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煤氣燈效應

看板PSY作者 (skrillex)時間2年前 (2022/04/23 21:57),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你聽過「煤氣燈效應」嗎? 你知道有些人 會用貶低、孤立別人的方式,來控制對方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什麼是「煤氣燈效應」! 在前一陣子的「王力宏和李靚蕾事件」 有些人可能輾轉聽過「煤氣燈效應」這個心理學名詞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王力宏就是用這個方式 在控制對方;也有些人會說,這跟PUA的機制差不多 那今天,我們不會去比較它跟PUA的相似度 也不會去套用這個案例 而是會把焦點放在「煤氣燈操控法」本身 因為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 更容易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對心理健康的危害,非常嚴重 在這支影片中,我們會介紹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會用這種方式操控別人? 如果真的遇到了,又可以怎麼處理? 【「煤氣燈效應」是什麼?】 「煤氣燈效應」,英文是Gaslighting 源自於1938年 英國劇作家「漢米爾頓(Patrick Hamilton)」 所寫的《煤氣燈下》(《Gas light》) 這個劇本後來在1940、與1944年 陸續被拍成兩部同名電影 電影裡描寫的是,丈夫格里高利 為了侵占妻子寶拉家中的財產 藉由一系列心理的手段 讓寶拉相信自己精神失常,沒有行為能力 格里高利運用的手段 包含:故意讓家裡的煤氣燈忽明、忽滅 然後對寶拉說,煤氣燈明明是好的 妳會覺得它壞掉,是自己神智不清! 或是,偷偷把自己的東西,放進寶拉的包包中 再生氣地指責太太,為什麼要偷他的東西 後來,寶拉漸漸開始相信 自己的精神狀況可能真的出現了問題 電影上映之後,「煤氣燈效應」被引用 成為一個心理治療的術語。指的是 一個人因為不斷被別人質疑 所以他開始不再相信自己原本對世界的感知、看法 甚至扭轉自己的記憶,任由自己給別人擺佈 【煤氣燈效應的常見手段】 根據美國家庭暴力熱線的網站 煤氣燈操控法,有五個常見的手段 首先,加害者會不斷「否認」受害者所聽到的 所看到的、或是記得的事情 有時候也會「假裝不記得」受害者所說的事 然後指控對方「你老是記錯!」 「你真的很愛編故事!」 在溝通中,加害者非常善於「轉移話題」 例如,當受害者試著想澄清時 他們會質問受害者說「你又在跟我鬧! 是不是又是你那個某某家人,叫你這麼做的?」 如果無法成功轉移焦點,加害者會直接「拒絕溝通」 反過來指控受害者說「你只是想誤導我!」 或是說「我不想聽這些!」來結束對話 當受害者說自己很受傷的時候 加害者會「貶低」這些情緒反應 認為是受害者太小題大作、太敏感了 有時候,加害者的攻擊,還會融合一些刻板印象 例如,「妳們女生就是那麼神經質!」 「你們黃種人就是賊頭賊腦」之類的 久而久之,受害者可能會被潛移默化 不知不覺地內化這些標籤,漸漸變了一個人 【為什麼這樣的手段有效?】 在剛剛的討論中,有些人可能會問 這麼誇張的做法 怎麼可能會有效? 當事人都沒注意到嗎?為什麼不逃開? 很多現實生活的案例中 煤氣燈效應常常會出現在親密的 或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當中 例如,加害者可能是比較強勢的伴侶 家人、朋友、或是公司裡的上司 我們可以想像,公司裡的主管對屬下說 「你能力那麼差,去外面一定找不到別的工作!」 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下屬可能會努力加班 但是過勞、工作效率下滑,他又被罵 久而久之慢慢失去自信,開始相信自己很爛 不敢離職去找其他工作,任由主管擺佈 或是,在親密關係中,比較強勢的一方 可能會處處嫌棄伴侶 但又跟對方說 「我是為你好,才點出你的問題,不然誰要你?」 被貶低的一方,可能基於關係中的信任、跟感情 真的開始相信自己不夠好 久而久之,變得越來越沒自信 什麼事都要問過自己的伴侶 即使意見不同,弱勢的一方也往往會認定 是我記錯了、是我想錯了 在過去的臨床案例中 很多受害者都是「漸漸」被控制 但自己不一定有意識到,甚至從頭到尾都沒發現 一開始,受害者可能會覺得「對方真的是為我好」 或是認為,對方的批評只是一時情緒性的發言 但當加害者的手段越來越劇烈、頻繁 受害者可能在能夠逃離前,就喪失了判斷真實的能力 最後就難以逃脫加害者的操控 有些學者認為,「煤氣燈效應」要同時以社會學 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 因為加害者可以成功操控 可能包含權力不對等、刻板印象 或是個人心理層面的問題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從加害者的角度來研究 為什麼他會用這種方式,來操控別人呢? 【加害者究竟在想什麼?】 首先要澄清,我們並不是想「合理化」加害者的所作所為 為了討論方便,這邊我們也要先排除 那些明顯為了害人而做的行為 像電影《煤氣燈下》裡的格里高利 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財產 單純地就是為了害人,而做出害人的事 但根據研究,現實生活中的煤氣燈效應裡 有些加害者並不是刻意要把別人搞瘋 可是他們有意無意間,還是會開始用這種 「煤氣燈操縱法」去控制別人 對別人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部分心理學家認為,煤氣燈效應 其實是「投射性認同」的過程 白話來說,他們會用這些手段 有可能是為了逃避自己內心的痛苦、焦慮 或是害怕,有時候甚至沒發現,自己在操控別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就是,假設有一對夫妻 其中一方因為自己工作表現不佳,害怕會失去飯碗 如果他失去收入,那家裡經濟陷入困境 明顯就是自己害的 所以這時候,他可能有意無意的 就會貶低自己伴侶的能力,只要對方爛一點 或甚至一起出問題,那家裡沒錢的責任 看起來就不會都是我自己的問題 【控制是為了逃避痛苦?】 剛剛的那個舉例,可能聽起來感覺有點抽象 同樣是逃避自己的痛苦 有一些臨床案例,就相對比較好懂 例如,有些加害者 本來就完全無法忍受任何「跟自己不同的聲音」 或是極度害怕自己的世界觀被動搖 如果別人不同意他 那他心裡就會產生極大的恐懼、與焦慮 而克服這些焦慮的方法 就是讓任何「意見不合」的可能性,完全消失! 