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 99-2 梁庚辰 心與腦

看板NTUcourse作者 (田倉太郎)時間12年前 (2011/09/06 03:20), 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99-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梁庚辰 δ 課程大概內容 99-2的課程資訊上寫得超級詳細,因為字數實在太多了, 往後有意修課的同學就請自行參閱 這邊附上Ceiba的課程內容並參考課本目錄:(括弧內是課本章節) 有不少週因為放假所以就跳過了 week 1 Introduction to the brain and mind science (ch.1) 介紹歷史發展的軌跡 week 3 A framework to study mind and brain(ch.2) week 4 Guest lecture on evolution of empathy Speaker: Dr. Jean Decety 本周剛好有人來演講,老師為因應講者的主題先跳上後面 Social cognition:Perceiving the mental states of others (ch.14) week 5 Neurons and their connections (ch.3) 從單一神經元到神經網路的介紹 week 6 Knowing the brain through neuroimaging (ch.5 the brain) 大腦各葉及重要組織的介紹 week 8 Knowing the brain through neuroimaging (ch.4 the tools:imaging the living brain) 觀測腦內活動的方式和儀器及其原理,如EEG、MRI等 week 9 期中考 week 10 Vision (ch.6) 視覺。會包含從眼睛的構造到視覺意識等 week 11 Auditory (ch.7 Hearing and speech) 聽覺。包含從耳朵的構造到聽覺意識及想像等 week 12 Language (ch.11) 語言 week 13 Consciousness (ch.8 Conciousness and attention) week 14 續 Consciousness 會分成清醒、快速眼動睡眠和深眠三部分探討後再整合 week 15 Learning and memory (ch.9) week 17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ch.10+12) week 18 期末考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私心:★★★★+0.5 整學期下來有點累,但真的是門好課! 又甜又涼混學分:負五顆星 想學超能力:你走錯教室了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Cognition,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2nd), Baars, B.J. & Gage, N. M. (2010) Academic Press/Elsevier.        書名作者超重要!!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上課主要都是老師在台上用投影片講課,在一個章節結束後會去掉圖放上Ceiba 大部份的圖都在課本上所以不成問題 PPT是中文,也會有一些歸納整理,複習的時候很好用 老師講話不快,但是密度很高,會從上課的第一秒鐘(有時還沒打鐘)就開講 持續不間斷地講到下課鐘打完,一不小心走神回來就發現老師已在十萬里外了 老師講課很棒,條理清晰,不急不緩,深入淺出,也會舉一些有趣的例子 重要的概念、會考的部分也都會重複地講 唯一的缺點就是老師有時候講得太順暢,好像忘記台下有像原PO這樣外系的學生 專有名詞的英文就這麼滑順地溜出口來了,在駑鈍的原PO耳邊就變成糨糊 有時候這名詞課本裡會有,有時候則要聽上課的錄音檔自行撿漏 再不然就算了XD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期中期末各50% 但由於期中期末滿分都超過100,所以學期成績有配合等第制下調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期中考英文四選一選擇題 90題 申論題2題 (可中文作答),滿分110 期末考也差不多,滿分120 (確切題數有點記不清了,善心人士可補充) 沒有作業,也不能做心理系實驗加分喔 考期中考時,老師說他要看班上答選擇題的情況再決定申論題的配分 之後是決定一題10分 兩次考試的平均都在75~80之間 有強者破百但也有人不及格,看各人造化 原PO覺得考試分數算是相當紮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選擇題:細的粗的都考到了,期末比較細一點,但基本上並不刁難人 ●申論題:範圍都非常廣,是屬於相當統整性的題目, 從題意上看來,除了要寫出上課所學,還要寫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說作者在本書中所使用的架構、你覺得如何 或者是你認為某某運作的基本單位應該是什麼呢──諸如此類 但是也不乏考驗強記功力的題目就是了( ′_>`)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這堂課不點名,而且在普通103的大教室,應該是想上課的都簽得到 但是請注意這門課並非形而上的「心與腦」 想跟大宇宙意志連結的人可能要左轉修東方神秘力量 課程網上寫不設定先修課程,所以沒有特別的基礎要求 原PO高中一類沒修過普心也是活著回來了,應該不要緊XD 在這個部分稍微講一下這堂課使用的厚重精裝課本 上面說老師上課講授的內容雖然已經頗多,不過還是要看原文書 (當然我是以外系生的角度來寫的) ●理由其一:老師的投影片是中文,而考試是英文,如果不先把英文的專有名詞 熟悉一下考試時當然就GG,90題英文選擇就算申論答得再好也救不了 ●理由其二:課本上會有些老師沒有講的東西,但光看課本也不夠, 因為老師也會講課本沒有的東西!而且個人經驗是老師講過的部分在讀課本時 當然也比較容易理解,不然作者也是一貫的原文書文筆繞來繞去的 英文原文書+中文PPT,算是互輔相成、缺一不得吧? ●理由其三:都花1200塊買下來了不看多浪費啊!當然要看! 額、雖說課本內容很豐富,但原PO有時候真會被他搞得有點暈頭@@" 按照老師大約每周一章的進度,在原文書裡平均大概是30頁 稍微多一點的章節約45頁,BOSS級的第八章有60頁,講了兩週 抓緊進度的話每週鍥而不捨地看30頁,考前剛好看完 (如果累積到考試前才看我覺得應該會相當絕望) 當然課本裡印刷精美、圖也是印得很大又滿多的,再加上又有各種名目的假期 所以實際份量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重 在老師上課講得比較仔細的部分,閱讀時速度也會變快 把這些頁數寫出來只是要表達這門課需要修課學生挪一些課外的時間每週複習 至於它的負擔就根據每個人英文閱讀還有對相關領域的熟悉度而不同了 個人覺得如果真的做到每週複習、摘要,有時重聽一下錄音檔撿撿漏 對外系生而言算是頗有負擔的,課表上的其他科目要權衡一下 但如果必修科目不是很重又有興趣一定要衝啊!!不會失望的 Ψ 總結 在下沒有修過普心或其他心理系的課,所以很遺憾沒有辦法拿來比較 聽說這堂課中有很多看起來跟普心標題都一樣內容卻差很多(* ̄▽ ̄)/ 原PO個人感覺這門課的內容還滿重視一些生理、神經的部分 像是神經元傳遞訊息、訊息傳遞的途徑、如何被解碼、被「意識」到、 大腦內腦波的共振跟我們的思考與記憶的關聯等等,還有各種腦傷 學過了之後才會知道原來在我們自己的大腦裡有這些運作機制 才使我們得以了解外在的世界 這門課就像他的課程資訊所寫的並不是很甜又涼的課,但也不會很苦 只能說有付出就會有所回報,考題不會虧待或刁難認真的人 一個學期之後回頭看 會驚訝自己好像又多認識一個新世界。算是很值得的一趟旅程 因為是星期一早上的課,每次走進教室都是腦袋空空 三堂課結束後腦子真被塞得要漫出來了 在台下聽課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認真跟熱情,聽老師講課真的很棒! 100-1沒有開這門課,但以後應該還會開,因為它是神經認知學程的必修 雖然不知道以後還是不是梁老師開, 總之先趁著還有點印象時上來PO評價貪個財($_$) 由於事隔已久,原PO的長期記憶又不穩固      寫錯或是遺漏的部分煩請強者指正補充,非常感謝!m(_ _)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22.54 ※ 編輯: gyosou 來自: 114.36.22.54 (09/06 04:05)

09/06 10:52, , 1F
推梁爸!!! 書名跟作者超重要XDD
09/06 10:52, 1F

09/06 12:26, , 2F
推!!
09/06 12:26, 2F

09/06 15:38, , 3F
推梁爸!! 也推他哥!!
09/06 15:38, 3F

09/06 17:42, , 4F
推原po!
09/06 17:42, 4F

09/06 22:49, , 5F
推好課!雖然是科學課程,老師授課中傳達的是哲學啊~
09/06 22:49, 5F

09/06 22:50, , 6F
吃一頓大餐有點太飽走路會重但是很開心修過的,這樣的課
09/06 22:50, 6F

09/11 22:48, , 7F
推原po!
09/11 22:48, 7F

09/14 00:25, , 8F
大推課本作者 認知科學之父!!!
09/14 00:25, 8F

09/14 01:25, , 9F
大推心與腦!!
09/14 01:25, 9F

09/16 01:16, , 10F
好豐富
09/16 01:16, 10F

01/10 15:59, , 11F
大推梁老師
01/10 15:59, 11F
文章代碼(AID): #1EPI4GX0 (NTU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