就放在屍體上面,幾 張鈔票在他胸口或頭旁邊,我是拍電影的人,我知道影像的震撼在哪裡,微薄的薪水,一 條命就沒了,親人在隔離線外哭,因為還不能讓他們進去,都是阿美族的。 當時還沒有綠色小組,我沒有發聲的管道,因為認識王智章,我們就說要想辦法這東西弄 出去,跟現在很像,但現在有網路啊。後來我們透過黨外立法委員,剪了15 分鐘的影片 在立法院辦了一個公聽會,請第一任民進黨黨主席、也是另一位黨外立委江鵬堅幫忙,大 家很震撼,但只有自立晚報報導,主流媒體還是不會。 那件事情過後,我們開始醞釀應該要有一個組織。後來陸續追蹤事件,還跑到馬偕醫院訪 問家屬,因為有些人沒死卻變成植物人,更慘。(在醫院拍攝時)我們還被警察追,因為 第一次有媒體跑到病房訪問家屬,而且我們已經開過公聽會了,他們當然很緊張。 既然需求一直都在,為何綠色小組還是在1990年代解散? 第一,拍得人愈來愈多了,後來綠色常上《自立晚報》與《人間雜誌》等媒體,變成一個 重要標的。可是街頭運動不斷,需求量很大,自然有其他團體出來,像是「玉山印象」與 「文化台灣」等新的反對運動的媒體,百花爭鳴,這其實還是有市場的問題,因為要賣帶 子,看這個錄影帶的人多是關心海外政治的人。 綠色小組在當時沒有什麼偉大的通路啦,只有兩種。第一,找訂戶,跟報紙一樣,綠色小 組後來變得很有名,有些訂戶,譬如一個月付五百塊,我們固定提供一支帶子,因為大部 分都是支持者,不在乎太貴,對,有點像是粉絲團。第二,很大衝突的帶子就賣很好,像 520 農民運動,噴水,很多人被沖散,很激情,那支帶子大概可以賣到一萬支,而且盜拷 一堆,太夯了。印象中,一支帶子是三百塊,批發商是排隊在買,因為那時黨外演講很多 ,像現在外面很多人賣香腸,都在賣錄影帶,買的人都是一般中產階級的民眾。你看那個 多活絡。有時檢總會到製作位置來抄,跟黨外雜誌一樣,只是一個是文字,一個是影像。 書面文字有一種深刻的東西,大家會去看鄭南榕或誰的評論;影像是因為刺激,真實啊, 他需要這個東西,電視台看不到,他需要看到真實那一面。 這很有趣,雙方衝突的時候,從台視、華視到中視看到的畫面都是透過鎮暴警察那面看著 民眾,就看到民眾在丟石頭,綠色小組等反對運動的媒體都是站在群眾那面,群眾會保護 我們,他們會說:「這綠色的!」「這阿堂!」「這自己人啦!(台語)」其他電視台也 可以來,只是會冷言冷語說:「這華視的,攏軍方的啦!(台語)」就像現在也會說中天 怎樣,一樣的意思,敵我分明。 綠色小組一開始沒什麼章法,就一種熱血沸騰,後來因為市場的考驗,加上不能一直拍同 樣的東西,就會開始去設計片頭,例如一個電影開場,也會有主持人,朝那方向走,也因 為市場關係,必須滿足新的觀眾,他們不能再看同樣的東西,一直看打來打去,因為衝突 就那幾樣,噴水、丟催淚瓦斯啊。 所以電子媒體的出現在反對運動中很重要的是呈現那個衝突的真實、人民的視角? 對,綠色小組真正被那麼重視,兩個元素,一是民眾的觀點,它可以拍到一些民眾的聲音 ,民眾不是暴民,第二,它可以看到真實衝突的那一面,怎麼樣被沖水、黑道跑進來打人 。三台不會拍這個,他拍也只會拍「暴民」,而不會拍黑道介入,三台出現的畫面都是民 眾怒,咬著檳榔跟對方罵那個影像,告訴觀眾,都是這種。跟這次媒體去拍喝酒,一模一 樣,本質都沒變,所以那個需求還在,驚訝的是說,經歷這麼多年,大家的需求還是一樣 ,不信任主流媒體,信任自己的觀點,他寧願信任網路上拍得一段,也不會信任一個主流 媒體所拍得東西,民眾跟官方中間的鴻溝一直存在,這次真正告知大家訊息的都是學生所 拍出來的東西,大家相信這個,即便三立也是,大家頂多去比較這台那台有講到哪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IV9SLHMSk&list=PL8F858D3AEF910509
影像:1988年5月21日台視對於農民運動的報導 (時代轉變)的基礎在於現在媒材使用方便,會操作這些基本的器材跟使用工具的人愈來 愈多,觀念到那個程度,自然會有人使用,傳輸也快。這次的例子很明顯,只要一個iPad ,具備操作能力,就能夠把即時訊息傳送出去,就有一個真實。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相信靠 自己的手機,他已經不習慣坐在家裡跟父母看電視新聞,他寧願看他的同儕拍得東西。很 有趣,我自己也是這樣,幾乎不再看電視。 鞏固民主 媒體是指標 台灣從開放民選總統開始到現在差不多20年,基本上算是新興民主的國家,還需要一些時 間才能鞏固。反服貿會這麼多人站出來,因為感覺民主被破壞。台灣離民主鞏固還有很長 的時間,媒體是很重要的指標,現在只是開放,但不優質,所以大家不信任,不能怪民眾 。媒體不會自然變優質,一定要壓力,像這次事件就給主流媒體很大的壓力,媒體開放, 綠色小組貢獻一部分的力量就是讓媒體至少面對民眾不信任,告訴他們,再不開放,沒有 人看三台,都是老觀眾。一樣的問題,即便主流媒體這麼多了,號稱藍綠都有,可是民眾 一樣不相信,寧願相信一台iPad,或一個年輕人用手機拍下來的訊息。 