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莎翁之謎在於心 - 談跨領域研究在醫븠…

看板Psychology00作者 (wadek)時間15年前 (2008/11/11 20: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Psychology99 看板] 作者: wadek (wadek) 看板: Psychology99 標題: [情報] 「莎翁之謎在於心 - 談跨領域研究在醫學與人文上的應用」 時間: Tue Nov 11 20:28:33 2008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中文系徐芳敏老師因緣際會,得知榮民總醫院楊智傑醫師,幾年前在哈佛大學除了以電腦 程式研究心臟病等醫學問題,還可以拿電腦程式研究"莎翁作品,紅樓夢作者"。請先看曾 志朗先生寫的文章---- ================================================================ 莎翁之謎在於心 撰文/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一位在波士頓攻讀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的楊姓醫師,神采奕奕地走進我的辦公室。我 一見他,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走上前來,迫不及待從包包裡拿出幾篇他發表在幾份重 要物理學期刊上的論文抽印本,還附上波士頓當地報紙(BostonGlobe)的一篇報導,報上 對他的論文大為稱讚,因為他所寫的一個有關偵測心臟疾病的心電圖的程式,居然對當代 文學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解開了幾百年來有關莎士比亞作品真偽的一些爭論。我讀了 真是興趣盎然,遂抬頭說,「願聞其詳!」楊醫師隨即在我的桌上架開他的電腦,以繽紛 炫麗的圖表向我做了一次非常美妙的簡報。首先,他秀出一張張心電圖,描繪我們生理變 化的一些跳躍、動態的線條,所產生的美麗波紋。楊醫師繼續說明,每兩次心跳之間會出 現一組波動,如果波形規律,則波與波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很高,不確定性低;若發生亂波 ,則不同波之間已無相關,不確定性就提高,可做為心臟病發作的預警。他以此概念寫了 一個電腦程式,計算出各種波形之間的相關性,並比較心臟病發作前後心電圖的波動情形 ,以了解啟動這些不同波形的生理變化的相關性。楊醫師和他的同事拿這套程式來測試病 人,發現所模擬的結果和實際病人發作的結果非常吻合。這個程式因為能夠計算出不同組 合之間的相關性,所以有很好的應用價值,不一定只針對心跳。例如在西洋文學作品裡, 16世紀著名的戲劇《愛德華三世》究竟是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一直是非常有爭論的,能 不能用這個公式去解開四、五百年來的文學之謎呢? 楊醫師以此公式,將一些文學作品裡的詞彙加以分析,如計算英文the、of、to、as等常 用字的使用方式,它們的規律性可反映出一個作者掌握文字的功力和個人的喜好。他得出 的結果是,《愛德華三世》和莎翁的其他劇本的相關性非常低,反而跟當代另一位作家馬 羅的作品有極高的相似性,證實了好多文學評論者在多年前就提出的懷疑:《愛德華三世 》是馬羅而非莎翁的作品。有了初步的成功,楊醫師進一步分析在文學作品中的其他爭論 ,他和同事收集了五十篇16世紀包括莎士比亞、馬羅、佛萊徹、班強生等四位作家的劇本 ,隨機的交給電腦去計算處理,分析後得出一個相關的樹狀圖,而且很準確的產生四個群 聚,恰恰就是莎士比亞、馬羅、佛萊徹、班強生四個人,每部作品都正確的落在該作者的 群聚中。再仔細看,樹狀圖中每個大枝叉又分出小枝叉,集聚在一起的都是同一年代的作 品。這是很合理的,因為詞彙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以及變遷中作家注意的事項。這樣的分 析方式非常科學,也非常正確,而且讓人一目瞭然!特別的是,《兩貴親》當時被列為是 莎士比亞的作品,卻在這個分析中被踢了出來,而歸類為佛萊徹之作。這個程式又再一次 準確的描繪出一個事實:多年來很多學者認為,該劇本應是兩人所合寫的。這個程式有這 麼好的結果,能不能也重複印證一部作品有兩個作者的《紅樓夢》呢?楊醫師逐回分析《 紅樓夢》,結果同樣證實前80回和後40回確實出自不同人的手筆。不只是心跳、不只是文 學作品,楊醫師和同事對美國建國時期的一些文獻,也做了分析。而且正確無誤的把當時 爭論得非常厲害的12篇文章的作者,都歸給麥迪遜,現在有很多文獻考古專家,也有相同 的結論。楊醫師的電腦程式,一再證實考古的結果。自然的規律真是無所不在!一個用來 偵測心臟的心電圖的程式,竟然可以這麼廣泛被應用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上,我們不得不對 人世間的共同規則感到敬畏。我真的被這位醫師的熱情所感動,再仔細一看,他原來是我 當陽明大學校長時的一位醫學系學生,他的成就讓我與有榮焉。教育,就是希望看到一個 可能被發展的心靈,真能發展他們的潛力!