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左手搖籃、右手寫作的曼布克獎得主 上 …

看板NTU06DFLL作者時間16年前 (2007/12/13 23: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Fiction 看板] 作者: bucklee (alessio) 看板: Fiction 標題: 左手搖籃、右手寫作的曼布克獎得主 上 聯合文學12月 時間: Thu Dec 13 15:40:34 2007 邂逅安瑞特 Anne Enright 左手搖籃、右手寫作的曼布克獎得主 (上) ‧聯合文學 2007/12/12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9&f_ART_ID=100690 【文/高維泓】 ............................................. 十月二十六日晚上八時許,懷抱著匆忙在當地書店買到的《聚會》英文版和荷文版,踏進 了魯汶大學愛爾蘭學院演講廳,與其他學者和一干慕名而來的當地民眾,期待著與安瑞特 的「對話」。該學院是十六世紀初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為了教育因躲避英國新教 殖民迫害而逃往歐陸的愛爾蘭天主教難民所建。演講廳是古教堂改建的,講台四周掛著愛 爾蘭的風景圖片;教堂長窗上原本應有的彩色玻璃已經拆卸,或許是在戰火中被破壞的吧 ?雖然祭壇上也不再掛著十字架,但在這有四百年歷史的講堂裡,聆聽安瑞特向來自世界 各地的愛爾蘭學者(裡面不少人有著愛爾蘭血統)以及一般聽眾,以戲劇式口吻朗誦自己 的得獎作品,不禁想到幸虧有這個守護難民的方濟會老教堂,使得愛爾蘭文化得以在海外 傳承不絕如縷,免受殖民洗禮。安瑞特可能也沒有想到,在這個象徵文明傳承,有反殖民 歷史刻痕的古愛爾蘭學院裡,朗誦英國文學獎得獎作品,所衍生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只是 ,英語已是大多數愛爾蘭作家的創作語言,不再是當年的拉丁文或古居爾特語了。 安瑞特的小說朗讀,是我所聽過最令人屏氣凝神、毫無冷場的聆聽經驗。朗讀的速度因情 節、對白忽快忽慢,好似單人相聲引人入勝,觀眾也被安瑞特的各種「配音」惹得咯咯發 笑。不同於有些作家善於把場子「搞冷」,安瑞特把朗誦當成了現場實況播出的廣播劇, 一大段的散文對白,在她的口中活靈活現,非但沒有「吃螺絲」,還令人恍如身臨其境。 當然她唸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作品,但坐在台下的我,不禁懷疑這真的是安瑞特本人嗎?還 是哪個劇團派來的分身,幫大作家出訪海外。對於一個應該正在倫敦或都柏林忙著應付媒 體的當紅作家(想像曼布克獎的分量,尤其將近四十年的歷史中,愛爾蘭作家才第四次得 獎,有如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樣稀有──也是四位),我的懷疑好像「有所本」。 朗讀會後與觀眾的問答,解答我諸多「合理」的懷疑。原來安瑞特自認是個有紀律、重然 諾的作家。這個朗讀會邀約早在曼布克獎公布入圍名單前即已排定;對她而言,因為得了 獎,而臨時爽約,實在說不出口(其實光環加身的她,隨便說個「不克前來」的理由,大 家也能理解)。她也坦白地說,這個得獎前的邀約,是她考慮「寫作生活」也不能太困窘 所以接下的活動;儘管已經出版一本短篇小說集,三本長篇小說,從不覺得自己有真正的 「寫作事業」(writing career),參與這樣的活動或是接受訪問,或多或少讓她有額外 的收入,能在當兩個孩子的媽(分別是七歲和五歲)之外,全心地寫作。另一方面,也可 以順道拜訪住在布魯塞爾(比利時首府)的家人,既然有人代付旅費,何樂而不為呢?安 瑞特的坦白,一時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身兼母職的作家,的確得小心翼翼地開源節流 。我倒是以為,她精打細算的才華,也展現在她描寫橫跨兩個世代家庭悲劇的近作《聚會 》中;是何等一個縝密、細心的靈魂,可以將各個家庭成員各自扭曲的記憶,勾串成一部 黑暗卻難以逃避的家庭史詩? 安瑞特充滿戲劇張力的念白,也是其來有自。她在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念書時,主修文學與哲學,後者念得一塌糊塗,前者則對戲劇作品特別著迷。而 對學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英文系老師,使她常常有機會蹺課參加戲劇社團演出,大學 生涯幾乎就是在劇團裡度過的。畢業之後有好幾年一直以當演員為夢想,四處「試鏡」。 但是,酷愛寫作,也想當演員的念頭,其實是因為當時「文學經紀人」(literary agent )制度還不健全,寫作維生比當演員更困難。然而,對於一個自認內心有「寫作猛獸」( writing monster),卻還沒有足夠自信的年輕作家而言,英國東安吉利亞大學(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創意寫作碩士班所提供的獎學金,讓她至少有機會學習創 作的「技巧」。儘管當時的指導老師、名作家安芝拉‧卡特(Angela Carter, 1940-1992 )和文學評論家馬耳肯‧巴布里(Malcolm Bradbury, 1932-2000)都覺得她寫得不錯, 但那些充滿斧鑿痕跡的作品現在看來「沒一篇能看」。真正享受創作,反而是多年後擺脫 了技巧牽絆,發展出個人風格才開始。坐在觀眾席的我,心想她這番對寫作班既褒又貶的 話,卡特和巴布里在天之靈不知會作何感想?但唯有天生的作家,才敢發出這樣豪邁的批 評吧!安瑞特也許未必否定寫作班所提供的養分;她所謂擺脫技巧,應該是說不知不覺結 合了各種寫作的「武功招式」:既沿襲也創新。如果曼布克獎是每年對文學「高手」的肯 定,那安瑞特之所以得獎,應該是她易如反掌地拿捏各種寫作手法的功力。 【詳見278期《聯合文學》十二月號 ※ 編輯: ocin02 來自: 140.112.216.242 (12/13 23:46)
文章代碼(AID): #17OLBzsW (NTU06DF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