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福利] 關於老飛機0218目前的狀況

看板NTUAviation作者 (差羽鳥11)時間15年前 (2009/08/21 14: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NTUSA 看板] 作者: darkelf (darkelf) 看板: NTUSA 標題: [轉錄]Re: [福利] 關於老飛機0218目前的狀況 時間: Thu Aug 20 23:27:47 2009 ※ [本文轉錄自 NTU 看板] 同學們晚安,我是機械所學會長黃宋儒。 在大家正忙著救災、關心災情的時候, 也向各位報告一下0218飛機事件的後續發展。 8/10上午九點親訪鄭富書總務長 與會者還有學生會、學代會成員,以及熱心的劉教授(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開課元老) 因為只是一個非正式的簡單討論會,細節就不贅述了。 學生這邊先將搶救計畫很粗略的構想書先提出給總務長: 台大0218超級軍刀機搶救計畫構想書 http://qwe.tw/F100/files/20090810_F100_v1.1.pdf 總務長基本上是個就事論事的人, 也表明若學生希望飛機留下、空間也許可的話, 同意先朝留在校內的方向努力,但要有地方暫置飛機,再開始後續中長程方案的討論。 但由於校內很多空間幾乎都是已規劃好的,學生這邊要能先做功課, 第二次會議也許可以針對暫置的場址做討論。 因此機械所學會與學生會分頭進行水源校區及校總區的暫置空間評估: 水源校區暫置場址評估 http://qwe.tw/F100/files/20090812_F100_water_south.pdf 校內各大草坪的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forgotten.promise/yRdqoG# 很快地,我想總務長感受到了學生們的誠意, 第二次會議也在昨天(8/17)早上八點半召開了。 與會者包括總務處、校規小組、機械系、學生學代會、歷史系等師生, 晚一點俊達會將會議記錄PO上來供大家參考、討論。 最後,想重申一點,學生們是平心靜氣來做理性討論的。 是想跟學校一起解決問題,絕非煽動叛亂、為反對學校而反對。 社科院興建替代道路乙案也一樣,就像資訊系陳老師所表達的意見: 今天沒有一個人反對社科院遷回來。 只是,希望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能夠多一些人文關懷,就讓我們從身邊做起。 同時,行政單位從決策到執行,也不該用先斬後奏的方式,成為錯誤示範。 = 文末附上一篇文章,是我前天收到的e-mail. 收到這封信相當訝異,郭冠英居然寄信給我! XDDD 歷史的凝結尾 郭冠英 2009.8.15. 台灣大學最近學生發起連署,為一架老飛機請命,這是一架美製的F-100軍刀機,原來孤零 零的放在機械系工廠旁邊,校方認為沒人注意,擋到了點路,就要把它報廢。 在科技史上,F-100軍刀機是第一架實用的平飛超音速戰鬥機,並且率先採用了昂貴的鈦合 金做為後半段機身,因為它使用的J-57引擎後燃器排氣溫度極高,當時的鋁合金尾管難以承 受。 這種戰鬥機是1958年台海砲戰爆發時,美國為了確保台海空優,軍援台灣的,當時仍屬於世 界一流。此機駐紮在新竹二聯隊基地。 學生發起保機已晚了,此機已拆了四分之一。台灣是個歷史拆解的社會,1991年我寫了「那 年我們看閱兵。」一文,談1964年蔣介石最後的大閱兵,當時這架飛機也必在受閱行列。18 年過去了,歷史又大大拆解了,現在馬英九別說閱兵,連想都不敢想,說了必被罵死了,也 無兵可閱,台灣兵連救災都不行,何談其他。