現在最大的轉變是東西很短,各式各樣的觀點都有,每個人都發很短的訊息,很短的影像 ,認真一點的人就從各式各樣很短的觀點找到平衡。綠色小組還是紀錄片的方式,拍再長 的東西,人家也看得津津有味,舉例來說,《沒有政府的日子》講李長榮化工偷排廢水造 成居民烏腳病的罷工事件,我拍了一百多分鐘,那片賣得還不錯,因為第一次有一記者跑 到化工廠的社區那麼久,每天拍阿嬤做手工顧工廠門口,不讓原料進去,我現在看都覺得 為什麼拍這麼慢,那個年代只能做那件事,現在不同,那些東西拿來,沒人要看,太長了 ,其實只要剪成短片就知道全部的故事。 當時是以創作者的觀點講故事,現在則比較個人化? 對,那個年代要操作攝影機即便對警察來說都是專業人士,現在不是,拿著手機,大家都 在拍,沒有專業人士的概念,即便你假裝很專業,人家也不覺得你專業。 當每個人都有詮釋發聲權,對運動者推訴求會有影響嗎?會,像現在反服貿運動的狀態比 較娛樂化,打卡啊,大家都可以發表意見,美好多元的東西一貼上去,網友夠多就會傳, 所以有淺碟化、娛樂化的狀況。是好是壞?我不知道,但是運動比較難聚焦,比如反服貿 的策略與目標是什麼?各說各的。 這可能也沒辦法,每個人都有他自主性的論述,我個人是朝好的方向思維,也好,不用那 麼民粹,他有他相信那面,他會選擇他的社群、有些人覺得不需要了解太多,只需要了解 為什麼不爽,那也很好啊,因為不爽站出來,不一定要了解服貿的條例吧。各種意見都可 以,不一定要理性分析,反一個條例就要把它讀清楚,我個人不覺得是這樣。其實這次這 麼多人,就一個道理,不爽,以及覺得政府太超過,拜託,今天不是開一個雜貨店,而是 一個國家的貿易。 現在網路訊息完全是雪花般的碎片,對參與者的影響比較大,參與意願會受很多枝微末節 的東西影響,譬如它在網路上看到三個人貼文說不用去啦,不知道現場在幹嘛,他可能就 會受影響;但組織者不會受這麼細膩的東西影響,頂多有件事洗版洗到一個程度,共同討 論。 http://www.funscreen.com.tw/image/photo/head4511.jpg
圖:鄭文堂導演是當年的綠色小組成員,此次也參與了抗爭運動。(攝影/洪健倫) 現在的運動組織跟以前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本質一樣,但1980年代,組織不多,現在 NGO 小但多如繁星,以前工運農運都跟政 黨掛在一起,跟反對黨關係比較密切,大家站在一個同盟,甚至人是流通的,現在政黨不 夠好,大家不願意相信,最大的質變在這裡。 組織多如繁星是好的,我還是非常鼓勵年輕人進入群體,成長很快,不管對理念或人際網 絡,都很有幫助。我後來加入勞陣的原因是我一直在拍人家的痛苦,拍久會無力,想去幫 助,放下攝影機,變成一個工運分子,自己下去做,進入組織,所以我有這個性格,我今 天的描述也是,變成一個組織才有辦法影響人,讓人家感動,而不是攝影讓人家感動、不 是一直在拍人家。攝影可以召喚、可以說明,但就是一個工具,你永遠是一個旁觀者。 坦白說,綠色小組跟反對運動是站在同一陣線,沒有什麼客觀,拍紀錄片是站在工人、農 人或資方誰的觀點差很多,一開始就要很清楚:我的顯像站在那邊,沒什麼好逃避。本來 ,影像就沒有什麼客觀。現在民眾也有各自的觀點,那是一種零散的真實,比較成熟的網 路使用者會自己分析,大部分的人沒那麼多時間,看一、兩篇同儕貼的東西就相信了。反 服貿運動是這個年代極致的狀態,以後怎麼發展不知道,但所有人使用文字與影像的編輯 能力已經到達極端了,每個人是藝術家、觀察家,也是行動指導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7.35.17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2658363.A.C36.html

06/13 19:27, , 1F
06/13 19:27, 1F

06/13 19:33, , 2F
可以看到 怎麼樣被沖水、黑道跑進來打人..現在還是一樣
06/13 19:33, 2F

06/13 19:37, , 3F
QAQ 謝謝現在有那麼多公民記者參與
06/13 19:37, 3F

06/13 19:37, , 4F
推零散的真實
06/13 19:37, 4F

06/13 19:43, , 5F
但是這些東西還是很難讓民間多數人看到
06/13 19:43, 5F

06/13 20:20, , 6F
應該放網站上
06/13 20:20, 6F

06/13 22:38, , 7F
推!好文章!真的好文章!對現代的公民記者是很好的提醒!
06/13 22:38, 7F

06/14 00:19, , 8F
推!謝謝!
06/14 00:19, 8F

06/14 04:24, , 9F
推啊
06/14 04:24, 9F
文章代碼(AID): #1Jcjuxms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