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張俊哲

看板NTUcourse作者 (HighFlying)時間11年前 (2013/06/18 14:0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修課年度:101下 主要開課對象:內容針對生醫領域研究生 但修課資格不限 想講的事有點多,我就不照格式寫了。 這是昆蟲系張老師為生醫領域研究生設計的課程。課程的設計主要圍繞著「如何成為成功 的生醫領域學者」為中心。課程教材為英國科學家寫的經驗談: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B. Berveridge 中譯 科學之路)。另外張老師還會分享很多很有意 思的科學界經驗分享文章。 ------------------------------------------------------------------------------ 先從這本書開始聊起。這本書的作者本身是非常成功的生物學家,而這本書則是他蒐集各 家研究心得的經驗談。因此閱讀這本書對於新生理解生醫研究的確是有一些幫助。但這本 書作為教材的問題就源自於其以經驗談為特性的寫作方式:研究經驗自然可貴,但若寫成 一本書,難免會出現太多不證自明的論點。例如"研究要有想像力、要專心、要重視直覺" 因此若細心研讀,難免會有種"這不是廢話嗎"的感覺。不過這無損於本書的價值。唯需要 一定的研究資歷後,再回頭來閱讀修正自己研究方向會有更好的效果。 另一個問題在於作者本身生物學家的背景。造成他在寫論述時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例如 作者主張"依賴邏輯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這個主張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的確在生醫 領域主要論述還是建立於實驗數據。但在文中,作者完全把"理性、邏輯、推理"幾個字混 用,完全沒有對詞語做精確的定義。更別說科學方法的奠基本來就和邏輯密不可分。書中 甚至引用了科學革命時代反對經院哲學的語句來支持生物研究需要實驗的論點。足見本書 對於理解科學家生活雖有足大的幫助,但本身並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這個可能是張老師 完全沒有注意到的。 除了作為課程主軸的科學之路一書之外,老師提供的講義也是課程的一大重點。就我自己 而言,這些文章都還滿有幫助的。其中包含了知名學者在科學期刊的專欄分享,信件等等 。這些對於學生理解"以科學家作為職業"這條路的情況有很大的助益。不過當然裡面還是 會有一些像科學之路一樣很實用可是看起來又很像廢話的文章就是了。 ------------------------------------------------------------------------------ 撇開課程閱讀材料不談,這堂課最大的收穫可能在於張老師課堂上經驗的分享。張老師是 個非常有學者風範的好老師。我在上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老師喜愛追求知識好奇心和樂 趣。同時老師也會不斷地分享在國外所接觸到的學術生活。我覺得這對於長久被綁在國內 研究牢籠的研究生而言多少提供了接觸國外環境的管道(尤其是大學部學生)。不過在被老 師風範感動的同時,也不禁嘆息這個理想是否和我們實際的研究環境有落差不小的落差。 同時老師講的大多又是概念上的事情。如果能有一些技巧的傳授,例如實驗室報告、企劃 書撰寫、研究生涯選項,各國研究環境比較之類的,可能就會實用很多。 另一個令人無奈的地方在於期中期末考。當然我能夠體會老師的無奈:總是需要一些措施 來逼迫學生把上課的東西再看一次。同時也作為打分數的憑據。但是"怎麼當好科學家" 這個主題實在不是一個適合用出考卷來測試的命題。當然要想到更好的方法的確是很難的 事情。但身為一個學生,為了考試而花時間把"做科學要恆心及想像力"之類的論述看熟, 然後在去課堂上用條列式和填充題把文章的東西填進去拿到分數。實在是件有些諷刺但又 不得不為之的事。 ------------------------------------------------------------------------------ 最後總結這堂課程。作為一堂兩學分的選修課,我覺得他對於一個尚未決定要不要往研究 方向走的大學生絕對是有幫助的。但這些幫助好像又沒有多到需要每個禮拜花兩個小時去 投資。因此儘管主題是研究生的生活,但我個人覺得對碩班生來講還是有點冗...(尤其是 是在碩班環境下,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主導研究方向)。但不得不稱讚張老師的付出 和用心,讓我有機會對學界有多一點的認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2.94

01/22 15:45, , 1F
感謝分享!
01/22 15:45, 1F
文章代碼(AID): #1Hl_YfsU (NTU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