所以他會對受害者,做出各種人身攻擊 像是「你瘋了!」、「你已經失去理智了!」 直接否決一個人表達意見的能力 而不是針對表達的內容做討論 甚至,煤氣燈效應的加害者 也會試著讓周圍的人都相信,受害對象真的瘋了 或是患有某些精神疾病 如此一來,就算受害者敢發聲,也沒有人會相信他 也就是說,煤氣燈效應的加害人 他們的主要目的,不一定是想毀掉另一個人 有些加害人自己,可能也曾經是創傷事件的受害者 又或是性格有某些障礙 導致他們極度需要他人的仰慕與認同 覺得自己優於他人、而且缺乏同理心 好的,看完了加害者的角度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受害者,來看看 如果遇到別人在用「煤氣燈」控制自己,要怎麼辦? 【受害者可以怎麼做?】 要處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意識到 自己成為受害者了,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其中一個部分 美國家庭暴力熱線,曾經整理出13個 成為受害者可能會有的徵兆 因為有點多,這邊就不一一念出來 大家可以去資訊欄看 但簡單來說,這些徵兆大概就是「開始懷疑自己」 「常常不開心」「連小事都出錯」 「老是要跟人道歉」「幫別人找理由」等等 專家建議,如果很不幸的 發現自己好像成為受害者了 可以試著找一個自己可以信賴的家人、朋友 或心理師,談談自己目前的狀況 另外,在人身安全許可的條件下 可以試著蒐集證據、紀錄自己所發生的事 像是,拍照、寫日記 這樣,如果下次再面對質疑時 受害者就可以確認,是自己記錯了呢? 還是別人想要混淆視聽? 最後,專家強調 在關係中「設下界限」也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並不需要徵求他人同意 即使是再親密的關係都一樣 但這邊能提供的,都只是很粗淺、很概略性的方法 每個受害者面對的情況,可能非常不同 所以真的深陷其中的話 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喔! 【我們的觀點】 我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注意到 雖然電影《煤氣燈下》的劇情 常常被當作煤氣燈效應的經典例子 但其實,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狀況 往往沒有那麼戲劇性 但同時,使用煤氣燈操控法的人也不一定是十惡不赦的罪犯 有些人自己可能,就是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的潛在族群 而我們覺得,這可能正好就是,煤氣燈效應最可怕的地方 一開始可能只是一句貶低的話 但是當這樣的「貶低」可以達到某些目的 一段關係就會越來越失衡,被貶低的一方 也隨著這樣的惡性循環,自我價值越來越低 越來越容易被操控、也越來越難脫身 跟家暴很類似的是,煤氣燈效應的受害者 需要面對的情感、經濟因素 可能比外人想像得要複雜得多 對受害者來說,要脫離一段有害的關係 真的很不容易 他之所以很難走出來,很可能是他一直抱持某些希望 覺得對方是為自己好,甚至覺得自己理虧、有錯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直接跟受害者說 「你就離開他就好啦!」很可能會讓身處其中的人 感覺到更深的無助 因為在經歷長期的創傷折磨 其實當事人不一定還有辦法去辨認或承認自己的狀況 像電影裡面的寶拉 就是因為長期跟外界失去聯繫,所以最後迷失了 所以如果我們發現,身邊有這樣的朋友 或許可以試著避免給出「太理所當然」的答案 並藉由耐心的陪伴,幫助當事人漸漸辨認 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別人的心理操控 內文來源:https://youtu.be/Q-oZT-phNQ8
參考資料: →1938年舞台劇《煤氣燈下》(Gas light)的維基百科:https://bit.ly/3xJ5TsU →美國家庭暴力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關於「煤氣燈效應」的介 紹:https://bit.ly/3MqqTJg →美國家庭暴力熱線(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對於「煤氣燈效應」的應 對方法:https://bit.ly/3MoDrAA →「What is gaslighting?」文章:https://bit.ly/3Me0RbY →「以社會學角度了解煤氣燈效應」之文獻 Sweet, P. L. (2019). The sociology of gaslight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4(5), 851-875. →「加害者的內在心理機制與目的」文獻 Abramson, K. (2014). Turning up the lights on gaslighting.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8, 1-30. →「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維基百科: https://bit.ly/3OsujwO →如何辨認煤氣燈效應並尋求幫助?:https://bit.ly/3EBaDlE →衛生福利部的家暴防治網站:https://bit.ly/3MpEvnI 心得:煤氣燈效應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加害者自身可能是無意識的, 甚至有可能本身也是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可以多了解這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時能更加察覺這件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198.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650722267.A.46B.html

04/27 18:35, 2年前 , 1F
04/27 18:35, 1F

05/09 13:28, 2年前 , 2F
謝謝分享
05/09 13:28, 2F

05/11 00:26, 2年前 , 3F
05/11 00:26, 3F
文章代碼(AID): #1YP0NRHh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