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雲中君降臨北大

看板PCSH91_305作者 (圖書館傻子)時間16年前 (2007/11/20 22: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nfsong 信箱] 作者: youtien (胡逆天) 看板: historia 標題: 雲中君降臨北大 時間: Sat Oct 27 11:01:48 2007   時間:十月二十日(六)15:00   地點:北京大學二院(歷史學系)108室 羅志田:(03:10)   今天很高興請到陸揚教授來和各位談感興趣的問題。陸老師也是本校校 友,後來周遊列國,他的知識和興趣都非常廣泛,很多著名的學者都對他佩 服得不得了。要不,陸老師先講幾句──我們要不要拍手?(鼓掌) 雲中君:   很高興有機會到北大來和大家交流。我上次在這個房間是七年前聽別人 演講,現在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這次回來,感覺北京變化也很大,很多發展 我也不很瞭解。剛剛羅教授講的話有一半不能相信,但另外一半我想是對的 ,就是,以前我雖不在歷史系教書,但歷史系對我影響很大,從而決定了我 事業上的選擇。   最近幾年北大無論在信息還是對外瞭解都很突出。同學在此能見到的學 者恐怕比在國外能見到的更多。我也不知今天要講什麼,但同學如果有問題 ,如史學發展、西方大學,我知道的部份,可以隨意提出。 羅志田:   我不知道今天在這邊有多少是往復論壇的「雲粉」,五點鐘後我們再請 往復上有名的將無同老師來主持「往復會談」好了。現在請同學提問,和學 術有關的。陸老師很溫和,不像我;和他談話,就像這個如沐春風啊。有誰 舉手?...... 陸:大家不必拘束,任何問題都可以。 胡又天:(08:50)   我先拋磚引玉一下。我是北大歷史系今年07級的碩士生。我想請問陸老 師,您在國外這麼多年,也接觸很多歐美漢學界的教授,請問就你所接觸, 這幾十年來歐美漢學界,一般對中國認識的角度與程度如何;而出了漢學界 ,一般的學術界,乃至一般媒體大眾,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其角度和程度又 是如何。 雲中君:(09:30)   這是很大的問題,不過這是很好的問題。西方國家之間區別也很大。如 美國,五年前與十年前區別又很多。變化本身也很複雜。   最重要的《紐約時報》,過去兩年,因為我幾乎每天都讀,我特別注意 其報導和傾向,它每天都有消息,每週都有詳細專題報導,這是特別少見的 。除中東之外,中國。美國人文社會界過去一年幾乎把焦點都放在了中國, 各類的獎項,如余先生之獲獎,都和中國或者和東亞有關。   報導的傾向也變了。......過去兩年,我的感覺,負面報導愈來愈少, 也不是什麼都讚,而是它對中國的發展關心了起來,開始做深入報導,而且 其資料多由中國來而非從外部觀察,這代表著一個轉向。   漢學界,對中國的重視在八十年代末早已成形,以來,漢學界的力量一 直在增強,但不平均。如中國古代史的進展不很快,事實上還可能有減弱的 趨向,但這衰弱和美國人文學在整個學術界影響力的下降也有關係。如也有 學者關心人文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壓力下有減弱的趨勢。當然這個印 象也很粗淺 李樹鵬:(14:30)   陸老師您好。昨晚我聽陳平原老師講課,他提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研究, 說郭沫若、雷海宗這些人走的是美國中國學的路線,而陳寅恪、傅斯年、顧 頡剛走的是歐洲漢學的路線,我聽了以後比較驚訝,我的問題是您是否贊同 這種說法。第二個問題,歐洲漢學和美國漢學之間有什麼區別? 雲中君:(15:00)   我基本上不同意這個觀察。當然陳平原先生有很多很好的看法,不過他 最近好像對中國學,特別是中國史學發表了一些特別的看法,這其中有些很 有啟發,對我也很有啟發,但我聽你講他的這種觀察,說郭沫若代表美國漢 學路向,傅斯年代表歐洲漢學路向,我覺得這些觀察至少是不夠精確...... 我整體的印象,它往往做了些不太符合歷史發展的觀察。   郭和陳差別是有,共通點也多。如郭《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大家一般 看它是以外套中,但這有失片面。