現在蔣介石也被忘了,只有坐在高速公路的遊 覽車裡忽倏而過,是大陸觀光客津津有味的在看蔣的風功諱積。 現把該文加點註解重讀,可以鑒往知來。(原刊1991-10-24/聯合報。) ─────────────── 日前國慶閱兵中進行空中分列式,又因F-104老是摔機,使人不禁又想起1964年那次閱兵的 失事事件,在那個時代這種事神祕得不得了,但現在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 我有一個同事的父親在氣象局做事,家住在附近,當時他才十二、三歲,1964年的閱兵是中 美協防關係最密切的時期,閱兵也成了每年提振反攻士氣必行的儀式。該年第七艦隊及關島 的美軍飛機都來參加,我這朋友當然也占地利之便趕去看閱兵。在那個時代,這是大喜事, 那像現在弄得如臨大敵。以前周清玉在北一女,願意站一天等著看閱兵,現在則反閱兵,人 觀念的變化真大啊!(吳淑貞還是國民黨,其子名「致中」,陳水扁的律師事務所叫「華夏 」)。 那次的閱兵指揮官是郝柏村(當年郝英姿風發,現郝90,大壽是在北京過的,陳雲林握著他 的手看黃君壁畫展。)美軍飛來的有當時第一線的各種飛機,還有空中加油表演,B-52也來 了,但飛得很高,看起來很小,聲音都聽不到(越共最怕)。戰鬥機則是低空而過。當時的 F-104星式戰鬥機,可算是最先進的了,它有兩倍的音速,像個火箭筒似的,被稱「有人飛 彈」,尾翼是T字翼。最初設計的原型機連彈射椅都是往下彈的,以免上彈後被後面的尾翼 打到,後來出廠機還是採上彈式的。 F-104快則快矣,但引擎動力一失,就會像根釘子似的栽倒,不像機翼面積較大的飛機可以 操縱一段時間,故有「飛行棺材」之謂,所以現在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早就淘汰了,只有台 灣還保有這種飛機。歐美人看到台灣高速公路上跑著賓士500,天上卻仍飛著F-104,一定覺 得納悶。沒辦法,這這就是台灣在特殊處境下形成的特殊現象。(中華民國是美國盟邦中最 早獲得F-104A戰機的,1960年到1998年,共在台服役38年,總計購入238架,後因老舊,共 114架戰機因為故障墜毀,62名飛行員殉職。1998年5月22日在清泉崗基地舉行除役典禮)。 閱兵的空中分列式是沿重慶南路由北向南飛,那天因為雲層低,飛機飛得一架比一架低,一 架F-104擦撞到新公園的中廣天線塔,把半個副油箱給勾落了,我那位朋友看得清清楚楚, 油箱一掉,一陣黑煙,轟的一聲砸在公園路的氣象局前面,幸好沒掉到觀禮台,否則那可死 傷慘重。我認識一名陸官的學生,他在受閱部隊裡,他說他聞到一陣油煙,身上灑了一些油 雨。 我朋友看完閱兵回到家,他父親馬上被召到氣象局善後,他也跟著去了,只見憲兵封鎖現場 ,一共死了三個人,一位氣象局的工友、一位婦人和一個在娃娃車裡的小孩。死了的工友是 我朋友父親找的,江蘇鹽城人,算是郝柏村的小同鄉。事前友人的父親還交代他不要到欄杆 外去看閱兵。他不聽,站在欄外,剛好被油箱砸到,切去半個腦袋,油箱彈起後又把一棵大 樹切去一半,樹上掛著刮去的頭皮,朋友形容現場一陣濃郁的血腥味,令人觸目驚心。 奇怪的是,擦撞的那架飛機卻沒事,後來掙扎飛回了台中基地,同隊中的兩機卻相撞,墜毀 在土城一帶。憲兵很快也封鎖了現場和新聞,朋友的父親被告知,之後就沒人敢再提起此事 了。 有人說蔣介石對那次意外很生氣,以後就停止了閱兵,加上他年歲已高,閱兵一停就是十一 年,一直到1975年嚴家淦總統時才又再閱兵。但1971年10月31日蔣介石誕辰,空軍雷虎小組 在淡水河上空進行表演,在進行「向下炸彈開花」科目時,由於進入角度的問題,導致拉起 高度過低,一架F-5A戰鬥機,由羅宏新少校駕駛,擦到高壓電線而摔到台北橋與中興橋間靠 三重的河岸潮間帶上,人機倶毀,還壓死了一些在河岸放養的鴨子。