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校園] 人文大樓設計論壇

看板NTU作者 (誰)時間13年前 (2010/11/23 02:33), 編輯推噓12(1206)
留言18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關於今天的論壇,出席的老師有: 城鄉所夏鑄九老師、總務長鄭富書老師、校規會廖咸興老師、環工所於幼華老師、 文學院柯慶明老師、地理系簡旭伸老師、外文系張小虹老師、城鄉所黃麗玲老師、 城鄉所張聖琳老師、城鄉所康旻杰老師 列席的還有一些老師 ------------------------------------------------------------------------- 主要有幾個點 1. 建議有第二基地,否則週四的會議仍會在文學院內部打轉 2. 建議學生繼續參與總務處所籌辦的會議 11/25 () 10:00 文學院演講廳 3. 校方對於第二基地有看法,但是需要時間。 -- 今天一個同學跟我說的規劃書可以下載的網址。 人文大樓規劃設計書0831 http://www.mediafire.com/?bq9h56ztt0v3x9c -- 以下是一些零碎的筆記,拋磚引玉,希望其他有參與的同學可以 有更多的回饋。 夏鑄九老師: 學校已經走完了流程,兩年四個月,但是卻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這其中是否有疏失的地方?在此建議兩點, 1. 建築計畫書,1980年代開始,建築都要寫建築計畫書。 因為1960年代國外的慘痛經驗。 國外的經驗,就是有爭議。 建築計畫書只是影印費,若是到設計圖,成本就高了。到動土了,就拉不回來了。 簡建築師再接這個案子時,都沒有時間和機會了解那麼多。 因計畫書不夠理想。 2. 就校園規劃部分而言:設計準則。像是量體、顏色、特色等。 舉例來說,人文大樓是椰林大道的第一棟建築。 1980年代,校園規劃就決定椰林大道兩側是不拆除的。 其特色是面南北向,有南向走廊。中間建築的中間有綠地。 每一個入口都有門廊。古代馬車是給馬車進來用的,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特色。 立面的開窗也是很講究的。舊總圖、校史館等,門窗的開口,都不是隨便亂開。 以上這些是不是可以立為”設計準則”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來依循。 很容易引起爭議。 我有跟建築師和洪執行長見面,希望他們能夠來。但是他們希望能夠參加禮拜四 的座談,我在跟他們見面的時候,他們也希望有設計準則,而不是朝令夕改。 目前,他們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把建築計畫書寫出來。 觀樹文教基金會,願意把建築計畫書寫出來。 今天建議議題順序 1. 建築計畫書、設計準則 2. 量體轉移的問題(是不是有第二個基地?) 3. 人文大樓 柯教授: 很抱歉,為什麼要先發言,因為我等一下要去上課。 我是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的執行長,週四, 總務長還要召開正式的會議,是有充分授權的。 建築師他們目前只是根據籌建會的要求,根據量體的數目來設計, 還沒有細部的規劃。如果提供正面的要求, 就可以滿足文學院的需求,也不會引發不協調感。 於老師: 從環境上的觀點,是環境汙染。 依照這樣的圖來看,若不改進, 李校長等人,都會被冠上“校園殺手”的名號。 而且永垂不朽。 ... 我是以個人名義來的。 ... (話講太快了,記不清楚) 我們要維持主軸線的一致.... 城鄉所博士班吳金鏞: 我從大學部就在台大。 1. 這個設計本身,無法跟使用者對話。 就使用經驗來說,是如何透過一個過程,被大家使用,而被大家喜歡。 2. 沒有榮幸成為文院的學生,只能在城鄉所。 台大許多學生,都會使用文院大樓, 以校園規劃觀點來看, 無法建築讓使用者,來對話,這是學校要來負責的。 第二部分 1. 學校入口的地方,讓大家來使用是需要的。 2. 他們把人文大樓,建了一個壕溝。人要接近,需要透過橋等 雖然說,公用空間過高,但許多無法使用。像一樓空間很大但卻不容易進入。 3. 