也許,我們這些做研究和教學的人,最感到滿 足安慰的,是隨時得以和無限創意的心靈對話。教育,不就是不停地創造更多的奇蹟嗎? ! ================================================================ 徐老師聯想到:諸如此類電腦程式是否可以幫忙探索---- 徕外國文學作品作者…等問題。 徕中國文史哲學作品作者、時間層次…等問題。 徕華人詩歌心理學問題。[[[同學詢問我:漢語語言文字學界有無人作「四言、五言、七 言詩歌心理」研究?我答以:似乎無。但馮勝利等先生研究「漢語韻律句法」----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2000《漢語韻律句法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葉軍2001《漢語語句韻律的語法功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2005《漢語韻律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為善2006《漢語韻律句法探索》,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 以及成中英、謝信一、戴浩一(謝信一兄、戴浩一弟,一從父姓、一從母姓)、鄭錦全先 生文章討論「漢語與漢民族心理」。 也歡迎各位來聽這場演講---- 【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研究計畫】專題演講 主講人:蔡宗齊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東亞系) 講題:節奏‧句法‧詩境——古典詩歌新解 主持人:鄭毓瑜先生 時間:97年11月19日(三)下午3時30分 地點:中文系會議室 ]]] 徐老師透過管道聯絡到楊智傑醫師,承蒙楊醫師應允來中文系演講「莎翁之謎在於心 - 談跨領域研究在醫學與人文上的應用」。目前暫定演講日期為12月上旬某日,楊醫師有空 時間&徐老師有空時間(中文系鄭主任吩咐:因為徐老師認識楊醫師(其實尚未見過楊醫師 ),所以由徐老師主持)為: 星期一下午1:00-3:00____ 下午3:00-5:00____ 星期二下午1:00-3:00____ 星期三上午10:00-12:00____ 請各位多多支持,儘可能抽空前來聆聽這場別開生面、趣味盎然的演講。各位若能撥空前 來,請先填寫「上述三項時間中,哪(些)項可以有空」(請標明「有空」於空格中), 並請最遲於本月12日(含)前惠賜下覆函。徐老師將匯整「最大多數師.生能來的時間」 ,就作為楊醫師演講的時間。 徐老師由衷誠摯希望:如果行得通,未來這類電腦程式也能成為中國文史哲學、漢語言文 字學、華人心理學研究的工具利器之一。請容許抄錄余英時先生〈試論中國人文研究的再 出發〉(《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pp296-297,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一 文結論,作為這封信函的尾聲:(余先生雖然針對「中國人文研究」而言,但「華人心理 學(應屬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何嘗不然?!) 今天是中國人文研究擺脫西方中心取向、重新出發的時候了。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對中國歷 史和文化傳統取得比較客觀的認識,首先必須視之為主體,然後再通過它的種種內在線索 ,進行深入的研究。但這絕不是說,每一文明或文化都祇能「自說自話」,不必與其他文 明或文化互相比較參證。恰恰相反,今天中國人文研究更需要向外(包括西方)開放。在 具體研究的過程中,對於同一或相類的事象在其他文明中的表現方式知道得愈多,自己的 研究也愈能深入。對於西方理論與方法,研究者也仍然應該各就所需,多方吸收。王國維 「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的話並未失效。但「視西籍為神聖」的心態則必須代 之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胡適在「五四」時期曾提出過「輸入學理」的口號,然而 他同時要求我們「把一切學理不看作天經地義,但看作研究問題的參考資料」。這句話還 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感謝各位!謝謝! 並祝 一切順利安好 徐老師拜上 2008.11.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62.40

11/11 20:30,
補上老師的E-mail 徐芳敏 <fmhsu@ntu.edu.tw>
11/11 20: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62.40
文章代碼(AID): #196NkLZM (Psychology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