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華碩 ROG STRIX X570-F GAMING 效能首選+料好實在

看板PC_Shopping作者時間4年前 (2019/09/17 20:30), 4年前編輯推噓17(18121)
留言40則, 22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頁好讀版,若是搭配pttstar可直接看圖↓↓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568723400.A.BCD.html AMD在今年七月七日發表了全新一代的Ryzen 3000系列的處理器之後 一度造成玩家圈瘋狂搶購 也在此時各家主機板廠商的X570主機板產品呼之欲出 玩家若想搶先體驗新一代Ryzen + PCI-E 4.0高速傳輸效能, X570系列主機板就是現階段不二人選 而今天要介紹的X570-F就是在主機板預算八千元內中高階平台組機的優質選擇~ 外盒部分及相關配件 外盒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A.jpg
型號,上面ROG STRIX還是燙金的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B.jpg
AMD 50週年紀念標誌,與AMD Ryzen 3000 Ready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c.jpg
支援AMD Ryzen處理器,AM4插槽 採用的是最新的X570晶片組 https://s1.imgs.cc/img/aaaaaGt4I.jpg
多卡部分支援nVidia SLI以及AMD Crossfire 搭載ASUS AURA SYNC功能,算是目前業界支援度最廣的RGB系統 支援GameFirst網路最佳化工具,加速你的網路與遊戲體驗 另外還新加入了ASUS Node接頭 可與第三方廠商開發出專屬擴充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t4J.jpg
側面型號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F.jpg
另外也跟上一代Strix B450-E以及intel平台的Strix Z390一樣的以紅色盒底 加上敗家之眼,增添質感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G.jpg
盒背特色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H.jpg
背部I/O功能一覽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j.jpg
而CPU部分 支援第二代Ryzen 12nm Zen+ ,與第三代Ryzen 7nm Zen 2 全系列 但是APU 也就是帶有內建Vega內顯的處理器部分 X570目前 只支援 Ryzen 3 3200G 與 Ryzen 5 3400G 這兩顆 12nm Zen+架構APU 其他先前的AM4 APU通通都不支援 (因為手上有R5 2400G已搭配驗證過確實是不開機) 而觀察目前各家X570主機板CPU支援列表中,已無上一代Zen架構的R3 2200G與R5 2400G 所以想選用新一代主機板搭配內顯輸出APU的,必須先注意這一點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i.jpg
兩個M.2都帶有造型散熱片 能透過FCH風扇帶動風流幫助M.2 SSD散熱 具備USB BIOS Flashback功能 能在未開機情況下更新BIOS 以及上一代就在ROG系列廣為使用的專利一體式擋板設計 這次也在其中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k.jpg
更加強化的可定址Addressable RGB Gen2接頭,還一次給足2個 搭載華碩獨家的SafeSlot插槽,支援PCI-E 4.0高頻寬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l.jpg
主機板本體現身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M.jpg
把帶有主機板本體的上層打開後 就是琳瑯滿目的配件 https://s1.imgs.cc/img/aaaaaGtzN.jpg
附件部分主機板說明書與快速安裝指南,信仰門把、感謝卡、信仰貼紙 再來是驅動光碟、以及感謝卡翻過來是滿滿的信仰圖騰,加分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9.jpg
其他裝機配件部分 這次的排線是四條SATA3放在同一包,並非傳統兩條放成一小包的形式 不過設備端一樣是兩L兩直的配置沒變 然後再來是+12V 4Pin RGB延長線、溫控線,以及ARGB的延長線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o.jpg
然後隨主機板會附贈一張ASUS×CableMod的折價券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O.jpg
主機板細部相關介紹 主機板本體部分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P.jpg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q.jpg
上蓋是會發光的敗家之眼 以及ROG STRIX字樣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r.jpg
使用Socket 1331 AM4插槽,支援第二代與第三代全系列Ryzen處理器 以及第二代Ryzen APU(3200G、3400G)使用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U.jpg
採用12+2相供電,充實高階Ryzen CPU所需電力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s.jpg
