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色戒◎黃信恩

看板NTUmed97作者 (chen)時間16年前 (2008/07/05 11: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cyares 信箱] 作者: ccyares.bbs@ptt2.cc (ccyares.bbs@ptt2.cc) 標題: [轉錄]色戒/黃信恩 時間: Sat Jul 5 11:00:50 2008 作者: perrr (冥王星早餐) 看板: AAAAAAAA 標題: [轉錄]色戒/黃信恩 時間: Sat Jul 5 10:13:42 2008 色戒 【黃信恩】 事發後的幾小時,我很緊張,陸續抽了HIV、梅毒等血清免疫。但我很不小心地,將HIV那 張檢驗單據留在值班室。那晚,小寅帶著一點誇飾與揣測,把我驗HIV的事說了出去。 事情發生在凌晨四點半,一通護理站來電,告知有病人突然躁動、意識混亂,急需做腦部 電腦斷層。我帶著睡意,披上醫師袍,將病人推送至檢查室。由於病人過於躁動,無法配 合檢查,我決定替他打一針鎮定劑。 檢查室燈光昏暗,加上我精神狀態極差,在回針時,病人持續躁動,緊接一個大幅度的上 肢揮動,讓針偏移了,我扎傷了自己的指尖。於是開始跑針扎流程,抽了幾管血,驗了肝 指數,以及HIV、梅毒、B肝、C肝等血清免疫。 那是我實習生涯第一次針扎。還記得職前訓時,上過一堂職業傷害的課。課程提到1990至 1997年間,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針對台灣醫療院所,進行職業針扎調查。他們發現,汙染 性針扎頻率最高者為護理人員,平均每人每年0.73至0.93次,醫生則為0.38次。值得注意 的是,若只單就實習醫師來看,則為 0.41次,許多醫師的第一次針扎就發生在實習階段。 職前訓時,我期許這年的實習維持零針扎紀錄,但才三個月就破功了。想來,目前我需擔 心的,應該是C肝與愛滋病毒感染。梅毒與B肝其實是小事,分別有抗生素與抗體可對付。 我趕緊查閱病患病歷的血液資料,只確定為B肝帶原,其餘血清免疫皆無先前資料,這讓 我有些不安。 我想起醫學生時代,曾為國內一本醫學雜誌撰寫「良醫列傳」專欄,內容主要採訪退休的 資深醫師。有次,我訪問到一位外科醫師。整個訪談過程如你所料,不外乎是一位醫師的 修練、人格養成、健保制度下的醫療處境等。 不久,話題岔開,我們聊到以前血庫制度未健全的時代,開刀房外有一種特殊行業叫「血 牛」,專門賣血供手術病患需用。不久,我們討論到一些血液感染的問題與實例。 「教授,在您的行醫生涯裡,有無針扎經驗?」我問。 老醫師笑笑說:「有,實習時就發生過兩次,還好無大礙!」他並向我指出一份文獻,統 計結果有違常理,顯示內科醫師針扎機率高於外科醫師。他解釋,那是因為外科醫師終年 曝露於針線中,對於針早存有警戒,熟稔針的動向,於是養成反射性避針動作。 「外科醫師的多年經驗告訴我,其實,血是最毒、最具傷害性的。」老醫師接續說著,並 告訴我從事任何會暴露到血的醫療行為,都得警戒,戴上手套,多一層保護,儘管只是簡 單的抽血。 「切記,看到血,看到那種顏色,都要假想它含有愛滋病毒,如此你就會更小心了。」老 醫師笑說。 我才明白,熱情之血、拯救之血,有時是不友善、夾藏惡意的。它隱含了救贖,也隱含了 毀滅,讓神聖與髒汙並存。 不久,我完成針扎流程,檢驗師將我的檢體置入試管架中。望著那一排排待驗的試管,顏 色有大紅、特紅、棕紅、暗紅、紫紅,以及油脂過多的黃紅,但無論何種紅,我知道,凡 血色之紅,無不戒之慎之。這種「Color Caution」的色戒和「Lust Caution」的色戒, 雖在英譯上呈現歧異性,卻在醫學上展現了一致性——對於HIV、梅毒、B肝、C肝等的感 染,皆具預防作用。 那晚我接到一些朋友的關心電話:「聽說……嗯……你應該知道我要說什麼吧?陽性還是 陰性?」我為了此事,頻頻解釋還原,有些厭倦。 隔天,小寅向我解釋,當初也料想到我係因針扎才去驗血,因此才放膽當作茶餘話題,非 惡意傳播,純粹玩笑性質。 幾天後,檢驗結果出爐,我鬆了一口氣。然而,從此之後,我就不曾和小寅說過任何一句 話了。 【2008/07/05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19.68.26.21 -- 我願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26.46
文章代碼(AID): #18RkJWKR (NTUme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