事實上郭做的是對史料的重新判定,就像 顧的層累造成說,如果沒有這個想法,他做不出這書的。郭對史料的認識, 事實上很大程度是受顧、傅的影響,所以他們有很多共通點。   ...有一定道理。但美國也有一個漢學階段,至今未已。如最近十五年美 國傳統漢學以一新的面目復興。我覺得漢學一詞本身問題很大,它預設了很 多假定,但美國現在有另外一批人,以之表示一種最新的學問。考訂之學傳 統被認老舊,過去十年卻以新面目出現。   我覺得歐洲漢學到美國的過程不是那麼簡單。傳統漢學到現代中國學的 轉折,他們也受很多傳統漢學、再上一輩人之影響。   陳先生雖似乎以實證為主,如他的寫作很多人認為不太順,他的文體從 哪來?從清代札記來?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我覺得他受那時東方學的影響, 如果你去看那些,你會發現他們在體例上相通甚多。他的理論也很強,只是 他沒有用理論的名詞,但他跳躍性也很強。所以事實上,沒法用歐洲和美國 羅志田:從陸老師還在看紐時就知道他沒玩股票,買股票的都看華爾街日報 ,看一小時以上,否則你跟不上就賠了。......不用看地面,正面看著陸老 師,不發言也可以。剛才那位同學,你覺得老師解答你問題了嗎?你中文系 還歷史系的? 李樹鵬:我是歷史系的。 雲中君:那你自己對這問題怎麼看的呢? 李樹鵬:我覺得,聽老師講這觀點,歐洲漢學好像重考據,美國重研究方法 ...... 雲中君:   主要在關注點。如傅斯年、顧頡剛都關注大問題。如傅斯年雖然強調考 據、史料,但他對史料的認識實際上非常複雜,有很多層面,我們不能去看 一些口號式的評價。我覺得傅先生很多想法很接近後現代,只是大家不去提 這些層面。週一報告時我希望能再著重談之。他絕對不是說你只用一種方法 達到一種目標,而是對不同的東西要用不同的方法。如對《詩經》,他的看 法有很多想像力,那是實證的東西不能解答的。   傅是學術界實際的領導所以要提出一套方法,但這和他本人的學術是有 區別的。這兩者我想也要區別看待。 鄭心閑:(25:00)   陸老師您好,我是學對外關係史的,我想請教:這兩年美國有從 international history轉向transnational history的趨向,我對此轉變不 很理解,請教老師看法。 雲中君:   這也是很困惑我的一個領域。...可能美國學者群體突然變了,出來另一 批人,它想要擴大。一旦你容納進這批人,他們必然要發聲,這時學術界就 會顯出轉向,但這和學術界本身動向無必然關係。   此外還有world history,現在的是說任何文明,都要從全球當時發展來 觀察。然而這能有什麼不同很難說。我的感覺,比較好的學校,還是對 world history有一定的牴觸。當然美國風氣是開放的,但究竟有多少人對這 種東西有真的興趣?transnational比world做得要好,world還在教學, transnational關注在近現代,如滿洲國研究,在最近五六年很受關注和歡迎 。我也讀過、聽過很多,感覺有些新意,但在理論上還沒有什麼可以比別的 領域起到指導作用者。或許因為它還很新。   還有一點。若從學制來看,你會發現近年突然增加很多transnational的 職位。但transnational學者可能光注重兩者的關連,對如中國本身的發展卻 看得不多,如他都在看兩邊的交會處,放到整體來看卻不覺新奇。 男同學某:   社會下層、人士的研究,美國博士生的研究也愈發瑣碎微觀,以至我不 知所關懷。請問,西方史學思潮;社會學的方法和理論到底可以在史學上體 現在哪裡,界限又在哪裡。 雲中君:   都是好問題。美國博士生,老師很少指定課題,生過資格考試後,通常 馬上就要提出課題、簡單報告、書目,對指導委員會說明。所以學生個人主 動性很大。至少在西方的背景下,就我所見,他們的題目在美國目前學術脈 絡下,他最重要是表示說我是有新意的。   瑣碎與否,難判斷。我看有些西方課題,反而是太大。生對史料的掌握 往往還不足以支撐那樣大的題目。   第二,現在這些課題是否和當年宏大敘事......廣泛受到關注的階段慢 慢在過去。同樣一個社會學史的題目,他可能完全用視覺文化,而不強調文 獻。最重要的變化是跨學科,如史學跨宗教、藝術史。至於理論的影響,過 去十年是很大的問題。那時我也是剛念完書開始教書。當時美國史學界有一 危機,即如何應對各種新理論。他們內部也有不斷的反省和焦慮,體現在學 生和老師身上。