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 102-2 陳人彥 爵士音樂

看板NTUcourse作者 (安子)時間10年前 (2014/07/06 21:01),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102學年度下學期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陳人彥 λ 開課系所與授課對象 (是否為必修或通識課 / 內容是否與某些背景相關) 音樂學研究所 雖然是研究所開的選修課,但修課的全都是各系的大學生。 δ 課程大概內容 與爵士樂有關的歷史、社會文化意涵、音樂風格。 這門課只會集中在兩個時期: the Swing era(搖擺時期、大樂隊時期, ca. 1930-45) Louis Armstrong, Benny Goodman, Jelly Roll Morton, Duke Ellington, Billie Holliday, Count Basie, etc. the Bebop era(ca. 1945-60) Charlie Parker, Bud Powell, Oscar Peterson, Thelonious Monk, Stan Getz, Sonny Rollins, John Coltrane, Miles Davis, etc.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漫天星斗)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老師會把每週的指定閱讀 PDF 檔放在 Ceiba 上,內容來自以下兩本書: Schuller, Gunther. The History of Jazz, Volume II. The Swing Era: The Development of Jazz, 1930-1945 Owens, Thomas. Bebop: The Music and Its Players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討論、討論、再討論。 前十二周是老師先以投影片簡短介紹當周主題背景, 接下來介紹指定聆聽曲目的段落結構,然後是聽音樂時間。 之後就進入自由發言討論時間。老師會回應每位同學的發言。 這門課全英語授課,老師是華裔美國人,對開給台灣學生的英語授課課程很有經驗, 用字和語速都讓人很容易聽懂,甚至有些同學的英語講得還比老師快。 所以對英語聽力的要求不算太高,反而指定閱讀的 Schuller 用字就難很多。 這門課非常重視課堂參與,而且是所有人的參與, 每次上課必定會出現的橋段就是老師很興奮地講了一大串,接著說: "OK. I've dominated too much. Now I'll shut up and let you speak." 討論會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如果有同學一直沒有發言, 老師會請已經發言的同學將機會禮讓給其他人。 其實老師很希望學生能提出與他或與指定閱讀作者不同的意見, 而不只是沒理由地全盤接受這些人的看法。 大膽無妨,只要有好理由支持自己的說法。 講的如果是自己的感覺老師都會給予肯定, 只有在同學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或過度簡化問題時,老師才會特別提醒。 所以只要敢講話討論起來就不會有壓力。 最後四周同學口頭報告,聽完後老師會先提供他的意見,然後說: "OK. I promise I'll really shut up. I just want to add one more thing." 再來一樣是自由發言時間。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團體討論 50% 以下二擇一 50% 學期專題報告 或 籌備音樂會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前12週每週指定閱讀約10頁英文、指定聆聽曲目2-4首。 不需要交心得等任何形式的作業,這些只是提供討論的題材而已。 如果都沒看就去上課當然也不至於無法參與討論, 針對老師的投影片或同學的發言來回應,嘴砲一番其實也無妨, 只是如果討論到指定閱讀的內容可能會無法進入狀況就是了。 其實如果評估自己沒時間閱讀,大可以修更涼的課,不必選爵士音樂來和自己過不去。 如果做專題,就要在第十一週交一份大綱, 鎖定一個主要論點、一個音樂家或樂團。 老師會和同學討論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要不要換題目或修改論點, 之後在學期後四周輪流做45-60分鐘的口頭報告,輔以投影片。 容納大家的意見並改進之後,在期末考周繳交專題的書面報告。 