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當孩子在不合作、挑釁時,該怎麼辦?(一)

看板Preschooler作者 ( )時間4年前 (2019/08/12 22:33), 4年前編輯推噓8(800)
留言8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這一系列的文章是作者提供輔導上的經驗, 對於想修復關係或需要重新建立關係的大人和小孩們是更為適合。 ——————————————————— 當孩子在不合作、不遵守規則、對抗、挑釁時,該怎麼辦? (一) 我們常會認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 才有辦法給他「對症下藥」的回應和處置。 其實,這三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先後順序。 事實上,即使你不確定他的行為代表什麼,你也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回應。 相反地,你認為你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意義, 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 為什麼會如此?讓我們從三個部分來討論: 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孩子的外在行為。 「不合作、不遵守規則、對抗、挑釁….」這些都是我們用來描述外在行為的用語。 但仔細看看,這些詞已經帶有我們的價值判斷。 孩子的內在動機。阿德勒學派大師Dreikurs曾提到四種孩子的不當行為目的: 1. 獲得注意 2. 尋求權力 3. 尋求報復 4. 表現無能(無力感、絕望感) 如果我們判斷孩子是在「尋求注意」,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那我要刻意忽視他」。 你假裝沒看見他的奇怪舉止,他看到你沒看見他, 他的行為變得更加誇張,開始加上噪音…。 如果我們判斷孩子是在「挑戰規則」或「爭取權力」。 「那我就更堅持到底,不讓他得寸盡尺,軟土深掘」, 於是我們堅守規則,孩子卻越加憤怒… 這裡的重點不是要我們完全捨棄判斷,而是要留意: 1. 我們的判斷帶給我們自己哪些負面的情緒? 2. 我們因著這些負面情緒,會如何影響我們做出回應? 如果我們解讀孩子的「尋求注意」, 可能是「在團體裡,他有害怕不被大人看見的恐懼」。 當我們這樣的想的同時,我們的回應必定不是只有「刻意忽視」而已。 因為你知道,你的忽視,無法幫助他緩解他的恐懼。 一個不帶價值判斷的行為描述可能像這樣: 「我看到(或聽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和反應,我猜他是.… 我感覺到我自己….」 這裡不用「讓」這個字。 我們習慣講「他讓我覺得」這其實也帶了預設判斷。 這樣的中性行為描述,是在提醒我們: 「我們的情緒反應,是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跟我們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 同樣的行為,不同的大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產生不同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和「行為動機判斷」,可能並不是真的。 而且,某些情況下,你可能永遠都無法確認哪個是才是「真的」、「正確的」。 (如果你很執著在這點,又無法相信孩子或其他人跟你講的任何「證據」的話…) 如果上述討論的三個部分一定要分個優先的話,我傾向是這樣的: 大人如何回應 > 孩子的內在動機 > 孩子的外在行為判斷 我們還是有辦法在不太確定孩子行為背後意義的情況下,做出不錯的回應, 關鍵在於「孩子的安全感」及「大人的安全感」。 這個留到下一篇再說。 ——————————————————— 屬於代po文章,如有不合適懇請告知,謝謝您。 如果要分享,可以直接從FB連結分享,會比較方便。 文章臉書來源 https://reurl.cc/l8xo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41.120.1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65620423.A.648.html ※ 編輯: folkpunk (123.241.120.191 臺灣), 08/12/2019 22:35:44

08/13 08:35, 4年前 , 1F
推好文
08/13 08:35, 1F

08/13 10:53, 4年前 , 2F
好文
08/13 10:53, 2F

08/13 11:01, 4年前 , 3F
感謝分享
08/13 11:01, 3F

08/13 12:28, 4年前 , 4F
謝謝這篇有幫助我釐清最近的盲點
08/13 12:28, 4F

08/13 16:47, 4年前 , 5F
謝謝分享,期待下篇。
08/13 16:47, 5F

08/13 16:57, 4年前 , 6F
這正是我的盲點,可是要做到好難
08/13 16:57, 6F

08/15 01:02, 4年前 , 7F
08/15 01:02, 7F

08/16 18:56, 4年前 , 8F
推 這篇好棒
08/16 18:56, 8F
文章代碼(AID): #1TKNZ7P8 (Preschoo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