然而美國的中國學已經成熟,無須依賴外界認可,不必跟上 外界主流,他們有自我生存機制,然而還是有很多學者焦慮。   你很難脫離史學的觀點和假定去做任何史學問題。有可能你已經被史學 觀念籠罩而不自覺。重要的,你不斷要有意識地應用理論,還要不斷反省, 知道理論的限度。我個人的偏好,對史學尤其中國古代史,古代史主要針對 史料,主要關鍵還是閱讀文獻的能力。清代以來發展了很細膩的文獻解讀能 力,我始終相信它能與西方的相補充。但,我們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它所提 供的信息?這方面就是加深我們對原始材料認識,最有效而重要的。這很難 用簡單的一些歸納來說明,完全要根據你的對象。   它本身的歷史,它在不同階段產生不同效應,和大家接受的程度與各種 變化......這些都是常令我困惑的地方:很多史料,似乎被浪費了:大家只 用其一小部份就覺得用完了,而忽略了其他可以重要的部份。 (沉默) 羅志田:......怎麼都不提問題了呢? 胡又天:那麼......再請問,敢問這個您觀察,當代歐美中國學界的當代性 何在? 羅志田:唷。 雲中君:呃...你所講的,首先我想問一下,在你的理解中間,這當代性是 ...... 胡又天:   在我的理解之下──就我對歐美漢學的粗淺認識,歐美一開始在十八、 十九世紀對中國有一種好奇,乃至有一種基督教世界要教化中國之類低度文 明的使命感什麼的,到二十世紀,又可能因為冷戰之類因素而摻入現實政治 ,像費正清以至於蘭普頓這些研究中國社會與政治的學者,他們的關注有現 實的層面,在政局上也起到了他們的作用。   而今,我們看到,像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館,有展出很多不知所謂的現 代藝術作品,那些打著一個對傳統反思的旗號,好像就讓歐美的藝評很喜歡 。或者像十年前一本《上海寶貝》因為在中國被禁,立刻讓法國巴黎所有人 都在翻譯都在讀。這些事情讓我感覺到一點,就是說這些西方人呀(眾笑) ,其實對中國也和中國人對外國沒兩樣,他們想要爽一下(眾笑),看到中 國禁什麼他們就去擁護什麼。這方面的情感和心理,我覺得還是很多,人云 亦云的部份也很多。那麼,大眾文化如此,而就比較嚴謹的學界,這些人的 聲音比較不太容易流傳出來或被瞭解,所以我就想請問您這種在學術界裡見 識較廣博的,對此有什麼觀察。(按:這一段講得很結巴,因為沒時間事先 擬稿,時間都花在打字上了。這兩段是整理過的,我當時沒那麼流利。) 雲中君:(44:15)   我覺得任何史學研究都有當代性,你的選題總會受到當代社會一些傾向 影響。如你提出的現象,很多,其代表的意義也不太一樣。如大都會展覽, 我所觀察,現在西方對中國的評價,你說他對中國不瞭解嗎?他認為中國讓 他感興趣的地方,和我們認為值得感興趣的地方,是不一樣的。現在中國學 術界對很多問題的意見有很大的分岐。我認為還是寬容為要,他只要願意表 達,......不必太急著下結論。回到史學,西方學者很早以前對中國有想像 ,後來受各方面政治經濟影響......這些是有。三十到五十年代,你所說這 方面的變化特別明顯。如費正清,他的研究多從美中關係著眼,這也是對的 ,但同時也還有很多學者,來過中國也接觸過當時從士大夫轉化來的學術圈 。他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如顧立雅,很奇怪,他是很重要的人物,他編了北京話的教材,而他自 己的研究是先秦上古,他認為兩漢以下不足觀,只是記者型,而這種重古非 今,更接近中國傳統的觀念,和美國不同。這裡面情況很複雜。現在我們的 學術史往往有簡化的傾向;現在太重視宏觀,而遺漏了很多重要的東西。當 你從簡單的看法去評斷,就會發生很大的問題。現在美國著作有很多翻譯了 過來,然而評價往往較為欠缺。 男同學甲(魏晉南北朝史):   中日青年學者聯誼會,閻步克說,史好像已無遺題,其存在本身似乎已 成了疑問,他的學術本身......研究成果.....感覺自己已無立足處。史如欲 有新突破,打開新局面,有無指教? 雲中君:   這問題不該由我來回答。我對閻的看法表示百分之百贊同,。最近往復 上也有精彩的討論,從羅教授精彩的講話引起:史學的問題是不是做完了? 隋唐史的情況恐怕更嚴重。我常常發現他有很好的新題目,也許他不願告訴 你們。(笑)宋元以下因材料豐富,也許學者還沒感到威脅。   有一個問題大家往往不太注意:什麼是一個歷史問題?歷史問題不只是 地名人名經歷。史學問題還必須有其完整性。