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從現今台灣社會看台大公共領域

看板NTUSA作者 (idealism 2246)時間15年前 (2009/02/25 02:0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學生會秘書部、新聞部 *主持人:陳拱辰 *講者:江宜樺教授、顧忠華教授、周桂田教授、林世煜先生 周桂田的六個知識社會學問題 經歷過日本殖民、對抗威權、政權結構轉換和民主深化的背景,我們應如何 透過多元批判邏輯進行自我世代的實踐? 1.政治黑洞是否已吞沒社會批判理性? 2.當前的理性辯論對於制度或政策的辯論較薄弱,面對全球化的跨界風 險挑戰,國家與社會如何改革和發展? 3.批判理性如何超脫結構限制而建構在地社會的普遍準則,如何自我反 思歷史困境的枷鎖? 4.越來越複雜的跨界風險,其問題的專業性與複雜性是否使批判理性無 法切入、動員,使得公民社會切割為個人的零碎不滿? 5.年輕世代的生活政治是否有重新集結公民社會能耐? 6.教育體系朝向工具理性而捨實質理性,知識青年對於校園環境及其學 習權的反省,如何放在全球的脈絡下反省實踐? 江宜樺教授的四個期待 「理想性」,公共領域的人要有理想主義的性格,不然不會長久的維持一種 崇高性,無法讓跟隨的人振奮。 「現實感」,人不是立足於改變所有東西,那些東西在那裡有他們的原因; 一個有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應該要了解這世界是什麼樣子,在他的有生之年 應該要做到什麼,可以完成什麼,不要有不合理的期待。 「創造力」,現在創意是一直大量出現的東西,但老師卻覺得我們越來越沒 有創意;能夠對時代面貌有影響力,激發出新的幼苗,那才是真的創意。 「國際觀」,老師認為台灣的公共領域非常沒有國際觀,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內視型社會;對於衝突、八卦投注於極大的好奇心,卻沒有對全世界有什麼 著眼。我們不要把自己關在海島裡,自怨自憐,那我們不會發現世界現象和 多元性。台灣的公共領域應再更有生機。 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環境、背景,也都在建立自己的時代精神,其中大學對 於公共的責任是責無旁貸,大學生不該把自己的領域限縮在校內或是自己的 學問上。 要如何讓學生對於參與公共事務形成一種義務,樂於去施行? 顧忠華老師認為我們可以再積極一點,公共領域有很多型式,也很模糊,但 就靠我們的創意和裡面的參與者。透過溝通,集思廣益,理性辯論,達成對 集體有益處的決議。而台大可以更積極、多元,要多點堅持,培養自主性與 批判性,不必太迎合世俗的價值或是過度重視物質。老師推荐Adam Ferguson寫的《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Society》,幫助 我們更加了解公民社會的運作。 最後,林世煜老師分享自身籌辦「青年體驗營」的心得,藉由江宜樺老師對 於公共領域的定義來檢視青年體驗營:在一個場域裡,大家討論共同關心的 議題,願意了解他人的想法、對於不同意見抱持開放態度、以言語溝通而非 暴力,而因為大家是在有限度的理性的情況下討論,所以追求到的不可能最 佳解,而是多元的方案。老師認為青年體驗營成功的營造了一個公共領域, 所以台大學生也可以利用創意建立校園內的公共領域。 顧忠華:「利他是利己的永續」 公共領域不是和個人完全沒有關係,那是牽扯到整個大環境的關心;大環境 好,個人的智力才能夠發展,自利和利他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無法切割。 江老師根據自身的觀察,發現台大畢業的學生容易成為台灣社會中的領導者 ,若覺得宿命是會成為領袖人物的話,要將文字和口語的表達能力鍛鍊地犀 利、精準;另外是訓練自己有「協同辦事的能力」,也就是讓不同背景、類 型的人達成某種協議,這種能力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培養。 台大人向來領導變遷 林老師認為,台大人向來領導變遷,並把責任挑起,如果輪到自己做,就算 想跑也跑不了。但並不是每個自己領導的人都和自己一樣卓越,強調「人和 」的重要:要修練自己的脾氣、學會和不同領域的人共事。 善用網路的力量 江宜樺老師針對如何讓對公共事務沒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行列提出「三點建 議,兩個原則」: 首先台大人分成熱中參與和不熱中參與兩部分,而三個具體建議: 1.台大學生會舉辦社團之間的競賽,主題鎖定在社會關懷的議題,讓各 社團報名,以社團為基礎,讓他們拉出其他同學的力量。 2.每個同學努力讓自己的老師將自己的課綱融合重要議題的討論。 3.善用網路的力量,尤其是影像,因為文字已經過於氾濫,且公共討論 的區塊有些流於謾罵,記錄片和影像卻反而有很大的力量。 兩個原則: 1.這個時代已經不是野百合或白色恐怖的時代,如果這個時代仍舊要用 舊方法,則不會有太大成效。尤其是把現在的現象當作是威權時代的復活的 話,抗爭很難成功,比方說有些跟人權有關的議題,不要把它提到與威權時 代並列,如果抗議的基調沒有鎖對的話,到最後的抗議會變得荒謬。 2.不要用直接(修憲)的方式,而是間接(與生命有關的)的方式,不 要小看這種軟議題,透過結社的過程,就可以培養更多的感情、協商,這個 過程最是寶貴。 從現今台灣社會看台大公共領域 知識系統或許有老師與學生的上下位階,運動者卻只有資深與資淺的差別。 透過異質資深者的經驗分享、結構分析、不同角度的觀察,提供我們行動策 劃的判斷資訊。或許,前輩無法提供答案,但是,他們卻可以是協助通往答 案的墊腳石。 台大學生自治不應該再留戀歷史,也不應該受困於現實。希望透過本次工作 坊經驗重現、腦力激盪,能夠提供現今台大校園中行動者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2.205

02/25 22:08, , 1F
推以上兩篇~~~請問有變成 錄音檔上網的可能嗎?
02/25 22:08, 1F

02/26 01:15, , 2F
抱歉...我們當場沒有錄音,只有文字稿。
02/26 01:15, 2F
文章代碼(AID): #19f3TVVc (NT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