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文摘]梨園師徒情緣

看板NTUTradOpera作者 (一輪明月照窗前)時間18年前 (2005/10/18 23: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Opera 看板] 作者: htwoo (htwoo) 看板: ChineseOpera 標題: [文摘]梨園師徒情緣 時間: Tue Oct 18 22:54:36 2005 http://my.clubhi.com/bbs/661452/messages/2226.html 梨園師徒情緣 在香港,裴艷玲是大名鼎鼎、婦孺皆知。常見戲迷回應:「哇---扮鬼王個女人!功夫冇得頂---好賽力!佢比男人仲賽力!」。提起郭景春先生,在香江港人心中,則是知者甚少。郭氏早年師承武生宗師李蘭亭,與梁慧超、張世麟、李元春等京劇武生魁首師出同門,是北方京梆戲壇上有一號的名武生。自五十年代起,專事藝術教育,笥腹之寬、課徒之嚴,在內行之中早有口碑。坤伶武生裴艷玲,便是郭氏門徒中代表人物。當年裴艷玲投奔郭景春門下,經十年煉獄般苦熬,一十六歲以「寶蓮燈」沉香譽滿天下,正所謂:嚴名之師必出高徒也! 半個多世紀之後,年屆花甲的裴艷玲委身厥師郭景春先生,成為九十年代石破驚天之梨園傳奇!原本為報師恩、真情至愛,這段梨園佳話在長年禁固、開放之初的中華大地,招引物議,竟有人視為忘年非份、大逆不道!足見近代文明社會之中,影星阮玲玉哀訴之「人言可畏」,依然是無處不在矣!裴艷玲與郭景春伉儷情深,婦唱夫隨,置世俗泠漠於腦後,不畏孤寂,時留香江、時居獅城,為紀念梨園李蘭亭先生,於香港與新加坡兩地,創辦傳統制式私人科班「蘭亭社」,收授本地生長粵藉少年,不收學費,衣食住行全包;正經八本地傳授京崑傳統劇目,唱做唸舞打,原汁原 味。 癸未暮春,筆者應裴氏相邀兩次觀賞「蘭亭社」初試新聲:在香港西灣河文娛中心與屯門大會堂,裴氏主持、郭氏把場,一堂北方南下的專業京劇場面,傍著兩位嬌小可人的女生,演出雙齣京劇傳統骨子老戲:「小上墳」與「穆柯寨」,在講究「人權至上」、物資生活優越的香港,竟然有家長樂意子弟終止學業、改名換姓、任憑打罵責罰,甘願皈裔嚴師門下,現代人不敢想、不敢為、辦不到、行不通的梨園奇蹟,在裴艷玲與郭景春魔力神棒下成為現實!那夜曲終謝幕時見臺下觀眾起立喝彩;見臺上愛徒喜極嚎哭、淚流滿面地向郭景春跪地拜謝。見此動人場面,不由筆者驚嘆 裴富玲、袁富婷今日投師光景,正好似半個世紀前蕭芳芳、陳寶珠受業粉菊花師傅之往事前塵: 五十年代中期,京劇前輩伶工粉菊花傳授童星蕭芳芳、陳寶珠京劇「虹霓關」,首演香港北角璇宮戲院,戲院前臺大堂賓影衣香,祝賀花藍,堆積如鮮花海洋;後臺人頭湧湧,由粉師傅親自把場指揮調度;臺上兩位當紅童星荳寇年華,蕭芳芳應工刀馬旦東方氏,身著銀白亮緞之打衣戰裙及繡字「東方夫人」巨幅大旗,皆為芳芳契媽楊凌志君夫人與蕭伯母(人稱星媽「蕭太后」)度身栽剪、手功縫製、日夜趕工一月有餘之私伙行頭;寶珠女扮男裝,反串武小生王伯黨,風流英武攝人心魂;會陣快槍、槍架子、下場花、馬趟子、扎頸咬花,處處皆見粉菊花真傳實授。筆者當年曾 見粉菊花師傅教戲,口中常念念有詞「奔登倉---」,對蕭芳芳則喜?呼叫:「笨蛋倉---」,正是當年這一齣「虹霓關」所紮下的根基,令蕭芳芳、陳寶珠風蜚銀海,受用終身。直至四十年後,年過半百的蕭芳芳還能在新片「虎度門」中銀幕串戲,仍然離不開當年粉菊花師傳精心傳授與「笨蛋倉」的那些看家的基礎玩藝兒。 五十年代香港,有粉菊花師傅主持「中華國劇學校」,培養蕭芳芳、陳寶珠、陳好逑、馮寶寶等影視巨星,人稱「七公主」;有于占元與素秋父女主持「于家班」,培養成 龍、洪金寶、元 奎、元 彪等武打天王,人稱「七小福」可謂:首開先河,功高偉岸!今日見郭景春與裴艷玲伉儷創辦「蘭亭社」,堪稱:繼往開來、義勇雲天! (癸未暮春寫於香港青衣望海樓) 本貼由氍毹夢痕於2005年5月16日09:50:43在?中國戲劇論壇?發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109.39

10/18 22:55,
其實這篇的重點是八卦XD
10/18 22:55

10/18 23:01,
八卦好..好八卦..可以再多一點嗎?
10/18 23: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7.141
文章代碼(AID): #13LGxmV6 (NTUTrad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