舍妹當時也在九號水門 現場目睹了實況,說是突然灰影一偏,黑煙一陣,轟的一聲,大家相視錯愕,第二天報上新 聞只是登了小小一角。台灣也從不能公開談論走到今天可以大大見報的民主境界(現在則是 大罵馬英九,國事蜩螗還搞虛功)。 這種低空擦撞電台天線的事,我在新竹念小學時也發生過。大約是1960年,一架F-86自我們 學校兩層樓的教室上掠過,聲極大,一下子撞到旁邊台聲廣播電台的鐵塔,切下一公尺多的 一截三角鐵,砸在學校的風雨操場上,把石棉瓦撞了個大洞,幸好沒人上課,十幾塊機翼的 金屬碎片散得學校一地。飛行員把油箱丟在校旁的稻田中,壓傾了十公尺見方的稻子,飛機 仍然安返新竹基地。我們下課去看,真像個油箱葬禮。油箱安放中間,稻子像花瓣般綻開。 現在回母校,風雨操場已蓋起了大禮堂,一切都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上次寫了篇兒時記憶飛機失事的文章,招來不少空軍人士的批評,認為這會影響空軍士氣, 實在令我啼笑皆非。不久IDF的伍克振上校殉職,難道報導此事的媒體也有錯嗎?其實我寫 那篇文章只是談些兒時回憶罷了,如果士氣是靠隱瞞、掩飾來維繫的話,這這種士氣是假的 ,是無法在今天愈來愈開放的這個社會中維持下去的(現在媒體則是另一極端,深怕不影響 士氣,鼓著勁的報導,還亂報)。 上次我提及我弟弟一位最好的同學,空軍官校畢業後不久就在F-5A戰鬥機的炸射練習中失事 身亡。後來他的同學告訴我,此事最玄的是此君最怕芒果,有次官校同學開玩笑,丟了個芒 果叫他接住,他接到一看是芒果,當時就敏感得渾身發癢,難過不已,但他失事的地點正好 就是一片芒果林,此君死前把幾十棵芒果樹全砍了頭。樂觀者認為他終於報了仇,悲觀者則 會說他至死都逃不過芒果,血肉與芒果混成一堆,作鬼都癢死了。我想,空軍將士大都會認 同前者說法,因為飛官都是樂觀的人,他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以前或可如此說。曾有F-104 老飛行員如此形容:「我們必須去,但不一定回來」,但國家認同沒有了,去是白去,回不 來也沒人理了)。 那次閱兵是國府遷台以來最盛大的空中分列式,有F-86F軍刀機96架,F-100A/F超級軍刀機 32架,F-104A/G星式機16架,以菱形編隊依序通過總統府上空。當日在清泉崗基地看家,沒 參加閱兵的大隊長祖凌雲說,全軍精銳無武裝上空,有敵來犯其實很危險。美軍太平洋司令 部依協防條約亦出動各式戰機參與,包括F-4B幽靈機、A-4B天鷹機、F-105D雷霆酋長、B-57 坎培拉等當時的美軍一線戰機編隊,還有戰略空軍B- 58 Hustler高速飛行展示,KC-135和 B-52表演空中加油。 由於當日氣候不佳,雲層很低,只有兩千呎。噴射機的編隊因為有尾流的關係,後面的分隊 要比前面的分隊要矮一個距離,導致各機隊的高度必須一直往下降,這樣遞延下來,壓軸的 F-104已經非常低了。在進場前F-100的領隊就注意到中國廣播公司的天線就從他的機翼下掠 過,他立即告知指揮車:「叫么洞肆飛高一點。」這時第三個分隊四號機張甲上尉已駕駛著 他的F-104A進入目標區,他聽到F-100領隊和指揮車的通話後下意識的將操縱桿向後帶以拉 升高度,但就在這同時,他的座機發出一聲"碰"的巨響外加劇烈的震動,他立即檢查機件但 沒發現任何異常,他於是呼叫僚機對他進行外部檢視。三號機的王乾宗就飛到他下面來察看 ,說:「你的左翼和機身鬆脫,還有你的副油箱斷了一大截。」這時飛機編隊已以到了永和 上空,張甲十分緊張,過了幾分鐘,突然他在無線電中聽到有人呼叫"跳傘""跳傘""跳傘", 他的手立即握住彈射座椅的啟動裝置並問:「你叫誰跳傘?"」沒人回應他。馬上又有人發話: 「Watch for the parachute(注意降落傘)。」