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週記 :) 09.03.09

看板NTUSA作者 (workinfloat)時間15年前 (2009/03/10 13:27), 編輯推噓9(900)
留言9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Dear NTU, 沒想到,三月像是杜鵑花開一樣的驚心動魄。 這週的會長週記是我們以過去半年的工作紀錄參加青輔會「青舵獎」   的備審資料。我嘗試用兩條主軸分析台大學生會的公共參與成果,並且透   過這樣的分析證成「台大學生會作為公共事務參與者」為有效命題。 這應該是很難看的文章 XD 因為連我自己都覺得很不好讀,呵呵。不 過總是要有自我評鑑的標準與過程,也應該公開給大家看 :) 所以,這雖   然是不完整的施政報告(而且才一個學期),但是,它向大家表白了我自   己對於這半年多來的工作評價與期待。 我想我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大學生活,想要證明:台大學生自治仍然是   很值得投入的位置。如果對公共事務有理想,如果有熱情想做事,這將會   是有改變契機的施力點。幸運的是,有很多願意工作的夥伴一起努力。 我相信,如果真的對於一座校園有貢獻、有付出、有建立,歷史自然   會留下評價。批評,耳語,碎嘴,八卦;透過批判想像中的敵人以建立自   己的正當性,透過否定別人來形塑自己的高度,這些都不是公共參與裡有   意義的作為。 我們來做事,來問好的問題,給好的答案。我們不迷信大論述,也不   把書本中的理論當成實踐的唯一解答;我們不認同流言蜚語,個板上的喃   喃自語必須經過行動才能夠不流於個人情緒發抒。 從網路前面站起來,走出去。打第一通電話之後打第二通電話,救第   一棵樹之後救第二棵樹。我其實不那麼相信行動背後需要多少精密的政治   分析,也不那麼認為結構性/制度性的解決方案適用於所有問題。我相信   的是一步一腳印,在龐大的選民服務裡真正了解校園,而不是憑著片段觀   察與所謂巨觀的想像。經驗之後,會給你路線的選擇難題;而沒有經驗,   我們憑什麼辯論路線,憑什麼選擇路線? 我們來做事。來體驗我們的校園。 ++ 一、台大學生會簡介 1.公共參與精神 把時間的光譜拉開,觀察代聯會時期到歷屆學生會每年的處理過的問 題,可以發現,從社會/政治議題、校園民主、大學法修正、性別一直到 日常生活,作為學生自治組織,台大學生會將自己定義為:從校園「自我 治理」出發的「青年公共事務參與者」。 我們認為,青年處於特別的社會位置,能夠充分發揮其理想性;而青 年,也必須擁有具現實感的實踐能力,將其理想轉化為符合社群利益、民 主價值的實際行動。台大學生會的作為,對於青年,必須在參與的過程獲 得自我培力的成長;對於校園/社會乃至於全世界,也必須產生改變與回 饋。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時至今日仍然能夠作為台大學生會的精神指 標:「學生事務、學生決定」。我們必須看待自己為有主體意識的行動者, 而非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 不只學習如何自我主張,也學習如何運用學生社群的力量,在全球化的格 局下,推動校園與社會共同進步。 ++ 2.限制與挑戰 大論述的時代過去之後,公共事務的投入,從簡單的「否定體制/校 方決策」,成為複雜的資料分析、論述推衍。隨著政經結構的變遷,台灣 的社會環境逐漸走向多元;反映在公共領域,呈現百家爭鳴、眾聲喧嘩的 態樣。簡而言之,議題零碎化,讓青年的理想不再以「反抗」特定標的作 為出路,如何在主流價值下仍保有「反叛」的熱情,投入各項議題並且持 續努力,成為草莓世代的課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台大學生會的時空限制,便可以發現我們面臨的 挑戰相當艱鉅: (1) 如何面對眾多、細瑣的校園議題? 議題零碎化,與其說難以召喚群眾的熱情,不如說是連參與者的熱情 都難以召喚。第十八屆、第十九屆、第二十屆台大學生會的福利部都只有 一至二位同學願意投入;面對三萬兩千人的台大校園,各型各色的權益事 件,如何能有效率、有實益地解決問題? ++ (2) 挹注學生活動的資源有限,如何克服日益稀少的經費限制? 