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當社福的大網也出現城鄉差距

看板Ptt-Charity作者 (小喬)時間8年前 (2016/06/13 01:01),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當社福的大網也出現城鄉差距(上):偏鄉工作者的酸與苦 網址:http://npost.tw/archives/25741 星期六早上 4 點,花蓮的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以下簡稱「老家」)的小巴穿梭在各家 戶門口,小心翼翼扶著老先生、老太太們上車。這些平時接受老家送餐的長輩們,顫巍巍 小步前行,在老家帶領下舟車勞頓,大費周章的轉換好幾班車,終於實現了他們期待已久 的心願:到臺北看 101。 鄉鎮對城市的想望如此單純,老家服務的老人,全都是連低收入戶都申請不到的、弱勢中 的弱勢(子女尚健在卻棄養、無法達到繁瑣低收標準卻獨居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坐過 火車,更別提看過 101。沒有低收入戶認定的他們,從津貼、保險、社福補助到行動輔具 ,全都無權申請。他們從社會福利的大網中被篩出,被老家這樣的福利機構接住。社工按 時家訪,了解長輩們的心願,每月一次動員花蓮臺北兩地志工,帶這些可愛的老人家輪流 去坐火車、看 101、逛總統府、動物園、國父紀念館,或吃一頓畢生謹記的歐式自助餐。 社會福利就像醫療體系,這張網張開後最好不要用到,但平日又必須鋪天蓋地,確保有人 不慎掉下來後,能被好好照顧。只是,鮮少人注意到臺灣嚴重的城鄉差距,也反映在這張 大網上。 城鄉差距早已不是新聞。國家發展委員會定義的「偏鄉」,是以人口密度來區分,在此定 義下,臺灣有 81 個弱勢偏遠鄉鎮。一般人對這些地方的想像就是缺乏物資、交通不便、 資源分配不均、隔代教養、失學、人才流失、醫療缺乏……然而若依此定義,臺灣 50903 個非營利社會團體中,就有 10010 集中在臺北市,為全臺之冠,比次高的新北市 (5984)整整多了近一倍。六都的社會團體加起來 31963,占了總數的 3/5,密集度遠遠 高出其餘 16 個縣市的總和。 當然,都市的問題未必就比較少。人口愈密集、愈擁擠衝撞,愈需要高能量的緊急安置、 單親失親兒照顧、阻卻性別暴力與家暴,承接高離婚率、高自殺率的後續輔導。「我們不 以地域空間來區分,而是以『人』來看。『人』在哪裡,哪裡就有需求。」伊甸基金會副 執行長林文賓說。社會福利聚集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其來有自。 然而,社福團體也是「人」組成的群體。偏鄉居民會碰到的結構困境,社福團體同樣會面 臨。偏鄉的居民要看醫生,從家裡到醫院一趟可能會耗掉 2 小時;偏鄉的社工,一個下 午只能家訪一個點,因為光是來回車程也會耗掉近 4 小時。偏鄉居民繳一樣的健保費, 卻得不到一樣的醫療品質,社工也一樣,領同樣的低薪,卻得反覆耗費高通勤成本,個案 還無法好好照顧。 我們看見偏鄉的孩子,看不見扶助他們的社工;看見教師短缺,看不見社福人才大量流失 ;看見資源不均,看不見全國與在地團體的物資競爭。 NPOst 上個月刊出「城鄉差距究竟有多大?臺灣鄉鎮的 8 大殘酷現實」,探討鄉鎮居民 所面臨的困境。這一次,我們要探討的是鄉鎮地區的社福團體,同樣面臨的 7 大難解現 實。 1. 人才永遠短缺 找不到專業人才是鄉鎮社福團體永遠的痛。這牽涉到在地培力與全國捐款觀念。 以社工為例。不同於短期、受過基礎訓練即可、或以愛心為號召的志工人力,在許多人員 吃緊的在地組織裡,講求專業的社工都沒有受培訓的機會。