具備4個DDR4 DIMM插槽,最大支援128GB DDR4-3600以上超頻 亦支援ECC記憶體 (ECC模式,搭載第二代與第三代Ryzen處理器時、不含APU系列) 下方為EATXPWR 24Pin電源輸入,以及一個USB 3.2 Gen2內接埠 近期購買新機殼的可以注意一下有沒有這項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T.jpg
這邊是記憶體供電部分 以及Debug燈號 分為4顆 代表在這4種情況下開機發生問題時會點亮此處LED 分別由Boot Device(開機裝置)、VGA(無顯示裝置及無內顯CPU未插上顯卡時) CPU(處理器有問題或是AM4插槽上插上了不支援的處理器時這一顆會恆亮) DRAM(若是記憶體有問題會亮這一顆)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H.jpg
上方具備 CPU、CPU_OPT、AIO_PUMP風扇插槽,以及一個+12V RGB信仰扇燈效插槽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V.jpg
這邊還有另一個CHA_FAN1風扇插座以及BIOS控制晶片 下方是MXIC旺宏的256Gb SPI ROM BIOS儲存器與一組SPI_TPM插槽(保留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ucv.jpg
上方造型蓋板部分,加上ROG電競文字圖騰相當引人注目 亦包含兩個M.2散熱片,可透過FCH風扇將熱量帶走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x.jpg
飾板旁邊 跟上一代的Strix X470-F一樣 都會搭載這一個電鏽織布 方便取下飾板並增加產品質感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U.jpg
把上面的造型網孔飾板拆掉後的樣子,中間的裝機螺絲孔也藏在這裡 需打開飾板蓋子才會看見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W.jpg
拆掉M.2散熱片之後即可發現第一個M.2的位置,最高可支援至22110長度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Z.jpg
FCH採用的散熱裝置 因應本次X570晶片製程從原本先前由ASMedia代工改成由AMD自行生產設計 加上原生即支援PCI-E 4.0的關係,所以晶片頻寬提升+連帶地功耗也相對提高 故採用台達生產60000小時風扇搭配鰭片型散熱片作為X570 FCH的散熱方案 而這個散熱裝置的風扇採用溫控方式,如達到一定的負載與溫度 風扇將會自動啟動為FCH晶片降溫 https://s1.imgs.cc/img/aaaaaGt6y.jpg
下方的第二個M.2插槽 以及兩組USB 2.0、一組USB 3.2 Gen1 19pin擴充插槽 還有CHA_FAN2、W_PUMP、M.2 FAN,另一個+12V RGB燈條插槽 與Address RGB Gen2可定址燈條插槽也在這裡 https://s1.imgs.cc/img/aaaaaGt0C.jpg
ROG SupremeFX 音效部分 採用Realtek S1220A加上金屬遮罩 以及Nichicon音效電容,加上PCB分隔線設計 音效品質將有所提升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Z.jpg
採用nuvoTon新唐科技的環控晶片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W.jpg
採用Intel I211AT網路晶片,增加網路傳輸品質 這其實也算個人主機板挑選上的偏好之一(無誤)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a.jpg
具備SafeSlot防損毀設計的 PCI-E插槽,大型顯示卡也能輕鬆應付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b.jpg
而下方為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以及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CR2032電池在下方,PCI-E x1插槽旁邊 裝機後需將顯示卡拔除才能看到 https://s1.imgs.cc/img/aaaaaGt0e.jpg
左上方部分 在兩塊DrMOS散熱鰭片當中亦採用熱導管進行導熱 以及搭載了4Pin + 8Pin的ProCool技術,加強高階Ryzen處理器電源輸入部分 在超頻上也能如虎添翼,就算搭載半個月後新上市的最高階Ryzen 9 3950X也不怕(!)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C.jpg
主機板背面一覽 帶著滿滿ROG玩家文字圖騰 https://s1.imgs.cc/img/aaaaaGt0I.jpg
背面近拍,除主機板型號之外 左右邊設有幾個Drop印刷鎖點 能有效防止不小心該處銅柱未取下造成短路的情況發生 其實這個設計已在其他同業主機板上面有見過就是了 (ex.微星) https://s1.imgs.cc/img/aaaaaGt0g.jpg
背部採用的是華碩具有專利的一體式擋板設計 具有APU內顯輸出的DP,與支援HDMI 2.0端子 以及4個 USB 3.2 Gen1(藍色) 其中一個支援USB Flashback功能(跟按鈕一起框起來的那個) 以及3個 USB 3.2 Gen2 Type-A (紅色) 與 Type-C (位於網路孔這一端) 一個Intel有線網路插座,以及鍍金3.5mm音源插孔與SPDIF光纖輸出 https://s1.imgs.cc/img/aaaaaGt0h.jpg
跟前兩代的X370-F一樣 滿滿的8個SATA 6Gb/s插槽 對於像是個人這種SATA用量比較大的玩家還蠻適合的 X570亦支援RAID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s.jpg
開始準備再度上機(疑...講再度其實也沒錯啦) CPU搭載的是上次開箱過的Ryzen 5 3600X,不過這次不用原廠Wraith Spire風扇 https://s1.imgs.cc/img/aaaaaGu3V.jpg