如果選音樂會,就會和所有選音樂會的同學(這學期有四位) 一起籌辦由文學院主辦的「周五午間音樂會系列」的其中一場表演, 需要邀請爵士音樂家、印製節目介紹單、表演前訪問音樂家並與觀眾介紹爵士樂。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第一周小小的討論室裡擠了近三十人,老師原則上會維持15個修課名額,有人退才遞補。 雖然歡迎旁聽,不過幾周後留下的旁聽生只剩兩個人。 出席率,因為只有17人在再加上討論佔分50%,所以沒到就是當周沒分囉! 不嚴格要求準時到,但沒到的時間一樣就是沒有參與討論。 台大沒有音樂系,所以大家通通是選修的,學生之間本身對爵士樂涉獵深淺相差懸殊, 有人是薩克斯風手還有自己的團、有人具歐洲古典音樂的樂理背景,也有完全的門外漢。 雖然如此討論仍然進行得很融洽。 修這門課需要會算拍子和會分辨樂曲的段落,如果會看一點五線譜,略懂和絃、音程、 調性等樂理概念會很有幫助,不懂的話就很難講。 其實只要選做音樂會,憑著天生的音感,不用太多背景一樣可以順利修課。 但也有同學到期中發現自己實在沒辦法作報告而停修的。 老師會儘量避免課堂討論到太理論的概念,但這只表示使用的概念相對簡單而已, 不可能完全不看譜,因為有些對音樂的深度欣賞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分析而獲得的。 這畢竟是一門音樂課而不是「爵士音樂史」。 建議真的對這門課有強烈興趣的同學,不要被課程要求嚇退, 可以先試著看懂第一周的閱讀材料。 有還不理解的概念就善用每週的 office hour 問老師, 只要有信心用十周的時間學會最基本的樂理就能做專題了, 題目也可以選較不偏樂理的,例如可以探討「為什麼早期爵士樂幾乎沒有女樂手」。 不然就是修課前先確定有沒有「籌辦音樂會」的選項。 如果是不會算拍子,或不能分辨小喇叭和吉他聲音的話,還是請先從入門的通識課修起。 例如老師的「莫扎特」就是課名聽來更高深但其實更親民的通識課。 在下修課前完全不懂爵士樂,看譜還常常要一格一格數,遇到超過3個升降記號頭就痛, 每個禮拜的閱讀材料生字一大堆,最後還是拿了A+。 在下沒問過其他同學的成績,不是太清楚老師給分的尺度。 對在下個人來說,這門課是老師教得很好,人也很好,而且期許學生表現得很好, 所以只好讓自己真的變成好學生。 Ψ 總結 坦白說,爵士樂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聽,在下當然不會因為修了一學期的課, 就自認懂了爵士樂。 不過這門課帶來的是聽一輩子音樂也未必能輕易得到的體悟! 爵士樂是怎麼靠樂手的即興演出而非精細的編曲而展現精彩絢麗的面貌; 不同時期的爵士樂怎樣橫跨帶人忘卻現實的輕鬆的舞場伴奏音樂, 到有意識地成為「艱澀難懂」的音樂; 何以爵士樂一下子勾勒了個人最深沉幽微的孤寂, 一下子又化身為百年來一整個種族受到百般凌遲的血淚泣訴。 這些豐富的文化底蘊都是從單純的聆聽經驗中難以淬煉的。 老師會在不經意間塞給你各種罐裝的概念,像是「爵士樂是一種黑人音樂」、 「爵士樂在1945年進入了Bebop時期」和「Swing有甲乙丙丁等音樂上的特徵」。 等到你習以為常之後,再逐一開罐來批鬥每個概念,使你不得不放棄他們。 最後終於了解到每個這種概念都有自己的問題,他們有的簡化過頭而偏離現實, 有的是只對某個族群有意義的意識型態而非事實,有的僅僅是人因為追求絕對、客觀 而憑空創造出來的,其實並不完全恰當的分類。 等在下回頭去看老師的課綱和投影片,發現老師早就用謹慎的選詞避開這些問題, 像是「所謂的」Bebop、"musics"等,只不過在下第一次沒有鑑別力而忽略而已。 這真的是這門課最發人深省的部份。 (在下一想到二十年未經思索地吞下多少顆罐頭就心裡不舒坦。) 跟著老師一起批判指定閱讀作者 Gunther Schuller 有問題的論點也是很有趣的體驗。 (即使老師自己非常偏愛 Schuller 的書也還是要批判) 而且課程涵蓋的許多議題都在台灣社會同樣存在。(例如台灣的種族歧視問題) 如果好好思考這些問題,是能讓自己對音樂和文化的了解由平面變立體的。 喜歡挑戰自己世界觀的同學千萬要把握! Welcome to humanit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49.16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NTUcourse/M.1404651668.A.C30.html

07/16 11:52, , 1F
推!想修!
07/16 11:52, 1F

08/18 18:50, , 2F
想咻
08/18 18:50, 2F

01/06 22:12, , 3F
推 目前修過最好的課
01/06 22:12, 3F
文章代碼(AID): #1JkKYKmm (NTU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