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洗去革命灰燼的北方巴黎:華沙重返歐洲之路

看板NTULibrary作者 (圖書館視聽服務組)時間12年前 (2011/11/29 09: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12/2讓我們來談談『洗去革命灰燼的北方巴黎:華沙重返歐洲之路』--「2011歐洲城市文化展」主題座談(二) 「2011歐洲城市文化展」系列活動--城市主題座談(第二場),免費入場,歡迎踴躍參加! 座談主題:洗去革命灰燼的北方巴黎:華沙重返歐洲之路 "The Paris of the North" Emerging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 Warsaw's Return to Europe 座談時間:2011/12/02(五) 19:00-21:30 座談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主 持 人:歐茵西(臺大外文系兼任教授) 引 言 人:楊三億(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音卉(政大斯拉夫語系、臺大外文系兼任講師)、安娜(Anna Rudakowska,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國際)學生:沃鐵克(Wojciech Kusak,波蘭裔政大亞太研究博士生)、林于嫣(北藝大美術系,華沙藝術學院交換生) 波蘭首都華沙多次作為波蘭復國的起點,卻也多次被強權侵占,它的身世可說是曲折離奇。華沙經歷兩次大戰的戰火肆虐,二戰甚至摧毀了85%的建築,而戰後的華沙因冷戰格局被劃入鐵幕,曾有北方巴黎美稱的華沙自此被捲入社會主義浪潮之中。華沙長期位處歐洲「東」與「西」的交界,在改革開放之後如何重新尋找自我文化身分與認同定位?波蘭是最早轉型邁向市場經濟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但華沙與歐盟及世界接軌之路是否因此能夠一路順遂?或者更隱藏著許多未知的挑戰? 陳音卉講師首先為我們追溯華沙城市發展歷史,細數幾個世紀以來與中西歐文化如何相互滲透,篤信天主教、與歐洲核心文化淵源甚深的華沙曾經英姿煥發,與後來的鐵幕時代沉重腳步恰成強烈的對比。在蘇聯解體之後,華沙人如何看待這段橫生枝節的社會主義歷史?或許歐洲文化的薰陶比起社會主義更能說明華沙這座城市的歷史含蘊與性格本質。 楊三億教授則將把焦點轉向華沙波折的現代史進程,從二次大戰到冷戰,華沙受外力的影響而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在二次大戰中受創嚴重的華沙如何重建城市,而身陷鐵幕的華沙面目又如何不同。到蘇聯解體之後,華沙終於掙脫社會主義體制,迫不及待進行政治與經濟的轉軌,然而改革開放後的華沙,又該如何「重返歐洲」? 來自華沙、對歐盟動態亦十分了解的安娜教授,將親身講述華沙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段社會主義歷史,華沙人之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後立刻喊出「重返歐洲」的口號,實則反映了華沙城市與人民的自我認同。安娜教授也將以實際的經驗案例來印證改革前後華沙城市與人民心態的轉變,以及華沙人如何努力爭取歐盟的認同,以認真的態度與信心力圖趕上歐盟的腳步。 同樣來自華沙的沃鐵克(Wojciech Kusak)將帶來一連串二戰前的華沙市景照片,再對比二戰後滿目瘡痍的華沙,乃至目前正欲「重返歐洲」的華沙城區面目,呈現出華沙的歷史演變,也分享身為華沙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他如何看待華沙的未來展望。專研新媒體藝術的林于嫣同學曾至華沙藝術學院一年,並參與學院中的新媒體藝術工作室計劃,她將從課程內容與課後與同學相關的實際經驗著手,去談華沙新興藝術與年輕世代透露出的文化自信與未來展望。 ----------------------------------------------------------- 系列活動主網站:http://europe.lib.ntu.edu.tw/2011 系列活動報名網址: 主題影展https://info2.ntu.edu.tw/register/flex/main.html?actID=20111908_01 主題座談https://info2.ntu.edu.tw/register/flex/main.html?actID=20111908_02 開幕茶會https://info2.ntu.edu.tw/register/flex/main.html?actID=20111908_03 觀賞『城市主題影展』影片精彩片段:http://multimedia.lib.ntu.edu.tw/MetadataInfo.aspx?type=1&BMID=9127。 主辦單位:臺灣歐盟中心、臺大國際事務處、臺大圖書館、臺大學生事務處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14.119
文章代碼(AID): #1Er3LB3H (NTU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