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irolli的指揮藝術

看板Philharmonic作者 (M.C.M. Ritter)時間20年前 (2004/02/12 20: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最近把買回來的"指揮家的光芒"仔細的讀了一次,慢慢補完以前在書店隨手翻翻 的片段印象;加上最近換上新的訊源,無論是驅動力和解析力都更上層樓( 遺憾是音場稍窄),趁這個機會也把以前的一些CD拿出來聽聽(還在未聽架上的CD當然 也盡力的在消化當中)。 當聽到Barbirolli在EMI與柏林愛樂1964留下的馬勒 第九號交響曲時, 之前對於演出音響乾冷的印象一掃而空,取代之的是動態平衡極佳的精彩演出, 弦樂部的優雅更不在話下。 巴畢羅里熱愛他學習音樂的國家--英國人的音樂作品(雖然他是一點英國血緣都沒有的 )。生前也錄製了不少英國音樂作品。然而因為個人癖好,至今我算是沒有任何的接觸 。不過在馬勒的音樂作品上,巴畢羅里留給我的印象,除了那次"擲地有聲"的 第六 以外,先前也不甚深刻。到了這幾天,才算是真的對他的藝術有所感念。 第九的演出可以算是目前聽到的錄音名列前茅的偉大版本。 巴畢羅里對於弦樂部的處理,很難不令人將他過去以優異大提琴家的身份作出連結。 無論是那個音域,皆極盡優美的、歌唱式的流動之能事。相對的在管樂上,尤其是銅管 ,則略欠細膩。 在氣氛處理上,這張CD可以是一次完全沒有多餘贅肉的精實演出。全曲保持 精確的張力,沒有鬆散的部分。第一樂章開頭導入的部分,小提琴拔高的尖銳聲響 營造出來的精神緊張;結尾段主題的吟唱也令人沈浸在莫名的寂寥感裡。 以弦樂為主體的第四樂章更是全曲精華,馬勒以恐懼的心情嘗試與世界告別, 柏林愛樂的弦樂冷中透熱的演出或許更深化了這番情緒。最弱音結尾雖然不是纖細的 在空氣中逝去,但也若嘆息似的倏然而止。 新愛樂演出的第五,在管樂器有豐富表現地位的情境下(當然除了第四樂章), 巴畢羅里較為率性的管樂處理似乎稍有遺憾。然而在樂句頓挫上,還是有極高的 藝術價值。如第三樂章的法國號獨奏,弱音處亦形成了強烈的孤寂;而與 全管弦樂總奏的交互間奏(樂章後段近結尾前)亦是鏗鏘有聲。 第六的狂爆演出(似乎是紳士優雅談吐的例外)先前在古典音樂版上已略有描述。 第三與哈雷管弦樂團的合作亦早富盛名,目前還沒完全吸收,還得多聽幾次努力( 不過100多分鐘總是要慢慢來的嘛)。 另外第四以及歌曲集的演出,還得靠荷包的失血才有一聞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巴畢羅里在馬勒的解讀上,算是先驅。 第九號交響曲在他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之前,該團未曾演奏(卡拉揚也要到其事業 中晚期後才行錄音)。而該份錄音也是因為其首次演出後,應樂團之邀而 進行錄音。所以今日我們欣賞眾多晚近名指揮的馬勒作品演繹,也許在聽了 巴畢羅里的演出後對他的詮釋有難以苟同之處,那別忘了他在馬勒這位離我們可不遠的 作曲家的作品詮釋上的時空地位。 --- 貢獻文章,以免大家以為我是單車社臥底的 開玩笑,社僕還要服務各位一學期呢,還請各位多多支持~ 明天的社遊請有空的諸位大力參與囉! -- 念奴嬌 南海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百年紅樓人物。 誠樓西邊,人道是,壬午高三致知。黃卷青燈,飛毫沈吟,震起萬仞山。 黃榜如雲,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八八當年,高一初進了,雄姿英發。 社團聯誼,談笑間,壯志灰飛煙滅。台大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遺恨。 升學如夢,一尊還酹書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93.110 ※ 編輯: ckscorsese 來自: 218.166.83.17 (02/12 22:32)
文章代碼(AID): #10AtKALy (Philharm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