一來訓練資源、講座、課程、 學程多集中在北高等都市,派訓成本高,二來組織永遠處在人力吃緊的狀態,社工一到任 就必須上手,沒有任何磨合期,且經常需要同時兼做家訪和行政職等內外勤。再加上偏鄉 幅員廣闊,交通時間和金錢成本皆高,薪水卻沒有比較高,案量也未必較少,人才自然難 以留住。 專業社工長期大量出缺,服務自然長不出來。社工普遍流於年輕化,資深社工不斷離開, 造成經驗斷層。其他如機構裡的照護服務員更難找,因為找不到人,也就無法增加床位和 據點,服務更多需要的人。 人才短缺導致政府委辦計畫經常找不到適合的團體,使地方小團體專業度不足,中大型團 體負荷過重。屏東縣勝利之家主任陳秀琴就說:「勝利之家在屏東算是超過半世紀的大團 體了,但我們也無法吃下政府所有的案量。我們沒辦法照顧所有需要安置的個案。」屏東 縣政府因此必須積極花時間培養在地小組織,扶植當地團體成長,卻始終苦於趕不上需求 。 另一方面,鄉鎮地區中小型團體普遍對人才培力觀念不一,許多組織領導人並非社會工作 體系出身,對社工經常有超乎常理的期待,甚至覺得社工本應萬能。對於如何留住人才, 在地中小型團體也不如全國性大組織般,具策略性的思考與訓練。被問及如何培力、如何 吸引人才穩定,在沒有宗教力量(如教會)的情況下,組織經營者多半還是認為,社會工 作本應是份燃燒熱情的職業,甚至會要社工回捐薪水。 少數願意投注人才培力的中大型在地組織,如勝利之家,卻無法抵擋社會觀念。「我無法 說服捐款人,說他們捐來的錢被我用到人事費用上。民眾普遍認為錢應該全數投入服務, 卻不知道我們的人事和後勤行政成本有多高。」 陳秀琴說:「我們只能盡量讓員工得到成就感、覺得值得,並創造舒服的工作氛圍。但這 很難。如同我們做早療,很多身障孩子是長達 3 年都看不到一點進步的,他們需要時間 ,然而這非常容易讓工作者氣餒,看不到自己辛苦投入所創造的改變。」 勝利之家 臺灣人給物資、捐錢都非常大方,但偏鄉社工經常薪水不到 25k,個案卻要背上 40、50 個,交通成本又高,長期下來根本受不了。組織卻也無奈,因為只要提高人事費,給他們 好一點的待遇,社會觀感立刻直落。 「現在的社工,畢業 10 年、20 年的都還停留在原地打轉,大環境對他們並不友善。升 遷不足、社會回饋少、社會觀感低、薪水少、案量大,10 個能留下 1 個就很不錯了。」 臺東縣社會處長曹劍秋說。 即使是在政府內部,社工的待遇也並不友善。最令人喪氣的應該就是一年一約的約用制。 政府單位每年能約聘/約僱的人員比例僅占 5%,還得跟縣府的其他單位競爭,一旦人數 超過就只能以「約用」的臨時人員頂替。然而,約用人員按規定不能主辦業務、年資也無 法累計,相當於助手等級,社會工作卻經常涉及老人服務法、社會救助法等需要公權力的 情況,約用人員空有專業卻受限於法令而無法伸展。這事實上在許多縣市都看得到。 屏東和臺東是全臺偏遠鄉鎮最多的 2 個縣市。同樣屬狹長、交通成本高昂的地區,臺東 近 2 年因得利於自然資源,許多年輕人開始陸續返鄉,但這不代表像社工這類社福人才 就能獲得增補。社會工作的整體大環境無法改善,年輕人只願意投入觀光或新創農業,顯 然人才流失並非全是工作的有無,而是價值感與結構性的條件始然。 2. 專業度不足,服務同質性高 偏遠鄉鎮留不住年輕人,導致老人與兒童占比高。再加上山區地形意外多,先天性疾病即 早治療的觀念也弱,使偏鄉最大的社福開銷與服務,都以老人、兒少與身障人士為主。這 使得鄉鎮社福團體同質性高,老幼殘服務對象重疊,其餘經濟弱勢、新移民、原住民或家 暴受害者等卻淪為更弱勢。 此外,相較於服務觀念強的中大型非營利組織,鄉鎮地區普遍以社區發展協會為大宗,民 眾多半希望可以在自己的社區裡快樂生活,一旦發展協會做不起來,政府才轉而尋找其他 社福機構。