你總是要解答一個比較大的問 題,即使你著眼點小,也要這樣,你的研究才會有生命。   我倒和閻有點接近:史學問題有些方面可能會做完,因為這些來自材料 。而有些重要問題如中西交通、土魯蕃,材料不斷出現,但往往讓人感覺學 者能探討的有限。但這些歷史事實如何讓你比較立體地感受?關鍵就在材料 的零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史學受到限制之處。魏晉南北朝史,一方 面仰賴材料,一方面看其他領域的理論,一方面看對材料的重新審視,這些 都還是有可做的。   南北朝史有很好的學術傳統,和對史料仔細探討它內部的複雜性相關。 我們如能吸收很好的文獻解讀方法,還是很有可為。過去的關注,斷代性較 強;但你如能把它放寬,像陳寅恪從南北看隋唐或從隋唐回溯南北,但他很 少從隋唐看宋,所以如果你能在這方面著力,當能有所突破。只是這需要魄 力。有大量的問題如宗教史都還沒做,原始文獻還沒碰,但是可為處還是很 多的。 男同學甲:能否具體論述「歷史問題的完整性」? 雲中君:   非常好。你要解答任何一個局部的問題,你都應該要能給整個問題提供 一個關鍵證據或認識的一個方面。你應該有更大的問題在後面,你做研究時 該如此,而不只是做一個小論文解答一個小問題(當然這也重要)。這樣, 你的研究可能促進別人的研究。很多人對問題本身往往沒有很好的反思:你 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這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你會有一個思考,這很難用 理論性的語言來概括。 羅志同:關於此,特邀胡教授發表高見。 將無同:大家有問題還是問陸老師,他說得很好。 雲中君:   閻先生不是每篇論文都馬上提出解答,而是有很多思考。我覺得史有大 量材料沒有窮盡。˙   我個人有一非常武斷之看法: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於「怎樣才是值得追求 的歷史敘述」,不太一樣。我選擇唐史並非我特別喜歡唐代,我又不滿足只 是單一敘述的史料,中國史料很豐副。我希望追求的是多面的,你能從中聽 到的聲音不只一個。傳統上歷史信息傳送的渠道較單一。從唐代開始,性質 多了,往往在同一面上你能看到完全對立的意見......這樣你能看到的東西 就豐富了。魏晉在這點相對上還是比較單一。所以文獻解讀能否發出不一樣 聲音,這難度很高,所以我對魏晉學者高度尊敬。 羅志田:魏晉南北朝前後還有無數問題還沒做。 雲中君:   對。現在很多問題,學術的積累愈來愈多,中國史學界存在兩種傾向: 工作的重複性很大,而且互相不通聲氣;另一,研究時往往太尊重以前學者 的認知,在其基礎上看問題,而非回到史料本身重新審視之。這是中國史也 是西方史學界特別是過去二三十年前對中國史學界的批評,即我們太輕信歷 史。因為其人是這文化中的一部份,所以太輕信。這雖刺耳但很對,且不但 對中國,針對任何學問都是這樣。如美國對十五世紀英國史不會覺得自己就 有特殊的理解力。   而如果你的新想法也只是和前人對話,就有侷限了。原創性在於你有較 成熟的想法,然後你去尋找你需要、想要的材料。 女同學甲:   最近往復上較熱的帖,討論宋史著作。我看了一兩遍余英時先生著作, 覺最大收獲:余在史料上下層面結合得很好,他分開了事實本身和塑造出來 的事實、它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他謹守......是否您能從此書繼續延伸您 對歷史寫作的看法? 雲中君:   帖子提到兩部:鄧小南那本,還有《朱熹的歷史世界》。我很大程度贊 同你的看法,余先生寫《朱熹的歷史世界》一氣呵成,前後只花了兩年,而 事實上他思考宋史已有很長時間... 他要對話的對象有很多宋史專家。如劉 子健,他去普大時就是接劉。余就是為朱子文集寫序,興趣就來了,你很難 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他寫作時往往是他最和外界保持距離的一段時日。   我算是他的學生,但我和他觀點也未必一致。我在想像,如果我在寫作 時我不一定會像他那麼去寫,每個人還是有各人的傾向。余先生對寫作有很 強的分寸感,史料掌握纖細,寫作嚴密。但從西方史學來看,這是很普遍的 。西方學者對史料掌握可能不好,但對寫作、表述是相當強的。如一大學裡 面,博士生提出寫作大綱,大家討論的不是材料,而是你的大綱怎麼表述, 你用詞的依據何在。