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 工殤即國殤,台大豈能遺忘! ◎施以德

看板NTU作者 (臺大意識報)時間11年前 (2013/07/11 23:33),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工殤即國殤,臺大豈能遺忘!──工安事故的遺忘與記憶 ◎政治一 施以德 (本文刊載於台大意識報第062刊) http://tinyurl.com/NTUcpaper06202 「為了臺灣美好的未來,在臺大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如今此處面貌一新,臺大已換上彩衣展翅飛揚。 因社科院新大樓帶來的榮耀,學子莫不引以為傲。 您用生命開創了學術的深化與進步,我們永遠深深感念。」 ──改寫自高雄捷運工殤紀念碑原文 結構性遺忘   一個人造物的生產,必然包括投入設計構思、生產原素、生產工具、勞動力 。工業革命後,生產流程分工越趨細密,身處在不同的生產流程的人開始慢慢的 形成不同於中古時期貴賤之分的「階級」。社會分化成為:投入體力的勞工(藍 領,體力勞動者)、投入腦力的勞工(白領,心智勞動者)與資本家,各個階級 的權力不同,由上而下層層剝削、層層宰制。於是當一個產品完成之時,誰有權 在其上標示「此物乃我之傑作(落款)」並不是依照投入的程度,而是依照階級 權力。例子比比皆是:一座橋的完工,其上會題字「某某鎮長、民代捐贈」、「 某某設計師事務所設計」,而不會告訴你,是哪個工人扛了石頭、哪個攪拌了混 凝土。   我們之所以應當了解一個人造物被製造出來時的全貌,乃是因為勞心者總是 被社會賦予較高的地位,而付出勞力的勞工通常在歷史的論述過程中被遺忘,事 實上消費者所感受到的會是被白領階級所壟斷的論述。因此,我們必須要破除此 一歷史解釋的壟斷性,對勞工、對整體社會來說才是正義的。通常在一個產品的 產出過程中,因為勞動條件的不平等,勞工階級所付出的代價如健康、時間、甚 至生命,所付出的代價相信並不亞於白領階級,但勞工卻永遠屬於被遺忘的一群 ,於是他們不滿、他們組織、他們衝撞。 工殤即國殤   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時,人們會稱頌某某企業家的「冒險創業精神」很偉大, 會讚揚某某經濟官僚的發展政策造福人民,但是我們卻常忽略了實際用雙手雙腳 打拚的成千上萬勞工。勞工們在國家全力發展經濟時獻上全部的青春,但在國家 得到所謂「亞洲四小龍」等等的榮耀時,卻沒有人記得他們的犧牲。國家全力發 展經濟時,對國家經濟有所貢獻者,即為對國家有所貢獻;因此我們可以說,為 國家經濟而犧牲者,即為為國捐軀。是以,在台灣的發展經濟史下「工殤即國殤 」。引一句柏楊先生在「看不見的革命」一文所說的話:「一寸經濟成長,就有 一萬名勞工的孤兒寡婦,流落街頭,哀哀無告。軍人只要死在陣地,就有光榮; 勞工死在職場,留給人的記憶不過是一聲慘叫,和冷冷的一句話:『他自己不小 心!』」   回顧歷年來工運裡工殤議題的進程:1992年,工殤協會成立;隔年「工人秋 鬥大遊行」提出主要訴求「工殤即國殤」,工安議題開始與民主化歷程一同緩緩 前進。2000年,展開「工殤協尋」;社會各界提出工殤碑立碑宣言。2002年,經 過七年艱苦立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公告實施。2007年,臺北101大樓設立 「伙伴碑」紀念職災死亡勞工,同時鏤刻萬名勞動者姓名。民主化進程慢慢改變 了制度,但是,先撇開民間職災不談,政府負責的大型公共工程如北捷、高捷、 高鐵、雪隧等等,屢屢因為趕工等等因素而發生重大工安意外。光是在2011年因 投入公共工程而喪命的勞工就有48人1 ,平均每個禮拜就有一人因為公共工程職 業災害而死亡。制度之變,人心未變,工殤問題依然無解。   自從1993年秋鬥訴求後,臺灣社會開始思考工殤紀念的重要性,最有名的大 概就是上文提及的101大樓設立伙伴碑。2002年311地震時有五名工人因此辭世, 工殤協會開始介入撫卹家屬心靈;與實際洽談設立工殤碑於本棟建築之構想。歷 經長期衝突、討論、妥協後,由民間團體、官方、資本家共同協議出「伙伴碑」 的概念,並且於2007年正式設立。但事實上,紀念工殤的方法不只立碑,如「職 災勞工保護法」第39條明訂「政府應建立工殤紀念碑,定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工 殤日,推動勞工安全衛生教育。」