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轉錄/亞洲週刊專訪王汎森

看板NTUHistory84作者 (())時間19年前 (2005/03/09 13:34), 編輯推噓3(303)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NTUR931230XX 看板] 作者: iamlocust (黃蟲) 看板: NTUR931230XX 標題: 轉錄/亞洲週刊專訪王汎森 時間: Tue Mar 8 21:21:23 2005 2004年9月12日 十八卷三十七期 專訪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王汎森 先天下之憂的變與不變 .童清峰 現在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憂的對象已經不再是皇帝,也不只是國家,有更廣泛的社會 ,尤其在全球化時代,所「憂」的範圍更廣,那個對象一直在變,但這種精神是不變 的。 台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上個月選出新院士,其中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汎森 今年才四十六歲,但已是近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在兩岸的史學界具有廣受觸目的地位。 王汎森的研究專長是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東西方在十五、十六世紀都發聲巨大變 動,影響雙方後來的發展及差異,他從思想、文化角度切入,希望在歷史中找到答案,也 成了他一生努力的目標。他建議青年學子不要太功利、不要趕時髦,雖然不能自外於學術 潮流,但不要刻意去追求,應該設定穩定的課題長期耕耘。 王汎森不喜出鋒頭,當選院士後,更是審慎、低調,對敏感的議題,極力迴避。以下是他 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的內容摘要﹕ 您在看了胡適日記後,發現胡適是近代中國的大小總匯,甚至幽默地將他比喻成「近代電 話網路的交換機」,因為他識人之廣,參與事物之多,一一在日記展現,您對胡適的評價 如何﹖ 他當然是很了不得的人,他在學術上開風氣之功、在文化上開風氣之功,這都是已經在歷 史上確定的。不過,他在學術上的個別論斷,有一些恐怕是站不住腳的。可是我們也不應 隨意責備開路先鋒,「先驅者是不受責備的」,他有一些過分的推斷,現在當然都是可以 被檢討的。 整體而言,他的言論、人格,所表現出來的風格,還是比較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我常認為 政治社會的問題,採取一種正常、自由、開放、近人情的態度最能持久,而胡適正好符合 「正常就是偉大」這個判準,很多政治社會高調的主張,後來證明或者不能持久、或者遺 害百年,可是這幾十年來胡適的主張始終是一個正常的、開放、多元的態度,這還是比較 持久的。 他有哪些過度的推論﹖能不能舉例說明﹖ 太多了,譬如他對歷史文化一刀切式的批判,或對很多歷史問題大膽的論斷,有一些都站 不住腳。 您是梁啟超專家,二十歲時就想寫他的傳記,他是個怎麼樣的人﹖ 梁啟超論才氣之高、感情之真摯、綜合力量之大、分析之細膩與深入,都令人佩服。我當 時讀了他很多信,感受到他多采多姿的生命,印象很深,所以那時候我想要寫一本梁啟超 傳,想學包斯威爾寫《約翰.生傳》。 但是,後來我發現專業史家的著作,跟人們對歷史的興趣根本是完全分裂的,所以後來一 直未能完成。 梁啟超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份子的精神,對時下的知識份子有何啟示﹖ 「憂」的對象一直在變,過去是君父。在梁啟超時代,他憂的對象是國家、民族,現在如 果說先天下之憂而憂,那個憂的對象已經不是皇帝,也不只是國家,有更廣泛的社會,尤 其在全球化時代,所「憂」的範圍更廣,那個對象一直在變,但是這種精神是不變的。 梁啟超關心社會國家,進而推動變法、改革,這種知識份子的精神在台灣是不是越來越少 了﹖ 我有一天在看錢穆先生的著作目錄,我在想他當時寫給一般人看的文章,現在台灣恐怕沒 有人要看了,會說您完全脫離時代。 現在台灣所有東西都要跟三個「兩」搭配在一起,第一個兩是藍綠,第二是兩性,第三是 兩岸,否則您講什麼都沒什麼人要聽。所以您剛剛問梁啟超當時那種變法、改革的熱情, 現在很多人在台灣覺得好像過時了,已經不再是關心的重點了。