他才知道有友機出事了。 第三分隊的長機是林鶴聲,後面四分隊的長機是唐飛(誰也沒想到他會做了陳水扁的第一任 行政院長,後來很快被搬開了這塊「石頭」)。三號機王乾宗飛到張甲的左下方來察看後, 唐飛叫他回列,由他來監控即可。王乾宗回列時可能沒注意長機在上面,由下撞上林鶴聲的 機腹。唐飛在後方目睹整個慘劇發生,立即無線電高喊「跳傘!跳傘!」,但王、林兩員都 不來及逃生。飛機掉落在台北縣土城清水山區現今德霖技術學院附近坡地。碰撞造成的火球 帶著四散的碎片還打在二號機黃東榮上尉的機身上。 張甲駕的這架受創的飛機,本來想飛到桃園降落,但他想各機都返航,他冒險插入可能給機 場帶來危險,他就勉強南飛,又想降新竹,後決定還是飛回基地清泉崗,但一路上飛機左翼 抖得很厲害,那半截油箱一直在拉扯左翼,他怕把已裂的左翼給扯飛了,到了外海上空,他 決定把這半截油箱拋擲掉,但又怕撞擊使卡栓改變,一鬆反可能把翅膀給拉飛了。他就一手 按釋鈕,一手放在彈射椅啟動鈕上準備。結果一放,油箱安然脫去,全機如釋重負,抖動停 止,他就安返清泉崗基地。美國洛克西德公司駐地的顧問迎接他落地,看了他的飛機,說: 「你不是一個人飛回來的。」意即上帝與你同在。 那上帝沒眷顧的王乾宗後被追贈少校,林鶴聲追贈中校,屏東空軍子弟小學改名為「鶴聲國 小」,以紀念這位為了紀念屏東出身的飛行員(後來學校整地,林的銅像棄倒在地,很難看 ,就算臨時,那也不敬。)張甲從空軍退役後移民美國洛杉磯,從事保險業(台飛行員很多 都到美加終老,沒留在他們說要保衛而被稱頌的復興基地。)他那架序號56-780的F-104A經 修護後又回到飛行線,後來再轉到約旦皇家空軍手上直到淘汰。1994年約旦將4架F-104A出 售給美國民間收藏家,包括這架56-780,現在德州達拉斯郊區的Cavanaugh飛行博物館收藏 ,停放戶外展示。(美國、日本這些飛機都被乾淨保護,台灣是當廢鐵,很難找到幾架完整 的。在桃園國際機場門口有個飛機博物館,是過門不入率第一名。千千萬萬的人趕飛機,很 少人來這裡看一眼。歷史不堪回首)。 = 延伸閱讀: 搶救F-100飛機阿公網站 http://qwe.tw/F100/ 台海風雲軼史(相關文章在討論串最下面) http://taiwanbbs.org/cgi/index.pl?b=mil,m=110490604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175 ※ 編輯: hsz0566 來自: 140.112.14.175 (08/19 01:00) ※ hsz0566:轉錄至看板 Aviation 08/19 01:00

08/19 01:27,
加油~
08/19 01:27

08/19 01:28,
推!
08/19 01:28

08/19 10:12,
推...突然冒出郭冠英真的蠻有趣的XD
08/19 10:12

08/19 14:19,
是郭冠英耶XD
08/19 14:19

08/19 16:32,
推! (wow... 郭冠英)
08/19 16:32

08/19 20:55,
郭桂櫻勒?
08/19 20: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140 ※ 編輯: darkelf 來自: 140.112.211.140 (08/20 23:28)

08/21 14:30,
加油
08/21 14:30

08/21 14:46,
借轉
08/21 14:4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45.139
文章代碼(AID): #1AZaBW7Z (NTUA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