工運團體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都會以系列活動 推動工殤碑,連結不同的職災議題,提出具體的勞動政策訴求,並組織工傷者及 家屬以文化活動如音樂會、畫展、攝影展、或劇場演出進行社會對話2 。展現關 懷、溫柔對話、推廣意識、充分討論乃是工殤紀念的核心,有可能只是一個428 工殤日的行動、也有可能是一個「工殤紀念園區」等等,無論如何,紀念工殤並 不是立個碑就可以簡單了事的,政府應避免廉價消費了肅穆的工殤議題,畢竟, 工殤即國殤,國家應肩負起減輕每一起工安意外身後的傷痛。 尋找記憶的方式   2013年,北市勞動局推出了全台首創「職災地圖」,臺大新社科院工地赫然 名列其中。在國家全力發展經濟下,我們說工殤即國殤;那在臺大全力追求學術 排名而大力建設之時而犧牲的工人,即應為全校之慟;更進一步說,臺大肩負國 家學術與教育重任,在追求排名的同時,卻踩著大力建設下工人所流的的鮮血, 也是「工殤即國殤」。而在職災發生之後,後續撫慰、紀念,更是臺大應對這些 為了學術教育而犧牲的勞工所應負起的基本責任。這是責任、也是道義。   今年511臺大學生日,學生所組成的臺大工安出代誌監督聯盟在新社科院落 成典禮時發動抗議,期望在一片歌舞昇平「大喜之日」下,讓臺大注意工安問題 之嚴重。此次行動過後,時為社科院學代的陳明宗及前學代會副議長蘇暐勝開始 討論後續紀念工殤事宜。他們表示將在院務會議上提案在新社科院大樓設立工殤 紀念碑;或者若原本新大樓即有立碑紀念建造過程(如「興建誌」)之打算,則 加入紀念工殤之元素。蘇暐勝與陳明宗目前已經私下聯絡過社科院的幾位參與院 務會議的老師,老師表示願意支持但不希望在會議中以非理性的方式爭取。而在 學生方面,除了一些參與工安小組的成員外,大多數學生對此議題仍然陌生,但 他們樂觀的表示:「社科院的學生很有這方面的sense的。」不必擔心學生太大 的反對意見。   蘇暐勝與陳明宗表示社科院應成立一專門委員會處理工殤紀念,由學生、院 方、工程單位、勞工家屬等等共組,討論紀念碑各項事宜如選址、設計、營造、 紀念活動等等。期望經由立碑的討論,在臺大校內形塑注重職災之意識,進而促 使臺大提升其工安監督制度。另外,他們也表示,希望能與院學生會合作舉辦一 系列的啟用活動,相對於官方的典禮,內容包括對新大樓的空間批判、對建設者 紀念的論述重建。藉此凝聚學生對於的工安的意識與討論,進而使立碑一事不是 徒具形式;期望工殤勞工不要被夾在遺忘與紀念的拉扯中間,而立碑僅僅只是被 官方廉價消費的政績。   不過,若在臺大校方與互助營造公司不願提供受害勞工聯絡方法之下,紀念 的主體「工殤」會因為行政上的阻撓而失焦:找不到工殤受害家屬,無從得知其 想法,也無從加入討論。面對這個實質上論述的困境,蘇暐勝與陳明宗表示目前 尚無解決辦法。   期望臺大不再躲藏,將工安議題與紀念事宜列入討論議程;以「關懷社會」 為最終目的的社會科學院,亦應該帶頭示範,實踐對社會的關懷。冀未來的台大 在藉由新社科院大樓啟用的這段期間,激起工安意識;後人踏入新大樓的同時, 能感受到更多元的空間詮釋。工殤即國殤,臺大豈能遺忘! 1 數據引用自行政院勞委會網站,http://tinyurl.com/mpbvsgb 2 顧玉玲,《勞動者的血汗印記──工殤紀念碑與歷史記憶》,台灣社會研究72 期,2008年12月。 -- 這篇文章讓你覺得: ζ z \ /⊙-⊙〒 〒︽ ︽+□-□★ ★Z [中肯] [溫馨] [崩潰] [和諧] <[頂尖] [超能] [冗長] 台大意識報 ★ 議事在台大 Yψmurrya 部落格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我們的板 consciousnes (ptt2)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249.148 ※ 編輯: cpaper 來自: 140.112.249.148 (07/11 23:34)

07/12 04:35, , 1F
07/12 04:35, 1F

07/12 11:38, , 2F
推以德
07/12 11:38, 2F

07/12 18:07, , 3F
07/12 18:07, 3F

07/14 13:06, , 4F
07/14 13:06, 4F

07/22 01:41, , 5F
07/22 01:41, 5F
文章代碼(AID): #1Htj1Vfn (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