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4-2 陳東升 社會學甲下 期中考

看板NTU-Exam作者 (旗子)時間7年前 (2016/12/26 10:5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課程名稱︰社會學甲 課程性質︰社會系大一必修 課程教師︰陳東升 開課學院:社會科學院 開課系所︰社會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105.4.19 考試時限(分鐘):180分鐘 試題 : 一、簡答題(每題4分,共60分) 1.Mead發現新幾內亞的三個部落蒙杜庫瑪人、阿拉佩什人、查布利人,各自會根據不同的 原則去發展出生物上男性和女性的關係,這樣的研究發現對於我們討論性別分工有什麼意 義呢?根據研究的結果你會接受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來自生物基礎嗎?為什麼? 2.離婚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有些人會主張為了小孩還是要維持婚姻關係,陳婉琪老師根據 她的研究成果對這樣的說法會提出什麼樣的論點?為什麼? 3.Cherlin探討美國婚姻去制度化的轉變中,指出理性選擇論、演化論的看法都只能用來 說明美國婚姻制度的崩解而非延續,請說明為什麼?Cherlin又是如何來解釋美國公眾態 度上仍然是希望結婚呢? 4.美國種族結果的拉丁美洲化指的是,由白人、榮譽白人(給予頭銜卻沒有真正白人的權 利或地位)、集體黑人所形成的結構,請說明榮譽白人的存在為什麼可以強化新種族主義 ? 5.Sherif有關小團體的研究中,在什麼樣的制度設計下,兩個團體很容易產生衝突呢?如 果要讓彼此敵對的團體消除敵意、相互尊重,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呢? 6.美國女性會計師(如Ann Hopkins)的兩難,是當專業女性表現積極、勇於任事、爭取業 績成長,但卻失去陰柔特質反而無法見容於陽剛特性的男性主管,造成無法升遷。相對於 女性會計師,美國百貨公司(如Sears)的專櫃小姐又會面對怎麼樣的兩難呢?相對於女性 會計師與專櫃小姐的兩難情境,女性主義學者麥金儂(MacKinnon)會提出什麼解釋呢? 7.根據卜少平和駱明慶的研究,如果一個女生就讀私立科技大學美容美髮系、她的家裡有 哥哥或是弟弟、她的父親是小學畢業且從事鋪柏油的工作,相較於一個男生就讀國立椰林 大學、出生於有弟弟的家庭、他的父親具有研究所學歷且擔任外商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請 說明這兩位大學生申請貸款的機會何者比較高呢?請根據前面所陳述的特徵逐一說明為什 麼。 8.溝通討論與閱讀能力對於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這種能力的累積是透過家庭社會化的 過程,也就是說家長的教育程度越高、溝通與表達能力越好越可能透過家庭互動來訓練學 生這樣的能力。請說明這種溝通與討論能力是如何影響高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與學 息表現?這樣的溝通討論能力對於美國藍領階級的工作轉型、性別社會流動所造成的影響 ,請你依據經濟學人文章的立論點加以說明。 9.Penner and Saperstein(2008)在"How social status shapes race?"這篇研究短文中 ,提到訪員在不同年代,指認處於不同社會情境底下(入獄、失業、貧困)的同樣一位受 訪者種族身分,結果如下圖,請解釋這兩個圖表的意義? 10.呂玉瑕與周文惠(2015)的研究室從國中開始追蹤同樣一群的受訪者到大學畢業,分析 他們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性別角色態度是否有改變,以及家長社會背景、家長性別角色態度 、班級互動情境(男女比例)、高中職、是否就讀大學、擇偶等因素是否有所影響。他們的 研究結果會不會同意「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與性別角色態度的家長教養青少年就決定他們一 輩子的性別角色態度」呢?為什麼? 11.Bonilla-Silva討論新種族主義時,曾提及美國的抽象自由主義,其抽象自由主義的擁 護者會對以下摘錄有關原住民加分入學的討論有什麼樣的看法呢?請說明。 