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 請停止消費單身女性! 李韶芬

看板NTUniNews作者 (Lu)時間13年前 (2011/01/06 15: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10600453.html 請停止消費單身女性! 2011-01-06 中國時報 【李韶芬】  立委翁金珠日前質詢台灣少子化問題,指未婚的青輔會主委王昱婷 為青年立下「不良示範」,逼出需要「深切檢討」的回應並拖蔡英文 下水。流彈四射同樣單身的立委陳亭妃向國人謝罪,自承也是「很不好的 示範」。其他女立委紛紛自清「沒有結婚已經很悲哀了…」、「我是三個 孩子的媽…請大家跟我學習」,一場「單身歧視暴力」就在國會殿堂上演。 然而,數字卻揭露令人震驚的事實:依據內政部統計,早在五年前 台灣的離婚率已經榮登亞洲排行榜冠軍,平均每天就有一七七對夫妻寧為 玉碎不願瓦全。按照翁立委的邏輯,這場台灣人民的「集體示範」又該 如何理解?婚姻如果真是一條「很好的路」,那麼亞洲的離婚模範生台灣 為何要集體從婚姻出走?  離婚數字的沉默吶喊證明「只管叫人結婚」民代並不敢真正碰觸 「高離婚率問題」、「家庭暴力問題」、「婦女二度就業困難問題」、 「青年與中高齡失業問題」、「老年長期照護重擔問題」、「幼兒托育 問題」、「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化問題」等種種煎熬台灣人民每一天生活的 難題。倘若「去結婚」、「生小孩」真的是值得學習的典範,那麼日後 二分之一的離婚率所創造出來的「單親家庭問題」,又是誰負責?  反觀生育率居歐洲之首的法國,法國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則為二十九.七 歲,比台灣女性平均還「晚婚」一歲。然而如此為台灣民眾做出「不良 示範」的法國晚婚女性們,在二○○八年平均每位生育二.○二位子女, 是同年台灣每位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數(一.○七)的一倍。台灣「少子化」 現象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讓台灣民眾焦頭爛額的各式各樣社會民生問題呢? 還是那些「晚婚」或選擇「不婚」的女性?怎麼人家法國女性就辦得到既 晚婚又多產呢?  殊不知這與法國的家庭補助、普及的公立托育、婦女就業率高的 社會福利與勞動背景息息相關。更何況,生育率居歐洲之冠的法國, 在二○○九年中,五三%的孩子誕生於非婚姻關係中。法國「民事伴侶 制度」(PACS)的存在,讓每有三對異性戀伴侶選擇結婚的同時,另外 就有兩對同性或異性伴侶選擇締結PACS,由此證明了結婚與生育根本不 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再從制度上來看,「結婚」從來就不曾阻止過古今中外不斷上演的 「外遇」、「性交易」、「再向國人與太太鄭重道歉」 的粗濫戲碼, 結婚從來就不止於兩情相悅。作為保障異性戀伴侶特權的質押品,婚姻 進而鞏固父權利益代代相傳。此外,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個國家認可同性 伴侶結婚權利,二十幾個國家存在著民事伴侶(civil union)或同居 伴侶登記制度,給予同性伴侶社會承認及相關的法律保障。台灣的婚姻 制度卻仍繼續將非異性戀伴侶排除在外,剝奪有意願與同性伴侶共同 生活的女性締結婚姻的機會。  同時,台灣社會亦存在著並不認同「異性戀規範」主宰的婚姻神話 的同性或異性伴侶,他們要求「非婚同居」的權益受到保障,並在制度 設計上非以「婚姻」模式為之。對於這些想以各種不同的型式結合, 共同組成家庭的台灣人民,才該問問民意代表能為我們做什麼示範? 為不同需求的台灣女性爭取什麼成家的平等權益?  所有晚婚、不婚、少子化等社會現象,暴露的其實是台灣內部盤根 錯節的社會、經濟以及婚姻制度所衍生的問題。民意代表們為了掩飾 面對真實社會問題與結構制度的無能,只好不斷地複製性別歧視的象徵 性暴力,嫁禍單身女性,死守消費女性的問政傳統,以便繼續遮掩找不 出問題答案的窘態。 (作者為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成員)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83
文章代碼(AID): #1D9MmQsG (NTUn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