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宗教改革五百週年

看板Paradox作者 (法金麥)時間6年前 (2017/10/19 09:55),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7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轉自 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原文網址:https://goo.gl/tTo6jr) 作者:神奇海獅 1546 年,1 月。 距離《九十五條論證》張貼後,已經過了將近 30 個年頭。 雖然馬丁路德一直堅持在威登堡大學教課,但是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孱弱。到了最後 一堂課結束的時,馬丁路德顫抖的扶著講桌、睜大著眼睛看著台下的學生們,「我太 虛弱、無法繼續了。」向大家做了告別。 一個月後,這位永遠改變了基督教廷的人嚥下了最後一口氣。臨終前,他向上帝禱告 著:「在禰手中,我終得駕馭我的靈魂。禰拯救了我,我的上帝。」 馬丁路德過世的消息急如野火般地傳遍了整個基督教世界。舊教大本營羅馬城裡馬上 就出現都市傳說,說有人看見魔鬼從他身體裡飛了出來。而另一派的人,則說看見了 他飛到聖經先知以利亞的身邊,還看見了以色列的戰車。 今年正是宗教改革的五百週年整。 五百年前的 10 月 31 日那天,這名新科教授在威登堡教堂門口貼上了一張佈告,請 求就贖罪券的議題召開一場辯論會。雖然聽起來這個行為好像抱著什麼必死決心似的 ,但是在當時其實是一個很平常的舉動,當時木造的教堂門口本來就被人當成大學的 佈告欄使用。 但是馬丁路德怎樣都想不到,得利於當時的最新科技—印刷術,這張佈告竟然傳遍了 整個德意志,各種推文(贊同馬丁路德的文章)、分享(《論證》全文被大量印刷) 、懶人包(諷刺教廷的漫畫)紛紛出爐,而他也意外成為當時歐洲最知名的網紅。 現在讓我們回到 63 年前,來看看這位改教者的一生。 憂鬱童年 1483 年 11 月 11 日,清晨。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銅礦工人漢斯路德抱著他才剛出生不到 12 小時的兒子朝著教堂飛奔,這天早上的氣 溫很低、可能還飄著雨。 要是在今天的話,在這種氣溫下,拎著一個體溫調節系統都還沒發展完全的小嬰兒上 街的話,大概會被人以虐嬰的罪名送辦,不過在中世紀卻是正當的行為:嬰兒還沒受 洗就夭折便無法進入天堂,所以小孩一出生,一定要趕快先送進教堂受洗。 一直到整個儀式結束後漢斯路德才鬆了一口氣,開始考慮起小孩的名字。他查看了11 月11日的對應聖徒,那天剛好是聖馬丁日,阿!那就取名叫「馬丁」吧!馬丁路德就 這樣誕生了。 小時候的路德家裡很窮,小馬丁記得那時媽媽總是要到樹林裡撿柴火度日,但更倒楣 的是他爸媽秉持的就是當時傳統的德式教育,一天被打個十幾次根本算是家常便飯的 事。有次他只不過是從廚房的餐桌拿了一顆堅果,差點就被他媽巴到流血。這麼看來 ,小馬丁的童年看起來好像並不是太快樂。 在馬丁五歲時,家裡開始有錢了,爸爸漢斯路德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從銅礦工人升 格為銅礦主、到最後甚至進了市議會。不過,這也讓小馬丁的日子更倒楣——如果家 裡沒錢,他至少還可以不用上學。 他五歲時進了本地的拉丁文學校。他對自己的早期教育只有「厭惡」兩個字。路德後 來稱他的早年如同煉獄,回憶這段求學的歷程曾經這樣說:「學校如監牢,課堂如囚 房,老師像殘暴的獄卒,學生像馬廄的驢子。」 與馬丁路德同一時期的荷蘭教育家伊拉斯謨斯日後批評,這時代的教育根本就只有「 野蠻」兩個字。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教育到底是怎麼回事: 根據詹姆斯基特爾森( James Kittelson)的著作《Luther the Reformer》,當時 的教育完全不注重小孩的創造力,強迫背誦與奚落是當時教育的主要技巧。學生整天 就是背背背背背背,從第一年開始背初級拉丁文讀本、一直到二年級的聖母頌、主禱 文…..此外,學校裡只能講拉丁文,小孩子只要發現講德語就會挨打,然後揹上一個 代表恥辱的木驢,一直到他發現另一個講德語的倒霉鬼。 表現最差的學生在早上要帶傻瓜帽,然後整個下午就會被人稱為笨蛋。最後在一週結 束前,每個小孩再把過去一週的過失加起來再挨一次打。 ……等等。打罵、死背、「我不說方言」牌……這不是我國一直到爸媽那個年代還在 用的教育法嗎?? 總之,馬丁路德從六歲到十四歲都過得很負能量,在整個求學過程中,他只有一位啟 蒙老師,在他的帶領下,馬丁路德開始接觸到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他從此如癡如醉 沈浸在伊索、特倫斯與味吉爾的世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文字的美麗。 