〈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post/309497 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越來越開放,開始重視多元文化,原住民運動才逐漸興起。第三 次修憲時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 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 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 今。這樣的語言檢定,除了確立原住民加分的合理性,也鼓勵學生傳承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的確,現行的加分制度,能讓原住民升學率提高,但還是遠低於一般人。而在優惠制度 下,除了族語認證的學習負擔與「加分」標籤的污名 12.根據下表1970年代與1990年代家務分工有什麼樣的趨勢呢?1990年代女性相較於1970年 代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參與勞動市場的比例增高、丈夫相對地位高於妻子的比例也下降13 %,請利用這些資訊說明家務分工變化趨勢。 13.恩格斯(Engels)在「家庭起源、私有財產與國家」一書中提到的結論是the world historical defeat of the female sex,請說明勞動生產剩餘、私有財產制的出現和性別 不平等的關係。 14.根據蘇國賢和喻維新的研究,外省族群父母親高比例的在軍公教部門、傳播媒體與出版 編輯部門會影響子女世代的科系與職業選擇,接著為什麼會使得外省子女世代相較於本省 族群無法提高經濟和職業地位,反而所小族群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呢? 15.參考以下的圖表來說明如果老師或父母親要透過金錢獎勵學生,鼓勵他們在學習上進步 ,比較好的做法是什麼?為什麼? 二、申論題(每題10分,共40分) 1.為什麼微視面解釋性別差異的理論(心理分析和制約論)和巨視面強調結構的理論(組織位 置和制度安排),都可以說是決定論呢?請各舉一個例子說明。女性主義學者麥金儂對於性 別相同對待論、性別差異論提出深入的批評,她的主要論點是什麼呢?這樣的理論和 Risman所提出的Gender as structure之論點有什麼相同與不同之處? 2.老師在教學現場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老師是有知識傳遞角色、非正式互動(正負面標籤 對於學生標示的自我實現預言)、正向評量(評分產生的後果從潘幸玫在埔里小學研究就可 以充分顯示出來)、在教學現場的管理方式(處罰的負面標籤對於學生的影響)。當你了解老 師在教學現場對學生的影響,如果你是老師,參考前面的研究,你將如何操作和學生非正 式互動、評量學習的工作,以幣面負面的效果呢?請說明之。 3.公民民(國)族主義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基於憲法保障而享有公民權利,當然這個民族國家 具有排他性,不是一般人可自由加入或離開國家;公民民族主義是透過國民基於公民身分 所發展出的公民共同意志所建立起來,而統治者的正當性與權力是公民所賦予。另外,18 世紀末,德國觀念論大師費希特「告德意志同胞書」鼓舞當時普魯士透過光榮的歷史和民 俗建立一個民族國家,是具有強烈情感內涵的浪漫主義民族主義;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一 個強調日耳曼民族過去光榮集體經驗的浪漫民族國家,卻在國家遭遇重大挫敗(戰敗)、面 對外來者(猶太人、土耳其人等),可能發生一些不可預期的負面效果。當一個國家內部存 在著不同種族或族群時,透過這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建立民族國家會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呢 ?請討論之。 4.黃美玲和謝雨生的論文指出1985年後高等教育的擴張,受惠最多的是白領階級家庭的子 女,藍領與農民的高中入大學轉換率只有微幅提升。這是Raftery and Hout的不平等最大 維持論的論點:重要教育資源只有優勢階層充分享用後,才可能輪到弱勢階層。高等教育 的擴張,只有白領階級子女轉換率到1(充分入學)後,剩下的位置才會讓給其他階級。換句 話說教育制度是以強化既有的社會階層為主,促進不同階層子女流動的功能反而比較有限 。請閱讀以下我從「白經濟」摘錄有關多元入學研究的論文後,請先說明這篇文章的短文 基本的論點是什麼?