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攝影理論-實踐大學場次摘要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郭大爛)時間16年前 (2008/03/23 00:33),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3月18日很榮幸在實踐大學講了一場攝影理論,參加本場次的成員還有東吳,聖約翰,風華攝影社的朋友。謝謝大家很給面子,竟然沒有人睡著。我準備很多東西,但由於是第一堂課,因此做的是概括性的介紹。用比較白話的語言講很複雜的東西,故必然會有疏漏;待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深究當天談到的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選網誌內的「攝影理論」文章,會有更深入的分析。以下將當天的內容扼要寫出,幫助來聽的人再了解一次重點: 原連結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article_id=8773508 1. 攝影理論的結構不是「思路」(從A點到B點),而是呈現「版圖」(例如符號學是用來分析圖象結構,認知科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觀看的本質),每一塊現有的知識領域都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攝影是如何運作的。 2. 這堂課我希望讓大家知道,語言學跟神經科學這兩方面對攝影理論發展的助益有多大。 3. 我快速講過語言哲學興起的原因,是因為在康德統合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後,哲學家開始發現許多的哲學問題都是因語言而起,因此近代哲學家轉而研究語言本身。這樣的思潮搭配結構主義語言學,而將我們對語言的反思推向高潮。 4. 因為人類對語言越來越重視,導致羅蘭巴特很有創意的使用「結構主義語言學」觀點解釋攝影圖象結構與特殊的社會現象(此一觀點出現在『神話學』一書)。不過我在這堂課上並沒有時間講解巴特的「神話作用」。 5. 我在課堂上分析圖像的方式,實際上統合了兩位學者的說法,一是羅蘭巴特,二是大陸學者藏策。 6. 當我在說「廣告圖象有三層訊息」時,我講演的是巴特的說法:語言學的訊息,圖像表層的訊息,圖像底下蘊含的訊息。 7. 當我說圖像的隱喻方式時,我講演的是藏策的說法:「形似」(隱喻),「以局部取代整體」(換喻)。詳細內容參見拙文【圖像的意象、隱喻與換喻】。 8. 「圖像底下蘊含的訊息」有兩種,一種是該圖像所要表現的「絃外之音」,一種是「圖像作者製作該圖像的動機與呈現方式」。分析這些意圖是攝影理論入門的門檻。 9. 在上半場中,我們也順帶提到幾本台灣著名的攝影理論書: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攝影美學七問。我們也提到,寫這些書的人都不是攝影人,以及文學家的「浪漫文筆」事實上並不能幫助我們建立「硬頸子的攝影哲學」。我之所以提出這些書,不是希望大家去看,而是要告訴大家,除了這些書之外,還有其它更值得你花時間鑽研的書。 10. 例如巴特的「Image, music and text」(顯義與晦義)和「神話學」,都比「明室」早出版,分析的力道也比「明室」好上數倍。 11. 下半場著重於提供「觀看本質」的大觀念。 12. 研究視覺本質的有完形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 13. 動物之所以演化出視覺,是為了增加生存機率。因此可以說「視覺是為生存而服務的」(參見視丘吳嘉寶老師的文章)。 14. 因此可以推測色情圖象之所以引起較高的注意,只是我們對性的重視而已。(參閱天下文化出版「自私的基因」) 15. 視覺訊息從視網膜輸入給大腦,但是大腦也會下傳更多的訊息,作為「預測」之用。 16. 神經是雙通道,上傳的神經訊號也會引起下傳的神經訊號。(參閱遠流出版的「創智慧」) 17. 大腦的視覺皮質辨認物體最快的方式是根據輪廓。 18. 輪廓的產生需要對比。 19. 大腦辨識物體偏好明確的輪廓。 20. 輪廓不明者將消耗大腦大量時間去整合。