第二十一屆台大學生會的全年會費收入僅11萬,而上半個學年度的決 算支出金額已高達102萬4,學校補助僅佔學生會收入三成。雖然,學生自 治組織向來是學校評鑑、施政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在實際經費的補助 上,台大學生會仍然年年處於捉襟見肘的窘境。 3.期待與目標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校園深耕,提供良好的公共參與環境予三萬兩千位 台大同學;讓校園公共議題的層次分明,讓具學生身分的青年能夠從校園 看見社會、從個人看見群體,從生活到參與、從被動到行動,並進一步以 此為基礎,擴大視野放眼全球,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看待個人、校園以及社 會的角色並協助參與和實踐。 ++ 二、工作事蹟(2008 autumn~2009 spring) 2008年秋天,台大校園內,每年一度的社團招生正在如火如荼展開。 然而,在台大學生會的會版上,出現了一篇求救的文章:   舊體三樓堆滿工具雜物,積滿厚厚的灰塵,還因為柔道場通往後門的 陽台沒鎖上,導致榻榻米被雨水泡的破破爛爛外加佈滿了不知名動物的大 便。屬於本社社產,價值8000元的兩塊聚合墊在雨水與便便的雙重攻擊下 也一併報銷。大家好不容易擦完場地,暫時清出可以練習的空位後,舊體 卻在開始練習沒多久時就跳電了。  舊體的整修工程不但無預警封館、無限期延宕、最後還不主動通知預 約單位。由於太晚得知工程再度延後的消息,我完全無法另借場地,不得 已只好更改迎新日期。就我所知,舊體目前有七個以上的學藝性社團在運 作,其中包括校隊及系隊等組織,許多體育老師也使用舊體作為上課場地。 對於學生權益影響甚鉅的的整修工程,為什麼會沒有一個良好的施工規劃, 而在這麼隨便的情況下進行呢? 《國王的舊體》,署名olivefly,台大椰林合氣道社負責人 ++ 台大學生會福利部知悉之後,開始投入這個議題,並且將其列為專案。 透過同學與總務處不斷施壓甚至開罰,廠商都沒有甚至也難以有效解決延 宕問題。台大學生會為了達到溝通效果,於十月下旬舉辦公聽會,邀請相 關的同學、社團代表、行政人員、體育老師、與建築師齊聚一堂,共同商 討如何解決問題。公聽會結束之後,十月底,舊體終於在差強人意的強況 下,開放使用。 1.團隊事蹟 自2008年秋天以降,以公共參與作為思考起點,台大學生會處理了六 個專案、87件校內/外權益事件,也舉辦了為期一個月、橫跨四項公共議 題(貧窮、性別、族群、勞工等等)的影展,其他如學術講座、刊物發行 等亦同時進行。 以福利部為例,在決算金額零的運作下,仍然成功結案六十件。案件 的起始通常都由同學/學生代表反映,或者由學生會成員自行發掘。前述 的「舊體工程延宕專案」,則是一典型案例,由同學向學生會反映,開啟 議題,而經過數月的追蹤、調查、斡旋及溝通,順利結案。 ++ 台大學生會的公共參與,從校園、個人出發,期待造成的改變,攸關 群體與在全球化趨勢下的社會。以下嘗試以「社會→校園」、「群體→個人」 作為分析架構,呈現本團隊之公共參與事蹟。 ┌─────┬─────────────┬─────────────┐ │ \ 行動│ │ │ │改變\主體│ 群體 │ 個人 │ │範圍 \ │ │ │ ├─────┼─────────────┼─────────────┤ │ 社會 │ 台大電影節、性別小組 │ 清潔工、公共工程延宕 │ ├─────┼─────────────┼─────────────┤ │ │ 舊體工程延宕、腳踏車 │ 網路選課、羽球場地借 │ │ 校園 │ 專案、雙輔系限制、社 │ 場制度、圖書館相關議 │ │ │ 團經費申請制度…… │ 題、操場夜間照明…… │ └─────┴─────────────┴─────────────┘ ++ (1) 學生社群如何影響社會:以台大電影節為例 作為台大學生,社會責任從來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台大校園的自 由學風,也為台大社會孕育出許多改變社會的力量與行動。