甚至,如我有一學生,澳大利亞人,中文很好,完成了 很好的博士論文,我們在答辯時,我一同事把他一整頁唸出來,問他這一句 什麼意思──他花了很大力氣陳述。所以我覺得史學寫作、陳述是很重要的 。國內學者著作很多很有貢獻,但在陳述上不太嚴密,這在將來會是一個很 大問題。如果中國史學要走向世界(當然不一定要),這需要關注。   回到余先生。很多人認為余先生有很強價值觀,隱藏在他的敘述上,這 我也不否認;但這是否妨礙史學,也很難說。陳寅恪討論問題也一定有他的 關懷在內。即使如Hayden White所用反諷的語言,也是有其關懷。還是要看 寫作本身表述的能力和他體現出來的複雜性。 男同學乙:「更大的問題」從哪裡來? 雲中君:   這要看每個學生他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如「今天的社會為什麼是這 樣?」這觸動他去看歷史,想找到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或者,你對歷史發展 的觀察,你的史觀。 男同學乙:我的問題在於,我們研究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判斷它背後有沒有 一大問題,可如果我不知道怎麼辦?「現實關懷」,或者歷史本身的偶然性 、沒有規律...? 雲中君:你並沒有理解錯,但是... 男同學乙:但這兩個問題我們現在都無法把握。 陸:有沒有具體的例子......一個好的史學家他的生活經驗應該很豐富。至 於如何能夠產生一個大的史學問題,我也很難解答,但總應該會有一些問題 能夠觸動你的。史學可以很冷靜很技術化,但它最終的產物總該能有可以打 動你的地方,這是所有重要史學著作的共通點。 粉絲先生:(1:25:00)   您2002年〈從西川和浙西事件看仁和政局〉一文....在很多不經意處有 精彩火花,但......還有前一段時間我讀你對魏晉南北朝墓誌研究書評 ......你從研究對象和細部.....請問您個人研究路數和史學研究取向是怎麼 樣的?還有,很長時間上不了您的博客,請問您如果要長期在堪薩斯任教, 收學生的條件是什麼? 雲中君:   我並沒有像你想的那麼有創見。然而我的傾向確實就像你所概括的一樣 ,一是文本解讀,二是從歷史事件內部去觀察──我反對從已知的發展結果 觀察,而不從事物發展過程去判斷它內部的複雜性,如歷史人物面對未知事 物時的判斷。這很難知道,但我們應該盡量去接近。   事實上我覺得我是一個反叛性很強的史學家,我很幸運碰到余先生這樣 的老師,對學生沒有任何認識。對很多問題,我事實上持的是一種反叛的立 場。 羅志田:這樣的粉絲比較差,怎麼只是一點火花?應該大火呀!(眾笑) 雲中君:   我一個比較關鍵的著眼點,唐代九世紀時突然有一藩鎮,突然有一動亂 ,很重要一節度使突然死掉了,部下抗拒朝廷任命,自任節度使,最後中央 派兵鎮壓,這個事件,以往一筆帶過,大家也覺得很容易解釋,說是朝廷權 威衰弱的一例。但在我研究中我發現這是很少有的,其中有一層被掩蓋住的 面目,在一瞬間出現過的緊張的意識形態關係。如──那個抗命的自任節度 使者,是一個文人,他為什麼有那樣大的勇氣?第二,他被抓住後認為自己 會沒事,大家覺得他是白痴,但為什麼當時他當時在四川,在有那麼多相疇 人物的情況下,能夠控制全局?這時,你就可以看出,原來這在唐代政治語 言上是可以的,只是在新的形勢時,兩者立刻變成合不來,而地方還沒意識 到這個變化。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到複雜。但這事件表現的不僅是瞬間的複雜 ,而是唐代皇權意識的變化;只有在對此有理解的情況下,你能理解它為什 麼有那麼複雜。而這在大的敘事如唐宋變革中忽略掉了。然而,唐宋變革中 有很多「源」的部份,就是這些被忽略的東西出來的。你如果沒有把這源給 清了,你就很難解釋宋代出現的新變化。其實還有一些別的論文和這工作是 有關的。一層扣一層,可能你想要解答問題的背後的背後還有問題。 羅志田:還有一問題─關於博士生? 雲中君:   我去Kansas的原因,事實上兩年前我就有機會,只是因為有哈佛客座之 約,推遲了一年。Kansas在美國中部,在美國州立大學裡,它很長時間是研 究中國的重鎮之一。如John Dardess老先生是蒙元史專家,兩年前退休,這 職位才空出來。