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我看自然攝影by 蘇毅雄

看板Ornithology作者 (@_2;)時間12年前 (2011/11/09 12:09),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刊於facebook http://0rz.tw/zdOlW 我看自然攝影 圖/文 蘇毅雄@生態協會 (Samson So / Eco Institute) 隨著近年數碼科技的進步及人們經濟條件的大大提高,相機變得前所未有的普及,而以往 極具難度、只局限於具專業人員所進行的生態攝影亦變得更大眾化。現時許多媒體都大量 使用和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有關的影像,作為各種訊息的宣傳,有的宣揚自然保護、有 的介紹戶外旅遊,有的代表高質生活。「自然生態」這個題材,亦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 攝影新時尚。 舉機、按制,「卡嚓」一聲,一張生態攝影作品就是這樣完成了。很簡單,是不是?我們 每天都被大量的攝影作品所衝擊著,互聯網的各個論壇及分享區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照片在 流傳。在我們讚頌攝影師的高超攝影技巧時,我們可有想想,生態攝影是否只是單純的拍 攝到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 拍攝一張令人讚嘆、引起大眾共鳴生態攝影作品,對於攝影師的技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 戰,而觀眾對作品的正面評價亦是攝影師的極大鼓勵,亦是拍攝精彩作品的動力之一。然 而,若然攝影師只顧追求拍得影像,或對自然生態未有正確認識的人士而言,大自然中的 各種生物可能只是另一類可供拍攝的「物件」。由於熱切的拍攝欲望所驅使,攝影者可能 對於所拍攝的對像與及其周遭環境有意或無意之間造成了干擾或破壞。拍攝菲林的年代, 缺德的攝影人在野外棄置電池、膠卷盒、及大量其他垃圾等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即使現在 數碼攝影令野外的電池及膠卷盒等垃圾問題得以舒緩,但在攝影變得更為普及的今天,大 家的攝影行為及操守變得更為重要。 在多年的攝影生涯當中,眼見有人為了拍攝蝴蝶破繭而出的美麗一刻,在野外大肆採集蟲 卵或幼蟲,影響生態平衡;有人為了讓構圖更為簡潔美觀,在野外拍攝時裁枝折葉,務求 制作一張自己滿意的作品;當所拍攝的對象位置不合心意時,便大加撥弄,將其趕回理想 的拍攝位置;有人在沼澤地拍掌高呼,把本來已經疲累不堪的候鳥驚飛,為的是拍攝萬鳥 齊飛的壯觀場面;也有聯群結隊的攝影者,扛著大炮,浩浩蕩蕩,亦步亦趨的追趕著稀有 的鳥兒,在這種被「圍剿」的情況之下,鳥兒只有不斷逃避,顧不得正常的休息及覓食; 有的在發現了鳥巢中有啾啾待哺的雛鳥,便在巢邊架起閃燈、反光板,希望拍下親鳥哺雛 的畫面,最終令親鳥受不了干擾,棄巢而去。我們或許會混淆「接受」和「忍受」,野生 動物可能因為要育幼或進食才「忍受」人類長時間近距離拍攝。我沒有辦法明白野生動物 的想法到底是「欣然接受」或「默默忍受」,不過作為有思想的自然愛好者和攝影師,大 家應會有理性的判斷。 近年亦有攝影者以投餌的方式吸引鳥類,亦常會引來爭議。以餌食方式吸引野生動物或鳥 類以增加拍攝的機會,其實在國外拍攝生態記錄片之中亦早有採用,而自然生態攝影發展 較早的歐美地區的攝影教材亦常有提及,為何到今天才有人提出其具爭議性的地方?或許 這與投餌拍攝的方法和態度有關。去年網上流傳了一些鳥類在吞食蟲餌時誤吞本來用來固 定蟲餌的大頭針的圖片、漁游蛇被人用綑綁在石塊上用來招引蛇鵰以供拍攝的行為等,讓 更多人認識不當拍攝手法所帶來的影響。 拍攝記錄片或教學圖片的人員往往有專門研究自然生態的學者或研究人員協助,在拍攝的 地點選擇、拍攝時段、拍攝距離、餌食類別、投食時間的長短等皆有較為科學化的參考。 另一方面,拍攝記錄片或教學圖片為市民大眾提供一個增加認識大自然的機會,長遠而言 有助提供大眾保育意識,而且拍攝這類片段或圖片的人較少,拍攝時間亦有限,對於野生 動物及鳥類的干擾亦相對較少。 