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底片陰影下的數位相機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書店)時間17年前 (2006/12/28 00:58), 編輯推噓11(1102)
留言13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底片陰影下的數位相機 我們總是透過後視鏡來看現在的一切,我們是倒著走向未來的。 ~麥克‧魯漢 麥克‧魯漢提出「後視鏡」的概念,來解釋當新的事物發明時,總是 要離不開舊有的事物的影響,甚至在看待新發明時,也離不開對於舊 事物的觀念。像是火車剛發明時,內部的設計是隔成包廂,模仿馬車 的座位;汽車剛發明時,被稱為「無馬馬車」。在數位化的時代,電 子樂器被做成電子琴,電吉他的樣子,讓彈奏出音樂的方式,跟傳統 一樣,而名稱上只冠上「電」、「數位」來表示它們之間的差異。 數位相機也受到「後視鏡」效應的影響,在設計上以傳統(底片)相 機為架構,再加上一些數位部份的控制。傳統相機的變數:光圈、快 門設定(PASM),以及輔助使用者找出正確光圈快門的功能像是測光 模式、曝光補償被放在最重要,最方便操作的位置;其次是模擬底片 的控制:感光度(ISO)、白平衡,視「機身等級」來決定操控這些功 能的便利程度,最被壓抑、隱藏的是影像處理的功能,例如裁切。 這三層的重要程度,是以傳統底片攝影的流程來決定。底片相機,在拍 攝時能更動的參數只有光圈與快門。這點從機械式攝影機看得比較清楚 。在最單純的機械式傳統相機,機身上的控制參數只有三種:光圈、快 門、與底片的感光度(ISO),而ISO的設定,實質上只是告知測光系統 一個測光的基準,本質上其實是光圈快門的輔助工具。自動化的底片相 機,只是在光圈快門的決定,與過片上的速度在輔助使用者。 底片一捲36張的限制(後視鏡的效應主要是發生在「最近」的過去,因 此這裡排除了大型相機的底片形式),使得底片的更換處在一個不太方 便的狀態。ISO、色溫、黑白、正負片、還有色彩的偏好都要在拍攝之前 考量好,一旦決定了,在36張拍完之前要更換相當不便,造成了攝影者 不輕易更動底片的思惟方式。 照片生產出來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沖片、放相等暗房工作。在黑白暗房 式微的今日,大部分的攝影者把暗房工作交給沖印店。有一種主流的說 法還認為,一張完美的照片應該在攝影者應該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已經 決定。這個說法反映了部份的現實,因為大部分的攝影者並不會暗房的 操作,因此暗房工作對他來講,不是能控制的參數。 這三個流程在傳統攝影者的方便程度,反映在數位相機的設計上。數位 相機在設計UI時,根據的不是機械與電子晶片的能力,也沒有回歸到生 產影像的目的,而是在複製一個傳統(彩色底片)攝影的流程:裝底片 →光圈快門,然後把暗房的部份遺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156.125

12/28 02:09, , 1F
很有意思 但是感覺是還有下文?小弟喜歡看這種文^^
12/28 02:09, 1F

12/28 02:17, , 2F
本來後面寫了一些對新式數位相機的幻想 |||b
12/28 02:17, 2F

12/28 09:51, , 3F
我想看幻想^^
12/28 09:51, 3F

12/28 10:13, , 4F
推!...不曉得會不會討論到數位暗房的觀念...
12/28 10:13, 4F

12/28 10:39, , 5F
數位暗房我認為也是一種後視鏡效應的命名
12/28 10:39, 5F

12/28 10:48, , 6F
其實對新界面的想法也沒有很前衛
12/28 10:48, 6F

12/28 10:48, , 7F
只是想要飽和度╱反差╱色調偏移跟調ISO一樣方便
12/28 10:48, 7F

12/28 12:34, , 8F
推!請原PO繼續創作,您的觀點相當有趣^^
12/28 12:34, 8F

12/29 14:29, , 9F
多寫一些吧:P
12/29 14:29, 9F

12/31 01:57, , 10F
心有戚戚焉
12/31 01:57, 10F

01/02 14:18, , 11F
01/02 14:18, 11F

01/02 14:19, , 12F
01/02 14:19, 12F

01/03 06:27, , 13F
有興趣的話,可以從他的科技決定論開始研究
01/03 06:27, 13F
文章代碼(AID): #15agObfY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