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面對壓力的生存之道

看板Psychiatry作者 (珊朵拉)時間16年前 (2007/12/17 01: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一個幾乎令人窒息,充滿極大壓力的現代社會。其症狀反映在「過勞死」、自殺率上 升等可悲現象,及令人心痛的兒童欺凌事件中。  以提倡樂觀心理學而聞名於世的美國學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Seligman),曾 指出現代人值得憂慮的二種傾向。一為「Big I」,亦即自我中心主義的膨脹;另一個是 與之相反的「Small We」,亦即與他人關係的萎縮。的確,不改變這些傾向,就無法阻止 社會壓力倍增之勢!  過去,人類社會曾經讓置身於重重壓力環境中的人們,有相互扶持的土壤。遺憾的是, 時至今日,大部份這樣的有利條件已消失了,走投無路的人日漸增多。讓人能夠毫無保留 地將自己的煩惱,向人傾訴,如此的人際關係已變得日益薄弱了。 現代社會壓力的根源   我「壓力」一詞,本來是物理學的名詞,用以形容物體受外部力量壓迫時所出現的扭 曲,其後用來形容人的身心狀態。  能夠抵受多少物理壓力,因物質而定。能夠應付多少精神壓力,當然會因人及所處環境 的不同而異。  工作及人際關係,可能對某一個人造成不勝負荷的壓力,但對另一個人來說,也許並不 會構成壓力。現在感到的壓力,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不會存在。又如結婚和職務升遷等, 這些本來值得高興的事,有時也會成為壓力的根源。  因此,本想勉勵陷於苦惱的人而說一句「這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啊!」或許反而成為一 種負擔,加重了他的壓力。人的內心並非機械,確實是非常微妙。  從某個角度來看,許多壓力是來自今日今時的「自我」觀念。亦即,作為一個自由的現 代人,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也始終被期待去獨自承受一切。  與此同時,這個管理化社會往往將人視為一個齒輪來操控。不知不覺間,在面對巨大的 時代潮流時,人變得無能為力,認為自己不可能帶動社會,不可能將社會引領向更好的方 向變革。   一方面是過大的期待,另一方面是無力感。遭遇這二者撕裂,人被壓力壓榨得愈來愈 脆弱。 人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因此,在考慮要如何應付壓力時,我們需要改變以往對「人」的看法。亦即,要認清人 具有「無限可能性」與「脆弱性」兩面。同時,要更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只能在互相理解 與支持中變得堅強起來。  壓力學說的創始人漢斯‧謝耶博士(Hans Selye)根據自己與癌症搏鬥的體驗,提出下列 建議:  第一,要秉持確切的人生目標。   第二,成為對他人來說是有必要的存在,而這種生活態度對自己是有益的。 人的眼睛是向「前」看的,人是向著目標前進的。同時,向苦惱的人們伸出援手,能夠增 加自己戰勝自身煩惱的力量。  佛典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某日,有一位失去愛子的母親來到釋迦面前,哀求他說道:「請您讓我的兒子復活吧! 」   釋尊一面安慰這位悲痛的母親,一面說道:「我就為你配製靈藥。你去城裏找點芥子 種來給我。可是這些芥子種必須來自從沒有死過人的家庭。」   於是,這位母親一間又一間地找遍所有家庭,卻無法找到未死過人的地方。   她逐漸明白無論哪一個家庭,都有同樣的悲慟。而且自己的悲傷也絕非與眾不同!   最後這位母親回到釋尊面前,告訴釋尊,她決定要努力向人生的無常去挑戰。 鍛鍊自我生命的韌度  透過訓練,我們的人生經驗會發生變化。   例如,對於那些初次學習滑雪的人來說,陡坡只會構成恐懼,但對於技術純熟的滑雪 高手來說,這個挑戰能讓他感到興奮與喜悅。只要不斷鑽研,即使是深奧難解的書籍,也 能從中吸取重大的啟示。  肉體的鍛鍊可以提昇人的體能,知性的鍛鍊可以磨練頭腦。同樣地,我們的心靈也可以 透過鍛鍊而變得堅強。  例如,在克服悲傷的過程中,如果可以打破以自己為中心的渺小「自我」框架,就能讓 自己向更大、更強的「自我」提昇。而且,這種經驗也可化為慈愛的行動,去勉勵對那些 抱有同樣悲傷的人。  如果能與他人一起奮鬥,為了他人的幸福,踏出充滿勇氣的一步,那麼,我們不但可以 抵抗沉重的壓力,更能將這股壓力轉變為強大的生命力。 懷抱樂觀精神積極迎向挑戰  在今後的時代,能成為壓力的因素只會有增無減。 正因如此,我們要懷抱能抵禦壓力的堅強意志、智慧及樂觀精神,穩固地擴大互相支援的 網絡。 其關鍵就在於同苦的精神,即任何人也具有的「對他人痛苦的惻隱之心」。因此,我們實 在沒有必要獨自承擔那種過於沉重的「心靈」包袱。 ※本文已於2007年11 月分別刊載於日本主要英文報紙「The Japan Tim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50.169
文章代碼(AID): #17PML1Kc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