以今天攝影器材的普及程度,如果攝影師都為了拍攝而投餌招引野生動物或鳥類,表面上 看來似乎會令野生動物有了更多機會有「免費午餐」,而大家亦有更多的美麗圖片可以欣 賞,不亦是美事一椿?然而在投食的過程之中,野生動物的行為將會改變,當人類拍膩了 而不再投食,牠們可能會失去了應有的自我覓食能力。另一方面,投食亦可能會令野生動 物將「人」和「食物」聯想為一起,為了食物而對人類失去警覺性。對於攝影者來說這是 好事,可以令拍攝更為順利,但改變了行為的動物將更容易受盜獵者捕捉或獵殺。對於遷 徙種類來說,到達及離開的時間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千萬年來的遷徙時間表,候鳥會選 擇最合適的天氣及時段離開,一來避開惡劣天氣,二來亦可以配合獵物或植物果實的出現 時間,三來亦可以爭取最佳機會佔據領地,築巢繁殖。如果因為人類投餌拍攝而擾亂了其 活動,甚至拖延了其遷徙的時間,反而可能會令其失去寶貴的遷徙或繁殖機會,攝影師就 算是沒有惡意,但其最終影響卻可以十分嚴重。 在國内及國外一些保護區之内,投食成為了人類幫助野生動物度過食物短缺的日子的管理 方式﹝例如在冬季是提供食物予越冬候鳥,包括米埔自然保護區亦會投放飼料予野鴨食用 、或投魚予鸕鶿、鷺鳥及黑臉琵鷺等﹞,而對於留鳥或其他動物來說,年終不休的人為投 食亦有效的協助受到生境破碎化﹝例如原始森林的砍伐﹞所影響的動物更有機會生存,長 遠而言對於物種數量的恢復有正面的影響。這些受嚴格規管的投食方式的首要目的是為了 保育工作,因為這種管理方式而令大家有更佳的觀察及拍攝機會,則是其額外價值,遊人 亦可以在這些有管理的地區及復育中心,進一步了解物種所受到的威脅,以及保育工作的 意義。 攝影器材價值不菲,亦成為部分人炫耀財富的玩具。曾多次在人流較多的自然教育徑或保 護地區,目睹一些擁有高級器材的攝影者對其他參觀者的態度傲慢,自視高人一等的惡劣 行徑,甚至出言指責,認為其他人的參觀活動影響了自己高尚的影攝活動。這種種行為, 很容易讓公眾對「生態攝影」或「自然攝影師」產生誤解,亦成為許多初涉生態攝影的攝 影愛的不良的示範。 拍到一幅漂亮作品並不容易,但如何在拍攝時將對環境及拍攝對象的衝擊減到最低,才是 生態攝影師所要面對的最大技巧挑戰。個人認為,生態攝影所著重的,不應只是攝取影像 ,整個拍攝的過程亦是技術的體現,而如何對待拍攝對象與及其他群眾的態度更加是個人 修養的呈現。 生態攝影作品的分享是一種推動自然保護的重要方法,美麗動人的作品能引起大眾對大自 然的欣賞及愛惜,也讓攝影師及觀眾對大自然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成功的生態攝影作品 ,不只是一個美麗的影像,背後亦應有其社會責任。或許在拍攝時,我們應該好好的思考 一下拍攝的目的。個人認為,生態攝影師應將攝影對象的安全放在首位,如果只是為了拍 得一張可堪炫耀的作品,而漠視野生動植的生存法則及尊嚴,或不顧對別人的影響,那麼 這樣的拍攝行為不啻與生態攝影的原則背道而馳。 不論是熱愛拍攝或喜歡欣賞圖片的朋友,希望本文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共同維護健康的 風氣。目擊不當的拍攝行為,可好言相勸,或以身作則。網上留言直接人身攻擊,或冷嘲 熱諷指桑駡槐,不單於事無補,反而會令問題變得更僵,連對話的機會也沒有。當所作一 切無效,可以訴予法律。另外,大家亦要審慎處理觀察到或拍攝到的動植物的地點及圖片 ,特別是珍稀物種、有市場賣買的,或是發現地點不在受管制地區範圍之内。雖然共享是 美德,但我們無法控制其他人得到資訊後所出現的行為。 不要小看一己之力,我們都有能力及責任作出改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140.36.21 helixc:轉錄至看板 DSLR 11/09 12:10

11/09 12:36, , 1F
感謝分享
11/09 12:36, 1F

11/09 13:15, , 2F
借轉環境板,謝謝!
11/09 13:15, 2F
Waitingchen:轉錄至看板 Ecophilia 11/09 13:15

11/09 13:28, , 3F
等待學長別客氣! ._.>
11/09 13:28, 3F
文章代碼(AID): #1EkVqDJt (Orni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