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摘] 學而時習,有朋遠來,不知不慍

看板NTU-LifePhi作者時間12年前 (2011/10/19 13:21),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近來,對這三句,特別有感觸,冒昧分享,還請諸位賢士指教... 一、學而時習,不亦樂乎 學習儒學,常有任重道遠之心,於是有不勝沈重之情, 但反觀《論語》首章,學習,卻首在求得內心的悅樂, 回想孔子的「吾與點也」,雖然孔子一生奔走於經世濟民之中, 但心中終究是嚮往徜徉於天地自然之中,與童子一同歌唱歡樂, 孔子一生倡「仁」,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人生在世,能有可以彼此親愛之人,能有可以徜徉悠遊的天地, 真是一美好人生境界。無怪乎,宋人常言:「尋孔顏樂處。」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又說富貴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之學,總在求得心靈的美好,今人為了生存,時常煩惱, 為了富貴,時常暴躁,疏遠了親人,背叛了朋友,贏得了全世界, 最後卻只剩下自己可以給自己拍手。 學習,在求悅樂,首章第一句話的當頭棒喝,警醒了無數沈重的靈魂。 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挫折,總會遇到疑惑,總會感到孤獨, 這時,人不免會灰心喪志... 《禮記》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子也是人,也曾經歷過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人生, 雖然自學、自修很重要,但孔子更深切的明白到, 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共同在明明德的路上相互砥礪, 帶給生命的喜悅,會是比單純自修,來的更美好的。 學而時習,是「悅」,有朋遠來,卻是「樂」, 從「悅」到「樂」,實在是很耐人尋味的... 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常有不被了解的感受,因而產生對別人的不滿, 孔子卻說,不被別人了解,有什麼關係呢? 知識分子,很容易因為學習許多道理,而覺得自己已經站到很高的視野, 對於人生和社會,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好像別人都攀不上,只有自己最明白。 當孔子說出這句話的之前,敝人相信,他曾經有過無數的憤怒, 覺得自己找到了至善的道理,可以拯救世道人心, 有著「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的信心, 然而,當他周遊列國,卻沒有領導者肯用他的道理, 看著一路上的生靈,那種痛苦的、哀淒的情景, 他的心底,那種無力感,或許只能自己默默承擔。 他憤怒,但他知道,他不是文王,無法一怒而安天下, 他的怒,只能收回去,因為他還有天命要走下去... 但是,他終究還是學習了釋懷, 這個世間,或許真的沈痾太重,他的道理雖好,但願意覺醒的,並不是太多。 他不敢自稱聖人,只是覺得這個道理,如此令人美好喜樂, 他只是在他有限的命格中,盡他所能做能做的。 說到底,被別人知道,又如何呢? 當人到了死亡的那一刻,快速地回顧這一生, 是喜,是悲,別人都是無從知道的。 《中庸》說:「莫現乎隱,莫顯乎微。」 那時,該被知道的,就會一目了然了。 辛卯年九月二十三日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困愚人 謹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147.109 ※ 編輯: q9898q 來自: 140.122.147.109 (10/19 14:44)

10/21 11:53, , 1F
很棒!! 是一種比較抒情的描摹角度呢!
10/21 11:53, 1F

10/21 23:43, , 2F
看完後豁然開朗:)
10/21 23:43, 2F

10/30 10:07, , 3F
THX
10/30 10:07, 3F
文章代碼(AID): #1EdbvCvL (NTU-LifeP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