接著討論前述不平等最大維持論的觀點是否得到支持呢?理由是什麼 ? 〈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 2.0〉http://talkecon.com/ntu_admission/ 呱牛 2016.4.1 PTT 鄉民最常引用的學術論文是哪篇?毫無疑問是台大經濟駱明慶老師 2002 年發表的〈 誰是台大學生?〉。聯考時代怎麼上台大?〈誰是台大學生?〉拿出數據證明,投胎投在 台北市大安區就贏在起跑點!那在廢除聯考後的過去十多年呢?那就要看本篇介紹的續集 :駱老師今年加碼推出的〈誰是台大學生〉2.0 版。 - ‧誰是台大學生 1.0 :聯考沒有多公平 過去 14 年,所有扯上教育的戰文如果想引用個研究來打臉對手,起手式必然未看先猜〈 誰是台大學生?〉。然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未看先猜,1.0 版雖然傳唱 PTT 八卦版與台 大版,大多數的人還是「未看」。我們就先來複習一下 1.0 版說些什麼 。 1.0 版有個暱稱叫作〈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顧名思義就是探討 在台大學生中,不同的性別、省籍和居住地區的學生上台大的機率有什麼不同。 1.0 版 出版於 2002 年,使用的資料是 1954-2000 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這段期間的主要入學 方法就是一試定終生「大學聯招」。對於懷念聯考那個看起來好像比較公平、三級貧戶可 以翻身選總統的時代的人來說,1.0 版分析的期間就是他們的黃金歲月。 然而這段黃金歲月真的有比較公平嗎?這就是 1.0 不只有經濟學家在看,而是 PTT 鄉民 也會引用的威力所在。1.0 檢視近 50 年的資料後發現,原來號稱最公平的聯考只是騙人 的童話故事: 1.男女比:1960 年代末期,女性佔台大學生比例就已到 4 到 5 成之間,但學院之間的分 配比例懸殊(而且看起來學院男女比和 2016 現在沒差多少); 2.省籍:外省人上台大的機率比較大; 3.高中集中度:台大學生集中來自明星學校,1982-2000 年間大約 82% 的台大學生來自考 試前 20 名的高中; 4.城鄉差距:台北市的 18 歲人口上台大的機率比省轄縣的人口高 2.15%。覺得這數字很小 嗎?這是省轄縣上台大的機率的 7.3 倍! [(0.0215+0.0034)÷0.0034=7.32] 5.然而天龍國這 7.3 倍的優勢裡,縣市平均的父、母大學畢業比例、公務員家庭比例、以 及平均家庭所得等變數,只能解釋這優勢不到五分之一的成分; - 其實如果認真想一下,不難理解看起來很公平的聯考為什麼獨厚天龍人。假如有兩個天資 相仿的小孩小智與小茂:小茂出身書香世家,爺爺還是地方上的學術角頭;小智出身一般 家庭,偶爾還要去夜市幫忙擺攤維持家計。就算考試考的東西有唸就有分,但小智下課還 要去擺攤,小茂可以在家好好學習認真向上,考試出來小茂要是考輸小智,那大概就是小 茂把多出來的時間都拿去把妹了。 以上是〈誰是台大學生?〉1.0 的研究結果。1.0 分析的資料最晚到 2000 年,而大學聯 招在 2002 年由「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傳統的「一試定終身」走入歷史。這個號稱 等於「多錢入學」的萬惡多元入學制度,表現又是如何呢?在 1.0 稱霸八卦版論文引用 次數 14 年後,這就是 2.0 :〈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要回 答的問題了。 - 過去幾年的多元入學制度經歷數次變革,即使是廢除聯考後的讀者,印象中的多元入學應 該也和現狀有些落差。雖然聯考要到 2002 年才正式廢除,從 1994 年教育部就已主導辦 理「推薦甄選」,1998 年也開放大學自定招生規則辦理「個人申請」,因此全面性的「 一試定終生」只持續到 1993 年。1.0 分析的台大招生年間,聯考分發的入學比例都還是 佔了超過 90%;實際上的制度變化,要到 2007 年教育部以「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為目 的增設「繁星計劃」招生管道,然後在 2011 年將「繁星計劃」和「學校推薦」合併為「 繁星推薦」。而個人申請雖然比例是新增管道中最高的,但因為實際效果可能只是讓本來 在「考試入學」就會上台大的學生提早放暑假,所以很難說對學生組成有什麼明顯的影響 。2.0 的分析主軸,也就放在繁星是否真的「照顧弱勢、區域平衡」,而繁星推薦可以視 為規模擴大的繁星計劃,因此比較的基準就定於 2011 年繁星改制前後的對照。 