然而,在今天 的時空背景下,作為校園中的公共事務參與者,與其期待走在社會之前、 透過單次運動造成變革,不如將社會的不公不義引介入校園、透過影響個 人生命經驗,培養廣大而踏實的青年公民。 台大電影節,乍看之下是再輕鬆不過的休閒活動,然而主流、受歡迎 的包裝下,透過電影述說的卻是嚴肅而邊緣的議題。這正是台大學生會作 為公領域行動者應該思考的──關心公共議題的人向來都是少數,如何創 造一個公共事務友善的空間,降低門檻、提升意願,讓大眾能以輕鬆的方 式進入公共領域? 更簡單地說,台大學生的生活可能完全絕緣於貧窮、性別、族群、勞 工困境之外;然而,冷漠形成的共犯結構將會讓市民社會瓦解,台大學生 會必須將視野拉高,讓重要的公共思考帶入台大校園中,創造人文關懷的 氛圍,培養多元、開放觀點的全球化公民。而台大電影節,正是在如此的 考量下產生。 ++ 我們邀請跨國獨立製片、邊緣議題的電影參展,降低票房保證、資本 雄厚的院線片比例。為凸顯台灣的獨立文化產業困境,台大學生會不僅以 實際的選片作為支持的表現,也透過邀請導演、製片、行銷等等幕後人員 到校演講呈現,希望影響具備消費者身分的台大同學。參與台大電影節, 不只是瞭解公共議題,甚至參與行動:做為有意識的消費者,我們可能改 變環境。 台大電影節及相關活動,於2008年十一月17日開始,持續至十二月下 旬,參與人次高達六千五百人,順利吸引到許多同學踏入公共議題的討論。 我們認為,這將會是突破議題零碎化、冷漠群眾的解決方案,也在2009年 春夏,策劃第二波電影節、搖滾音樂會,持續進行「主流手段包裝非主流 議題」的嘗試。 (2) 學生社群如何改變校園:以雙修/輔系事件為例 從一開始的「舊體延宕工程事件」便可以觀察出,台大學生會作為台 大學生社群的代表,在台大校園內的「選民服務」,向來是來者不拒、盡 心盡力。類似的權益事件種類非常多,我們也在經驗中,摸索出校園議題 的處理方法:資料蒐集完善、分析問題、提出主張、發揮力量實際執行。 ++     2009年初,期末考步步逼近的冬天,在教務處註冊組的行政人員透露 一則消息,由於目前擁有雙主修/輔系資格的同學,僅有三分之一修習完 畢;校方認為,必須提高獲得雙主修/輔系的成本,只讓那些真正想要修 習完畢的同學修課,課程才能受到最有效益、最完整的利用。所以,本次 教務會議可能通過提案:具備雙主修/輔系資格的學生,若事後選擇不修 習完畢,將會在成績單上加註「放棄資格」等說明。 消息一出,台大學生會立刻著手處理:我們認為,將會跟著每位同學 一輩子的大學成績單,如果出現「放棄」的字眼,絕對是一件茲事體大的 要事。 一方面,我們蒐集校方各層級的說法,整理出學校推動此案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電子布告欄(BBS) 上開啟討論串,與學生代表合作,形成 學生社群之共識與主張。教務會議開會之前,我們與基層行政人員、一級 行政主管碰過面,確定彼此的想法交集之處;同時,也整理好屆時發言的 論述資料,從教育哲學到比較制度、政策分析到民意呈現。在會議上,學 生代表們彼此分進合擊,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反對此提案的原因;也因為數 位與會的教授代表發言支持學生,最後,教務長裁示此案緩議。 ++ 從「雙修/輔系限制事件」中,有兩點經驗是重要的。第一,不能夠 假設學生與學校處於對立的位置,而應該將學生自治理解為共同治理學校 的重要社群觀點。第二,在論述、主張明確的情況下,即使是權力弱勢的 學生,也能夠創造改變校園的契機。 一所大學的組成有三大社群:教授、學生、行政人員。學生自治組織, 作為校園中數量最多的學生社群代表,必須從學生的觀點出發,判斷學校 的政策規劃、執行,是否符合這座校園的最大利益。以本次「雙修/輔系 限制事件」為例,提案者從行政的角度出發,嘗試提供學生更好的課程資 源。然而,作為學生代表,我們必須指出其盲點,並且從學生社群的共識 出發,提供另一個方案的可能性。 另外,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雖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最終目標都是為 了學校好,但是,行政人員畢竟掌有資源與權力。而當校方與學生對「好」 的定義不一樣時,有權力決定「好」的判斷者,是校方、而不是學生。