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從台大公共領域看台灣社會發展

看板NTUSA作者 (idealism 2246)時間15年前 (2009/02/25 02: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大學生會秘書部、新聞部 * 主持人:許菁芳 講者:司法領域—張文貞副教授、媒體領域—何榮幸主任、社會運動 領域—潘翰聲先生 在台大的自治經驗 開場時,曾擔任第一屆學生法官的張文貞老師以及學代大會第一任議長各自 敘述在台大自治經驗。何榮幸老師並且舉出他在「七一五學者聲明」中的觀 察,認為那是「一場由台大人引起、由台大人回應、由台大人報導」的事件 ,足堪證明台大人在台灣社會公共領域中的參與程度。 兩人也談起當年在「傳真報社」並肩作戰的往事。在那個校內外湧動著「新 馬熱」、「韋伯熱」的年代,「台大沒有新聞系所,但有自由的學風」有一 群人關心改革氛圍,卻又不一定有勇氣能夠比照李文忠絕食抗議的行為,於 是轉而在第二線觀察並且傳播自己對於校內外公共事務的注視。「這也是一 種公共參與。校園自治在八零年代突飛猛進,我們在那個時代中,躬逢其盛 。」 台大是職業訓練所,台大人是資產階級預備軍? 潘翰聲老師則問大家,「當公共領域被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穿透時,你要當 作真相不存在還是了解真相?」同時,老師舉了課徵碳稅、降所得稅一案, 「意思就是你少繳一點稅,由台塑集團來幫你繳」聽起來合理並且也是朝野 共識,惟有企業界雜音四起,因此延宕許久。在現實大環境的僵固下,另一 條切實而可能的路即是從關心身邊的議題做起。「你隨便告訴我你家在什麼 地方,我都可以跟你講附近有什麼環保議題可以參與!」潘翰聲老師笑說。 台東美麗灣度假村/ 違反環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勝訴 北投纜車/ 規避環評,扯出收賄弊案,山上溫泉旅館撤銷 天母運動公園/ 違法建體院,未作環評,施工中 六輕、台塑鋼鐵、國光石化/ 媽祖魚助陣 彰濱火力電廠/ 台灣環保運動先驅—鹿港人重出江湖 高雄大林電廠/ 逼高雄市政府出來反對 基隆蕃仔坑卸煤碼頭/ 深澳電廠除役,再造港都 公共領域不只有政治的面向 在綜合討論時間中,主持人首先提問道:「台大學生在快速變革的公共領域 中,如何參與台灣社會?」老師們不約而同提出政治以外的公共領域參與切 入點,例如男女性公廁比例的討論、環境保護議題等等。何榮幸老師進一步 提出「主體性」和「進步性」的變化,從野百合到野草莓,前後二十年的時 空環境已經不同了,不能夠再想要回到過去。當然,我們也可以有創新的可 能性、應該有創新的想像力;例如網路力量—部落格串連、現場轉播、bbs 號召—就為現在的公共實踐重新注入活力。 do something! 張文貞老師舉自己在耶魯大學時求學的例子說明,政治性不等於進步性。那 個時候只是一群人在校園中觀察到貧富、黑白(種族)等弱勢環境問題,於 是自然而然地「覺得應該做點什麼。」結果對關懷類似議題的學生和老師就 成了公共領域的參與者,並且組成行動團體。 相濡以沫,成敗不重要 同學問到工領域和校園切割的問題,當網路即可呼朋引伴時,「真的非校園 不可嗎?」 張文貞老師和何榮幸老師都認為校園的有形圍牆雖然撤除了,但是隱形的牆 卻越來越厚實,「認為有些事是對的,但學生不應該碰觸」於是公共參與虛 無化、退縮化。應該在政治面之外找突破,分眾打擊隱形的牆。眼前的成敗 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從來不擔心現在的行動,只要盡其在我……因為我們 不去做,就是少了進步的力量。」更可貴的,是那種相互取暖的感覺,也正 是因為這樣的情感,二十年前台大「傳真報社」的老戰友,在今天仍然能夠 在此討論「價值」和「理念」。 貧脊的田野,貧脊的草根? 在場有學代引述潘翰聲老師「校園就是我們的田野,校園就是我們的草根」 之語,發表身邊同學們忙於課業或其他活動,難以關懷公共事務的現狀。 「我覺得學生最有時間,因為以後的時間成本會越來越高!」潘翰聲老師回 應道。此外,三位老師也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今日校園中需要討論的議題,諸 如地理系舊系館前老樹的保存問題、新建系館以企業或捐助興建者命名、校 務會議的教師與學生代表問題等等。當然,仍有成功的例子鼓舞大家,從過 去台大「攻佔女廁」行動進而引發校外各界廣泛討論,最終完成建築法規的 修改,到上學期末成功擋下「放棄雙修輔系加註」提案,都顯示:面對台大 學生的公共領域實踐,我們仍然可以保持樂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2.205
文章代碼(AID): #19f3OEbt (NT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