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普雷]the oxfords murders 牛津兇殺案

看板Philo-02作者 (賓拉登的生活)時間15年前 (2009/08/02 02: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簡介 真的還蠻吸引曾經念過邏輯的學生看 不過一個人看還真的很容易睡著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jeffgreen (來自花蓮的蝴蝶) 看板: movie 標題: [普雷]the oxfords murders 牛津兇殺案 時間: Tue Mar 31 22:15:53 2009 以下是部分引用網路上找到的他人分享 http://www.hellouk.org/forum/lofiversion/index.php/t178209.html ---by Winz 這部電影的一個學術核心就是, 你無法根據限定數量的已知事實, 去做一個100%的預測. 舉個簡單的例子: 今天早晨打雷, 然後下午下雨. 明天早晨打雷, 然後下午下雨.... 我觀察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我說早晨打雷, 下午100%下雨 --> okay, 你可以想更多類似 的例子. 我們自己想想, 我們預測生活中的種種, 往往就是這樣做: 如果你收集的 sample夠多了, 你就會看到"模式". Bateson在Mind & Nature(這本書台灣有翻譯)有一個見解, 我想他不是第一個提出來, 但 是他很強烈主張: 模式或關連性或預測性這些東西, 不是你表面上相信的那樣. 更正確地 說,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人去確認模式做出完美的預測. 相反地 - 用我自己的話來講 - 是 去接受意外. 他舉的一個例子, 也就是本片完完全全呈現給觀眾的: 如果你看到 2, 4, 6, 後面接著一定是8嗎? 非也非也. 問題是越是接受高等教育, 考試成績越好的學生, 越 可能答8. 有沒有可能是 -2? 當然有可能. 但是 2 - 4 - 6 - (-2)這個模式卻是我們無法一目了然 的. (所以在Mind & Nature裡, Bateson攻擊的對象其實是教育, 我感覺他其實特別針對 科學教育 -- 因為科學教育者往往就以判斷模式, 提出準確預測為榮^^) 這在電影裡也有 提到, prof.那位可憐的同事, 竟然發現天才與精神病患, 都能給出合理(但超出他能理解 的模式之外的超級複雜的)答案. 片中警方的態度就可以做一個對比. 英國警探當然不是笨蛋, 他們甚至可能是那種制式考 試下的優等生 -- 所以他會一直追求高度的預測性, 警察嘴裡講出來的 - 以福爾摩斯與 柯南為典範 - "你就是兇手" (100%準確, 不會有意外) <-- 我想Mr. Bateson將大大反擊 . 所以電影裡Prof. Seldom與Bateson的想法有個共通點, 那就是模式或者關係或者預測性 , 這些東西很大一部份都不是客觀的. 如果今天全世界9999999999的人都說 2, 4, 6, 後 面一定接著8, 也不代表說"8"就一定是準確的預測. 可能是-2, 或者pi... 大家不要小看 , 上帝的數學應該也是不差的 ^^ 這個想法也就是和Bateson另一個想法有關, 那就是科學並不是去驗證什麼東西. 你不能 說, 我做了一個什麼實驗, 結果證實 "哇! 真的是8! 和我想的一模一樣!" 更嚴格地說, 就算你做了100次, 發現結果是8, 那又怎樣? 所以充其量, 你可以說科學方法是一個發現 的過程: 使用科學方法, 我可以觀察到"喔! 原來這次是8! " 但是下一次, 你可能觀察到 6 -- 且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科學人, 你會(很不情願地)接受這個6 (冒著被老闆海K的危 險) 有點離題了. 重點是, 我覺得這部電影主要的學術核心, 是可以從Gregory Bateson的著 作去解讀. 老實講, 其它扯什麼維根斯坦, 涂林以致歌德爾 , 蝴蝶蛋糕理論... 全是鬼 扯. ----------------------------------------------------------------------------- 老實說 第一次看這片時真的看得頭脹脹的 一堆定律.名詞...真的有聽沒有懂 我的想法是這部片把上文作者提的蝴蝶定律,加上Gregory Bateson的論述 摻加在一起. 起先只是單純的殺人案,協助者也只是想把證據銷滅 但是卻加入了主角(魔戒-佛羅多)所引起的蝴蝶效應,造成後續的事件發生 原先的prof.看到的字迷所代表的符號後..提供了他對於未來可能可以引用的相關規則 (上文作者所提的模式法則)..但prof.還不確定未來的可能發展 但之後加入主角的推理與和prof.的討論,主角找出了自認為是的可能發展 間接協助了prof.對未來的安排 影片最後又拉回主角 若不是他的推理與參與..兇手可能一下就被抓到 若不是他的加入..也就不會有後續那些看似循著軌跡的事件發生 (這難道不像一隻拍動翅膀的蝴蝶接續所造成颶風的蝴蝶效應嗎) 分享先寫到這邊 我想這部片有一些東西很值得去思考..像上文作者提到Gregory Bateson的論述 就提供了一個對於現今常理推論規則的另類思考 對未來看似自以為能掌握的規律法則..其中的變數卻可能讓你陷入困境 (寫的不是很好..但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這部片來看看 先預告一下..這部片有點悶..喜歡一下就看到影片主軸的人可能不推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09.78

03/31 22:58,
你上文引用的作者,他的想法基本上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律
03/31 22:58

03/31 23:01,
而邏輯系統的有限性又牽涉到維根斯坦。原著寫得不錯。
03/31 23:01

03/31 23:02,
另外推原著最後提到的《布朗神父系列》偵探小說。
03/31 23:02
--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三十八到四十一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 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兩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81.198 ※ 編輯: oosama 來自: 123.193.81.198 (08/02 02:28)
文章代碼(AID): #1AT8a8D5 (Philo-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