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典樂迷的對話~ 以小提琴為例(續)

看板Philharmonic作者 (引戰不成)時間15年前 (2008/09/28 23:52), 編輯推噓6(602)
留言8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照原先的構想,如果有人回應前篇,或許可以引導或啟發接下來的內容,沒想到 大家都很內向...囧> 獨腳戲還是要繼續唱下去. 除了既定的話題外,文章若干內容將引自本人舊作. (不過應該沒人看過就是了>XD) PART E 筆者經常被問到: XXX拉得如何? or 哪些人是你認為最好的小提琴家? 與其直接"報明牌"作為回答,我寧可花時間先解釋三個判定標準(前文PART C), 以及下面將談的母樣本問題. 假設兩位水平相近的小提琴家A與B,都錄過30張CD,且其中僅有3張是高水準的, 某甲在唱片行信手挑選各5張,其中有買到A的好片,B的則錯過,可以預見某甲日後肯定 會繼續買A的錄音,反之B已經給他5張CD的機會,剩下的錄音"想必"也不怎樣,就謝謝 再聯絡了,此乃人之常情,甚至理所當然?! 事實上A,B兩者是相同的水平! 故筆者以為這種碰運氣式的玩法並不可取 -- 講真格的,在把B的錄音"聽完"之前, 他都還有翻盤的機會! 萬一...萬一全買了,都不喜歡怎麼辦?! 沒怎麼辦. 代表這個小提琴家真的不行. 而某甲的收穫就是,從此可以自信的跟人家說: 我不喜歡小提琴家B,他的錄音我(幾乎)都聽過. 而不是, "B我覺得很爛耶." "...請問您聽過哪些?" "聽...聽過五張." Orz.. 覺得好笑? 但這是天天上演的事實. 近年甚至有些人只是在youtube看幾段影片, 就大大方方的對別人品頭論足...甚至說三道四了起來. 教演奏家情何以堪!! PART F 怎樣的小提琴家算是大師? 答: 只要錄音中有一張(甚至一首)是頂尖的,我就認為是大師級小提琴家. Q1.頂尖是什麼意思? Q2.如果只有一張C好,其他幾十張都遜咖,這樣也算厲害哦?! 先回答問題2,其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感到疑惑,檯面上的小提琴家都是 層層淘汰挑出的好手了,怎麼還會弄出成堆讓人不喜歡,甚至買了很後悔的錄音, 而只有少數作品達到頂尖的水平?! 我的看法是,"究極"的藝術成果,本來就是難以達成,失敗者眾,毋須大驚小怪. 就算接受了這個看法,還有人要問: 那憑什麼只看好的錄音,還只有一張?! 其他 差的怎麼不看,不公平嘛. 非也,公平得很,因為所有小提琴家接受考驗的標準,都是一致的,如果拉了很多 不錯 or 尚可的錄音,而沒有頂尖之作,抱歉,我不認為這樣的小提琴家夠稱為大師. 再者,與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成天花時間去宣傳(?!)大量的失敗錄音,我還真 寧可報喜不報憂,對偉大的作品給予肯定. 綜合PART E和F,出現十分有趣的現象: 喜歡一位小提琴家,只需要一張CD, 而厭惡一位小提琴家,卻需要一大堆CD!! PART G 講完對小提琴家縱向的觀察,接下來是橫向的比較. 回到上述的問題1. "頂尖錄音"指的是什麼? 答: 就是俗稱的最佳版本. 版本比較的問題,偷懶起見,引用篇香港樂迷發表在blog的令人激賞的文章. ps.文中的看法筆者未必全然同意. (已取得作者同意轉載,但是我私自幫他分了段落) (原文連結 http://tinyurl.com/3fox9u) ========================================================================= 寫在﹝名曲百花﹞之前 (by x-cable) 閒話版本比較 音樂表演藝術,因人而異,好的演繹與壞的演繹一比之下,真讓人覺得有天壤 之別,所以,選購唱片的原則,應以演藝家的技藝為先,這本來是明白不過的道理。 但在商業掛帥,講求市場策略,充斥著即食文化的現代社會裡,人們消費時往往只好 信賴名牌,根本沒有時間查考較深入的事實,尤其是古典音樂唱片這類商品,不是 單憑觀察實物的表面就能了解其內容與質素。 從實際的聆聽經驗得知,每一位著名的演奏家都有其不擅長的曲目,亦有其演出 相對地遜色的錄音推出市面。相反,某些演繹得非常出色的錄音,可能只屬於廉價 產品或是出自名不見經傳的演藝人,但礙於沒有名氣而乏人問津,那就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愛好聽古典音樂的人士,通常都會收集同一首作品的多個不同錄音版本,雖然 多花了些金錢,但只有這樣子,才能夠領略到更深入與更全面的音樂趣味。 一般而言,同一首作品收集了四、五個版本還未算多,但基於有限的地方、經濟 能力和聆聽時間等問題,再重複購買相同曲目的唱片時,就難免要多加考慮了。 「名曲百花」無疑是樂迷選購唱片前的參考材料,不過,這並非本人寫作此欄的 首要動機,筆者更希望這類報導錄音版本比較的文字,能勾起讀者對音樂的好奇心, 並且在文章中找到一點兒樂趣和知識。如果這類評介能激發起一些平時很少聽古典 音樂的朋友,也開始對所介紹的曲目產生興趣,那實在是其他同好也期望發生的美事。 