不過就在他十四歲時,他目睹了一件令他一輩子都難忘的事。 十六世紀的歐洲 西元 1497 年,馬丁路德 14 歲。 那年,馬丁?路德來到北德主要城市馬德堡(Magdeburg)求學。馬德堡是個天主教重 鎮,人們很容易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濃厚宗教氛圍。一天,馬丁路德經過市街,偶然看 見一大群人圍觀著一個衣衫襤褸的人。這個人手拿乞丐的布袋、肩負重擔,在街上遊 行,在他的身後跟著一個人,不斷地鞭打著他赤裸的背,直到鮮血汨汨下流。 這一幕震撼了14歲的馬丁路德,更令人訝異的是,原來這個人竟然是德意志的安哈爾 特公國親王。他為拯救自己的靈魂做了修道士,以乞討度日。在場的所有人都目不轉 睛地盯著親王 「他常常禁食熬夜,要治死自己的肉體。一直到他餓成皮包骨、自己成為了一幅死亡 的圖像。」 馬丁路德的時代很矛盾。 那是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宮廷裡的豪華生活激發人們豐富的想像力。但離開的宮廷以 後,豪華的場景卻無法掩蓋一般人日常生活的艱難。 十六世紀早期很難有任何安全感,洪水、旱災、霜降,隨便一個天災就可以讓糧食價 格暴漲150%;交通道路極為原始,離開水路後的村鎮極少;瘟疫流行、醫藥也不發達 。艱困的時代也會影響人的性格,當時許多人都有極端的暴力傾向,馬丁路德大學時 的第一位教授就被一個流浪的士兵當街打死。 現實生活如此艱難,以至於當時的人們也掙扎著,想獲得些許的安全感,而「上天堂 」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 不幸的是,按照十六世紀的標準,根本沒有人是絕對純潔無瑕的。在教堂的告解室裡 ,神甫是怎樣誘導人承認自己的罪的呢? 如果前來告解的是名年輕男子,神甫會問:「你有過夢遺嗎?」 如果懺悔室裡是年輕女子,問題就會變成:「妳在鎮上的集市上,與男孩跳過舞嗎?」 接著每一個人被迫回答神甫的每個問題,所有問題都觸及人們最隱私、最被冒犯的內心。 「你/妳和自己的配偶有沒有為生育以外的原因,發生過性關係?」、 「你/妳們除了標準姿勢外,還採取了哪些姿勢?」 「上次發生關係時,你/妳是不是很享受?」 「你/妳有沒有體驗過任何快感?」 …… 那也是一個罪與罰的年代,即使是最普通的人類活動,人們也不得不為此在公義且憤 怒的上帝面前認罪。在十六世紀的繪畫裡,基督離開了他的十字架坐在寶座上。在他 的頭部後方一側伸出一支百合花,象徵著得救與復活;另一側則伸出一把利刃,象徵 審判與死亡。 人人都想要得到得到百合、躲過利刃。但是要怎麼做呢? 萬幸(?)仁慈的教會開啟了一扇得救之窗:如果行某種虔敬的事,就可以分受善功。 所以,整個歐洲都瘋狂了,誕生了各種迷信的行為。突然間人人都搶著設置禮拜堂、 崇拜聖人遺物,他們到處追尋聖徒所遺下的東西,所有的主要教堂和神廟都至少蒐羅 了一些聖物:十字架上的釘子、木頭、使徒身上的骨頭、聖徒的一束頭髮。聖母瑪利 亞的信仰遍地都是,聖母堂吸引人們如痴如狂的前往朝拜,因為比起冷酷的神,人們 更期盼她向耶穌說情以拯救眾生。 僧侶 馬丁路德因為優異的學業,後來進入了埃爾福特大學。那是一座有山有樹、有溪流與 許多教堂尖塔的城市。其中還包括雄偉的埃爾福特主教座堂,它矗立在城市最高的山 丘上俯看著眾生,沒有什麼能像雄偉的石頭建築一樣,如此有力的傳達上帝權威。 1505年的新年後不久,馬丁路德便在這裏得到了碩士學位。他的爸爸漢斯路德非常開 心,稱他為「馬丁碩士」,並要他做一件從現代角度來講也再正常不過的事:讀法學 院、當一名律師。眼看著自己將要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時,馬丁路德卻遭遇了一件事 ,永遠改變了他與教廷的命運。 法學院開學前夕,在他回學校的路上,突然在半途遇到猛烈的雷暴。閃電不斷在他四 周擊落,在危急之時他想起了自己童年時很常聽見的一個聖人名。他的父親是一名銅 礦工人,而他突然想起的就是礦工的保護聖人。 「聖安妮,不要讓我死,我願意成為一個僧侶!」他恐懼的大喊。 (聖安妮。聖母瑪利雅的媽媽,算是聖外婆的概念) 說也奇怪,沒過多久以後雷暴突然就消失了。脫險以後,他寫了一封信給父親表明自 己的心願,進入了埃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成為一名僧侶。 當然,雷暴事件只是一個引爆點。 在法學院入學的前幾個月,馬丁路德天天無所事事的在溪流樹林與教堂之間漫步,可 能就是在這時候,他開始反思自己取得的成就。路德殘酷的童年學習經驗塑造了他不 願意屈服的內心,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並不喜歡埃爾福特大學的教育,認為那裏的學習 盡是死記硬背,他很可能開始質疑如此清晰擺在自己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否正確。