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茶村族人:哪裡才是我的家?

看板NTUBP-R98作者 (apyang)時間14年前 (2010/05/25 20: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前言: 好茶部落遷村問題的複雜度,使得居無定所的好茶人,生活核心仍究周旋在遷村問題的思 緒中,面對複雜的生活困境,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像未來的生活。而政策立場與設計定 義的矛盾,也使得「永久屋」的真實面貌,仍然懸在尚未完稿的設計藍圖上。 台大城鄉的研究所團隊,從去年八八風災後,到目前一路的觀察,對好茶村提出了生活地 圖的構思,從中也看到一些外界聽不到的聲音。他們提到最初在協助過程,一直碰不到核 心的問題。每次下來,就好像只能做一些觀察跟訪談,好像也沒辦法去改變什麼樣真正的 事情。 於是同學們發起「走,回家」的概念與長期用相機記錄好茶村的王有邦共同合作,並透過 生活地圖的方式,在遷村的過渡期間,透過訪談,將部落裡的問題彙整起來,提供給規劃 團隊以及部落的意見領袖參考。 台大城鄉所賴慧勳也表示,部落需要喚起這樣的記憶,再次團結再一起,協助文化重建這 一塊。她說,例如部落生活編織空間這一塊,就可以透過討論去影響設計,替部落爭取真 正想要的「生活空間」。而未來到瑪家農場,可以凝聚的文化空間,也不一定是教室。 在台大城鄉所同學提出的「走,回家」的構想方式中,族人看見什麼樣的未來生活藍圖, 而未來族人又期待用什麼方式「走,回家」?以下報導是採訪台大城鄉所研究生程廷以及 李毓青的訪談整理以及這群學生的發現。 淹沒的好茶村現場,只剩逃過土石流淹沒的土地界標與家屋的「頂樓」。 「走,回家」發現的問題 (1)遷村後的文化斷層 好茶村30年前「遷村」對部落文化影響的發現是什麼?程廷同學表示在探討環境空間的部 分發現,不但年輕一輩的族人,沒有「舊好茶部落」的生活經驗,而年輕人感覺「新好茶 」就是他們的生活。 在部落互動的過程他們也發現,從舊好茶到新好茶的環境,生活方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轉 變。而且現在又面臨未來搬到瑪家農場,房子都是均一化的,而且不是部落傳統的那種樣 貌與型態。 而族人也反應目前的狀況,連安身都是一個問題。因此城鄉所的同學,雖然發現長遠來看 會直接影響到的是文化的問題,但是現在也沒辦法想那麼多。不過至少,先找一個地方可 以是大家聚在一起,住在一起的地方。那剩下的事情,等以後有辦法的時候,再來一件一 件解決。 他們也表示年青一輩的好茶人,對舊好茶不是那麼的熟悉。都是要靠長輩口述,或是偶而 帶他們上去舊部落才能夠延續舊好茶生活記憶的部分。不過上去也無法有長時間性的累積 在舊好茶生活的經驗。 從空間的探討中除了發現舊好茶與新好茶「空間記憶」的斷層之外,另外在部落裡不同年 齡對「家」的記憶落差,也逐漸浮出檯面。 他說到,比較老一輩的族人有舊好茶的經驗,但年輕一輩的沒有舊好茶的經驗。這樣的關 係,在部落發生的一個現象是,有的人認為舊好茶是他們的家,而有另一部分的人覺得新 好茶才是我的家。 他也表示,若是目前安置的問題影響部落的族人,沒有心力去想那麼多的話,未來文化斷 層會越來越嚴重。 (2)重建政策影響部落文化重建 除了對部落的長期觀察訪談外,同學們也親自拜訪謝英俊建築師團隊,共同探討在空間規 劃的議題。他們表示之前跟謝英俊建築師團隊討論的過程,理解到建築師團隊對瑪家農場 的規畫其實是有很多的想法,但是礙於重建進度,一定要在8月8日之前做完,很多的規劃 就無法實現。 他們也表示之前也問過建築師,如果目前在瑪家農場設計的永久屋,在使用上會不會有年 限的問題?規劃團隊表示,也是可以當作永久屋。但是他們設計的概念是中繼屋的型式, 所以就是用低造價的方式去蓋。 雖然規劃團隊定義為中繼屋是希望讓部落先暫時安定下來,然後接下來再去想未來要如何 發展,以及未來要遷到哪裡。但他們同時也提到這中間的矛盾是,政府的政策上,希望就 是永久屋,但是規劃團隊的想法是中繼屋,因此設計的基礎上是以中繼屋的型式去思考。 