由於資源有限,我手頭上的版本數量,與市場上能找到的數目相比起來,通常 只佔一個細小的比例;而且當中有些可能已經停產或長期缺貨,所以本欄未必是一個 實用的CD選購指南。然而,我們可以透過版本比較,認識到不少在廣告中從來沒有 機會出現的名字,他們當中其實不乏身懷絕技的高手,往往能夠把演藝界的明星擊敗, 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不過同時也得要聲明,我並不是在鼓吹「非最佳版本就不買」這種作風。欣賞 藝術的人,要懂得包容,要理解不完美的事物當中亦有其難能可貴的地方。好的 版本,固然有很多個,即使是最佳版本,往往也不止一個;有趣的是,有些經傳媒 推薦多時的所謂經典版本,其實並不是什麼上乘之選。要知道,每天都有新唱片 出版,一些二十年前的最佳版本,在今天可能已經三甲不入。其實,不管你有沒有 買唱片的打算,也不應盡信傳媒的說話,尤其是那些已過時的評論,參考價值就 更低了。說不定,你的神秘直覺也倒靠得住,能讓你在唱片店內找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初筆者開始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的時候,也很留意報章和雜誌上評論古典 音樂唱片的文章,亦會購買一些介紹演藝名家的書籍閱讀,從而增進有關古典音樂 的知識。當然也曾讀過一些講版本比較的文章,而且讀得挺投入的,但現在回想 起來,卻覺得有點可笑:首先,文章內討論的曲目可能根本未聽過;此外,由於 當時對大多數演奏者的名字都不熟悉,所以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讀過的東西,如今 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諺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買十張唱片回來反覆 聆賞,肯定比讀十篇比較不同唱片版本的文章更實際,更能直截了當地獲取音樂的 樂趣。 不過話得說回來,事實上版本比較的文章永遠都有讀者,永遠也受歡迎。如果 閣下是認真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總會想參考更多不同版本的資料吧。所謂認真的古典 音樂愛好者,就是那些聽一兩個版本還不夠,希望再多聽幾個版本的人士。換一個 角度看,只要還有人寫評論版本的文章,則表示古典音樂唱片市場仍有活力。經典 的唱片,不受潮流的限制;把同一曲目的不同版本集合起來,展示在讀者眼前,並且 附上扼要的評介,自然對音樂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寫得真好. PART H 版本比較並不是毒蛇猛獸. 當然,筆者不是第一天聽古典音樂就想好縱向的觀察 & 橫向的比較了. 初入門自然沒什麼神經壯志去聽完所有的版本,更不會因為"不想讓人家說聽沒 幾張就亂批評",便賭氣似的亂買,真正引導我誤入歧途...啊不是,是筆者在過去的 聆樂生涯中,靠著大量試誤鐵齒的購買行為,嘗到了甜頭: 見識到偉大的演出與超群的演奏家. 雖然也因此被譏為"異質愛樂者",不過與所得相比,就讓人毫不在意了. 如此說來,只要沒聽完演奏家大多數的錄音,或數十甚至上百個版本,不就無法 跟別人分享心得了嗎?! 否則便有可能誤判演奏家,或自以為發表"高見"?! 這樣至少網路上99%以上的樂迷,都在胡亂分享?!! 當然不. 這並不是自打嘴巴,不管哪個領域,心得本來就有分階段性,只要完整敘述自己 所知多少,看的人自然會有所權衡,不知道怎麼做? 看看moonlike或lyande1109的 文章,不就是最好的範例? 尤其moonlike經常心機謙稱自己亂寫,其實仔細研究內容, 即可看出為文的嚴謹性. (待續...) -- 拒聽閹過的布拉姆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56.79

09/29 01:27, , 1F
這篇很好 建議細讀 也許是半年來最好的文章之一
09/29 01:27, 1F

09/29 07:07, , 2F
推一下這篇
09/29 07:07, 2F

09/29 07:26, , 3F
人生當中看過最精彩的文章
09/29 07:26, 3F

09/29 12:29, , 4F
推推! (不但內容是頂級,連機車度也臻於化境 >.<)
09/29 12:29, 4F

09/29 13:37, , 5F
中肯,大推!!
09/29 13:37, 5F

09/29 13:43, , 6F
羅仙:無法以人類的語言評論
09/29 13:43, 6F

09/29 14:33, , 7F
任何人類的語言評論這篇文章都是對於全人類莫大的污辱。
09/29 14:33, 7F

09/29 14:33, , 8F
-羅仙日報-
09/29 14:33, 8F
※ 編輯: sevenfeet 來自: 218.166.154.91 (12/12 16:24)
文章代碼(AID): #18twXNl9 (Philharm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