該問的是,這樣真的對嗎 ﹖ 史學界研究台灣史會不會已經是主流﹖ 老實講,有更多人研究台灣是一件好事,您生於斯、長於斯,當然要研究這塊土地,但是 ,我覺得健康的局面應該是多元並存。 研究中國史的人,是否有邊緣化的危機﹖ 研究中國史的人確實是在流失,整體的趨向看來是越古代就越少人研究,近代比較多人研 究,大體上來說,以研究台灣跟明清以後的近代中國史最多。 您曾經提到,時下歷史研究者參考的書籍,幾乎都是大陸出版的,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近年來,我比較關注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在人文方面,我覺得台灣學術界進展很 大,但是也潛在一些問題,譬如您剛才所提到的現象。 過去一、二十年來,因為學術補助及評鑒機制的影響,台灣人文學者集中心力在寫學術論 文,而很少寫書﹔但是,大陸的學者還在出書,所以許多學界的人或年青學生買的書,大 部分是大陸出版的。 您認為台灣學術是否在進步﹖台灣的學術水平,又該如何提升﹖ 台灣學術是在進步,毫無問題。以中央研究院一個社會科學方面的所為例,我不是說國際 化一定就是好,但十年前沒幾個人能夠到國際上跟人家拚,可是經過這幾年,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研究員都有能力到國際期刊上跟人家一較長短,這就是很大的進步。 以前學術上那種淺淺的東西,現在慢慢站不住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高度的東西才能 在學術機構生存下去,所以整體水準可以說是提高了。但是,我覺得大家還是感到有所不 足,特別是缺乏大的東西。 那麼,這種不足、缺乏大東西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 太急了﹗整個學術機制並不鼓勵孕育大東西的學術風格,即使現在開始鼓勵,但學者已經 習於固既有研究方式,一下改不過來,缺少孕育大東西的環境,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二, 太忙是最關鍵的問題,什麼都要審、什麼都要開個會,各式各樣的要求,使得學者都太忙 了。 您指的忙,是忙本務,還是忙外務﹖ 很多是學者份內該做的事情。例如,您說學者不應該關懷社會嗎﹖學者不應關懷學術社群 的事情嗎﹖所以要做各種審查,做各種事情,可是太多了,多到他必須把研究的時間抽掉 。 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原因,但始終沒有人願意出來說,一定要嚴防一個社會和它的學術體 制把學者弄得太忙,太忙反而無法好好地、專心地、長時地、穩定地去注視他研究的題目 ,這是台灣學術讓我很憂心的地方。 您認為兩岸之間要如何增加學術交流﹖ 交流有兩種,一種是人來人往,這已經蠻多﹔另外一種交流是書的來往、作品的來往,我 也覺得已經非常多。在台北,不管合法非法,已經有不曉得多少家書店在賣大陸的書,甚 至在台中也能買到大陸書。我們的年輕人對大陸書趨之若騖,因為它便宜、它多,可以很 容易買到。 反觀大陸方面,卻很難得到台灣的書。原因有很多﹕第一,很少或沒有銷台灣書的地方﹔ 第二,台灣的書比較貴﹔第三,有些觸犯政治忌諱,也不能在那邊銷。因此,現在槓桿已 經不平了,台灣的年輕學子非常容易就可以接觸到大陸的書籍,隨便您買、購買力又強, 像我很多學生只是研究生,買書買到住的宿舍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 大陸剛好相反,他們反而很難接觸到台灣的東西,買不起,也沒有人賣。這都是近五年、 十年的發展而已,現在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沒有這樣的現象,獨獨在人文科學特別明 顯,這是一種失衡的學術交流。 您研究專長是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範圍很廣,為什麼歷史對您有這麼大的魅力﹖ 一個人做事情要「量才適性」,看起來很簡單,但道理很深,有些人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 ,不一定是他特別聰明,因為學術的路是很長遠的,他必須要能持久的走下去,而這時候 一門學問合不合您的性格就很重要了。也不知道怎麼樣,這門學問(歷史)符合我的性格 ,所以從年紀很輕就開始對他有興趣,我對廣義的人文科學都有興趣,什麼書都讀,但是 其中的交集主要是在歷史。 我看過很多很聰明的人,他對什麼東西很快就可以上手,可是徬徨歧路,最後毫無所成。 