立面跟舊總圖拉起,跟校園使用的連續性要被顧到。 4. 設計的細節,像是大量的減力牆,對於使用者的角度來說,都不會很快樂。 剪力牆也不容易敲掉。建築師不顧自己設計的pattern “室內空間有很多剪力牆”是不合理的規劃 蔡明達+學生會: 1. 這麼大的量體,會造成很大成本的問題。 後續的營運,也會造成許多的問題。 2. 人與環境的尊重:這是環境的問題。 像是太陽西曬、有大量的粉塵。 需要關窗戶、開冷氣,這對人極不健康。 3. 是不是要轉移量體? 每多一平方米,就需要更多的經費。 康老師: 1. 接到人文大樓的規劃案時,我已經在末端了,不太可能翻案。 但身為校規會的委員,我也要重新思考台大的整體環境 目前台大有八個大樓正在籌建,對於環境整體的評估有沒有做? 2. 我們台大規劃其中有一個準則,中間比較低,邊緣比較高。 對於校規會,我們的準則是怎麼回事呢?對於台大校門, 是邊緣還是中間? 3. 校規會雖然有學生列席,但參與會議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給學生發言。 這對學生的意見不公平,這是所謂假性參與。 我們應該創造公共論壇,像今天這樣,來討論這建築會長成什麼樣子? 這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學生應該在上游,而不是在下游。好像老師都討論完了,學生再來討論意見。 其實這應該跟台灣的情形有關。 4. 另外我想談設計的問題。簡建築師對於人文的想法, 是來自沙克生物研究中心,很現代主義的建築。 但在原址是在一個廣大的平面、而且只有三層樓的建築。 他為什麼不來談:對校門口、洞洞館意象的看法? 他可能因為量體的原因,而達不到薩克學院的效果。 這是很商業的分割,很像新光三越。(http://tinyurl.com/25yr2vp) 另外看看土木系的大樓的分割,跟人文大樓的設計,是不是也長得很像呢? 蘋果說,它不是一個不好的建築, 如果它放在政大的話,它是一個最好的建築。 5. 我們若是要選另外的個基地的話,這又要看對於整體的看法如何? 6. 台大現在在椰林大道附近都是文院的空間,若是文院大樓蓋好了, 人遷出去了,這些空間要怎麼用呢? 我們都沒有一個program來處理空出來的空間。 像舊建築再利用 7. design guide line(設計準則) 應該要.. 張老師: 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研究過校門口是什麼回事? 台大最令我感動的是,台大的校門口很謙卑。 在校規會,我沒有看過這樣的圖(指3D圖),如果有的話,我一定會抗議。 為什麼台大沒有PDR(權轉移)這種機制? 校規會很奇怪的,只是共識的一部份,但是不是決策的部分。 已經到了最後的部分了,才來談,已經無法再做什麼改變。 那時,也有學生,好像大家都同意這個部份的一部份了。 事情發展到今天,這麼多同學才來關心這個問題。 不是走完程序就OK了 而是有問題的程序走完了該怎麼辦? 1987那時,學校是有一本校園規劃的原則的,現在應該還在 一些老師的桌上,應該還找得到。 為什麼這準則沒有在這件事情上發生? 黃老師: 週四的會議,希望能繼續來參加。 環境是校園的公共議題。 其實這反映了文學院弱勢的狀況。 可以理解文學院為什麼做出這樣決策的原因。 這樣的問題,其他學校也有這樣的爭議。 像是東海大學 ..(說話太快了,沒有紀錄) PEO 其實,我也是文學院的(以前是哲學) 簡老師(地理): 台大是台灣的縮影。 大多數的設計,都是在建築師手上,到了老師的手上時, 只能針對某些細小的設計,像是立面、窗戶等設計來討論。 建議校規會應避免,所謂原則性通過,不能只說些原則性的建議,然後下次複查, 這樣芸芸。 文學院空間是受害者,也變成校門口的加害者。 如何協助空間的弱勢? 柯老師: 我們是開完籌建會完,舉行公聽會,且這些公聽會都是歡迎全校師生參加的。 而且甚至逐字稿都有有送交校規會。 那時,可能大家都認為,那是你們文學院的事。所以學生參與得很少。 也可能是宣傳不足,而不是把學生排除在外。 文學院有30年沒有蓋建築了。 我們增班,就要增加老師。 我們有國際知名度的大學者,7位,擠成一間。已經超越一般的標準。 20年前,就說要在校門口蓋12樓的大樓(第五優先),到現在還沒蓋好; 反而那時的管院(第十四優先)現在已經蓋好了。 那時,校友願意捐給文學院3億蓋大樓、陳維昭校長也願意籌1億。 