另,其藝術史專業是全美兩三個最重要的,宗教系也有研究 唐宋,特別是東亞系有一先生Wallace Johnson曾語我許多美國學者在二三十 年代與中國學人的交往,講了很多軼事,很難得,如怎麼和齊白石逛窯子之 類。Kansas的圖書館也很好,有二十餘萬冊中文圖書,圖書館員也非常負責 ,我這次來他就還托我幫他買書。   關於學生,基本上美國大學招收美國博士生,最重要者,是他看學生的 思路是否活躍──而非對史料之類的掌握,因為學生興趣可能轉,可能還沒 決定方向。一般來講,美國教授心胸還是比較開闊,很多事情也不是一人決 定。最重要的,他要看學生潛力如何。有些我也不太贊同,如普大,放棄了 很多優秀學生,成績單他不看,GRE看一下,最重要他看你的申請信 Statement怎麼寫。國內學生在這方面不太瞭解,認識上的誤差造成很多優秀 學生沒被錄取,這很可惜。我比較喜歡學生有比較開放的心態,不要固定, 固定使你喪失很多接觸新東西的機會。   另外就是看你表述的能力,如有一學生報藝術史,寫個申請信,每一段 都有「朱慶生老師怎麼說」,西方學者看來就會很奇怪,覺得你缺乏自己獨 立的判斷力。所以各位如果想報考美國研究所,申請信,不必追求一定的形 式,貴能盡量表現出你真實的想法。   至於附論文,在我,我會看,但其他人不一定。現在哈佛等校都會派人 到中國面談,或請人幫忙談,他們不太相信成績,當然這也有問題,因為印 象分可能影響太大,有片面性。在西方,最後決定都是在教授,很主觀的。 你很難用任何指標性的東西來衡量。但大家對過程也不太有意見,大家認為 這還是合理的,還是有信賴。 胡又天:請問老師的博客能否搬個家?大陸這邊上不無名小站。 羅志田:點擊率都掉了。 雲中君:   我已經很久沒更新博客,太忙了。寫博客是很偶然的,以前我太太一直 不讓我寫,覺得浪費時間,直到後來我去了哈佛,家人想知道我在那邊幹些 什麼,我才開始寫。博客的好處就是,它不是私人日記,介乎兩者之間,它 能讓你在非正式場合說一些話,因為現在學術表述的圈子、場合,不知道為 什麼,有些話就是不好表述出來。   至於搬家,我本人是不願受任何拘束的,所以如果搬家,要看所搬的家 有沒有任何限制,如有限制就沒有必要。當然我也很能理解大家對我博客的 關心,所以如果大家能提供一些信息,當然我會很高興。願意考慮,我看看 吧,當然搬家也不是很容易,因為現在已經寫了一年,要搬過去的話,要花 費一些時間。 胡又天:我個人知道一個和無名小站打對台的站,它有一個方法:你按一個 指令,它就幫你把無名(的網誌)整個搬家搬過去(眾笑)。我就是從無名 搬到那裡的,會後我再電郵... 羅志田:連點擊率也帶走嗎? 雲中君:點擊率根本不重要... 胡又天:點擊率也可以帶!(沒人笑,大概沒人聽到) 羅志田:不然就沒人點擊了......繼續,多問學術問題,再隔十分鐘就可以 多問博客了。我們就要特邀嘉賓。 男同學丙:因為現在北大學習美國。......你博士畢業了,就把你趕出去, 說等你有本事了再回來......請問老師對這種制度的看法。 雲中君:   我不太適合回答此題,因為我最初就是留校,通過考試後第二年就留, 那時我博士論文還沒寫。美國一般是不留自己的學生,如哈佛耶魯認為好像 只要我們找他他就會回來,但現在事實也未必如此。他們的考量,主要是防 止說沒有新東西進來。如Kansas有一「環境史」,一個很好的學生就破例留 了下來成為我的同事。從理論上講我也很難講制度有什麼不好,哈佛就留了 很多自己人,過去十年......現在有些人文領域裡他留起了自己人,也願意 提供tenure終身職。......如果你觀查Ivy League的教授,你會發現出身其 中的還是很多。中國的情況我比較不瞭解,對北大的改革也很難判斷。也許 中國本身有一特殊的教育機制,如中國大學的菁英程度比美國還高。 .......在中國它就可能影響到你的研究視野。這方面北大教授應該還有很多 智慧可以判斷,我就不置喙了。 羅志田:學術問題再一個...... 女同學某:您覺得您在中國受長期教育再到美國,你覺得在海外得到,而在 中國得不倒者,最重要的東西是哪些? 雲中君:   我以前在中國得不到的東西,現在已經可以得到了。當年我們在北大所 能接觸到的訓練和訊息,和現在所能的完全不一樣。當年有田餘慶、張廣達 等有原創性的學者,他們能提供的訓練今天達不到,但今天資源的豐富大大 不同了。我要在今天,也未必會選擇出國。當年北大是比較閉鎖的環境,所 以我決定大學沒唸完就離開,是很大的決心。然而這歷史也不能回頭來想。 我在北大時非常內向,後來有變化。