BIOS與附加軟體介紹 初次開機,其實之前BIOS已經更新過一次 畫面中為1005版本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e.jpg
進入BIOS後,系統概要一覽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O.jpg
至於為何會有這篇開箱文呢? 這一次因應先前有媒體發現第三代Ryzen無法到達官標睿頻頻率 故AMD在上週9/10已發出修正後的BIOS供各大廠商做更新 而這些更新後的BIOS 各家主機板廠商已陸續發放 所以下圖就再度來更新一下本月份剛釋出的新版BIOS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T.jpg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f.jpg
更新完成,版本號碼為1201 為本月份(2019年9月)新釋出 除X570-F之外 其他型號的BIOS已陸續釋出,可以到華碩官網查詢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h.jpg
新的BIOS日期為2019/09/09 此部分依照主機板型號與釋出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W.jpg
接下來就跟上次一樣 開啟D.O.C.P.功能 讓記憶體啟動XMP參數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x.jpg
注意事項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y.jpg
跟上次一樣的部分,因為買的是2666普通條 所以小超個3000就行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a.jpg
導入的XMP參數為DDR4-2666 CL16-18-18-38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Z.jpg
PBO部分維持這樣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b.jpg
記憶體參數為導入XMP後的時序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C.jpg
然後CR部分設定為1T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D.jpg
記憶體電壓保險起見,最高上到1.35就好 再高不建議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g.jpg
SVM在此開關,有使用虛擬機多開的要去這邊開啟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h.jpg
AMD CBS選項,此部分維持現狀即可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I.jpg
處理器主機板溫度與風扇監控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J.jpg
一次設定完後直接重新啟動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K.jpg
重新開機後 目前記憶體已運作於DDR4-3000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L.jpg
主機板安裝光碟部分 驅動程式包含了Realtek音效驅動,AMD晶片組驅動,以及Intel i211網路驅動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5.jpg
工具程式部分包含GameFirst、Ai Suite 5、RAMCache III、ROG CPU-Z以及Overwolf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4.jpg
使用手冊 包含主機板安裝指南與AMD的RAID/AHCI說明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6.jpg
以下就以工具程式安裝來進行簡單介紹 此處安裝完後還會重新開一次機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1.jpg
安裝當中會輪播一些圖片,其中包含了華碩目前的四大項主機板產品線 有玩家級的ROG、ROG Strix、TUF Gaming,以及一般裝機的PRIME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8.jpg
GameFirst V 主要針對網路封包傳輸進行優化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B.jpg
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也出到第五代了 與上一代相比也強化了不少功能 不過CPU部分經由更新BIOS後 也顯示出3600X的官標頻率4400MHz了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A.jpg
ASUS Armoury Crate為全新的系統控制軟體解決方案(限Windows OS使用) 讓您不需使用光碟片安裝任何軟體,只需要達到以下兩個條件 1. 主機板BIOS有支援此項功能,通常近期新一點的系列都會有 2. Windows 10請盡量使用最新版本,才能在連網後收到Armoury Crate訊息自動下載相關 軟體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m.jpg
這邊可以控制ASUS Armoury Crate開關 如果你用的是Windows以外的作業系統,可以在此關閉本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uNn.jpg
其中一項整合功能AURA Sync 因為身上也沒有支援Aura的裝置 所以也沒機會測試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F.jpg