(參閱拙文「論攝影圖像中的細節」) 21. 因此在廣告圖像上,設計者往往以「有明確輪廓」為前提,幫助消費者快速看懂。但是在藝術圖像上則不見得如此。(參閱 黃建亮老師「關於藝術攝影的表達」) 22. 完形心理學不是一門硬科學。 23. 完形心理學只是整理出幾條視覺的規則。例如視覺有「群化」傾向,視覺會把一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無意義的斷簡殘篇。 24.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大腦總是根據以往的視覺經驗,以一系列的「假設」決定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因為是假設,偶爾還是會出錯。 25. 從「對稱旋轉圖片」的測驗中,可以看到大家對同一個旋轉圖片,卻有不同旋轉方向的認知,即可證明大腦「對解釋的迫切性」如何壓過我們的自由意志。 26. 3D空間中,深度視覺是雙眼提供的。 27. 2D平面中,深度感(或曰透視感)是由「深度線索」提供的。 28. 諸如達文西的「大氣透視」或文藝復興發展出的「線性透視」、相機鏡頭的景深,都只是一種深度線索,提供大腦解釋該圖像的基礎而已。 29. 好的攝影者需要考量在平面化影像中如何呈現輪廓,並安排深度線索。 30. 從小沒有視覺經驗者,一旦在長大後重獲視力,初期將無法處理平面圖象的深度線索資訊。証明視覺訊息的處理需要透過學習。 31. 神經科學對於「情緒」的研究已經有突破性發展。(遠流出版「腦中有情」) 32. 分析攝影的方式不能繼續侷限在語言結構或完形心理學,因為有很多照片是訴諸情緒的,而不是訴諸隱喻或單純美感的。 33. 邊緣(情緒)系統的爆發力可以壓過額葉的理性。 34. 最後還有所謂修辭表達與接受心理的問題。 35. 總統大選第一場辯論,有個恐怖的公民提問,內容是詢問兩位候選人是否願意改吃素以防止全球暖化。。 36. 如果在一般場合,這樣的問題肯定會被狠狠打槍,但是因為是辯論現場,兩位候選人的回答便極為謹慎,完全避免了正面回應。 37. 也就是說,在某些場合中,我們會修正自己的措詞用語,以期符合大眾心理,尋求政治正確。 38. 大部分的攝影比賽就像是點菜,攝影人像廚師一樣,使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語彙即可獲獎。 39. 攝影家在拍攝系列作品時,也會因應作品要表達的意境而修正其影像詞彙。 40. 所謂影像詞彙是一種視覺的語言,奠基在我們的視覺經驗上。 41. 日常語言是用來思考的好工具,但我們也提到了,思考不一定非得使用語言。 42. 智力測驗中經常有方塊旋轉的項目。事實上除了用語言思考之外,人類也必須使用心像思考進行各種活動。(參閱 雙葉書廊「認知心理學」) 43. 影像的製作,尤其是廣告圖像,除了要力求表達之外,也必須考慮觀者的接受心理。 44. 這種表達與接受之間的力求平衡,是難以完成的功夫,一個攝影人若是無法累積夠多的視覺經驗,就無法遊刃有餘。 45. 藝術的攝影有時不尋求大家都能接受的影像,反而是以小眾為取向。它對觀者的需求層次比一般廣告圖像來得高。 46. 關於攝影的視覺語言,我認為應該分兩層次探討,一是與其它平面圖象共用的視覺經驗,二是攝影自身獨特的語言詞彙。 47. 其它平面圖象共用的視覺經驗可以汲取繪畫的美學養分,這方面資源多不勝數。 48. 但同時我們也要確立攝影自身獨特的語言詞彙有哪些,這樣攝影理論才能擁有其獨特性。(參閱 拙作「攝影,語言,真實世界的結構(10) 」) 以上大概就是當天訴說的重點,至於要怎麼運用這些知識在攝影圖像上,待日後有其它單位邀請再容大爛慢慢詳述。一個好的攝影理論應該要是清楚明晰的,就算不是攝影人也能看懂。希望這類攝影理論能慢慢被攝影人所重視。大陸的攝影理論對話風氣很盛,很佩服他們能夠建立起一套對話平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73.111

03/23 02:25, , 1F
頭推
03/23 02:25, 1F

03/23 19:39, , 2F
推、這場我有去只是我遲到了沒聽到前面...orz
03/23 19:39, 2F

03/23 21:36, , 3F
有來就很感恩啦
03/23 21:36, 3F
文章代碼(AID): #17vJI_sF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