在 權力關係不對等的前提下,位居弱勢的學生必須運用各種體制內╱外的力 量,影響決策改變。這也是本次事件中台大學生會能夠達成訴求的原因: 透過學生社群的共識形成、教授的支持,在適當的決策時點發揮作用。 ++ (3) 個人如何面對社會:以清潔工事件為例 第21屆台大學生會以團隊工作的形式運作,部門內與部門之間的關係 密切,極少有個人獨自處理事務的經驗。然而,在校園中的我們,在各類 型的公共事務上也經常跨越校園的藩籬,碰觸到國家、社會甚至全球層次 的議題;而在服務期間,當個人向台大學生會請求協助,而其協助關乎社 會問題,我們的角色與行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同時,也會有不同於單純 校內議題的省思。   住在男四的同學,可能都會發現,本學期開始以來,都只有一位婆婆 在負責整棟男四的清潔;包括浴室、廁所、所有垃圾…婆婆一個人住在每 個月四千塊房租的套房;以前擔任護士,丈夫去世之後花去他畢生積蓄一 百多萬,當清潔工的原因沒有詳細交代。婆婆說:「公司大概兩三個月發 一次薪水,每次都很不固定,有時候一萬五有時後快兩萬,像這次十月份 的薪水都還沒發。」「公司的錢雖然是學校給的,但老闆好像在外面被倒 了。」公司甚至連清潔用具都沒有提供,要婆婆自己去外面找。 傅偉哲同學訪談男生第四宿舍清潔工紀錄,08/12/09 ++ 台大校園內,以大學部為主的男女生宿舍一共有16棟,清潔打掃向來 是重點工作之一。2008年底,原本的清潔公司倒閉,積欠清潔工約兩個月 薪水,負責人避不見面;眾多清潔工在勞動條件低劣、薪資收入不確定的 情況下,仍然持續工作。在某個住宿同學於閒聊中發現清潔工阿姨的窘境, 向台大學生會反應,我們隨即著手處理。 在徵召人手進行訪談之後,我們也與學校住宿組聯繫,得知校方與璞 石清潔公司之間,有一筆約五十萬的押金,可供給付託欠清潔工的薪資。 然而,押金的所有權人仍然是璞石清潔公司,而在倒閉之後,學校並非該 公司之債權人,所以,如果校方在未經樸石同意的情況下,將此筆經費發 放與清潔工,將會產生問題。 時間逐漸過去,2009年到來、學期將盡,馬上就要過年。住宿組與清 潔工、學生會溝通之後,終於由一位清潔工作代表,向台北市勞工局提出 申訴、展開漫長的行政程序。由於清潔工阿姨伯伯們對於不熟悉的相關法 令、政府機關、官方協調機制沒有信心,因此前往機構時,通常都由台大 學生會的成員陪同前往,尤其以法律系學生最能發揮安定心理的作用。 ++ 在清潔工事件中,台大學生會碰觸到的議題,並非只是單一清潔工的 勞動條件改善。今日問題的發生,可能始於國家採購法的限制,使投標台 大各項工程的公司素質良莠不齊;而清潔工在招募的過程當中,缺乏制度 性的保障,導致陷入困境無法自救。除此之外,在追蹤此議題的過程當中, 我們也不斷耳聞校內有大陸籍勞工、外籍配偶等身份的清潔工,因為非法 工作而處於更加弱勢的境況,反映了全球化趨勢下的勞工問題。然而,一 直到過年後清潔工們正式提起訴訟,都沒有接觸到實際的個案。 作為校園中的公共事務參與者,雖然自台大校園作為起始點實踐,然 而不能自我限縮於有形的校園藩籬內。當面臨社會制度、國家法律乃至於 全球化所延伸而出的複雜矛盾,台大學生會雖然並非直接的衝突者,但是 仍然選擇實際參與行動。 (4) 個人如何改變校園:以操場夜間照明為例 相較於前述四類參與公共事務的形式,此類議題較為單純、直接。通 常沒有太複雜的原因必須分析,單向的要件若能滿足則能付諸實行。 ++ 長年以來,台大操場在晚上都是一片漆黑,除了運動民眾/同學可能 受傷之外,物品失竊的情況也所在多有。兩年前(第十九屆)的學生會長 任內已經提出要求,也曾經一度有一筆兩千多萬的經費準備作為PU跑道的 改建和夜間照明設備。然而,將來可能的新生南路地下停車場擴建與PU跑 道改建有所衝突,導致操場夜間照明設備遲遲無法設置。 第21屆台大學生會上任之後,首先將PU跑道改建與照明設備切分開來, 要求優先設置照明設備,具爭議的跑道改建則不妨緩議。其次,行文營繕 組,責成其著手規劃,亦向總務長爭取經費,提供現實條件。在諸多要件 滿足之後,操場夜間照明的簽文開始長長的公文旅行,終於在2009年春天 發包。 從以上的描述,可以觀察到:台大學生會作為單一的行動者,無涉學 生社群的共識整合、代表性等等問題。在這類議題上,即使是任一同學, 只要抱持足夠信心與努力,也能促進校園的改變。