RAMCache III 顧名思義就是用DRAM快取來作為幫硬碟加速的工具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G.jpg
這一頁是DRAM相關資訊 可將您所安裝的RAM顯示出來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H.jpg
OverWolf 而這個軟體對於有在使用線上遊戲的玩家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j.jpg
對於個別遊戲部分也有其專屬的APP功能可以用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l.jpg
設置方式 可以讓玩家在不需要切換畫面 也能執行其他像是聊天等視窗的使用 以及錄影等相關功能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M.jpg
效能測試部分與結語 測試平台一覽,所以其實跟上一次相比 這部分有一點些微變動 https://s1.imgs.cc/img/aaaaaGu9D.jpg
CPU:AMD Ryzen 5 3600X MB:ASUS ROG Strix X570-F Gaming (BIOS版本:1201) RAM:Klevv 8GB DDR4-2666 oc 3000 兩條 組雙通道 Cooler:CoolerMaster Hyper212 EVO + TT RGB LED風扇(附帶控制器) VGA:ASUS EAH4670 512MB(舊卡,因為這次沒有遊戲測試) PSU:舊的Corsair CX500 OS:Windows 10 1903 AIDA64 CPUID部分 而在更新完本月份BIOS之後 終於可以顯示出3600X接近標配的4.4GHz了 https://s1.imgs.cc/img/aaaaaGvK2.jpg
CPU-Z部分相關參數一覽 https://s1.imgs.cc/img/aaaaaGvXm.jpg
記憶體部分 採用兩條KLEVV DDR4-2666 支援XMP參數 https://s1.imgs.cc/img/aaaaaGvXK.jpg
CPUMark99,跟上一次測試相比相差近20分 從757 → 777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K.jpg
CPU-Z內建的Bench,3600X已經可以跑到跟6C12T的8700K相近了 https://s1.imgs.cc/img/aaaaaGvXp.jpg
AIDA64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部分 https://s1.imgs.cc/img/aaaaaGvK8.jpg
Cinebench R15部分,CPU為1616cb、Single Core為193cb 跟上次測試相比有些許進步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L.jpg
更加注重4D渲染的Cinebench R20部分 CPU來到了3700 pts,Single Core也達到了 503pts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X.jpg
X264 FHD Benchmark:49.1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m.jpg
X265 FHD Benchmark:32.8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o.jpg
Super Pi可跑出9.45sec https://s1.imgs.cc/img/aaaaaGXgE.jpg
國際象棋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R.jpg
7-Zip效能測試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t.jpg
WinRAR基準測試部分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S.jpg
HWBOT x265 1080p 達到49.85FPS,其實第一次測的時候接近50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u.jpg
HWBOT x265 1080p 則為12 FPS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v.jpg
另外也使用了AIDA內建的穩定性測試小燒一下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Y.jpg
全速燒機時可以達到近85度,加上塔扇以後看來控溫算是很不錯的 (其實應該是旁邊有電風扇直接吹才有這樣的成果吧) https://s1.imgs.cc/img/aaaaaGuMz.jpg
結語 這一次測試的ASUS ROG Strix X570-F Gaming 在用料與效能這部分對於中階主機板來說 可以說是上上之選,不僅具有Procool加強CPU供電之外、也在散熱部分大大的強化了 搭配上這次AMD新推出的第三代Ryzen 7nm Zen2處理器,不僅具有強大的超頻性能 藉著新處理器的記憶體控制器架構改進,最高可以上到DDR4-4400以上不是問題 若是要在七八千元中間可以獲得用料實在,效能出眾的X570主機板 也要能搭配本月底新上市的Ryzen 9 3950X處理器的話,那麼這張就是您組機的最好選擇 然後也不得不說當然還有完整的附加功能以及購買註冊後最高可獲得五年保固的優質服務 另外關於先前所述的睿頻時脈不足問題,AMD已在近期新推出的修正版本BIOS 在更新之後搭配Ryzen 5 3600X系列以上處理器之後也能跑到官方標配的睿頻時脈 跟上次CPU開箱實測相比,效能部分已有穩定成長,這點也要給其加分一下 若玩家搭配第三代Ryzen無法達到標配頻率,也建議先去更新一下各廠商所釋出的 修正版本BIOS或許就能跑出您理想中的效能了~ <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240.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568723400.A.BCD.html