我在國外的求學也較複雜,先到歐洲再 到美國,我接觸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學者的面向,對我很有幫助,讓我 知道這世界非常大,變化非常多,讓你不會覺得眼前看到的就是唯一的東西 。所以我也鼓勵國內學生到國外去至少一段時間。現在國內有把最好學生留 下來的風氣,這很對,是學術成熟的標誌,然而去國外一段時間還是好的, 對提高個人能力或者敏感都有一定的幫助。對我個人來講,出國還是不應該 後悔的一個決定。 羅志田:同老,你要不要客串一下主持? 將無同:還是讓學生繼續。 羅志田:現在是自由提問時間,歡迎任何粉絲提問。當然我們要以四項基本 原則、八榮八恥、科學發展觀...... 雲中君:我選擇在黨的大會期間回來,就表示我完全的這個...... 羅志田:發自內心的......現在不是網上還有無數人準備來擁抱你?同老要 不要說兩句? 將無同:你就繼續主持吧。 羅志田:我要結束了,你發表一下感想... 將無同:我沒有準備....好吧...那次我是兩年前來的。六月份,出汗,糖尿 病,......大家有問題還是多向陸老師請教,下次再見不知哪年哪月.....你 們可以請教:怎麼安排時間?你掌握了那麼多知識,你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 ? 雲中君:   這個問題我真的完全無法回答。其實我的範圍很有限,我關注的都是和 歷史有關的問題(眾笑),當然還有別的一些問題,如同學關心我家新領養 一隻貓的適應問題......西方不太可能有同行間對話。在西方,你總要對你 的同事說明你的工作,說明你的關注點、你和他有什麼共同語言。既然你要 讓別人瞭解你,你首先就要瞭解別人,我比較關注的就是瞭解別人。所以對 別人的東西如秦漢史,我都會去關注,這些也都會有關注,因為別人的研究 也許就會給你啟發,讓你發現自己以往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然而有多廣我也 實在談不上,我不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特別突出,只可能給大家的印象是這樣 。 將無同:可能我問的是假問題? 雲中君:   如余英時先生,恐怕是我見過活著的歷史學家中間最廣博的。總體的瞭 解,他總體的判斷力,都是驚人的,而且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掌握的那些知 識,所以我有同樣的問題。並不是因為他是我們的老師,而是有時候他有一 種觸類旁通:有時他看一本書半小時,認識就比反覆看很多遍的深刻,在這 樣的情況下,他吸收知識的速度就很快。所以這方面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徐 者願意專精,有的願意廣博一點,很難說哪個更好。 將無同:所以同學不要學陸老師。... 羅志田:同老以前都自視天下第一,自從出現雲中君以後,他就出現並列第 一的感覺。(眾大笑) 雲中君:我在學校時,政治掛帥,但是同學們求學的風氣還是很強,在追求 知識上那一段是很快樂的。但讀書我覺得從來不算晚。有些學者一到美國不 但視野開闊,知識積累也很快,所以環境還是起了很大作用。而今知識來源 太多,篩選變得重要,所以現在大家怎麼訓練自己的判斷力? 將無同:你判斷力就很突出。我們私下常侷限在好與不好的層面上討論問題 ,但陸老師的評論,有很大的學術脈絡意識。他對這一點有一種非常本質非 常快的把握能力,知道其在學術史上的位置。所以我後來不寫評論了。這不 只是我和陸老師在智力上的差別,也是訓練的差別。當年就是周先生帶我們 兩週上一堂課,錢先生x先生.......這中間沒有一個系統的史學史的訓練 ......但這情況自從羅老師來了以後應該就改變了。 羅志田:這太重要了。自從羅志田發現了胡老師以後,胡老師才發現了有一 個羅志田。... 將無同:所以學術史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雲中君:胡寶國先生很謙虛,他是有原創性的史學家,不是別人給你指一條 路走者。當然學術史方面就是需要別人給你指引。關鍵也不在瞭解學術史, 而是實踐性的目的:我想給一本學術著作比較公正的評價。一本書,即使他 有缺點,從學術史角度來看,觀感就不一樣。如有沒有錯不是他有沒有價值 的依據。學術史也可以幫我們重新審定著作的價值。