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不要讓英文成為你的焦慮

看板NTUcontinent作者 (政蛋麟太郎)時間20年前 (2004/02/05 20:54),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新新聞周報 881、882 合刊號推薦 (bonuscredit@new7.com.tw) 作者:邱貴玲(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助教授) 我和一位美國朋友坐在草山行館喝咖啡,想到當年被視為禁地,滿佈崗哨 的蔣介石的家,現在竟可以變成一個開放給大眾的咖啡館,覺得台灣社會 變化的速度和密度,讓許多經驗在短短幾年間,就像已隔了好幾世。 我們兩個老友笑著憶當年,突然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她看起來還在念 小學的女兒,害羞的走過來,「妹妹,這是一個真的外國人,你要不要和 她講英文?」「我們可不可以和你的朋友說說話?」她轉過來問我。她熱 切的期待,我們卻不知如何回應。小女孩彆扭的說不出一句話來,四個人 僵在那裡,時間尷尬的停著。最後,小女孩還是不肯說,我們只好禮貌的 笑了一笑,繼續我們自己的談話。 碰到這種情境,我的文化情結就浮了上來,什麼時候,英文成了一個連兒 童都面臨的全國的焦慮?語言固然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工具,但竟然連一個 小女孩都要面臨這樣的挑戰,實在有點殘忍。許多家長的期待加諸在子女 身上,變成全家的負擔,嚴重一點的,我還碰過小孩將自己週邊的人區分 成「英語人」和「國語人」。有次去參加一個大學社團聚會,碰到一個小 孩子,問他爸媽是誰,小孩子竟回答我「我爸爸是 XX 大學 XXXX 研究所 所長。」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兒童教育?什麼樣的價值標準? 學習英文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但學習的動機是什麼,是不是以平常心 來看待,更值得思考。學美文要看的懂莎士比亞嗎,或要能欣賞珍奧斯汀 等古典文學?就像,學中文一定要看紅樓夢嗎?還是會背唐詩三百首?學 英文是當成一個生活的工具,還是作為一個專業研究的資格條件?這兩者 之間相差何止千里? 對一般生活的人來說,與其深究英文的語言世界,還不如瞭解英語的生活 文化,從食衣住行著手,從閱讀一般報章雜誌,演練生活的溝通技巧開始 。而更重要的是文法正確,發音正確,即使是最簡單的英文,都是如此。 高中時有一個英文老師問我們「馬是動物,英文怎麼說?」班上同學每個 人造的句子不一而足。老師說,這就是我們學英文的最大問題,念了一大 堆,結果捨本逐末,連最簡單的句子都說不好。我還有一個外文系畢業的 朋友,出國時托福考了六百多分,給果到了美國郵局,竟不知如何用英文 表達「買廿張廿分的郵票。」結果,當她在一邊忙著造句時,另一個顧客 一句「twenty twenty cents」就解決了。 從語言政治學角度來看,語言在現代社會已不只是溝通工具而已,還有出 身階級、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文化層度等種種有形或無形的象徵意涵, 也使語言的使用變的更為複雜。但,一般人學習外語也要陷入這個框框嗎 ?作為一個非自己母語的外語工具,與其造作的去背一些深奧而無法正確 使用的字彙單字,或咬文嚼字的學習艱澀文法卻沒幾個人聽的懂。我覺得 ,還不如自在而正確的,不帶矯情的說聽使用語言,進而擴展自己的視野 和閱讀空間,而不是用英文來顯示個人身分地位,教育階級。就像是學游 泳一樣,自得其樂,海闊天空,自然又自在。如果學英文持有這種平常心 的學習態度,再多的努力都不再是負擔,更重要的,在任何英語場合或人 群中也不會失去自我。 -- 對!我們要有百分之百的勇氣 只有努力全力以赴 緊抱此世界所有的精神  對!我們要有百分之百的勇氣 只有努力完成我們的目標  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所共同擁有的光輝與榮耀 (《政蛋麟太郎/勇氣百分百》,●※○出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4.117

推140.112.152.139 02/06, , 1F
這篇...是轉來給我看的嗎?
推140.112.152.139 02/06, 1F

推 61.230.1.130 02/06, , 2F
應該是說和我們上次討論得內容相關的
推 61.230.1.130 02/06, 2F
文章代碼(AID): #108ZpzFF (NTU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