09/17 20:33, 4年前 , 1F
外盒正面字體燙金也太帥
09/17 20:33, 1F

09/17 20:33, 4年前 , 2F
09/17 20:33, 2F

09/17 20:35, 4年前 , 3F
琳瑯滿目成語不是這樣用的,寥寥無幾還差不多
09/17 20:35, 3F
我覺得也是啊,可惜沒辦法跟以前買板子一樣配件塞到滿出來~ ※ 編輯: WeAntiTVBS (111.248.240.46 臺灣), 09/17/2019 20:41:52

09/17 20:42, 4年前 , 4F
為啥F看起來比C8H還像ROG
09/17 20:42, 4F

09/17 20:42, 4年前 , 5F
那外盒
09/17 20:42, 5F

09/17 20:44, 4年前 , 6F
價格也堪比上一代真ROG
09/17 20:44, 6F

09/17 20:45, 4年前 , 7F
FCH風扇不是一直都會轉嗎? 還是你板子跟我不一樣
09/17 20:45, 7F
因為是裸測 所以有機會觀察 這個FCH小風扇是溫控的無誤 到一定溫度後才會運轉

09/17 20:47, 4年前 , 8F
可能要灌獨家APP....
09/17 20:47, 8F

09/17 20:47, 4年前 , 9F
09/17 20:47, 9F

09/17 20:48, 4年前 , 10F
09/17 20:48, 10F

09/17 20:50, 4年前 , 11F
WinRAR和7-Z都比2700X還強,3600X好猛
09/17 20:50, 11F

09/17 21:00, 4年前 , 12F
C7H只有一個SSD散熱片(怨
09/17 21:00, 12F

09/17 21:02, 4年前 , 13F
企鵝珊出來說話
09/17 21:02, 13F

09/17 21:17, 4年前 , 14F
09/17 21:17, 14F

09/17 21:18, 4年前 , 15F
09/17 21:18, 15F

09/17 21:18, 4年前 , 16F
不過我有拆他的擋風片(反正被顯卡擋到)+貼散熱片
09/17 21:18, 16F
※ 編輯: WeAntiTVBS (111.248.240.46 臺灣), 09/17/2019 21:19:51

09/17 21:19, 4年前 , 17F
我裝的吹m.2的6cm喵喵也會吹到
09/17 21:19, 17F

09/17 21:20, 4年前 , 18F
有背板照謝謝 這樣我就不用拆了 本來想量螺絲孔距
09/17 21:20, 18F

09/17 21:26, 4年前 , 19F
舊CPU支援應該是華碩沒做 微星x570有人試過1700都可
09/17 21:26, 19F

09/17 21:26, 4年前 , 20F
以正常用
09/17 21:26, 20F

09/17 21:40, 4年前 , 21F
ROG信仰真想讓人再多花兩千買X570F
09/17 21:40, 21F

09/17 21:47, 4年前 , 22F
這個BIOS跟太極X370比起來實在是賞心悅目
09/17 21:47, 22F
沒錯,有些廠商的UEFI BIOS介面真的令人覺得頗為難用...

