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新聞]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觀點 ◎田安然

看板NTUTMC作者 (浪淘沙)時間15年前 (2008/12/19 23: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Med 看板] 作者: alssla (自作孽不可活) 看板: ChineseMed 標題: 異位性皮膚炎從中醫腸胃及腎治療的觀點 ◎田安然 時間: Thu Apr 20 23:39:48 2006 (本篇是上面田醫師於聯合報所發表文章的原文,受田醫師所託特此補上。)   筆者最近治療穩定了多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多年難癒的患者,除了使用皮膚用藥之 外,筆者會從肺、脾、腎等中醫藏象著手。問題來了,許多患者會質疑,他罹患的是皮 膚病,為何筆者會從不相關的方向著手,例如皮膚,而從肺、腸胃與腎,故而在此有加 以說明的必要。(關於西醫機轉對於本病的機轉,論述者眾,可上不同網站參考之。)   其實之所以產生如此多的疑問或誤會,這和中西醫名詞的異同,有著極大的關連, 正如民國初年中西醫結合大師惲鐵樵在其著作《群經見智錄》中所提:「蓋<內經>之 五藏,非解剖的五臟,乃氣化的五藏。」說明了中醫的肝、心、脾、肺、腎等藏象,與 西醫所提及的相對臟腑是有所不同的。筆者從事西醫多年,進入中醫,剛開始也被迷惑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如今已有結論,「脾」即類似腸胃系統,「腎」即為身體的本能 ,請參考拙著「中西醫名辭結合義理探要」。   回歸主題,為何異位性皮膚炎或其他相關皮膚疾病,有些患者很難穩定,這與其腸 胃系統或者身體本能即體質出了問題有關,正如金元醫家朱震亨於其著作《丹溪心法》 稱:「有諸內必形諸外」;劉完素於其著作《宣明方論》稱:「膏梁之變,足生大疔, 受如持虛。」以上均說明了,皮膚病的治療,除了治標之外,藏象內部虛的調理,也是 非常重要的,故從肺、脾、腎著手。肺的解釋就不用說了,略懂中醫的患者,應該知道 「肺主皮毛」的觀念。根據中醫觀點,腎虛屬先天,脾腸胃之虛後天,故筆者除了從標 治療之外,脾腎的根本治療亦屬重要。附帶說明,本疾病和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都有關 ,尤其腸胃功能不好,會造成血循不暢,使皮疾更惡化。   此外,根據以上,明清醫家陳實功累積了四十餘年臨床學術經驗,於其著作《外科 正宗》確立了對皮膚病托、補、消的觀念,「托」即是將病邪趕出的意思;「補」即是 補脾腎,「消」即是攻法,例如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金銀花、蒲公英等)、活血化 瘀(紅花、三七、丹參等)。   總結以上,筆者治療皮膚病的的觀念還以宣肺解表、固脾腎為主,佐以清熱解毒、 活血化瘀之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根據以上,筆者根據「經方」的精神,即辨病論治 ,許多患者一開始會使用托裏消毒飲加理中湯、黨參、黃耆(托、補、消兼用),日後 根據每位患者的反應不同,漸漸會有不同的用藥。例如開車回家,大家上的路都叫做高 速公路,但有人開的是雙B,有人開豐田、三菱,甚至其他廠牌,但有人住新竹,有人 住台中,甚至有人住高雄,雖然一開始都叫高速公路,但根據路況、車速、車程、車種 等許多變數,會有所改變的,目的都是回家。中醫用藥也是如此,剛開始大致相似,但 日後會隨著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藥,總的目的是回家(將病治癒)。   之所以筆者喜歡問患者的飲食習慣,因為冰品、寒涼食物(例如苦瓜、蘿蔔、蘆薈 等)、甜點、牛奶、蛋白類、海鮮類、花生、香菇、食品添加物、藥物等,都是惡化皮 膚病的元兇,故而儘量避免之。此外心情壓力、天氣變化、環境汙染等,亦不容忽視。 附表:過敏性疾病診治的相關略表 症狀 脈象 舌象 病程 用藥 肺 皮膚癢紅疹 浮弦數 舌紅 數天 大青龍湯加減金銀花 噴嚏、鼻水 或浮緊 苔白 蒲公櫻、紅花、三七 脾 皮膚癢紅疹 沉細緩 舌淡胖 數月 托裏消毒飲加理中湯、 (腸胃) 倦怠、便軟 微無力 有齒痕 至數年 黨參、黃耆。(腸胃) 腎 皮膚癢紅疹 沉遲無 舌淡 數年至 茯苓四逆湯(固腎)、 (體質) 怕冷、便稀 力、弱 苔薄白 一二十年 附子湯(腸胃) 補註:下肢瘡瘍者,四妙勇安湯有神效,其主藥為當歸、玄參、金銀花、甘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67.201 ※ 編輯: alssla 來自: 218.174.167.201 (04/20 23:49)

04/21 00:15,
看完整篇文章~~不得不推四妙勇安湯,對下肢瘡瘍很有療效
04/21 00:15

04/23 20:31,
瞎~~蝦米是 四妙勇安湯 去查查資料好了 = =y
04/23 20:31

06/30 10:00,
借轉一下謝謝
06/30 10:00
staycool839:轉錄至看板 Mancare 06/30 10:0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2.111
文章代碼(AID): #19Iy9xTs (NTUT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