然而社區發展協會普遍以提供康樂、聯誼性活動為主,一旦要針對不同障別提 供不同服務,或碰到新住民社群,或如臺東縣七個原住民族、五個山地鄉這樣複雜的跨文 化環境,便面臨服務意識與專業度不足的現實。 3. 行銷觀念薄弱 行銷、宣傳、公關、視覺傳播、社群經營、數位應用、資源連結,這些觀念可說是當代非 營利組織的新命脈。偏鄉在地組織能見度已經不高,不僅要跟大型全國性團體競爭媒體資 源,還要跟傳統價值觀搏鬥──認為資源應該花在刀口上,一有錢就該立刻投入服務,至 於那些「看不見、非即時、無法掌握的東西」如宣傳效益、媒體關係、視覺美化、臉書經 營等,都是徒占時間的玩意兒,更別提中小型組織經常權責不分,每個人身兼多職,根本 不可能撥得出人手來做這些事。 即使想做,偏鄉組織人員背景也多為社會工作體系出身,並不擅長推廣與宣傳;城市的行 銷人才普遍也不願投入低薪的非營利團體,即使投入了,對非營利組織的生態也經常難以 適應,力不從心。 「為了讓人看到而做好事」確實惹人垢病,然而「做了好事就要讓人看到」,這樣的觀念 已經逐漸在媒體與宣傳資源激烈競爭的城市 NPO 中擴散。鄉鎮組織的行銷投入演變成雞 生蛋、蛋生雞的迴圈──剛開始無法痛下決心投資宣傳,或無力投資 → 能見度低,做得 再多也永遠只能上地方媒體 → 全國捐助永遠不到位,錢自然得花在刀口上 → 請不起宣 傳人員。 數位應用的差距同時影響到捐款能量。年輕人消費習慣改變,喜歡用電子貨幣,喜歡在線 上捐款,定額扣款。然而許多偏鄉小團體甚至連網站都沒有,更別提便利的捐款機制。捐 款是種微妙的心理過程,任何曾費心研究過的組織都知道,捐款系統必定得順暢、便利、 迅速。過程中稍微有些細微的障礙,捐款人便很可能「清醒」而決定「以後再說」。 當社福的大網也出現城鄉差距(下):追求自立自強,拒絕單打獨鬥 編按: 本文承上篇:當社福的大網也出現城鄉差距(上):偏鄉工作者的酸與苦,一探全國在地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困境。上篇從昨日開始已然發酵,許多朋友提供不同的面向與看法, NPOst 欣喜萬分。此系列上下篇文章來自數十個地方與全國性 NPO 及政府相關單位的訪 談消化,然則臺灣社福與公益領域活躍熱絡,僅此 2 篇必不可能面面俱到,甚或見解不 周。NPOst 非常歡迎社福夥伴與讀者朋友們指教討論,提供意見回饋,讓彼此共同邁步, 開啟臺灣公益界更多良性對話。 4. 政府政策直接影響生計 偏鄉非營利組織因為募款能力較弱,企業進駐不多,絕大部分仰賴政府專案與計畫補助。 然而縣市政府是否有錢補助社會福利,除了跟地區產業有關,也跟中央政策有關。 以花蓮和臺東為例,2011 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花東地區發展條例,便讓地方能每年提出 計畫爭取預算,自付額僅 10%,單就社會福利來說已是重要輔助。(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爭 議補充)臺東縣政府便以此投資智慧型服務,讓科技進駐衛生所、活動中心、老人服務中 心等。臺中食物銀行則由政府公部門為後盾強力推動,「我們要做食物銀行,倒是連一個 場地都要不到。政府的態度和能力,決定了社福的發展。」臺東縣社會福利聯盟總幹事鄭 琬霖說。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框架難以因地制宜,也是偏鄉社福團體一大痛處。屏東勝利之家主 任陳秀琴說:「偏鄉工作難找,我們扶助身障人士就業,小工廠沒有能力按中央規定,以 法定最低薪資來聘任,但其實在屏東這些偏遠地區,有工作就要偷笑了。一個很想聘、一 個很想做,卻因為達不到規定而無奈。