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小小牛頓高幼、低幼版比較及使用心得

看板Preschooler作者 (Sheep7)時間2年前 (2022/04/29 00:49), 編輯推噓15(1503)
留言18則, 14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多好讀版 https://www.lanmasusan.com/2021/10/new-little-Newton-magazine-comparison.html 近來南門書局重新出版了新小小牛頓點讀版,我是前幾年就在南門書局買了新小小牛頓低 幼及高幼版,當時還是CD版,所以我後來是用C-pen點讀筆的智慧分頁功能,一本本做成 點讀,做成點讀版後效果奇佳,三歲半妹妹超級熱愛,每天一直點一直點,五歲半哥哥是 之前已用CD把高幼、低幼版全都聽完了,但做成點讀版後,還是每天約莫點個幾本回味一 下。 這套雜誌的CP值蠻高的,一套高幼版或一套低幼版目前約4250元(含點讀筆的價位),有 36期,每期含劇場版音檔、雜誌、DVD、智慧遊戲本(差不多是邏輯思維訓練書)、勞作 紙卡,一期約119元,若本已有南門點讀筆會再更便宜一些。雜誌的原出版日期約為2014 年至2017年左右,雖然是以前出版的書,但因是自然科學內容為主,影響不會太大。 很多人問高幼版和低幼版差別在哪裡?我以整體架構,及拿兩本同樣以星星為主題的高幼 和低幼版作比較。 整體架構比較 首先,低幼版約41頁、高幼版約48頁。 低幼版單元:主題故事、快樂兒歌、發現自然、小手魔法(或“動動手”)、動動腦(或 “誰來數數”)、三分鐘故事。 高幼版單元:主題故事、世界大驚奇、自然博物館、小小實驗室、故事寶貝盒、地球你好 、原來如此。 低幼版中的“動動腦”或“誰來數數”單元,是用故事講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我翻別期 幼兒版,偶爾會換成“想個好辦法”,教小朋友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小手魔法單元則是帶 孩子做勞作。 高幼版的“地球你好”,是講地球現象,如酸雨或龍捲風的形成原因。“原來如此”只有 一頁,講生活現象,如電視影像從哪裡來、為什麼微波爐能加熱食物之類的。 然後,低幼版多以可愛的繪製圖片為主,但“發現自然”及“小手魔法”(有時是“動動 手”)仍會以真實照片為主。高幼版整本多以真實照片為主。 低幼版的三分鐘故事有時是結合自然概念或情緒劇場概念,高幼版的故事寶貝盒多以結合 自然為主。 主題故事比較 我拿同樣是講星星的主題比較一下。 高幼版主題是“天上最亮的那顆星“,低幼版主題為”星星的形狀“,高幼封面為真實星 空照片,低幼為不同形狀的可愛星星圖片。 翻開主題故事,低幼版多為可愛繪製圖片,用簡單的手電筒光芒的遠近變化,讓孩子了解 星星其實大多是圓形的大火球,而非遠看時的多樣化形狀。下一頁則提到因太陽光太亮, 所以白天才看不到星星,也用手電筒的光做比喻。後來還有介紹不發光的星星如月球,及 長尾巴的星星-慧星。 高幼版則是以真實照片為主,講的內容也較深,提到金星因離我們較近,看得較清楚,所 以是天上最亮的那顆星,然後也介紹了第二亮的木星是以氣體組成為主,因體積很大,能 反射大量太陽光,所以看起來也很亮,後續還介紹了紅色的火星,及簡介八大行星,和恆 星、行星及衛星的概念。 講完主題故事後,低幼版會來首和主題故事有關的自編兒歌讓孩子們唱一下,比如“星星 的形狀”這期兒歌叫“星星連連看”,貫穿了“星星”和“形狀”這兩個主要概念。高幼 版則是接“世界大驚奇”,這期是講美國的巨杉公園,然後介紹一下巨杉及森林大火的問 題。 激推!高幼版“小小實驗室”單元 此外,我特別喜歡高幼版的“小小實驗室”單元,它會盡量用手邊可得的材料教你做自然 實驗,在新冠疫情關在家這段時間,我都是用高幼版的“小小實驗室”單元帶孩子做實驗 ,DVD裡會有影片詳細教你怎麼做,也會有小動畫講解實驗原理,超級好用的! 舉例來說,有一期小小實驗室是用色紙剪朵小花,把花瓣折起來放進水上,就可看到花瓣 一片片打開,自動開花,是利用紙的纖維被水撐開的原理。多簡單的材料!多簡單的作法 !就可換得小孩們興奮的表情,同時也有簡單動畫講解原理,實在是太好用了! 這邊附加說明一下,低幼版的實驗比較少,但會有個“小手魔法”單元帶小孩做勞作,如 星星這期的低幼版是帶小孩用色紙剪一剪、貼一貼,做成甜甜圈等可愛甜點也蠻不錯的, DVD中也會帶著小孩做那期勞作。 出題有趣但難度莫測的智慧遊戲本 不論是高幼還是低幼版都有智慧遊戲本,有點是邏輯思維訓練本的概念,有時也會出一些 和雜誌主題中有關係的題目,題目出題方式還蠻有趣的,我的孩子很喜歡。但高幼版的題 目頗難,中班孩子能寫的應該沒幾題,到大班才能稍微端出高幼版的智慧遊戲本。所以整 體來講,低幼版的智慧遊戲本較適合學齡前兒童,但若大班孩子則可稍微寫點高幼題目, 不過低幼題目也有一小部份頗難,適合大班寫的,但大多還是以中小班可寫的題目為主。 實用好玩的紙卡勞作 不論高幼或低幼版,在每期都有附個紙卡勞作,東西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都是用簡單的材 料和方式做出有趣的小勞作,其實比起精美的桌遊和玩具,我更喜歡這樣的紙卡勞作,喜 歡讓小孩多多練習用簡單原始的材料及巧思,去做出有趣的玩具。大多數較簡單有趣的紙 卡勞作已被我大兒子做完了,可呈現的照片有限,有像下圖的小紙船,用吹的比誰先到終 點,有用線及吸管做大魚和小魚在線上拉動,營造互相追逐的感覺。 多數的紙卡勞作是配合雜誌或智慧遊戲本內容的,如我記得有一期雜誌講鏡子及萬花筒, 搭配的紙卡勞作就是用紙卡自己做一個萬花筒。有一期講動畫的製作,搭配的勞作也與簡 易的動畫殘影呈現有關。 整體來說,低幼版的勞作比高幼版簡單,低幼版可能是一個紙模,照它已裁好的模子拆下 來是一個可愛的穿洞無尾熊可掛在手上這樣。高幼版則是像上面講的萬花筒需要對照黏貼 面數字來剪貼,並注意內摺線、外摺線的。 每期約15分鐘的DVD 不論高幼、低幼版,每期DVD長度約15分鐘,對我最實用的是高幼版小小實驗室單元,因 為有小動畫可講解實驗原理。DVD大多是延伸雜誌內容,比如高幼版“天上最亮的那顆星 ”這期,內容主要是講星星,但在八大行星那樣有個小框框提到太陽是太陽系的領隊,而 這期DVD就更深入的提到太陽、太陽系,也提到太陽黑子。 而低幼版的DVD有個“一起出去玩”單元,會有去乳酪工廠、科博館、芳香植物博物館、 蛋之藝博物館,或去看荷花、喝茶、去騎腳踏車之類的影片。高幼版也有個”一起去探索 ”單元,也有去黃金博物館、看彩色筆製作過程、太空展、機器人展、探索微生物、做柿 餅等內容。 然後,如同上面曾提到的,高幼DVD會帶你動手做實驗、低幼DVD則是有帶你做勞作的單元 。 最後,高幼、低幼版都有簡易的故事微動畫,講最後的故事單元,微動畫感覺像好幾張靜 態圖稿湊在一起,有點微動畫的感覺。 結論 我個人認為若只想買一套,可先選高幼版,新小小牛頓高幼版做成點讀後,連我家三歲半 妹妹也很愛看,且高幼的內容感覺比低幼更豐富紮實點,圖片也多以真實照片為主,最重 要的是,有小小實驗室可帶孩子做實驗,不過它的智慧遊戲本,孩子可能要等到大班才能 寫;若預算及空間許可,高幼、低幼版兩套都買其實也不錯,因為內容幾乎不重複,且低 幼版的智慧遊戲本難度比較適合學齡前幼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149.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651164548.A.1FD.html