這也能是命,要蓋的時候,股票卻跌到剩6千萬。 當時有教育部的預算。 現在教育部給的預算,不到台大預算的百分之三十。 我們拆掉了我們的房子,來蓋新大樓。 是希望本來擁擠不堪的系館,能夠給每一位老師和他的助理,6坪的空間(微小的願望)。 張老師: 先總結兩句,十個字: 啞巴吃黃蓮,欲速則不達。 我們是空間的受害者。 葉院長和柯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 當初設計時,連建築計畫書都不做; 當時的規劃書是把之前張志成事務所所做的人文大樓計畫書, 把標題改一改,就拿來用了。 葉院長很強勢,就是要案子趕快通過,趕快蓋,怕可能又會沒錢了 當初,我們把舊地理系館的基地給了教學大樓。 .. 空間的需求量,凌駕了所有的一切。 蓋出來後,還是嚴重不足的。當初的規劃,也沒有學生自己的空間。 最後第二基地,還是要校方說得算。 廖老師: 台大校規小組,當時本來就是夏老師成立的。 大家以為校規會有很大的力量,其實沒有喔。 但還是在台大有一點力量, 至少,大家有什麼意見,都會經過校規小組。 1. 當初人文大樓準則就是“5~12”樓。 盆地內高外高,高度準則都定了。當時規劃都有規劃了。 我們不能否定之前所做的決策。 2. 學生會是做得不錯,寫的這三頁,都很理性。 3. 先期規劃,都有規劃書。 其實,長官他們都放手了,我只是很遺憾,並沒有所謂的黑手。 也並不是沒有規劃書。 4. 走到這個地步,也是因為學生冷漠、專業冷漠。 為什麼之前的公聽會為什麼沒有來聽。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才來聽? 5. 對於我這個校規會召集人,並不是說我說的算。 6. 當時校規會,也不是一面倒。我不能因我是召集人,我就決定這樣。 7. 當初流程裡,文學院內部大部分都是positive的。 8. 那時為什麼可以送到校發會?我的看法,不能影響我位子的看法。 9. 夏老師所建出來的校規會,是不是流程上還有問題,或是能夠再做什麼改進, 都是可以再討論的。 總務長 在這裡,我要幫忙介紹一下夏老師, 其實夏老師最近幫我們台大,保護了一塊地。 這就是需要各位老師,從專業提出意見,而校方再從其實行。 劉老師也一直在幫忙規劃竹北校區,之前竹北的校區,規劃都是剷平樹木, 現在規劃都是保留樹木。 大家的論點,可能今天還沒有很集中。 我們以後,還有幾個公共議題,論壇,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城鄉所這個場地? 今天真的來了很多學生,如果我今天是學生的話, 我可能也會在你們中間。 .. 以後可不可以也在這邊辦? .. 夏老師: 禮拜四,會有論壇。 關於校方,學校有沒有第二基地?可能在哪裡? 總務長: 有沒有跟時間有關,這個當下比較困難。 校園裡面是飽和的。 要的話,要把舊建築拆掉,需五年左右,可能選項會越來越多。 中國科技大學的老師: 我是建議,這裡要有量體。顯示文學院的重要。 簡學義沒有突破張肇康當初所建立的指標 像是洞洞館建築群,就是與椰林大道建築群不同的建築語彙, 當時是有所突破的。 張肇康是從大陸到美國留學,後來幫台大設計農業陳列館, 現在到香港去了。 現在要看它的作品,國外找不到,卻要到台灣來,是很奇特的。 第二建地: 1. 綜合大樓,有化工系研究室。工院反對。 2. 以後,希望宿舍外圍化。宿舍可能可以,但還是需要經過 宿舍蓋好、宿舍遷出、淨空、先期計畫書,校規會、校發會、校務會議,等等許多手續 3. 文學院有一些地。 對於空間分配,學校是有所謂“校園空間分配小組”的。 夏老師: 十三溝面磚的故事 當時蓋總圖時,設計師王夏維,是王雲五的孫子,非常的認真。 經費也十分驚人。 當時他不想用十三溝面磚當建築材料, 我就說,可以,但你得用比十三溝面磚更好的材料。 他就花了半天的時間徹底製作出一個材料出來。 他又去研究文學院、舊總圖等建築,觀察他們立面、開窗、拱門等發現, 他們的工法、砌法真的是太成熟了。 沒辦法短時間找到更好的取代。 所以後來還是沿用十三溝面磚。 但是十三溝面磚太便宜了,不牢靠,因為要蓋總圖,藏書絕對不能漏水, 他們就把磚射出、成型的製作都改過了,雖然變貴了,但是很牢靠。 當時我就說,總圖是戰後建築群唯一不會漏水的房子。 後來確實是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59

