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證照

看板NTU-GIIB2001作者 (111)時間21年前 (2003/06/07 19: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金融證照真能讓人身價不凡? ---------------------------------------------------------------------------- 金控時代來臨,擁有相關證照似乎讓自己更有競爭力。但合格率過高,人手一張的證照 到底有沒有價值? 晚上七點,金融人員下了班就急急跑到研訓院進修,不斷吸收新知,多拿得一張證照, 似乎就愈安心。 ----------------------------------------------------------------------------  面對金控時代的來臨,最近金融人員最流行的,就是到金融研訓院報考證照。似乎證 照愈多就愈有保障,但實況真是如此嗎?  許多金融業從業人員共同的疑惑在於:為何大家一窩蜂去考照?拿到手的證照到底有沒 有價值?  四年前,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從金融財務研訓中心與金融人員研訓中心合併而生。  合併後的金研院遇上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商品多樣化的巨大變革,它的業務也從提供 教育訓練為主到現在擴大到辦理證照測驗,時勢對證照的需求,讓金研院找到了龐大的商 機。  去年一年,金研院舉辦的六項證照測驗,吸引約34四萬人報考。每人每次報名費650元, 加上書籍費約600到800元,平均每人每次考試約要花費1300元。因此,光是測驗,金研院 去年就有2億元收入,佔整年營收30%,總營收突破4億5000萬,比前年增加1億多元。  目前金研院開辦的六項測驗中,只有銀行內控基本測驗信託業務專業測驗是財政部要 求相關從業人員必備的法定證照,其餘初階授信、進階授信、初階外匯測驗、理財規劃等 四項專業能力測驗,則是金研院自行開發的證照考試。  有趣的是,不論是否有法定規定,金研院舉辦的各項考試,報考人數都很驚人。  光是信託專業測驗證照一項,舉辦三期來,有高達15萬人次報名,遠超過目前銀行行員 人數,其他報考人包括證券、壽險業員工,以及為了增加未來競爭力的大學生等。沒有法定 要求具備證照的理財規劃人員專業能力測驗,首次開辦就有8萬6000多人報名。  「每天三、五千封的報名表一湧而來,70位工讀人員根本應付不來,許多員工還請家人 協助處理報名表,」兩年多前,卸下經建會副主委,現任金研院院長的薛琦說。  有許多人甚至是不清楚考照目的,只是一窩蜂想取得證照。一家本土銀行訓練部主管形 容,原本一項考試只有200位相關業務人員需要報考,最後卻來了一千位,「那八百位員 工現在與未來的工作內容和考試內容無關,實在不懂這張證照對他有何幫助?」她無奈說 道。  不論證照實用與否,在金控公司成立後,多一張證照就多一份安全感,是金融人員自然 的心理需求。  不過,英國保誠人壽業務經理楊美娟感慨說:「如果你知道不少人K了三天參考書就考 到,很難相信這種證照會值錢。」  一開始,楊美娟鼓勵部屬考照,但當她看到理財規劃證照的合格率高達45%時,她驚呼 :「哪有一種專業考試通過率達近五成,證照那麼廉價,怎麼會有價值?」  普遍來說,金研院舉辦的證照考試,合格率的確頗高。根據統計,合格率最低的是授信 測驗,約在二到三成間;其餘考試合格率多在四到六成之間,而「銀行內控基本測驗」的 合格率則在八成五以上。 發照如發卡?   面對學員的質疑,院長薛琦表示,可能是彼此期待有些落差。  薛琦指出,像內控等基本性測驗合格率在八成左右,而其他的專業能力測驗則控制在四 到五成;他說:「就好像『駕駛執照』一樣,證照是讓從業人員取得基本能力,對專業領 域有初步概念,是執業的基礎要求,而非在刁難大家。」  和國外專業證照的測驗過程相比,台灣金融專業證照才起步,的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曾待過花旗銀行,現任瑞銀華寶證券助理副總裁曾慶瑞表示,國外證照考試多半要求二 到三年實務經驗、有考前的課程訓練,而且取證後每隔一段時間,還會被要求持續進修, 確保專業知識扎實。  曾取得國外理財規劃師的楊美娟比較國內外的理財證照測驗,她指出,國外考試進行時 間兩天,但台灣只考一個上午,考題內容上,台灣全是單選題,國外則有很多申論題,比 較能考出實力與基礎概念。  金研院也思考引進有全球流通價值的證照。今年底,金研院將籌組理財規劃協會,引進 美國的高階理財規劃師證照(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和其他證照相比, CFP的取得較困難,總共要考六科,每一科要上滿40小時課程,而且可能以英文進行,估 計取證要二到三年的時間。  從最基礎的入門證照到高階證照,金研院有囊括證照市場的野心。但金研院開出的證照 ,既然多標榜「專業能力測驗」,更該嚴格對合格比例、考試方式把關;或是清楚定義為 「基礎能力測驗」,讓需求者不必期待過高。  證照市場就像物品,一旦成為大宗物資,就會減損市場的需求。  金研院創造了證照市場的活絡,也相對提升金融人員的實力。但未來,金研院應再多聽 市場的聲音,為提升證照價值,特別是國際化證照而努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33.99
文章代碼(AID): #-uStEoW (NTU-GIIB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