雖然單純,瑣碎的改變 也是進步的來源,例如台大學生會曾經協助過的羽球場地借場制度、普通 教室監視器案等等,都是打抱不平的同學挺身而出,主導議題發展。 ++ 2.綜合評價 作為學生自治組織,台大學生會必須思考兩件事: 台大學生想要/需要什麼? 台大學生會應該給台大什麼? 如果從這兩個問題出發,重新思考以上的工作成果,可以發現台大學 生會的團隊事蹟產生了以下的意義: (1) 發揚「自我治理」的精神,不僅以休閒活動作為施政主軸 觀察各校學生自治組織,在議題零碎、行動者分散的前提下,投入 「制度內」的學生自治參與者,對於自我治理的想像,經常被限縮在「娛 樂活動」以及「學校行政」兩大區塊內。觀諸各級學生自治團體的年度計 畫,經常以活動舉辦為大宗,輔以零碎的權益議題;而權益則以主要以 「學校」作為想像的反抗、競合對象。 然而,第21屆台大學生會的施政,則以「學生社群˙共治校園」的行 動方針作為出發點;面對各項大小校園議題,都以提出自我主張為要,不 再假設校方為敵人,而視其為不同利益、不同角度的社群伙伴。並且,在 休閒娛樂方面,也嘗試包裝公共論述、人文關懷進入主流的學生活動中。 ++ (2) 打破校園疆界,提升全球視野, 成為社會/國家脈絡下的青年公共事務參與者 如果要將學生自治作一定調,那麼,台大學生會的使命將會是:「我 們的雙腳踏在台大校園中,我們的視野朝向全台灣、面對全世界。」我們 的工作,是投入校園公共事務;但是校園的邊界並不是地理上的那道圍牆, 而是社會中的台大、歷史上的臺大,台大學生會作為這所學校、這個社會 中的一個公共事務行動者,不能夠自我限縮,把眼光束縛在校園內。 社會與校園的關係,千絲萬縷,綿密交纏。假如台大學生會只需要把 學校裡面的事情做好,那麼台大學生會就不應該推動大學法的修正。因為 那是國家的法律,跟台大學生沒有關係。而如果沒有大學法修正,校務會 議上就不需要有十分之一的學生代表席次。那麼台大學生會就不能參與校 務會議,也不能夠在校務會議上發揮影響力。 與學生、與青年公民相關的公共事務,台大學生會都有表達立場的空 間。從這樣的思維出發,我們嘗試在不同的工作計畫中,帶入具前瞻性的   視野;將社會的縮影投射在校園當中,也勇於進入國家、社會,實踐台大   校園對於正義、公理的理想藍圖。 ++ 三、啟發與影響     菁芳:年前收到你的賀卡,真的很高興。謝謝你的鼓勵,希望大家能 一起努力,讓台大越來越好。我很希望能有機會和同學們多聊聊,了解同 學們的看法,也能說明我的一些觀點。我一直認為,本校全體師生的基本 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讓台大更好,學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與照顧,學 校的整體學術發展能更上一層樓。只是,有些時候每個人考量的面向不同, 因而有相異的主張。無論如何,能多溝通絕對是好的。歡迎你們隨時來找 我聊聊,我也會找機會和你們碰面。祝會務順利。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 親筆回覆學生會的卡片內文 ++ 1.突破校方角度侷限 學生自治組織的工作,向來吃力不討好。尤其,台大學生會以學生政 府作為憲章設計的理念,更注定了其包山包海的工作範圍。如何在沒有支 薪、沒有制度性資源支撐,並且承受社會/校方/學生關注的壓力下繼續 前進,是每一位學生會成員都面對的課題。 在素樸的努力之下,我們透過大量的服務案件以及適時的衝突、溝通, 博取同學的信任,也與行政單位建立良好的互動習慣。本屆學生會首度發 行雙週刊的「懶人報」,將校內議題以紙本方式散播給全校同學;而電子 報的訂閱人數,也逐漸攀高,截至目前為止,有 532位同學訂閱懶人報, 主動希望收取我們的訊息。相信這是任何一個校園行政單位/學生團體,   都會給予正面肯定的組織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台大學生會的正當性與   代表性不再僅僅由學生會長普選賦予,也因為溝通、信任而獲得基礎。 因此,行政單位愈將台大學生會的意見納入考量之中:例如,總務處 事務組於規劃校園腳踏車政策時,必定與學生會幹部/成員聯繫,提案前 的溝通良好,許多可能的衝突或不利都能提前解決。由此可見,將學生社   群的主張帶入校方決策思維中,不僅突破「行政觀點」的局限,也真正共   同促進了台大校園的進步。 ++ 2.社群啟發 學生自治組織,即使是在學生社群中,也不一定總是被理解為公共事 務的行動者。翻開台大學生會的行事曆,不可否認地,「傳統上」一年數 大活動仍以休閒目的為主。然而,第21屆台大學生會經由廣泛的校園權益 追蹤、社會議題的各項連結,嘗試揭示另一條學生自治組織的可能路線。 我們相信,校園公共事務的範圍,並不是侷限在校區中;而學生自治 組織必須有其主體性,運作時,有意識地分析並提供學生大眾需要的服務, 同時也提出她認為重要的價值、理念,計畫性地規劃執行政策。隨著越來 越多同學開始於學生會版上提出問題與討論,我們認為,過去以傳統活動 為例行要事的運作方式,將會受到刺激而轉變方向。 3.公民培力(empowerment) 從校方與學生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觀察,無團體支撐的個別學生,尤其 是問題可能發生之處。然而,如何面對並且解決問題,而非流於個人經驗、 情緒發抒,是所有公民都必須學習的。 ++ 台大校園中,學生最常使用的網路平台為電子佈告欄(BBS) ,簡稱 「批踢踢」。台大學生會經常於此網路社群中蒐集資料,與網路上的同學 們對話。以2008年夏天的「太子建設BOT 宿舍預付租金」15事件為例,便 是透過網路社群的連結,將個人經驗轉化成具影響力的主張;而事後,入 住BOT 宿舍的同學,在面對太子建設時,也多能形成有力的團體,爭取權 益。 我們相信,瑣碎的議題推動是培力的過程。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主 張,每個同學都能增進公共事務的實踐能力。而從公民的角度來看,社會 的多樣性和民主國家的合法性,依賴於市民社會的充分自治;是故,校園 作為青年公共事務的重要場域之一,每一位同學都應該享有「自我治理」 的機會。 而第21屆台大學生會嘗試提供的,正是如此機會的協助與保證。雖然   改變並不總是能被我們創造,但是改變的機會總是能由台大學生會與台大   學生共同把握。公民參與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即使現狀無從改善,過   程本身就已經值得肯定;何況台大學生會成功結案的議題高達60件,我們   確信,這證明:台大校園中已經創造出一值得保障的公共空間。 ++ 4.結語 第二十一屆台大學生會秉持著公共參與的精神,在許多限制與挑戰下, 進行校園深根,讓台大學生能夠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看待個人、校園以及社 會的角色,並協助參與和實踐。 透過對舊體舉辦之公聽會、全球化下常見勞工問題的探討與實際涉入 、六個專案的執行、87件校內外權益事件的處理及參與,以及為期一個月   橫跨四項公共議題的影展、講座與「懶人報」刊物的發行…等公共參與事   蹟,對於發揚「自我治理」的精神、打破校園疆界、提升全球視野,成為   社會/國家脈絡下的青年公共事務參與者,有初步的成果。並對於突破校   方角度侷限、社群啟發、公民培力等產生有效的啟發與影響。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63.210 ※ 編輯: workinfloat 來自: 61.31.163.210 (03/10 13:30)

03/10 13:57, , 1F
)
03/10 13:57, 1F

03/10 16:35, , 2F
推!!!
03/10 16:35, 2F

03/10 21:45, , 3F
03/10 21:45, 3F

03/10 21:50, , 4F
03/10 21:50, 4F

03/10 22:54, , 5F
)
03/10 22:54, 5F

03/11 01:06, , 6F
03/11 01:06, 6F

03/11 07:31, , 7F
這次怎麼那麼長XD 推
03/11 07:31, 7F

03/12 21:39, , 8F
03/12 21:39, 8F

03/13 01:01, , 9F
03/13 01:01, 9F
文章代碼(AID): #19jVfNHN (NT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