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答張博鈞-關於《論語》中的...

看板PresidentLi作者 (Xi)時間12年前 (2011/12/23 15:57),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網址:http://tinyurl.com/6tg66kt 網友張博鈞問: 之前看李敖先生的節目時,有講到這句論語的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矣。」 李敖先生舉證歷歷說這裏的「易」應該通「亦」,重新標點後應該為:「加我數年,五、 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再給我幾年,或者五年、或者十年,來學習。也就沒有 什麼大的過錯了。〉 老實講,我被說服了,但是這種說法始終與我國高中的學法不同,我去問了幾位國高中的 國文老師,全都一致說課本是對的。 我想聽聽大春先生的解釋,麻煩您了。 答曰 李敖的原說我欠學,僅能就你提供的文本來看,大約他是指出「易」為「亦」的同義字。 在古籍上,的確有這樣通用的地方,《列子‧黃帝》:「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彊 ;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此處的「亦」,張湛的注是這麼說的:「亦,易也。」換言 之:亦通「易」。 此外,《素問‧氣厥論》:「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在此處,王冰的 注是這樣說的:「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 寫「亦」而表達的卻是「易」若成立,那麼寫「易」能不能也表達了「亦」呢?也有這例 子,同樣是在《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王冰的注說: 「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恐,髓亦無孔也。」 這樣的方法可以說明:在《列子》、《素問》成書的時代,此二字有通假的情況。《列子 》這本書極可疑,歷來學者多認為這是晉代道家之士拼湊成章之作;而《素問》成書也在 戰國以後。 回頭看在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時代,似未見任何書中有此一通假之例。這是學者判斷的依據 之一。一般說來,在儒家經典上立新說頗不易,一個常見的方法是:比較《論語》內部有 沒有同樣的、「亦」「易」通假的用法。答案是:沒有。 另外,「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以和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相對 應,其義自顯。如果斷讀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在語感上 ,那孤懸的「五、十」兩個數字很突兀,而「十」已經是整數,很難說是「幾年」的範圍 ,與《論語》其他的內容相勘,也並無可以認證的參照。 此外,我將《論語》全書查考一過,除了「不亦」、「抑亦」這一類的連用語不論之外, 「亦」作為介詞,而前文無並舉者,有以下之例。 〈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 亦在其中矣。」 〈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為也。」 〈先進〉:「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弑父與君,亦不從也。」「何傷乎?亦各言其 志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顏淵〉:「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與〈雍也〉文同) 〈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 ,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 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衛靈公〉:「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季氏〉:「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張〉:「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此外,「亦」之做為連詞,也有相當的例子: 〈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 可宗也。」 〈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 政。奚其為為政!』」 〈八佾〉:「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述而〉:「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 〈先進〉:「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衛靈公〉:「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 』,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堯曰〉:「舜亦以命禹。」 這兩類用法皆無以「易」「亦」互作通假者。故在《列子》、《素問》中相通之例,孔 子及其弟子那個時代似乎並不這樣用。 然而,經典例有「歧讀異解」之趣,何妨李敖有他一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211.239.210

12/31 12:31, , 1F
李敖的說法不是新說,早就有人反駁掉了。只能說,他研究
12/31 12:31, 1F

12/31 12:31, , 2F
歷史,但是國學或易學,並不是他的重點。
12/31 12:31, 2F

12/31 21:21, , 3F
要考量背景
12/31 21:21, 3F
文章代碼(AID): #1Ez3HUO- (President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