我雖然在網上比較直率 ,但看別的學者時,我還是盡量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寫他有什麼有益於我者 。我以前也寫過尖刻的書評,但總也是我覺得好的書才要評論。......給大 家一個啟發。我觀察學術著作,不單從中國學術史,也從西方學術史角度去 看。我不說客觀,就說多面性吧。 羅志田:學習優點。大家現在就可以學習到胡老師怎麼拍陸老師馬屁,陸老 師怎麼拍回去,羅老師只能自己拍自己。......陸先生說過要寫一本漢唐史 學的好書......現在如何? 將無同:... 雲中君:我已經簡要說明了一些想法....一般我寫書評不喜歡只是簡單地摘 要、寫幾句、作泛泛之論,那沒意義。我比較願意讓書評成為你研究中有價 值的東西。然而我在胡寶國先生的書中還沒有... 羅志田:你滿意了嗎?這問題是幫你問的。那你這書究竟是好書還是... 雲中君:...過大半年再看...中國學術界不太重視書評,這是一個比較嚴重 的問題,亦非易事,所以我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努力。 羅志田:看那麼多書非易事。我就聽到同輩說:陸揚很東西一定都先查書。 我說:每本都查很累耶。就像當年人懷疑胡適查書,其實他都背下來了 ......所以這是,胡老師總想強調陸老師是天才,我想強調天才是努力出來 的,每人都可以比陸老師更天才。同時保持開放心態,像我做現代史時還會 看同老的研究,還會拍他馬屁。 粉絲先生:你們那一代怎麼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呢?另,我發現現在學術界對 西方理論潮有回應說二十一世紀中國該有理論發展。如九十年代一學者陳X 說:能否從中國傳統學術觀點研究中外關係,如從春秋學觀點研究中外關係 ....問看法? 雲中君:   我不知該學者,不能置評。第一個問題,關於西方理論,我在週一報告 裡會稍微提得詳細一點,我對這個概念有點懷疑,很多理論來源其實不是西 方的。中國是否能在理論方面作出大貢獻,這要看各種條件是否成熟,不是 我們任何個人能預言的。如印度,提供了很多如後殖民理論的想法,你可以 說他們得天獨厚;中國也得天獨厚。......歷史學,任何歷史學的應用都是 有限的。只至少你的經驗要能提供抽象性的一些東西,能提供別人啟發。   我擔心者,中國經濟上去了,現在有自己的系統,學術圈可能可以自我 封閉起來,不管外面了,這是另外一種潛在的危險。上升到理論高度,這樣 的狀態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成果。我關心者,中國史學能否在世界範圍內受到 更多尊重的地位。現今獲得尊重者通常不是出身中國的史學家,這很可惜, 雖然我也不是民族主義者。   還有判斷力。判斷力提高和西方有關係。學術永遠處於挑戰,是日常生 活的基本習慣,每天學生和老師要互相挑戰,哪怕沒有問題也要盡量想問題 ,長此以往,你要如何讓你的想法更有說服力、更精確?這是很重要而和西 方學術習慣有關聯的。中國傳統上不是特別強調這些,現在已經有在改變了 ,對此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羅志田:   最後一個問題,一會閻老師就要請我們吃飯了。(眾笑)沒有了嗎?同 老還有沒有什麼指示?說兩句?...那我們今天就是在這個黨的十七大召開的 同時開了一個團結的這個勝利的座談會,而且最後我們還討論到了二十一世 紀中國學術在世界貢獻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如果同學做校長就很容易解決 ,因為你馬上把陸老師從美國挖回來變成中國學者,那我們對世界史學的貢 獻就馬上大了很多。我們現在非常感謝,大家鼓掌,感謝陸老師。(鼓掌) 散會。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 ※ 編輯: youtien 來自: 211.99.222.55 (10/27 11:02)

10/27 11:45,
先推,晚點再慢慢看
10/27 11:45

10/28 00:38,
10/28 00:3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3.22.82
文章代碼(AID): #17Gl0u-z (PCSH91_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