11/23 02:38, , 1F
11/23 02:38, 1F
※ 編輯: will1118 來自: 140.112.25.159 (11/23 02:50) ※ 編輯: will1118 來自: 140.112.25.159 (11/23 02:53) ※ 編輯: will1118 來自: 140.112.25.159 (11/23 03:06)

11/23 03:11, , 2F
看完推。
11/23 03:11, 2F

11/23 06:06, , 3F
辛苦了
11/23 06:06, 3F

11/23 07:54, , 4F
感謝分享~
11/23 07:54, 4F

11/23 10:34, , 5F
感謝分享 禮拜四中午見
11/23 10:34, 5F

11/23 12:21, , 6F
唐老師有八個字控訴讓我印象很深:
11/23 12:21, 6F

11/23 12:22, , 7F
(一切都是)學生冷漠、專業冷漠 才會到現在還在討論...
11/23 12:22, 7F

11/23 12:23, , 8F
我覺得校規會跟總務長的發言一言以蔽之就是:
11/23 12:23, 8F

11/23 12:23, , 9F
一切依法辦理,謝謝指教,沒有人要迫害誰我們都沒那個
11/23 12:23, 9F

11/23 12:23, , 10F
能耐也沒那個專業 (但是專業冷漠...)
11/23 12:23, 10F

11/23 12:26, , 11F
可參考城鄉所同仁利用Google Earth做的模擬圖
11/23 12:26, 11F

11/23 12:26, , 12F

11/23 12:49, , 13F
最好氣又好笑期待又怕受傷害: 我們來爭取第二基地吧!
11/23 12:49, 13F

11/23 12:49, , 14F
人類、哲學系: 我們搬心酸的嗎....................
11/23 12:49, 14F

11/23 16:26, , 15F
反正搬的不是他們,誰管你邊陲二系( ′-`)y-~
11/23 16:26, 15F

11/23 16:44, , 16F
辛苦了!! 謝謝你!
11/23 16:44, 16F

11/23 22:30, , 17F
感謝
11/23 22:30, 17F

11/24 01:13, , 18F
11/24 01:13, 18F
文章代碼(AID): #1CwhTuML (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