對我來說,這就是以中央思維在計量、算數字,卻 無法針對偏鄉的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 勝利之家的庇護工廠 又例如,偏鄉人口密度低,受服務者距離遠,同樣的計畫從城市搬到鄉鎮,以公里數來換 算日間照顧據點或居服員人數,幾乎達不到政府要求。或者,政府會要求社福團體的服務 量以衝核銷,對幅員廣闊交通成本高的偏遠鄉鎮來說,也是難以達到的標準。「中央對地 方都有社福評鑑,地方有很多標準都做不到,評鑑做不好,資源當然就來不了。都說城鄉 差距,其實別跟臺北比了,光是高雄……過了一個高屏溪,就是兩個世界了啊!」陳秀琴 感嘆說。 「我們和縣政府的關係是好的,大家互相幫助。可是老實說,政府自己都很窮,沒什麼資 源、自顧不暇,稅入不夠稅出。頂多只能靠他們盡量幫忙引進資源。」陳秀琴和鄭琬霖不 約而同說了一樣的話。 屏東縣社會處副處長許慧麗表示,屏東縣的社福經費來自中央補助、公彩盈餘和縣府自籌 ,少部分屬計畫型補助和企業贊助。自籌部分因屬財力較弱的縣市,因此只占 10%。但即 使如此,這個老人人口占比高達 16% 的老縣市,還是無力建制布齊一村里一據點的日間 照顧中心。有些村落則是本身幅員太廣,反而一據點還不夠。 臺東縣社會處長曹劍秋則說:「我們一直被要求擴大社會福利,但真的無能為力。財務狀 況不理想,政府經費只會愈來愈少,補助愈來愈少。現在只能盡可能去做 NPO 培力,訓 練他們自立。」他補充道:「偏鄉社福組織普遍依賴政府,就如同許多居民也過度依賴政 府,認為家裡的老人就應該要是政府照顧,其實對長輩來說,家人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 依賴政府的困境之一,就是承接政府委辦案後,得面對無止盡的繁複核銷。曠日廢時,耗 時耗力,會計程序繁雜,最可怕的是撥款經常遲滯,短則數週,長則數月,一旦落到無力 周轉的小組織身上,往往成為致命傷。 陳秀琴也強調:「屏東現在還是有很多團體抱著『政府要為我做什麼』的心態,沒有意識 到自己要增能,總覺得都是政府要做。然後大家又各自掌握著資源,不願分享,橫向連結 非常弱。」 張弘典是臺東咖啡主題館社會企業創辦人,他在臺東以咖啡產業培植社會企業,力圖發展 當地團體的力量:「鄉鎮的土地跟都市不一樣,這裡的土地要有產值,要能生產,我們才 能生存。臺東是剛好有這個產業可以做,否則大家都是經濟弱勢。」 他斬釘截鐵的說:「經濟弱勢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學率低、中輟生、自殺率高、離婚 率高、少子化、隔代教養……社會問題統統跑出來。靠政府是無法長久的,我們必須自立 ,找到自己能發展的產業,否則永遠起不來。」 5. 服務成本高,進入門檻高 偏鄉幅員廣闊,交通成本高,城市大品牌的大型組織要由外而內實行計畫,必須想辦法遠 距管理,或派員駐點,但流動率經常偏高。從計畫環境探勘開始就必須不斷花費人事、調 查與交通成本,還得打入在地社群,競爭地方政府資源,沒有幾年的深耕,想要執行計畫 並不容易。目前如屏北、花蓮、臺東等地區,多以慈濟、世界展望會、家扶基金會、勵馨 基金會等大型跨地域組織才有能力打入。 「澎湖過去找我們去做復康巴士,我還得坐好幾趟飛機,帶好幾個同事去觀察環境,成本 真的很高。且接下來還有管理上的問題。」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文賓說。 在地團體也無法迴避高昂的交通成本,但比起外地進駐的組織已經稍微容易一些。然而, 前述如人力、財力、服務專業等皆有待訓練。且偏鄉團體因自籌款經常不夠,極端仰賴政 府補助及專案計畫,其地方政府卻又經常自身難保,補助款不到位,或發了也還需要組織 自籌。 