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勞] 反國光石化偶然成功 環境運動需要署外決戰

看板NTUniNews作者 (Lu)時間13年前 (2010/11/13 20: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5810 反國光石化 偶然成功 環境運動需要 署外決戰 孫窮理 苦勞網特約記者 最近好像不是適合遊行的好天氣,從同志大遊行、秋鬥,一直到今天 (11/13),「環保救國」反國光石化大遊行都是陰雨綿綿,不過這對遊行 的順利進行,也都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遊行人數超過萬人。最近一段時 間以來,台灣社會運動有重新集結的趨勢,而「反國光石化」尤其引人注目。 如果從「單一議題創造跨領域聯合」的觀點來看,今天的集結,是繼 2007年4月15日樂生大遊行後,最大的一場行動;而若從環保運動的脈絡 來看,則可謂近20年來,最重要的一次集結。 自從80年代以來,台灣的環境運動,從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 貢寮反核四等單一的在地議題與群眾運動,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行動, 1994年,《環境影響評估法》制定,成為重要的關鍵點,「體制內」的 遊戲規則既定,環境運動逐漸轉以「環評」作為角力的場域,而在地的 抗爭,如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的「反焚化爐」抗爭,則因為各地的 節奏與運動型態、政治力量等因素的差距,而難以形成全國性的集結, 也沒有造成「跨領域聯合」的效果。 若從運動的政治背景觀察,國民黨重新取回政權已經超過3年,其 「發展主義」掛帥、漠視法治與人權的保守性格,表露無遺,從樂生案、 都原部落拆遷議題、中部科學園區、粗殘徵收農地…一連串的事件, 引起的社會反彈,以「反國光石化」作為支點,共同支撐起這場運動的 高度與廣度;而現在在野的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同樣繼承國民黨工業 發展與財團化、私有化的政策,包括國光石化與中科、蘇花高等重大開發, 無不在其執政時大力推動;而民進黨從90年代中、後期起,逐漸分潤體制 的資源,放棄以社會運動議題作為政治集結的工具,未能充份批判其執政 作為、拋棄身上的包袱之前,對於新興起的社會運動中,連「收割」的 能力都顯得缺乏。 藍、綠政治力量的後退,給予新興起的社運一些空間,但在政治力量 的缺席,不代表其自身的政治力量已經成熟,在這種條件下,對於既有的 藍、綠個別政治人物在其中上下其手的操作,缺乏回應的能力;與20年前 相較,這樣的運動形式,更加是在弱連結的社群間,而不是在紮實的組織 基礎上發生,「去政治化」是運動的機會,也是發展的障礙,在這種主客 觀條件下,如樂生、反國光石化,仍以「手工打造」了新的聯合形式。 說起「手工打造」,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運作,較之還是有一個單一 議題、長期運作的中心組織—青年樂生聯盟與樂生保留自救會的樂生保存 運動,更加呈現「去中心化」的現象,幾個主力推動的組織,如彰化縣 環境保護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資訊協會…等,資源不豐、 人力缺乏,而且也不只經營這一個單一議題,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 分工合作,支撐一次次的行動與今天的大遊行,實在難得。 當然,對於國光石化這一個尚未發生的環境侵害,能夠產生如此的 集結,這與彰化自反杜邦後,環境運動的傳統,以及雲林、高雄兩地, 長期受到三、四、五、六輕污染威脅的在地組織、經驗與行動力量, 有密切的關係,而今年7月,台塑六輕塑化烯烴一廠、麥寮一場輕油廠的 兩次大火,燒出雲、彰地區居民的憤怒,以及全國對於石化業發展, 與其製造的環境問題的注意,則再成為反國光石化得以集結的因素。 回顧「反國光石化」的歷史,在2008年,當它還與「台塑鋼廠」 環評綁在一起,被放在雲林離島工業區的時候(「變更雲林離島基礎式 工業區環差分析」與「雲林離島工業區新興專用港」案,請見2008/ 01/25苦勞報導:「雲林離島工業區環評遭駁回 國光放話:可能出走 海外設廠」),相較於「台塑鋼廠」,國光石化並沒有受到那麼多的 注意,而在當時,即使是「反台鋼」,也都還停在環保署環評的辯論中, 無法造成大規模的集結,會造成今天的力量,可說是上述一連串因素 累積的結果,它的成功,具有「偶然性」。 但是,無論最後運動的戰果如何,未來台灣的環境運動仍然又許多 未解的習題;在「蘇花改」爭議中,因為政治人物「挾人命威脅」遭到 污名,環保運動甚至從「維護環境正義」而被迫退守到「捍衛環評制度」, 但是,捍衛環評制度在運動上的意義,卻還有待更多的思考。在政治運作 下,「環評」是一切政治決定開發行為的遮羞布,這些年來,環保團體 陷於環評的泥淖之中,的確,參與環評,發揮了「以拖待變」的功能, 讓環評程序拖長、進可能嚴謹、加入特定的條件;同時這也讓資訊得以 公開,讓社會大眾有機會了解開發案的真相,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圈套」, 讓環境運動被關在環保署裏面,無法回到真正可以決勝的「群眾」裡。 環境運動的戰場畢竟是在環保署外,我們期待反國光石化的偶然 成功,可以創造出新的「署外決戰」新形式,這個新的形式,不僅僅是 在對於技術性的環境議題討論上,而且是在對於真正決定開發行為的 政治、經濟議題爭論,以及新的跨領域集結的運動基礎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65.121 ※ 編輯: Dachiao 來自: 125.232.65.121 (11/13 20:26)
文章代碼(AID): #1CteF8DB (NTUn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