「繁星推薦」的設計是將大學的科系分入 7 個學群,每間高中都可以對各大學的所有學 群各推薦 2 名學生,但每個學生都只能被推薦給一間大學的一個學群。以台大共 3 個學 群為例,就是每間高中最多可以推薦 6 個學生給台大。在這個方法之下,明星高中和地 方高中都只能推薦 6 個,相對於最會考試的建國中學一年大約 3 成的學生會進台大,在 繁星推薦的名額內所有高中的機會都一樣,藉此將機會分散到明星高中之外。 - ‧多元入學後,誰是台大生? 接續 1.0 的分析,2.0 以 2001-2014 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分析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組成 。在 2000 年,當時 90.4% 的學生透過聯考入學(對比考試入學)、5.4% 的學生來自推 薦甄選(之後的學校推薦)、4.2%的學生來自申請入學(之後的個人申請),在 2014 年 考試入學僅佔 50.3%、個人申請佔 40%、而繁星推薦則佔 9.6%。就入學管道來說確實有 變得比較多元,但實際上對學生背景的組成來說有沒有影響呢?還是本來的既得利益者重 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學管道而已?一些結果如下: 1.性別比:個人申請的學生組成有助平衡各系性別比:男生多的系在個人申請會多招到一些 女生,女生多的系會多招到一些男生,整體而言台大學生的女性比例降低; 2.高中集中度:繁星推薦有效分散台大生畢業的高中:台大生畢業高中的總數從2001-2003 的 183 所、2007-2010 的 206 所,增加至 2011-2014 的 298 所,在繁星推薦下成長 了 44.7%; 3.地區分佈:繁星計劃和繁星推薦顯著改變了台大學生的區域分佈,降低台北縣市和其他都 市學生成為台大生的機率,也提高其他地區的機會; 4.居住地區所得水準:繁星 < 考試入學 < 個人申請,這部分請見下節「多元入學有『多錢 』嗎?」 -高中集中度 高中集中度的資訊顯示為什麼明星學校對於多元入學如此抗拒:在 2001-2003 年之間, 前 5 名高中的畢業生就佔台大生的 46.6%,在 2011-2014 則稍微縮減為 39.7%。前 5 名佔台大快一半對於這些高中來說是種光環,對於沒有這機會的學生來說就成了噩夢。 -地區分佈 然而就像 1.0 一樣,不同地區的 18 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差距依然是個驚人數字。為了 避免流失資訊,2.0 仍然比照 1.0 使用五都改制前的縣市化分。下表列出天龍國(台北 市)、天龍國中的天龍國(台北市大安區)、以及花蓮縣相對於全國, 18 歲人口成為台 大生的機率: 台北市和台大所在的台北市大安區相對於全國的機率雖然驚人,但在多元入學政策演進的 各階段大致是逐年下降。花蓮縣則是持續上升。2001-2003 年間,台北市 18 歲人口成為 台大生的機率是花蓮的是 13.64 倍,而大安區是花蓮的 27.56 倍。到了 2011-2014 年 間,台北是花蓮的 7.37 倍,大安區則是花蓮的 12.83 倍。雖然這只是單純比例而非因 果關係,不代表大安區的真的有什麼天地靈氣適合小朋友考台大,但看來投胎選對地方還 是贏在起跑點,只是大安區距離起跑點比起以前近了一些。 -居住地平均所得水準 然而在高中和地區分佈的都有顯著改變時,地區平均所得卻沒有明顯的變動。平均所得在 前 5% 的地區佔台大學生比例從 2001-2003 從40.79% 降到 2011-2014 的 34.77%,但 後 50% 所佔比例只從 4.62% 微幅增加到 5.35%。多元入學成功將學生由平均所得前 5% 的地區分散出去,但仍沒有成功將學生所得分佈移往中位數以下的地區,而且繁星推薦的 影響似乎十分微小。 - ‧多元入學有「多錢」嗎? 從資料上看來,個人申請的高中和地區集中度都高於考試入學,地區的所得水準也比較高 ,因此就會出現媒體與輿論對於「多錢入學」的解讀。然而如果考慮到制度上的設計,就 會發現這樣的結論其實站不住腳。個人申請的時間早於考試入學,所以對於想考台大的學 生來說,一般都是在個人申請不如意後才會參加七月的指考。因此高中集中度上升,很有 可能只是因為那些本來考試入學就會上台大的人,在個人申請的制度之下選擇提早解脫。 貿然從這樣的結果中推論出「多元 = 多錢」其實是邏輯上的謬誤。 -居住地所得:按入學管道 如果實際上看一些數據,就 2011-2013 年學生居住地區的家庭所得排名來說,所得水準 前 5% 的地區在考試入學和個人申請分別佔 35.36% 和 36.9%,以地區平均這樣比較粗糙 的數據來說相差無幾,但在繁星推薦這數字只有 22.11%。