過去非營利組織開始跟企業合作,試圖透過異業結合突破資源缺口。然而現今許多大企業 自己都下轄設置慈善基金會,「自己的形象自己做」,不再需要跟條件很多的 NPO 配合 。也有的組織渴望轉型成社會企業,卻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足夠的產業能量能讓 NPO 適切 轉型。 6. 觀念推行大不易,後端社福依賴高 議題推展與操作,是許多從事直接服務的地方團體所無力處理的,然而觀念的普級是重要 的預防工程,許多問題若能即早發現,未來就不必演變至中、重度失能,坐等更多社福力 量介入。 例如,臺灣有很高比例的腦性麻痺是可以教育的;15 歲以上的身障者也可以透過訓練和 庇護工廠得到歸屬,這些成人身障者不僅會老,還會提早老化,必須即早介入。曹劍秋再 三強調:「臺灣的社會福利,要餵飽人並不難。難的是讓身障朋友自立生活,自我發展, 回歸社區與社會。」花蓮與臺東因為早期醫療資源不足,再加上山區多意外,是臺灣身障 人口占比最高的兩大縣市。 另一方面,幼兒的早療黃金教育期落在 3 歲以前,這段時間的 1 年教育勝過 3 歲以後 的 10 年教育。「城市裡觀念流通,家長們反而會去要求醫院多做些早療課程。」陳秀琴 說:「但在鄉鎮裡,首先要說服家長們帶孩子來做治療就很困難,許多家長不覺得孩子有 問題,也不願意做篩檢,或者根本付不出錢。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非常需要 家長跟我們一起陪孩子走下去。」 其他如有效延緩老化、預防病變的老人家輔具應用,或社福補助與申請等,都是許多鄉鎮 居民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的資源。換句話說,不是不願,許多時候也不是不能,而是 不知。「其實知道社會資源的人,以弱勢來說還算是處在中間的。真正的弱勢是不會找資 源的人,這些才是最該擔心的。」鄭琬霖感嘆的說。 7. 不缺物資只缺分配,不缺課本只缺老師 偏鄉承載著資源匱乏的迷思,實則面對的經常是人手不足無力整理而屯積、物資重覆性太 高,或單一事件讓資源過度集中。 陳秀琴說,每逢收成或慶典,勝利之家經常收到大量的米,放久了會壞,又不能拒絕,作 為捐物也不能賣掉,處境尷尬。最後往往只能盡量跟其他團體換物資。鄭琬霖也說:「許 多老牌團體不斷收到大量物資,沒有人手整理分配,有時碰到新聞媒體偶爾報了哪個弱勢 家庭的新聞,物資更會大批湧入,最後就只好屯積。大家覺得偏鄉很缺資源,不斷的送進 來,這也是我們聯盟結合各團體力量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希望物資能做有效運用,第一 時間分給最需要的團體。」 「城鄉差距確實存在,但這是單以資源來看,並非是歧視性的語彙。」許慧麗說:「地方 政府要做的是觀察鄉鎮需求,因為許多時候,資源到位的方式是不同的。如同都市孩子的 課後補導可以補助現金,或補助聘任師資,但偏鄉需要的是帶『人』進去,空有補助款也 沒有用。」 追根究柢,還是服務與人手不足。曹劍秋說:「教育是長期性的,不會因為幾月的陪伴, 小孩子就能長出競爭力。這裡從外面送進來的教材很多,老師卻很少,要學才藝或其他活 動都很困難,許多家庭也無力負擔。」他嘆了口氣說:「學習不是只有課本,但在偏鄉, 課本以外的都不容易取得。」 ※ 編輯: joycel (114.44.249.182), 06/13/2016 01:37:19
文章代碼(AID): #1NNPLT_7 (Ptt-Ch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