城鄉所的同學也表示之前跟老師的討論,目前瑪家農場的永久屋,不太適合排灣族跟魯凱 族的傳統家屋。他們也同時表示,斜屋頂太斜,沒辦法放石板,石板會掉下來。 但是礙於在設計上的協助,因為沒受委託,因此想出透過訪談好茶村族人的方式,找出族 人對未來家屋的想法,把部落族人的意見彙整起來給規劃團隊提供參考。 (3)階級制度的矛盾 不僅在不同世代文化差異影響族人對家的記憶,甚至在魯凱族階級制度的傳統社會背景, 也看到另一個溝通上的矛盾。 他們表示,部落裡除了傳統階級制度外,還有教會跟牧師以及村長等不同的組織共同組成 ,因此有一些聲音難免不容易被聽見。所以也期望透過跟居民找尋生活地圖的過程,將部 落實際生活面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走,回家」的方式:跨世代討論,建構生活地圖 由於現在好茶村已經確定遷去瑪家農場,但是現在看到瑪家農場的規劃內容,主要的建築 就是家屋跟教堂以及活動中心。在與部落討論過程間,其實也發現到以前的部落內部,還 有一些公共空間跟聚會場所。 但到了瑪家農場之後,早期部落居住空間以及巷道的紋理,在這個規劃裡面看不出來,而 又因為當初整地的方式,是直接將樹都砍光了。目前的規劃平面圖上,就只有一棟一棟的 房子。所以同學們提出了一些想法: (1)跨世代的討論 但雖然目前的規劃現狀是這樣,而李毓青同學也表示做訪談調查中,族人的反應是,先搬 進去在說。因此同學們後來討論的結果,是想如果可以用模型,去跟部落的人討論。 不但是創造機會把人聚集再一起討論的,那也或許是一個「跨世代的討論」。老人家也有 機會跟年青人討論,這樣子不同世代的價值觀也可以透過這樣的討論場合交流。也許短期 不會有共識,但是至少瞭解彼此的想法。 對部落來說,部落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價值,他們的傳統。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部落內 部的問題其實是很複雜的。很難去取決於用一個單一文化價值的觀點,然後套用在他們身 上。然後跟他們說,這個就是傳統。 (2)生活地圖的建構 政策上,政府期待是「永久屋」。設計理念上,規劃團隊確是用「中繼屋」的概念去定義 設計。兩者不同立場的方式規劃「永久屋」,部落的想法又是什麼? 城鄉所的同學表示,生活地圖的記憶與建構,讓族人逐漸展開跨世代的討論,找回對部落 空間的記憶,之後,會再將訪談的意見也會整起來,跟部落的頭人討論,也給他們做意見 的提供參考。 三、「永久屋」的真實樣貌? 遷村工程浩大,族人不但要處理遷村的問題,未來的生活也要顧慮。在台大城鄉的學生協 助下,「跨世代的討論」也協助部落開始踏出文化重建的第一步。 而另外從規劃面也可隱約看見,政策立場與設計定義的矛盾,使得「永久屋」的真實面貌 ,仍然懸在尚未完稿的設計藍圖上。「永久屋」的真實樣貌,長的是什麼樣子?而部落期 待的「永久屋」又是什麼樣貌? 台大城鄉一系列的生活地圖記錄,將分別繼續在5月23以及5月30日做不同方式的紀錄,記 者也會做後續的系列報導,將王有邦長期透過鏡頭記錄好茶生活的影像以及生活地圖中, 好茶村魯凱族人對「永久屋」的面貌與期待,做一個完整的報導。 城鄉所的同學透過生活地圖,協助部落找尋,魯凱族人想要的生活樣貌。圖為城鄉所同學 ,協助場地佈置的情形 城鄉所的同學表示,對部落來說,部落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價值。外人很難去取決於用一 個單一文化價值的觀點,然後套用在他們身上。然後跟他們說,這個就是傳統。(左為台 大城鄉所同學程廷,右為李毓青同學。) http://www.88news.org/?p=4003 一定要po一下的~GJ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95.140
文章代碼(AID): #1B-ycs98 (NTUBP-R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