因此 ,在開學的前一個月他做了件很自然的事:回去和家人商量。 但是在返回的路上他很沒有把握,他想到自己高壓的父親、一定不會很快就接受這樣 的決定。但是這時候的打下的雷暴輕易的解決馬丁路德的困境。他相信這是上帝的聲 音,這只能是上帝的聲音。 他的父親則在一封痛苦的回信中,認為雷暴是魔鬼的傑作。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 都無法原諒馬丁,一直到他主持彌撒(中世紀非常崇高的殊榮)、拿到博士學位、甚 至當上大學教授後,父親都無法釋懷。在馬丁路德主持完自己的第一次彌撒後,他問 父親:「這難道不比當律師好得多嗎?」 「才不,你拋棄了家人。」他父親回。 因信稱義 馬丁路德擁有一顆纖細敏感的心,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個性,才讓他拋棄律師學位與 家庭、成為一名僧侶,因為內心的平靜對他來說極為重要。 但問題是,即使在他成為一名非常成功的僧侶後,他的內心依舊無法獲得平靜,反而 越來越痛苦。羊毛製的博士帽戴在他的頭上、銀製的博士戒指也戴在他手上後,他才 發現,從神學到講道、到修道院的生活、到不同信徒的宗教實現,他全都不認同。 「我失去了我的救主、我的安慰與我的基督。我了解的基督是一位債主,是不顧我可 憐靈魂的劊子手。」 「我曾經指望通過禁食、禱告、首頁,以此苦待自己來找到良心的平安。但越是這樣 努力,我經歷的平安就越少。」 他不認同那些「善事」就能為自己帶來救贖。所有如朝聖、崇拜聖物、告解等善功有 個顯著的結果,就是隔離人。這類贖罪行為把人放在離上帝很遠的地方,宗教行為變 成了一種獨占企業,世人無法與上帝發生個人的關係、與祂說話。 人為了接近上帝、得到拯救,就必須尋求各種的幫助:瑪麗亞、聖徒、教皇、教會中 的任何人。上帝的臉孔冷峻而陌生,在馬丁路德小時候,每聽見基督的名字都嚇得臉 色發白。 1510年到1517年,是馬丁路德思維改革的重大階段。他重新檢視了基督,從前的他認 為自己對基督充滿虧欠,除了苦修贖罪別無他法。現在的他則重新從基督那裡得到被 拯救的信心:「他為我死……」 「他為我死。使他得以成為我的義,使我的罪成為他的罪;那我便是清白的、那我便 是自由的。」 耶穌基督為世人而死。如果他是無所不能的神,他必定是甘願遭受那樣的罪罰的。有 什麼比這件事更能顯示人被拯救的價值? 世人汲汲營營尋找聖徒遺骨、聖物、贖罪券,但那不是人們心靈平靜的憑藉,那些只 是人恐懼的產物,恐懼的產物無法解除人的恐懼。人唯獨相信基督才能從不斷的自我 譴責中解脫。如有信心,人不必因自己的罪而感到恐懼。我們要記住耶穌為了人被釘 在十字架上,「你將不再希望看自己像一個罪人、或成為一個罪人。」 人無需善功或任何外界的助力,只憑藉對神的信心,就可以獲得應許。這一切都可以 轉化為最簡單的一句話—因信稱義。 當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個想法會造成多大的震動。教會需要人的恐懼、並 且將自己塑造為恐懼的最終解答,人如果不經過教會便無法獲得平靜、也無法被拯救。 馬丁路德這種無須經過教會便可得救的想法,將會徹底撼動已經被挑戰過無數次的教 廷。隨著 1517 年一波贖罪券銷售潮臨近德意志地區,而且這款贖罪券和以前的規模 與等級都完全不同,一場大風暴即將席捲全歐。(待續) -- 塗鴉變首飾 https://www.facebook.com/sialia.tw/ http://sialia.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182.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aradox/M.1508378133.A.9C9.html

10/19 11:57, 6年前 , 1F
推故事
10/19 11:57, 1F

10/19 12:29, 6年前 , 2F
間諜行動也許也能增加傳教的選項 讓新教同盟有機會壯大
10/19 12:29, 2F

10/19 12:39, 6年前 , 3F
30年戰爭就是慶祝宗教改革100年大遊行引燃的
10/19 12:39, 3F

10/19 12:42, 6年前 , 4F
10/19 12:42, 4F

10/19 13:21, 6年前 , 5F
好文推胬
10/19 13:21, 5F

10/19 18:50, 6年前 , 6F
基本上就是維基百科刪減的文
10/19 18:50, 6F

10/22 14:48, 6年前 , 7F
二樓讓我狂笑XD
10/22 14:48, 7F
文章代碼(AID): #1Pw0OLd9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