這些人既然很聰明,為什麼最後還是毫無所成﹖ 他有「徬徨歧路」的資格,他有資格在幾條路間擺盪,所以消耗掉很多時間與精力。我沒 有徬徨歧路的資格,我覺得我要入手一樣東西非常慢,所以「限制」也許是另一種「可能 」。我認識一個很聰明的朋友,他學哲學、統計、電腦,學什麼很快就進去,可是他也是 徬徨歧路,他的可能性太多,反而無法持續在一塊園地耕耘。 相反地,有些人只能做一二樣事情,卻反而可以一直做下去。做學問貴於對重大問題持續 、穩定的關注,人文科學跟自然科學不大一樣,自然科學可能只靠一篇重要論文,其他方 面的貢獻不那麼明顯,他就夠了﹔人文科學方面也會有重要的文章,但是最後的成果是累 積的,累積一大塊人們才會認可您在這個領域的貢獻。因此,您要有長程的耕耘,這時候 如果您徬徨歧路就無法累積深度跟厚度。人文這條路是很辛苦、寂寞的一條路,而且報酬 是很低的。 您對學術持續不斷鑽研的動力在哪裡﹖ 罪惡感跟責任感,我常說我是被這兩個感覺所驅動的。罪惡感是我在浪費時間的時候,我 有很深的罪惡感,同時伴隨一個責任感,要再回去好好的研究學問,就像一個彈鋼琴的人 要再回去彈五個小時的鋼琴。我常回想我的求學歷程,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大陸在審判 江青,當時我是一個研究生,我很好奇,我很想看電視,雖然只有幾個鐘頭,可是我同時 有一個學業上的事情要完成,我就在這當中掙扎,最後我還是去做學問。這類在罪惡感跟 責任感徘徊的事不勝枚舉,但是也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抽幾個鐘頭去看審判江青,應該也非常好,但當時我有一種非常矛盾的感覺,我從 來不覺得學問的摸索是一條平滑的路,這裡面還有很多矛盾、坎坷、高高低低的事情。人 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做,可是您的時間夠多嗎﹖就像做生意一樣,您的本錢不是永遠 都那麼多,所以要投資在一二件比較持久的事上,這當中就要割捨,我不是說其他的事情 不重要,我之所以常常想起那件事情,表示那件事情也很重要。當然這當中會有遺憾。 其實我也不鼓勵很多人都來走學術這條路,因為這是一條報酬很少、很長、很孤獨的路, 尤其歷史學要投注很多時間在史料上,不是您有好想法就可以去寫一篇漂亮的論文,因為 您沒有證據、歷史材料支持,您講什麼再漂亮的理論,別人還是覺得這不是歷史,它可能 是一篇很好的哲學論文,但不是歷史論文。所以歷史學有一種先天的特質,使得您必須花 很多時間在閱讀上面,我常常得花時間讀一部一千頁的書,但立即有用材料也許只有二三 條,其中要投注的心力跟耐力是很大的。 您一想玩樂,就馬上回去做學問,您的生活會不會太單調了﹖ 我覺得還好,這只是比喻而已。我常常回去看我父親時,包包裡還帶著幾本書。不過我不 認為在這方面我是個好例子,老實講,我兒子確切是幾歲,我常搞不清楚,很多事情我都 很少去注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7.143 -- Alles hat ein Ende, nur die Wurst hat zwe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135.190.27

140.109.138.162 03/09, , 1F
所長門生之李公仁淵應該要讀個10遍吧.....
140.109.138.162 03/09, 1F

220.140.56.196 03/09, , 2F
像我很多學生只是研究生,買書買到住的宿舍
220.140.56.196 03/09, 2F

220.140.56.196 03/09, , 3F
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這句是李公宿舍記實嗎?:P
220.140.56.196 03/09, 3F

220.137.81.134 03/11, , 4F
不是我,我買書不多..(而老師也不可能來我夠亂的宿舍)
220.137.81.134 03/11, 4F

220.137.81.134 03/11, , 5F
不過我這篇邊看邊笑耶 不知道為什麼 ^^;
220.137.81.134 03/11, 5F

220.137.81.134 03/11, , 6F
大概是看到這些文字 就可以講到他講這些話的樣子 哈
220.137.81.134 03/11, 6F
文章代碼(AID): #12BehLwR (NTUHistory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