04/29 06:54, 2年前 , 1F
推高幼
04/29 06:54, 1F

04/29 10:01, 2年前 , 2F
推新小小牛頓點讀版,cp值高
04/29 10:01, 2F

04/29 14:17, 2年前 , 3F
這套真的很推薦,缺點大概是一次來太多本XD如果點讀
04/29 14:17, 3F

04/29 14:17, 2年前 , 4F
筆有電量顯示就更好了!
04/29 14:17, 4F

04/29 14:21, 2年前 , 5F
推分享
04/29 14:21, 5F

04/29 15:25, 2年前 , 6F
感謝分享,原本有買低幼版,看了想把高幼也買起來
04/29 15:25, 6F

04/29 17:11, 2年前 , 7F
兩套都買 價格很實在內容也不錯
04/29 17:11, 7F

04/29 21:52, 2年前 , 8F
謝謝比較,很詳細
04/29 21:52, 8F

04/29 21:59, 2年前 , 9F
我也是只買高幼,6歲及3歲都很愛看,不過兩人看的點
04/29 21:59, 9F

04/29 21:59, 2年前 , 10F
不太一樣
04/29 21:59, 10F

04/30 15:00, 2年前 , 11F
謝謝詳細分享!
04/30 15:00, 11F

05/01 07:06, 2年前 , 12F
謝謝分享
05/01 07:06, 12F

05/01 10:15, 2年前 , 13F
終於看到有人詳細分享了,這兩套都很讚
05/01 10:15, 13F

05/01 10:18, 2年前 , 14F
謝謝發現
05/01 10:18, 14F

05/01 10:19, 2年前 , 15F
謝謝分享
05/01 10:19, 15F

05/01 10:19, 2年前 , 16F
我們兩歲開始看低幼,小孩超愛,又買了高幼
05/01 10:19, 16F

05/01 18:51, 2年前 , 17F
家裡兩小屁孩也很愛新小小牛頓,書都翻爛了
05/01 18:51, 17F

05/02 02:00, 2年前 , 18F
我是買高幼,非常值得!小孩很愛看
05/02 02:00, 18F
文章代碼(AID): #1YQiM47z (Preschoo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