如果是看所得排名的後 50%, 考試入學和個人申請分別佔 5.05% 和 4.33%,而繁星推薦則超過它們的兩倍:11.56%。 從這組數據看來,多元入學非但不是多錢,反而還有助收入較低的地區的學生上台大。 -低收入戶比例 和 1.0 一樣,因為沒有個別學生的資料,我們只能知道多元入學有成功將機會帶給弱勢 地區,但沒有辦法知道這些機會是不是分配給弱勢家庭。不過從低收入戶比例還是可以看 出一些端倪:2011-2014 年間全台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為 1.38%,而台大僅 0.56% 的 學生屬低收入戶,但繁星入學的學生中 1.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顯然繁星推薦對低收入 戶子女進入台大有其助益。另外,指考生的低收入戶比例也高於個人申請,但因為還是無 法排除「本來就會上台大的人提早放暑假」這因素,我們仍然無法推論「個人申請 = 多 錢入學」。 想想一般宣稱「個人申請 = 多錢入學」的邏輯,大多是說家境好的小朋友可以從小補英 文、補才藝、懂穿衣也懂吃飯,在面試和準備申請資料時有優勢。但這優勢難道負責面試 的教授會不清楚嗎?如果擔心面試會偏袒家境好的小孩,系所在審核學生時大可以忽略所 有的才藝證書、甚至是刻意為沒學過才藝的小孩加分。反而是只看考試成績的審核方式, 沒錢補習的學生相對於家境可以負擔補習費的學生必然處於弱勢,而且還無從補救。 - ‧2.0 缺了什麼:繁星電指考 這些結論顯示,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多元入學確實有成功分散台大學生的來源。然而它們 也有一些共同的限制: 1.缺乏個別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只能以居住地區的平均值代替; 這兩點都是資料本身帶來的障礙,所以也只能兩手一攤說我們已知的就是這麼多。李浩仲 、李文傑以及連賢明 (forthcoming) 分析 1994-2012 政治大學的學生入學資料,同樣只 能以居住鄉鎮的平均報稅所得代替學生的家庭收入。他們也發現多元入學將機會帶給更多 非明星學校的學生,也讓居住地區平均所得和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政大 。 以第一點來說,更多的學生來自平均收入低的地區,會不會是因為地方角頭之子上了台大 ,而角頭鄰居全都一窮二白,所以拉低了入學地區的平均收入?這有可能,但資料上也無 法驗證。不過從呱牛的經驗來說,那些來自過去沒有人唸這麼難考的大學的環境的學生, 他們的示範往往能鼓舞其他同鄉來嘗試。過去他們老家沒有人來試,很有可能只是因為以 前大家沒有意識到「這也是個選項」。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也都指出「榜樣 (role model)」是提升地區教育水準的關鍵。研究上大家都還是希望能取得更詳細的資料來驗證 「角頭之子假說」,但就算真的得利的是低所得地區相對有錢的家庭,基於鼓舞人心和開 拓選項的作用,這應該也是好事。 - ‧結語 在接觸多元入學的相關研究之前,呱牛還真沒想過我會有稱讚教育部的一天。台灣教育有 個特色:人人都同意教育有問題,問題到底是什麼卻從來沒有任何共識。我們的教育辯論 也常在各式各樣的細節和假議題上打轉,要能觸及問題核心總不容易。然而從〈誰是台大 學生?〉1.0、2.0 到政治大學、中山大學的研究都顯示,繁星縱然不完美,卻已經是現 行制度中最能將機會拓展到相對弱勢的地區的。 現在反對多元入學的聲浪中,不少意見其實都源自忽略真實的現況,以及想像力薄弱使得 對「公平」產生誤解。1.0 與 2.0 前後相隔 14 年的兩篇研究,應該能告訴我們就現實 來說,聯考沒有比較公平,而繁星確實也把上台大的機會帶給更多弱勢地區。堅持考試才 公平的人,除了要努力忽略這些事實,也需要避免成功想像出聯考會如何優待家境適合考 試的學生。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前者,希望這篇能稍為解決;而針對後者,那就是呱牛認為 多元入學最重要的效果:不是讓以前沒有機會的人進台大,而是讓目光狹隘的好學生多多 認識出身與他們不同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20.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Exam/M.1482720647.A.C5D.html

01/01 18:05, , 1F
社會系已收
01/01 18:05, 1F
文章代碼(AID): #1OO8M7nT (NTU-Exam)