09/17 22:22, 4年前 , 23F
華碩能將P3B系列開始的操作邏輯維持到現在
09/17 22:22, 23F

09/17 22:22, 4年前 , 24F
實在厲害
09/17 22:22, 24F

09/17 22:23, 4年前 , 25F
走入UEFI時代僅將滑鼠作為輔助,依舊鍵盤為主
09/17 22:23, 25F
沒錯,操作上基本還是以鍵盤為主 不過因為介面設計因素 在UEFI BIOS下滑鼠通常都很難滑~

09/17 22:32, 4年前 , 26F
記憶體電壓要看顆粒啦,不過1.35V就很安全
09/17 22:32, 26F
是阿,因為原本想買的美光AT已經斷貨,所以拿KLEVV 2666普條來超 結果效果意外不錯~ p.s. 修正色碼、排版部分

09/17 22:50, 4年前 , 27F
推一個開箱,華碩這一代X570的板子其實都做的很不錯
09/17 22:50, 27F
沒錯,看來這次真的下足了苦心,承接上一代的優點

09/18 00:31, 4年前 , 28F
可以開箱c8h嗎 qq
09/18 00:31, 28F
沒錢,你買給我(笑 其實其他人也有開這張,寫得也比我好,我只是手殘不太敢拆散熱片而已啊(!

09/18 00:31, 4年前 , 29F
沒想到 2019年 還能看到 2008年 的 HD4670 顯示卡!!
09/18 00:31, 29F
是庫存舊卡~ 因為這次只有更新BIOS之後的CPU效能測試,跟先前測CPU時有所區隔 所以沒做遊戲測試,不然還要去抓顯卡來裝遊戲很累低~

09/18 00:32, 4年前 , 30F
華碩BIOS真的很值錢
09/18 00:32, 30F
的確 因為華碩應該是很早就在這一塊奠足根基

09/18 01:32, 4年前 , 31F
Ya
09/18 01:32, 31F

09/18 02:42, 4年前 , 32F
所以itx到底要不要賣?
09/18 02:42, 32F

09/18 06:01, 4年前 , 33F
m2是不是接在CPU通道的比接在x570的好啊
09/18 06:01, 33F
X570 M.2的話我覺得都差不多... 若使用PCI-E 4.0的來說 因為CPU通道接出的(需使用Ryzen 3000 CPU) 跟X570接出的都是4.0的頻寬 若是用i社的話,我會優先選擇直連CPU通道的~ ※ 編輯: WeAntiTVBS (111.248.240.46 臺灣), 09/18/2019 16:45:42

09/18 17:07, 4年前 , 34F
理論上接在CPU的會比較好
09/18 17:07, 34F

09/18 17:07, 4年前 , 35F
不過目前市面上幾款PHISON PS5016-E16方案的M.2 SSD
09/18 17:07, 35F

09/18 17:08, 4年前 , 36F
其實極限也都在5000MB/s左右 倒是沒太多差異
09/18 17:08, 36F

09/18 17:10, 4年前 , 37F
目前PCI-E 4.0的SSD Solution應該也就只有這個
09/18 17:10, 37F

09/18 19:50, 4年前 , 38F
可惜這張跟TUF比還是太貴 TUF CP值太高
09/18 19:50, 38F

09/19 09:49, 4年前 , 39F
TUF要摳電池 很不方便 QQ 這代要到哪款才有雙BIOS阿
09/19 09:49, 39F

09/19 09:55, 4年前 , 40F
ASUS好像是做MEMOK功能? 各家好像不太一樣 沒研究
09/19 09:55, 40F
MEMOK部分是改成MEMOK!II 從按鈕改成指撥開關... ※ 編輯: WeAntiTVBS (111.248.240.46 臺灣), 09/19/2019 19:37:15
文章代碼(AID): #1TWD78lD (PC_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